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州郡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13
三国超高清详细地图(献给同样爱三国的你们)
闲暇时喜欢看三国,但以前都是囫囵吞枣,只知道几个大州,今年突然想对着地图再仔细读一遍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多方搜寻才收集到三国时期的高清地图,送给同样爱三国的你们,共同学习。
本资源来源于网络,是大家的财富,如有侵权,请私信我删除。
蜀国——益州南部
蜀国——益州北部
魏国——冀州、并州
魏国——荆州
魏国——凉州
魏国——青州、徐州
魏国——司隶
魏国——西域
魏国——鲜卑
魏国——雍州
魏国——幽州
魏国——豫州、兖州、扬州
吴国——交州
吴国——荆州
吴国——扬州。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72张三国历史演变地图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大致如下:(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司州: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
约于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治所——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东)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
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治所——蓟(今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
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治所——镐(hao)(今河北柏乡县北)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
约于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等六郡,下辖62县,属魏地。
约于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治所——临锱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
约于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
约于今河南省。
治所——谯(今安徽亳县)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
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治所——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等十郡,下辖70县,属魏地。
约于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
约于今甘肃省。
治所——陇(今甘肃清水县北)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