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pt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2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1、心理学内部对行为主义的反抗2、认知心理学对前辈的继承3、认知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语言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二、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符号: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符号结构:语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操作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AA Aa星形在十字之下十字在星形之上星形不在十字之下十字不在星形之上星形在十字之上十字在星形之下星形不在十字之上十字不在星形之下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三、“开窗”实验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四、出声思考问题行为图五、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2、知觉的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三、知觉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是间接知觉的观点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与知觉的刺激物说差异不明显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内温的实验:总体一致的三种关系1)一致:听到和看到的字母相同2)无关:被试听到的是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但看到的是另一个字母四、模板说新的补充:预加工过程;其次,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五、原型说记忆中贮存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它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六、特征说模式的元素可以被称为特征,在模式识别时先抽取对象的特征,再对这些特征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匹配。
优点:1、有更强的适应性;2、可以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3、使模式识别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
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一、减法反应时实验1.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2.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一、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都统称认知心理学包括:格式塔学派(知觉);拓扑心理学(场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皮亚杰学派(认知发生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二、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三、信息加工观点1)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识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2)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操作系统符号:模式,如:语言、记号等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符号和符号结构都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其功能是代表、标志外部世界的事物,或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符号操作主要是对符号进行比较、区分、归类P2 图(特点:串行的,有箭头,方框)符号系统的基本假设:任何一个具有上述六种功能的系统都能表现出智能。
3)信息加工系统的加工能力有限,加工方式是系列的4)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强调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
5)研究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四、认知心理学实质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式。
重视方法:反应时、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1)实验法(快速认知任务)反应时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相加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眼动实验:言语理解、注意的选择、广告2)出声思考法(慢速认知任务)3)计算机模拟一、减法反应时·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基本假设1)在系列性加工中,完成某一认知任务的时间是各部分信息加工时间的关系。
2)两种反应时作业,其操作过程大致相同,只是增减了一个操作环节,然后两种反应时之差,就表明这一增减操作环节信息加工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认知⼼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第⼀章绪论⼀、信息加⼯的⼀般原理感受器→加⼯器→记忆系统→加⼯器→效应器⼆、对认知⼼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理过程看作信息加⼯的过程。
认知⼼理学关⼼的是⼈脑的⼼理功能、⽽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理学的核⼼是:以信息加⼯的观点揭⽰认知过程的内部⼼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和使⽤的。
三、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过程)(⼀)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者在其他⽅⾯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确定某个⼼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的。
2. 在认知⼼理学研究中的应⽤⽐较⼴泛。
3. 对于⼀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阶段还存在⼀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这些因素进⾏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某⼀个特定的加⼯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那么这两个因素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
应⽤: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的。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绪论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由于研究的对彖是人,所以心理学屮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相对于其它动物而言主,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得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受到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人类工效学(human factors)等几个领域的发展和思想影响,开始萌芽、成长、茁壮。
由于认知心理学所希望探讨的正是心理学中的关键问题:人类智慧的本质及其相关运作和机制,因此理论和应用意义非常丰富、深远;再加上使用的是系统、客观的研究方法,有利于知识、经验的累积,以及理论的建立和验证;所以,不但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心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理论和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因为这个领域所探讨的问题涉及范围广阔,因此对推动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方面,成效卓著。
认知心理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研究如何进行?使用什么方法?对相关问题和现彖的了解进展如何?有什么样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这些都是本书所希望回答的问题。
在绪论一章中,我们首先要谈的是认知心理学的定义以及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再介绍对当代认知心理学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理论取向,最后简单介绍本书的结构。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许多定义。
“人类智慧的木质及其运作''就是J.R.Anderson在1980年提出的。
这个定义虽然比较简洁,但是比较抽象,初学者一般不容易领会、掌握。
所以比较好的作法是从较具体的定义开始着手。
认知心理学一个很具体、同时也是非常经典的定义是Ulric Neisser•在《认知心理学》(1967)中所下的定义,他义为认知(cognation)—词指的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6种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运用。
原文为"All menta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n (Neisser, 1967.P.4)。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认知心理学一、什么是认知(一)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 (1967)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获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S. K. Read )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指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活动,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言语、问题解决、认知的自我监控等。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知识应用”(二)对人的认知活动的理解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二、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1)定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或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 同时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对信息的加工也经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解释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信息加工模型---纽韦尔和西蒙(A. Newell & H. A. Simon,1972 )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
1、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2、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ISAM鯉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岀、贮存、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
纽韦尔和西蒙看来,凡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岀智能行为,同样,凡表现岀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有这些功能。
(二)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举例分析人的信息加工系统)1、感觉登记2、模式识别3、短时记忆4、长时记忆5、注意四、认知心理学的两种取向(一)信息加工取向主要观点:许多认知过程是以系列和序列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