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浅谈佛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佛教的创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
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
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
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一、佛教的传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区,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别。
2500多年前, 伟大的佛陀在古老的印度创建了佛教。
佛教一开始仅在印度等地广泛流传。
它宣扬神灵不灭和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学说,教育人们要忍受苦难,安分守己,不要反抗、造反,要修来世,幻想苦尽甘来土天堂。
在公元第1世纪时,以胜法因缘,佛教辗转来到了这个早已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神州大地,从此生根发芽。
历尽七、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之后,八大宗派相继形成, 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大乘佛教。
有人称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中国佛教在传播大乘佛教的过程中确实起了一个核心作用。
大乘佛教在公元4世纪时从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 在公元6世纪时又从中国传播到日本。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中国佛教的另一个特别之处, 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佛教三大系的国家, 即汉地佛教,云南、广西一带的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
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中国艺术,语言文物和佛教胜迹都产生了影响。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佛教建筑层出不穷,而且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例如佛教石窟、佛塔、寺院等。
佛教建筑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传递,而且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和艺术风格,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佛教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奥的佛教思想通过现实的佛教建筑形式进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透过这些佛教建筑可以学习和体验到佛教的文明,而佛教的建筑艺术也推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佛教主要是通过以下具体的建筑形式进行传承的:1、佛塔。
中国古代的佛塔是体现佛教思想的一种特有的方式,依照佛塔不同的建筑材料,佛塔可以分为很多的种类,例如木塔、金属塔、琉璃塔、砖塔等。
按照形状划分,佛塔可以分为密檐塔、金刚宝塔、楼阁式塔等。
不同的佛塔的用途也有很大的不同,各种形态的佛塔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佛塔是由地宫、基座、塔身以及塔刹组合而成,主要是方形或八角形,塔的层数为单数,一方面寓意佛教僧人终生不娶,另一方面认为单数吉利,所以佛塔一般为三、五、七层等,而其中的七层塔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的由来。
早期的佛塔是作为坟墓而建,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变迁,佛塔被作为佛教的一大象征,不仅是为了显示佛教的功德,而且是对佛教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些佛事活动也经常在佛塔处进行,用于祈福、祭祀、礼拜等等,例如开封的铁色琉璃砖塔、玉泉寺铁塔、大雁塔等。
2、佛教石窟。
石窟是佛教早期的建筑形式,在崖壁上开凿,主要的用途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供以前的佛教僧人参禅打坐,因为石窟中冬暖夏凉,适合僧人们禅定。
二是存放僧人的骨灰,僧人死后要进行火化,而他们的骨灰就存放在石窟之中。
三是在石窟中建造佛像,供人们参拜。
佛教石窟中比较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
浅谈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相融文化冲突一、佛教基本涵义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 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佛教所说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而前四者为根本四苦。
它认为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的现象,而世界万物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是果,现在的积累是因,将来为果, 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既然我们看到宇宙人生是这样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心量放到无量无边的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破除一切偏执。
只有破除法(客观)我(主观)两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达到“无我”的佛的境界, 从而获得精神的大自在、大欢喜,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则是相 2 通相似的人生境界。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一、佛教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杜双双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佛教的禅宗,自菩提达摩东传以来,于六祖慧能始盛,中晚唐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对后世的修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其空灵洒脱、不拘一格、平淡朴实、清凉智慧的宗风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禅宗的传入不仅为文学词汇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创造出独特的文体,并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上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关键词:禅宗;思想;影响;中国文学;审美趣味一、禅宗及其思想(一)简述禅宗禅宗禅法由菩提达摩东传,而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通过收摄心念,平息妄念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禅宗在世界上大致分为“大乘禅”与“小乘禅”,两者修习目的不同。
中国的禅宗,是“大乘禅”。
“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
(二)禅宗的主要思想1、自力修持——独立洒脱,不拘一格佛教宗派之中的修持方法,大致分为主要靠自力与主要靠他力。
而禅宗修行主张以“自力”为主。
而“自耕自种,自食其力”更是禅僧所倡导的修行与生活方式,所以禅宗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在行住坐卧之间都流露出自信自尊又洒脱不拘的气派。
2、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内观自省,坦荡磊落禅宗强调佛圆净土在自己心中,不必向外寻求,而人与佛在本质上无有差别,佛是觉悟人,人是未来佛。
“佛”在自己心中,向内反观自省即见未来面目。
这不仅蕴含着慈悲平等的基本佛教思想,也把修禅者的人格修养推到一个新高度。
3、万法皆空,空有不二——出世入世浑一体禅宗参学目的之一,旨在彻悟“万法皆空”之理。
此处的“空”,绝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虚空,而是从因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发现一切都不实在,都在无常变动,缘聚则成,缘散则灭。
这种无常谓之空。
《维摩诘经》充分阐释了“空”与“有”的关系,两者并不对立,所以也论述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问题。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于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之后,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而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1、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如果我们把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佛灭后百余年)至十二世纪为止的一千五六百年的印度佛教历史平均分为三个时期,则汉语系佛教囊括了第一二两期的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以及第三期秘密佛教的根本部分;藏语系佛教译传了初期佛教的律典以及二三两期的绝大部分经论;巴利语系的佛教基本上使用巴利语原典,也有一部分译成少数民族文字。
由此可见,现在流传于中国的三个语系的佛教可以说是全面地继承了印度历史上的三期佛教。
2、中国佛教的形成及影响但是,中国的佛教除了巴利语系佛教以外,汉藏两语系的佛教都有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加以丰富发展的特点,其突出的表现是各种学派和宗派的繁兴,如汉藏两个语系都能列出十个以上的大小派别。
其次是汉藏两语系的佛教在戒律上仍奉行声闻乘的戒律,并用大乘教义进行解释;在信仰上完全奉行大乘的教义,所以不存在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争论。
其三,自公元一世纪中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王朝大都对佛教采取保护和帮助其发展的政策,在法令上使出家僧徒和寺院享受某些特殊待遇,僧徒的生活原则上由国家提供一定的保证。
其四,中国历代大多数帝王都给予佛教的高僧以崇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封为国师、帝师、活佛等。
其五,佛教在中国与其它教派、学派(如儒学、道教)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这和印度的佛教与外道始终处于敌视、对立和激烈斗争的情况不同。
其六,佛教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自晋朝以来,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石刻、印刷、建筑等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对医药和历算的发展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音乐、戏剧、小说等的发展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占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社会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到底是怎样,我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下我的看法和感想,首先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碰到的很多现象的解释,包含了很多哲理;其次宗教应该是一种集体的思想活动结晶,是我们在长期经过各种集体活动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最后,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也是一种信仰。
宗教是神圣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境界。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那便是宗教和迷信的关系和区分。
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到指导作用,都是一种信念的追求,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而不同点则是宗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社会组织,它是法律认可的,是信仰宣扬的一个途径;而迷信则存在着各种不成熟,而且其传播还有来源都是不可靠的,而且有可能产生坏的社会影响,不过他们也都隶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表现的是非正常的无益的文化而已。
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有三大宗教:道教、佛教、儒教。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推崇尊道贵德,行为标准上推崇清心寡欲,崇尚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相信善恶有报。
这些教义都有积极的一面,在现代社会无疑会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发生过重要影响。
一方面借道教巩固皇权,另一方面借以满足个人的精神追求。
其次,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有重要贡献。
外丹术促进了古代化学、医学的发展。
内丹学对古代的养生学也发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道教哲学的思辨性和细密程度不如佛教,也不如宋明理学,但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
道教注重研讨人和宇宙的关系,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类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 陈*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学术、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思想、文学、艺术、风俗四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我想先引用梁启超先辈的话来说明。
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是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
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象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全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外交际者的基本素养作者:姚靓来源:《人间》2016年第22期摘要: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要素,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世俗生活各个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和盛行深深影响着中国伫立于世界排名的位置。
在全球化的加快推进,各国文化的交融,如今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迫切,随之而来的是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日趋明显,本文主要了解佛教在华的传播历史,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建筑,文学,绘画和艺术,以及语言和文字的掌握。
基于跨文化交际,要求我们对外交际人员应具备佛教相关的基本素养,在这里我们浅谈对外交际者应具备对外佛教文化素养,从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文化差异,这样来可以使我们对外交际者在跨国交际中得以顺利成功进行。
关键词:佛教传播;佛教文化对外佛教文化素养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1-01一、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最初曾有过“白马东来的”的传说,早有记载:明帝遣使赴天竺(古印度)求佛,由白马负经而回,并在洛阳建造寺院将佛经藏于其中。
佛教由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由此佛教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印度佛教流入到这片华夏沃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受到中国文化,思想,制度的冲击,形成各种大小的漩涡,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属于佛,道融合时期,依附于方术。
其次是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属于佛玄融合时期,它依附于玄学传播。
再次,隋唐时期的佛教是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佛教逐步走向成熟,这时出现了佛教诸宗派;最后,则是佛教为中文化所吸收,融合于中国文化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的佛教文化据佛书中言,给孤独长者,以其善事功德,后世得上生到六欲天中最美妙的兜率天宫,享受上妙快乐。
浅谈佛教传播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作者:汪洋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形成紧密联系,在佛教本土化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现如今的艺术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40-01公元前6至5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美术也应运而生。
佛教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伴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的扎根发芽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同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又为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题材、人物样式、色彩范例。
而隋唐之后形成的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又逐渐影响了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形成。
一、我国的佛教美术本土化过程早期中国佛教艺术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
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中,采用几何概括方式,佛像被概括为一些几何形组合成的物体。
而这些几何形概括表现手法在初期产生影响后,便被中国传统的概括表现手法所取代。
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
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神的形象庄重、神圣、高雅而亲切,体现着中华文化所追求的那种富于哲理、普度众生、超越凡念的理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两个黄金阶段,出现了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皇家石窟为代表的众多石窟艺术群。
早期造像庄重、稚朴,北魏造像庄严、神秘。
隋唐佛教造像慈祥、和蔼、亲切,失去了北魏时期的神秘感,世俗化为其特点。
由此可见,佛教美术自佛教传入中国便产生,佛教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相互渗透,佛教美术也在中国本土逐渐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呈现世俗化、生活化的一面。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
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
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
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
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
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
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
1
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
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
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
在翻译史上,
1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7页
玄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翻译家。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是一个最杰出的使者。
2
讲起佛教,人们往往会想起素食。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佛教出家人就必须戒荤吃素。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佛教信徒,都把吃素作为修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戒律,而且把吃肉的和尚当做是佛门的败类,这样一来,吃素就变成了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有甚者,把韭菜、香菜、大蒜、葱、姜都列在荤菜的行列,连这些东西都要戒掉。
但是,经过我查资料发现,戒荤吃素与佛教信仰一点关系也没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并没有订立必须戒荤吃素的戒律,只是由于“不杀生”的原则,而规定佛门弟子只能食用“三净肉”,而所谓的“三净肉”,就是别人屠宰的肉。
意思就是佛门弟子可以吃肉,但是只能吃别人屠宰的肉。
另外,佛教在中国传入的初期,佛教徒也是依然喝酒吃肉的,这点有确实的文献可以证明。
可以说,素食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特色。
此外,佛教有三大派别,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除了汉传佛教,另外两个派别也没有戒荤吃素的戒律。
而中国汉传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由两方面组成,即当时佛教教义的内在要求和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佛教教义的内在要求可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戒杀原则、慈悲原则、修行目的、轮回学说。
戒杀原则,即不杀生。
汉传佛教认为,吃肉是间接的杀生,因此为了达到不杀生的目的,就要戒荤吃素。
我认为慈悲原则和戒杀原则意思差不多,就是认为万物皆有灵,不能杀生。
中国汉传佛教认为,吃肉会灭了人的慈悲心,这是不利于修行的。
而轮回学说则认为,众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
这世你为人,下世也许就是猪、狗之类的动物。
你吃肉也许吃的就是你前世父母兄弟的肉,所以不忍食之。
另外中国素食传统来自于很早就出现的“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然后是历代的帝王都对素食极力的推行。
甚至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北齐文宣帝发起了大规模得戒杀、断肉、食素运动。
这些都促进了中国汉传佛教出家人特有的戒荤吃素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如今很多和尚都只是挂着一个和尚的名而已,甚至把它当做是一种职业,因此他们上班了就做和尚,下班就有自己的生活,照样结婚生子,吃肉喝酒。
面对这一现象,我也不知道该持哪一种态
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7页
度来看待,所能做的仅仅是觉得无奈。
我们中国的佛教是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因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冲突,所以不得不做些调整。
这些冲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无常。
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的,为了抛掉这种痛苦,就必须按照佛教教义,放弃世俗生活,进行修行。
而中国的传统思想却不这样,这点可以从儒家思想中看出,儒家思想虽然也重天命,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尽人事”。
二、在道德理想方面,佛教追求精神解脱,这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而中国儒家所追求的是成为圣贤君子,而圣贤君子的道德修养是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
三、古印度的各种宗教都采取乞食的形式,他们认为要修行,就必须要对肉体进行苦行,而乞食正是一种很好的苦行方式。
印度佛教当然也实行乞食的制度。
但是乞食在中国社会很难被接受,因为中国社会提倡的是勤劳简朴,而乞食在他们看来无疑是好吃懒做的行为。
四、佛教的修行要求修行者出家,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的亲人,这在我们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很难被接受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还是很渗透人心的。
五、佛教徒出家修行脱离了世俗生活,除了礼拜佛陀外,对于世间其他一切位尊者,即使贵为天子,亲如父母,也不应对之行礼跪拜。
这种做法,在及其重视“忠孝”的中国古代社会,也是相当不能被接受的。
我们都知道,一种宗教文化传入于完全异质的民族,必然有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佛教亦是如此。
正是由于以上的背景,佛教渐渐被中国化为我们所熟知的佛教。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对道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的渗透作用,而且在隋唐时期,构建了富有中国独特色彩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一反印度佛教强烈的出世倾向,将出世与入世放在了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
为中国士大夫阶级提供了平衡儒家“修齐治平”与道家“遁迹出世”的思想依据。
同时,也为近代人生佛教,特别是“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
民众佛教是维持佛教在中国社会延续和弘传的真正基础。
民众佛教以渗入国人民俗之中的佛教以及佛教的仪式、禁忌、节日等本身转化为民俗,规范了民众的心理构成,虽然并没有形成全民信教的局面,但是因为民俗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具有全民性的。
佛教
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历代弘法者坚韧不拔、舍身求法的人格魅力对国人的感召力。
佛教对于国人而言本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因此,为了传入这种外来文化,很多弘法者可谓是鞠躬尽瘁,特别是我们家喻户哓的玄奘、法显等求法高僧,他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地赴印度取经学法,并载誉而归。
他们舍身求法的精神和过人毅力,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表现在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方面。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
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中的作品,在创作思路、手法上均受到了印度艺术,从而也间接地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
另外,由于佛典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使得汉语里出现了很多有关吧佛教的措辞,特别是譬喻文艺和传说故事,对中国的文学和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对中国的文化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化了的佛教已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