(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东南大学规划院
- 格式:pdf
- 大小:18.97 MB
- 文档页数:23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国际智造协同创新小镇——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城市设计摘要: 本文以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区域、产业、生态、交通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提出在当前多元复杂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产业发展与生态发展均具备有示范意义的城市新区关键词: 空港德国工业4.0 城市示范区城市如同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
一、项目概述:1、项目背景为落实国家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签署的《在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下的联合意向声明》,打造以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元素为出发点的产业示范区,引进德国高端产业融入发展。
2、园区定位合肥空港示范区核心区位于示范区东部,面积12.4平方公里,是本次城市设计规划对象,也是落实“国际智造协同创新小镇”的核心载体。
3、基地区位空港示范区地处合肥主城西部偏北,东邻城市西外环(合淮阜高速),南临城市北外环(沪陕高速),中部现有机场高速直达主城区;此外,示范区西部和北部也将规划新建济祁高速和沪陕第二通道。
4、基地现状规划区西侧是已建合肥新桥机场一期和规划空港物流基地,南侧集中了已落实的六大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项目,东南侧为长岗安置社区。
规划区内部没有规划建设项目。
二、前期策划1、项目发展需求协同德国工商总会大中华区汉堡分会以访谈形式分析确定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国际企业与国际人才进驻的具体需求:企业进驻关心的前位因素:贴近市场;园区与厂房质量;良好的物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应;环境质量;良好的区域形象;接近伙伴企业;德国标准的产业服务人才入驻关心的前位因素:居住与工作环境;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条件;子女教育条件;职业培训机会;通畅的交通;国际化的文化娱乐;高质量社区服务配套2、发展标准定位:以国际先进的标准体系导入,系统化的满足国际企业与人才的进驻需求:国际企业与人才需要的规划品质——DGNBDGNB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完整,同时也是最新的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创建于2007年,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与德国政府共同开发编制,具有国家标准性质。
文章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城乡生态绿化与生态安全的角度,分析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合肥城乡绿地系统框架体系。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李改维 1 高 平2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 2300412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 合肥 230041近年来,合肥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在绿地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为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非常必要。
1 合肥市园林绿地系统发展概况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首批三个园林城市之一,绿化先进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近年来,合肥经大拆违,大建设及大蜀山绿化工程的启动,城市绿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及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其绿地建设总体分4个阶段:(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29年间市区公园绿地年均增长约2.06h m 2;(2)1979-1992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首批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14年间市区公园绿地年均增长约42h m 2;(3)1993-2001年,稳定增长阶段。
1993年以后,合肥城市的绿地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8年间市区公园绿地年均增长约30h m 2。
(4)2002年以来,高速发展阶段。
5年间市区公园绿地年均增长约260hm 2。
2 上版规划实施评价上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2003年10月编制完成,规划是对合肥原有绿地系统规划“合肥方式”形式和精髓的继承与发展,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继承与发展了合肥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优良传统,城市的环境面貌不断提高和改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了符合合肥市自身发展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体系;各类绿地面积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6年底合肥市现有各类绿地16 233.09h m 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 501.94h m 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9.26m 2。
东部新中心最新规划曝光!四条地铁穿越!300米超高层来了近日,东部新中心最新概念规划设计多图曝光!规划超300米超高层地标、6条地铁、23所学校、有轨电车、青年大剧院、音乐广场、青年欢乐谷...具体来看:超高层地标:1栋超300米地标、超200米超高层、以及150米超高层星罗棋布,屹立在南淝河两岸东部新中心的中心区:选址于龙岗路两侧,1.2平方公里交通:6条地铁、1条有轨电车、南淝河旅游巴士线、水上观光巴士码头等。
规划建筑:城市庆典广场、青年大剧院、浮岛公园、小型音乐广场、度假酒店、滨水酒吧街、名人广场、特色美食广场、青年欢乐谷、湿地百草园、钢雕主题公园、清故居文化风情街等。
东部新中心总体定位曝光东部“天鹅湖”来袭合肥东部新中心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规划范围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三地,位于合肥市东部,东起大众路,南到绕城高速,西临东二环路,北抵新安江路,规划面积34.1平方公里,规模相当于3个天鹅湖的大小。
核心城市范围:广德路东侧、裕溪路南侧、钟油坊路西侧,规划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
规划有超高层、缩小版“七星揽月”、体育中心都在规划,沿湖两岸万千繁华!看规划图,活脱脱的一个东部“天鹅湖”既视感。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未来将构建“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的城市有机发展新模式。
具体来看:一、一个活力中心利用滨水景观,整合粉丝经济、演艺经济、电竞娱乐经济、会展活动经济,打造华东地区青年集聚的活力港湾。
沿湖打造活力港湾、商业中心、青年中心、休闲中心、创意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城市庆典广场、青年大剧院、文艺中心、生态公园、浮岛公园、码头公园等。
二、四条生长廊道1、工业文明复兴与生长廊道呵护历史记忆,通过标志性遗产保护、空间连贯、功能植入对场所进行更新。
规划愿景:以传承历史记忆为特色、与社区融合渗透的都市创意绿廊创意绿廊平均宽度约260米,廊道内以高绿量穸间、工业遗产和低层景观性建构筑物为主,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20米(标志性景观构筑物除外)。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我是合肥买房参谋吴哥,211大学毕业,十余年房产经验,熟悉合肥买房政策、区域规划与学区,成功指导数千名购房者合肥置业。
以下为“合肥买房参谋”微信公众号粉丝问答精选提问分享。
合肥买房参谋公众号粉丝提问:您好,我长期外地工作,老家是安徽下面地市的,最近几年有回合肥发展的打算,但是不知道合肥未来发展怎么样?不知道可有详细的合肥空间规划发展介绍?合肥买房参谋回答:正好最近,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方案1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
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 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合肥城市整体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合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98项目名称:合肥市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业 主:合肥市规划局设计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单位:CallisonRTKL 项目地点:合肥市东部新中心项目类型: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设计时间:2016年项目负责人:蔡岳,陈子光,周峰设计团队:牛晨曦,孟凡迪,包天,孔德政占地面积:34.1 hm 2(概念设计),9.4 hm 2(核心区)图纸版权:CallisonRTKL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市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HEFEI EAST NEW CENTERCONCEPTUAL MASTER PLANNING & CORE AREA URBAN DESIGN, CHINA孟凡迪 | Meng Fandi 收稿日期:2017-04-10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T项目背景合肥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下游长三角地区,区域统筹为合肥市的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合肥市迎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契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目前长三角经济区及下游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规划引导人口向合肥市等重点开发区域集聚,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城融合,营造宜居环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与增长使得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市跃居前五,成为与杭州、苏州并列的大城市。
高定位为合肥市的发展提供历史性的契机,也对合肥市的产业、配套设施、交通、生态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历史性的机遇中,合肥市也将迎来全面的战略升级,人居、生态、科技、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升级将推动合肥市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市的全面战略升级需要一个伟大的区域来带动及承载。
动力、魅力、活力、潜力作者:靳琛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01期城市新城新区建设自2000年前后,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城镇化的主要方式。
合肥被纳入“长三角”国家级城市群作为副中心城市,也是未来区域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的中心。
藉此,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合肥东部新城中心规划面积34.1平方公里,以瑶海区为核心区,以东二环、裕溪路、绕城高速、南淝河路等主要道路所围合形成的区域为整体规划范围。
东部新中心规划是合肥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的重点项目,属于在城区现状及已有规划框架下的城市复兴。
城市更新市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落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在设计过程中对基地内现有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利用在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整体考虑。
通过详细评估各项限制条件,结合土地规划、产业导入、生态修复、工业遗址改造等一系列课题,吸引人流,导入产业,混合开发,使复兴后的东部新中心兼具动力、魅力、活力及潜力,成为智慧创新、文旅互兴、产城融合、生态友好的东部CBD。
1、优化整合,形成“一环二走廊三中心”的整体结构针对基地已有条件,在整体规划上主要采取“优化”与“整合”两大策略。
“优化”即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筛选和针对性提升,称之为“种子”计划——识别优质种子,使其发展壮大。
由此,一方面充分尊重和利用了现有资源,传承文脉;一方面提升现状品质,使旧资源与新规划相协调。
“整合”即整合现状条件与规划概念,形成整体规划结构:“一环二走廊三中心”。
1.1“一环”:创建东部绿环横贯基地的南淝河与北侧的二十埠河是基地中最重要的两条生态廊道。
其次还有基地南侧的关镇河、东侧的大片开放绿地和北侧的规划公园等。
生态资源零碎不成体系。
规划梳理出现状绿地、河道及规划绿地,通过修复现有生态廊道,增加新的绿廊、水系、公园节点,形成一个贯穿基地的大绿环。
概念性规划在城镇规划中的运用周妍(合肥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局,安徽合肥230000)作者简介:周妍(1977-),女,安徽合肥人,1999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5年在职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高级城市规划师。
专业方向:城市规划。
摘要:概念性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较为常见,其为城市发展方向、战略性重大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文章结合高刘镇高刘老街概念规划项目,阐述概念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意义,并以《高刘镇高刘老街概念规划》为例,论述概念性规划在城镇规划中的运用和落实情况。
关键词:概念性规划;城镇规划;城镇特色;运用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7359(2020)07-0045-02D0l:10.16330/ki.1007-7359.2020.07.021!概念性规划的含义概念性规划主要针对影响城乡发展方向、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当前城乡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其建立在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社会层次、经济层次和环境层次等多层次的规划内容分析,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集中性城市规划探究,使得现有的城镇规划体系具备一定的弹性。
同时,概念规划受现有规划的影响较小,可以尽可能地摆脱现实建设条件、项目的束缚,易形成较为理想化的城镇。
2概念性规划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意义2.1可充分挖掘城镇特色和历史底蕴城镇特色和历史底蕴是地域的灵魂所在,是实现地方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关键,但随着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特别是近城的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迅速地被城市化的建设模式所替代,不仅抹去了原本城镇格局、风貌特色,甚至随着时间的更替,城镇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也逐渐被遗忘,原有的坑塘水系、风土人情也随着高楼大厦的建起和原住民的搬迁被淹没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概念性规划设计既可以尽量满足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城镇文化底蕴,如保留具有地方记忆的街道、节点,为居民提供城市记忆场所,充分梳理现状地理风貌、人文环境等因素,为城镇与周边协调发展提供纽带。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况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
2020合肥议案速读各地议案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20xx合肥议案速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推进东部新中心建设○议案名称:关于加快推进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的议案○提出人:瑶海区代表团、肥东县代表团赵生文等11名代表、包河区代表团卫立球等名代表合肥市东部地区,主要包括新站高新区、肥东县、瑶海区、包河区淝河镇,总面积约2495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人,既有合肥传统老工业区,又有全国百强县、国家级开发区。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向全球招标。
20xx年月15日,市规委会原则通过东南大学城规院概念规划。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总面积34.1平方公里(瑶海区17.7平方公里、包河区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设计,合肥东部新中心的建设,将以"生态优先、组团发展,文化传承、空间复兴,多元融合、有机更新"的理念,以创新、重构、传承为主要路径,打造华东地区青年集聚的活力中心和长三角双创基地,推动合肥东部新中心在产业创新驱动、综合交通体系、都市区国际化等领域成为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示范区域。
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成为合肥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新引擎。
议案建议,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发展战略,列入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列入合肥市"十三五规划"、"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同时,将合肥东部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编入合肥市大建设三年滚动计划,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谋划和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载体。
结合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尽早启动包括马合钢公司在内的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以及包河区淝河片区的综合改造。
保驾护航儿童健康○议案名称:关于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着力提升妇幼健康促进工程的议案○提出人:庐阳区代表团柯漫雪等名代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