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和战略战术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0
孙子兵法战争观
孙子兵法是由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孙武在公元前371-287年期间撰
写的军事思想著作,是世界战略政策史上重要的杰作,也是中国最伟
大的军事画卷。
孙子兵法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
人为本、以心为主导力量的战争观。
其中,孙子兵法提出的“利害相生”思想,强调对对手的尊重,同时
把敌我的利益关系纳入考虑范畴,以“攻无不胜”达成目的。
孙子兵法论述了“要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来破坏敌方的防线”。
他指出,要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随机应变,能够让敌方无法捉摸,
有着不可预知的变化性,使之无从猜测,使其无法形成防御。
此外,孙子兵法提出的“以少胜多”原则,严格要求军队的行动,强
调要集中军力和统一指挥,从而取得有利条件,使敌人在有限的战斗
资源和力量的情况下取得有益的战斗效果。
另外,孙子兵法还提出“实力可比,以计取胜”思想,强调把握敌方
薄弱环节、利用军事计算,深思熟虑,持之以恒,以计谋取胜,而不
是仅凭力量把持住优势。
此外,孙子兵法提出了“欲擒故纵”理论,既强调不拘束敌人,又说
明要依靠诱敌深入,反完军机而取胜,意思是把对方引进我们的防线,然后埋伏以拿下敌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的观点体现了灵活性、智慧、务实性,以及一种
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可以说是把军事学从一个简单的战斗的技巧发
展成了一门系统的战略思想学科。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内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经典,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策略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治国安邦,全胜全败”的观点,强调了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战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的原则,包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声东击西”等。
这些原则强调了战争中的情报收集、战略欺骗和出其不意等策略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只有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作战计划,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对当今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许多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如“以战养战”、“避实击虚”、“以逸待劳”等。
这些策略和战术强调了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兵力,以达到最大的战斗效果。
孙子强调了战争中的变化和灵活性,主张在战场上善于抓住敌人的破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内容涵盖了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策略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战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当今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的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
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
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
“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浅谈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孙子兵法》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在战略思想上“重知”、“崇变”、“尚谋”,在战术思想上提出了把我战争运动规律的一系列矛盾范畴,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虚实等。
《孙子兵法》在阐述对兵理的阐述上极具特色,其特点是“舍事而言理,词约而义丰”,后世兵书皆受其影响形成以哲理谈兵的传统。
在对战争问题的看待上孙子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也是《孙子兵法》一书立论的基点。
他首先点出了兵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慎战”,“备战”为核心内涵的“安国全军之道”思想。
他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
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同时他要求加强战备,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认为唯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才可以“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孙子兵法》也高度重视政治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注意民心向背为题,将“道”,也就是政治列为读取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认为克敌制胜的仙居条件,乃是“主道孰明”。
所有这些,都证明《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战略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提倡“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将其视为用兵作战最为理想的境界。
为此,《孙子兵法》主张在战略谋划上做到胜敌一筹,这就要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系统全面考察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五事、七计理论。
在力量对比上争取占有强大的优势,在战争准备上,做到周密细致,无懈可击,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在作战行动上,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提倡“兵贵胜不贵久”。
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
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
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
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概述
孙子兵法以军事机动为主要内容,注重利用军事机动来取胜。
其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公以利害为准则”。
其提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全面考虑国际局势及军事战略部署;二是注重军事机动;三是借助自然条件的利弊,运用诡计;四是知己知彼,尊重战略与战术;五是机遇与危机,有效把握。
坚持以人为本,公以利己,尊重军事道德和军事价值观,努力实现有效开展军事行动,以及保障军队长远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军事必要保障。
指导思想:孙子提倡“全民参与国防”,强调武力需要尊重人权和尊重法律;重视军事利用政治,政治利用战争;发挥创新优势,尊重各国文化和习俗;着重军事的机动性、诡计性及行动的机会与危机;注重军人的训练,遵守军事道德,刚毅善战;大虑国际形势,尊重法律,强调有效维护社会治安。
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是指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军事战争的认识和见解。
它是指导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认识体系。
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战争目的、战争原则、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等方面。
首先,军事思想的内容包括战争观。
战争观是对战争性质、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和看法。
战争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孙子的《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观,强调了对敌我双方的全面了解,以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而在现代,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战争观,强调了军队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军事思想对战争观的认识各有不同,但都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其次,军事思想的内容还包括战争目的。
战争目的是指参战各方在战争中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
不同的战争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战争方式和手段。
比如,防御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而进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和资源。
战争目的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和战术部署。
再次,军事思想的内容还包括战争原则。
战争原则是指在战争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它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比如,集中优势兵力、以防御为主、以进攻为辅、以速战速决等都是战争原则的具体体现。
遵循战争原则可以提高战争的胜算,确保战争的胜利。
最后,军事思想的内容还包括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
战争方法是指在战争中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手段,包括战术、战略等。
而战争形式是指战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正规战争、游击战争、核战争等。
不同的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决定了不同的作战方式和战争规模。
总之,军事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战争目的、战争原则、战争方法和战争形式等方面。
这些内容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于指导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军事思想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军事事业的发展。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唯民是保,安国全军。
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和行动都是为了一个“胜”字。
(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是保,安国全军)(二)慎战。
《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重视战争,就必须备战: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
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
(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
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
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和将不可以愠)(三)多因素制胜。
《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道、天、地、将、法。
道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
这一条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
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
此外,《孙子兵法》还看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
(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是“五事”、“七计”。
“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一)先知原则。
《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