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力制约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6.82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与本质一、宪法的概念1、宪法两种意义上定义形式意义上,专指以宪法名称命名的规范性文件,与内容无关。
实质意义上是从内容上来界定的。
(1)分成固有意义上的指规定国家统治之基本的法或者是根本法,任何涉及国家统治权力的基础和构造的法我们都可以看作固有意义上的宪法。
(2)立宪意义上的专指通过限制专断权力,以广泛保障基本人权的国家基本法。
两个要点:产生的时间是近代意义上的;把个人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必须为个人而存在,保护个人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二、宪法姓公还是姓私-宪法的属性五种标准:按规范性质按照权力关系按照利益性质按照主体按照法律关系:就是按照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划分公法。
处理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者公权力与私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就是公法。
调整私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就是私法。
宪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主要是国家公权力和个人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宪法还处理国家权力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国家公共权力。
所以依据法律关系来看,宪法是公法。
三、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宪法地位的三特点: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3、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2)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四、宪法究竟是什么——宪法的本质1、宪法是赋予国家存在以基础的基本法。
2、宪法是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基础法。
3、宪法既是一种授权规范,也是一种限权规范的统一体。
五、宪法的特征宪法除了具有普通法律的规范性、普适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之外,宪法还有着与普通法律不同的特征。
1.宪法是授权性的宪法首先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这是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最大的区别。
普通法律的特点是其义务性。
宪法就是为了防止法律对公民自由的过分控制,宪法就是控制法律的法律。
2.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基本法宪法不是保护一般的公民权利,而是保护对公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关系到人性本质的基本权利(关于公民的人身、财产与精神方面的权利)3、在政治体制和国家设置方面也是最基本的4、宪法的出发点和一般法律不一样六、宪法与行政法的区别1、两者法律效力的等级是不同的。
权力监督制约原则权利限制原则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分权制衡理论。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研究并吸收了洛克的分权理论,特别是总结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分权政治理论。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这三种国家权力应该分属三个不同的机关来掌握和行使,以权力制约权力。
他断言不受限制的国家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最典型地采?三权分立"原则的还是美国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只有7个条文,其中有3条直接涉及"三权分立",另外4条也有一定联系。
根据这部宪法的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但总统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国会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行政权属于作为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总统,但总统任命部长和缔结条约时,必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可对总统的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及其下属法院,法官是终身制,法官须经国会同意后由总统任命,而最高法院有权审判经国会弹劾有罪的总统,并有权审查国会的立法是否违宪。
这样,三权相互保持独立,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这种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在西方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的原则是议行合一,即权力统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一社会主义宪法原则由巴黎公社创立,并体现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宪法中。
它在理论上确认了国家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在实践中把人民代表机关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统一机关。
它并不排斥行使国家权力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但它被代表人民意志的立法权所支配。
所有国家机关都对人民代表机关负责,并接受人民代表机关的监督。
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并不排斥平衡和制约,而是在国家权力统一和人民代表机关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平衡和制约。
权力制衡原则名词解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制衡原则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机制和社会原则,对于维护政府的稳定和确保公民的自由权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原则旨在通过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机制,将政府权力分割成多个部分,并确保各个部门拥有适度的权力和职能。
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避免政府滥用权力,还可以促进合理、公正的决策过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探讨权力制衡原则:首先,我们将解释权力制衡原则的定义以及其历史背景;接着,将探讨权力制衡原则在实践中所使用的机制和案例;然后,我们将分析权力制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权力制衡原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展望如何进一步加强此机制及其应用领域拓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并全面解释权力制衡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权力制衡原则的详细阐述,我们将为读者提供对权力分配、监督和限制的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涉及到权力运行和公共决策的相关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提供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启示和价值观反思,以便促进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的治理模式的发展。
2. 权力制衡原则的定义和背景:2.1 名词解释权力制衡原则权力制衡原则是指在一个政治体系中,通过分散和限制权力的方式来维护公共利益、保护人民权益以及防止权力滥用的一种原理和机制。
它旨在通过相互制约、互相平衡的方式,使不同政府部门或机构彼此监督和制衡,达到保持政治稳定和有效运转的目标。
2.2 权力制衡原则的历史背景权力制衡原则起源于欧洲启蒙时代对专制统治和暴政的反思。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主张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政府职能进行独立划分,并由各自独立负责的机构行使。
这一理论对后来现代民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欧美民主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权力制衡逐渐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政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并规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分工与互相制约,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论述宪法基本原则中的权力制约原则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基础性文献,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方式,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旨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确保政府依法行事,以促进社会的平等、公正和法治。
权力制约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和运作一系列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对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权力进行限制和制约。
这种制约可以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以及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参与和监督来实现。
权力制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权力的分立。
宪法将政府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的部门,使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政府的决策和政策,立法部门制定法律和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司法部门负责审判案件和解决纠纷。
这种分立的机制可以避免政府权力的过度集中,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第二,宪法的限制。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限制。
宪法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例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等。
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不能违反公民的权利和法律的约束。
如果政府违反了宪法,公民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选举和代表制度。
选举和代表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权力制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民通过选举来选择自己的代表,并授予他们在立法机构中代表自己利益的权力。
通过选举和代表制度,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的行为。
代表必须根据选民的意愿来行使权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第四,司法独立和合宪性审查。
司法独立是保障法治和权力制约的重要保障。
司法部门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独立地行使审判权。
司法的独立性可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公民的权益。
另外,合宪性审查是一种司法机制,用于审查和决定政府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定。
通过合宪性审查,法院可以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
总之,权力制约原则在宪法基本原则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权力制衡原则
经济法中的权力制衡原则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通过合理配置和制约各种经济权力,以达到保障经济自由、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该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将经济权力分散到不同的主体手中,使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和保障经济公平。
具体而言,权力制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与市场的制衡: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市场则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等方式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衡可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制衡:在经济法中,公权力主要表现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权,而私权利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自由和财产权利。
通过明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保障私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不当侵犯。
3. 经济监管机构之间的制衡:为了防止经济监管机构滥用权力,经济法通常规定了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以实现权力制衡。
4. 中央与地方的制衡:在经济管理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有其职权范围。
通过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实现权力的制衡。
总之,权力制衡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对于保障经济自由、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作者:韩丽萍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权力制约原则概念、权力制约原则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体现的论述,突出强调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关键词:权力制约;宪法;分权;监督一、权力制约原则的内涵、表现形式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权力制约原则起源于洛克的分权学说。
洛克的分权学说是对英国的君主立宪进行的创造性总结。
但他的分权学说只是限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而不是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认为国家权力可分为三种,并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同时三个不同的机关又应当相互牵制。
他的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的学说,其目的在于通过国家机关内部的相互牵制以达到制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的目的。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早在美国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中得到落实。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其权力制约原则主要体现在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与制衡。
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表现也不一样,但大致说来可以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二、分权原则与监督原则的内涵及具体形式1.资产阶级的分权原则资产阶级在制定宪法、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过程中,都贯彻了近代分权学说,从而形成权力制约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权原则。
分权原则又称为分权制衡原则,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是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
从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规定看,对分权原则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1)美国式。
美国是运用分权制衡原则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分权与制衡的关系极为明确、具体。
《宪法学》学期作业题目:论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权利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行政管理学号: 01031023姓名:郑霄峰日期: 2013年11月【摘要】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
宪法关系的中心任务,就是处理好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也就是权利—权力关系。
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法治国家宪政的基本精神。
通过宪法,赋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政史亘古不变的主题。
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公民的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仍存在时时被侵犯的危险。
究竟如何认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限制权力的行使空间来保护公民权利达到二者的平衡,对于充分发挥宪法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制约平衡一、对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一)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法治国家宪政的基本精神1.权利制约权力是人民主权者地位决定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即通过人民对国家机构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选举、质询、罢免等方式监督权力行使,同时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侵害公民权利和自由,公民享有知情权、参政权、议政权、选举权和罢免权,对立法有创制权和否决权。
权利制约权力的论点将普遍的公民权利作为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的一种社会力量,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论。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按照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国家是人民契约的产物,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人民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人民主权思想表明,权力源于公民自然权利的部分让渡,权力的运作必须以保证公民权利与自由为指向,权利优于权力。
这就厘清了权利与权力之间的本源关系。
基于这样的逻辑,当国家权力以任何方式行使了社会契约所未授权的不允许的行为时,就构成了越权,这时的行为就是非法的,权力行使也是无效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也有责任抵抗、反对、制止这样的行为。
论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摘要】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民众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宪法限制政治权力,司法独立监督政治权力,民主选举约束政治权力,言论自由监督政治权力以及公民社会参与约束政治权力等五种制约方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保障了公民的权利。
司法独立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行为,保证法律的公正执行。
民主选举让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领导人,实现政府的代表性。
言论自由让公众能够监督政府的行为,揭露问题并推动改革。
公民社会的参与可以促进政府的透明和民意的汇聚。
通过这些制约方式,政治权力得以有效控制,确保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建立起良好的政治体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政治权力、制约方式、宪法、司法独立、民主选举、言论自由、公民社会、政治体制1. 引言1.1 探讨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的重要性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任何政府形式下,政治权力都有可能被滥用或者走向极端,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既可以是宪法赋予的规定,也可以是司法独立的监督,亦或是民主选举、言论自由以及公民社会的参与。
这些制约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保障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当政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时,政府机构和官员就不会肆意妄为,而是要遵守法律和规定,履行其职责。
宪法约束政治权力,确保了政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司法独立监督政治权力,保障了司法机构的独立和公正性;民主选举约束政治权力,使政府在民意的监督下运行;言论自由监督政治权力,促使政府对于民意和舆论的关注;公民社会参与约束政治权力,增加了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是建立良好政治体制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制度完备、权责分明的情况下,政府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方式所具有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和强化这些制约机制,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述法治原则
法治的原则有: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和正当程序。
其相关内容如下:
1、法律至上: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的法律原则,它是法治的首要条件,其中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原则的核心。
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指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即宪法作为根本法构成国家制定法的基础和核心。
2、权利保障:指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权利保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
只有全面推进权利保障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和尊重人权的理想目标。
3、权力制约:指法治内在地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制约。
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
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
4、正当程序:指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当按照公正的程序采取公正的方法进行。
告知与听取意见原则、公正听证原则、中立原则、证据裁判原则和权利保障原则,这些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现司法公正、公平的重要保障。
权力制约原则的名词解释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组织中,通过设立一系列制度和机制,限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该原则旨在防止权力过度集中,避免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一、权力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权力是指一种可以行使影响力和决策权的能力。
权力的存在和运行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权力可以使得少数人获得特权,并将其利益凌驾于广大民众之上,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与不稳定。
因此,权力制约原则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公民权利的保护、权力的均衡和社会的稳定。
二、权力制约原则的核心内容权力制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指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独立的部分,并由不同的机构行使。
这种分立可以有效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构负责落实法律,司法机构负责依法进行审判。
三权分立的实施可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避免滥用权力。
2. 宪政原则宪政原则是权力制约的基础,它强调以宪法为准绳,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
宪政原则要求国家各个部门及公务员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维护公正、公正和行政透明度。
宪政原则的实施可以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3. 监督制约监督制约是对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方式之一。
通过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对政府和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监督制约可以及时发现、纠正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同时,民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也是权力制约的一种手段,通过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等方式,促使政府行使权力更加透明和公正。
4. 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实现权力制约的重要途径。
法治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规范政府的行为。
通过以法律为准绳,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三、权力制约原则的运用权力制约原则在各个国家和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
不同国家和组织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法律和制度进行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原则案例英文回答:The principl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is a syste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different branches of government have the ability to limit or control each other, preventing any one branch from becoming too powerful. This system was developed by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way to prevent tyranny and to ensure that the government remains accountable to the people.There are three main branches of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egislative branch, the executive branch, and the judicial branch. The legislative branch is responsible for making laws, the executive branch is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ut laws, and the judicial branchis responsible for interpreting laws. Each branch of government has its own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they are all subject to checks and balances.For example, the legislative branch can pass laws, but the executive branch can veto those laws. The judicial branch can interpret laws, but the legislative branch can impeach and remove judges from office. The executive branch can appoint judges, but the judicial branch can declare executive actions unconstitutional.This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s to ensure that no one branch of government becomes too powerful. It also helps to ensure that the government remains accountable to the people. The people can elect representatives to the legislative branch, and they can also hold th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branches accountable through the courts.中文回答:权力制约原则。
内容摘要:权力是社会科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权力主体凭借财产、组织等方面的优势违背其他主体意志实现自身意志的一种特殊的控制力。
权力具有双刃性、不确定性、用益性、强制性、主体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暗含了权力扩张和权力滥用的条件,提示人们应该注意制约和监督权力,而公共权力的内在矛盾、人性恶的思想以及权力腐败的严重后果则成为制约、监督权力的基本理由。
公共权力来自于人们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天然需要,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其原初价值。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有权力制约、监督的政治模式、法律模式、社会模式、道德模式和暴力模式。
法律监督是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监督审判外,还应当对行政权进行监督。
关键词:权力制约权力监督分权制衡法律监督“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数百年来,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的这声感叹,像警钟一样,一直在渴求自由、民主的人们耳畔回响。
几千年历史回眸,可以清晰发现: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正是驾驭、驯服权力的苦难历程。
权力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驯服的权力恰似一江春水,运载着人们驶向幸福的彼岸;而失控的权力好比浊浪滔天的滚滚洪流,再庞大的船只、再高明的水手,也难逃覆灭的厄运。
无数王朝、国家的兴亡、盛衰无不与权力的驯服和失控密切相连。
对权力的探讨,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恒久的主题。
一、权力的概念与产生(一)权力的概念权力是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法律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其重要程度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是权力,它的涵义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能量相同。
”〔2〕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也认为,权力可以“作为交往的媒介”,其地位类似于科学领域中的真理、经济领域中的货币。
〔3〕关于谢佑平江涌*论权力及其制约*谢佑平,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涌,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检察监督政治性与司法性研究》(项目批准号:07AFX002)研究成果。
如何联系实际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原则是体现在宪法制度与程序中的价值和理念,是构成宪法价值共同体的基础和连接点。
宪法原则既表现为人类生活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表现为各国特定宪法文化的存在方式与特殊性。
宪法原则既表现为理念,也表现为具体的规范形式。
在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国家,宪法原则往往成为进行宪法判断的基础和具体依据。
宪法原则是宪法价值的统一体和基础,是构成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对世界各国宪法与宪政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人民主权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在社会主义宪法中,人民主权原则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包括:第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第二,”人民”是个政治概念,有特定的含义,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第三,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权保障原则人权,即作为一个人应具有的权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贯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
从《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权”一词,但基本人权原则和人权的具体内容,则直接反映在宪法所确认和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中,而且在实践中始终把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
生存权是第一人权,是其它人权的基础。
在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解决了公民的生存权问题,这在人权发展史是个杰出的贡献,其根本原因无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确认与保障了人权。
同时,民族的发展权在我国也得以充分实现,这对我国民族的兴旺和繁荣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权力制约原则权利制约原则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关于分权和制衡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原则表现为议行合一,即权力统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论行政权力的行使及其制约-作者:王明浩内容摘要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或者说,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必然要运用权力来为“组织”提供保障。
就权力的来源来看,它是起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
在应然的意义上,一切权力都是公共权力,权力必须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
然而,在政治社会,应然的设计成为一种空想。
现实的情况是:权力丧失了其公共性,被少数人所攫取,权力应当为公共利益服务,却经常地被用于谋取私利。
这就是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伴随着“行政国家”观念的兴起,面对越来越多的腐败现象,维持行政权力说法的责任成为行政管理最大的挑战。
当然,这需要外部的控制与制裁,诸如立法控制、舆论监督等,然而外部的控制和制裁毕竟是有限的,它只能触及外部的行为和守住已获得的成果,并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行政管理秩序,所以伦理必须导入行政管理。
缺乏行政伦理的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与运用就难保其合理、高效。
作为内在约束性的价值观,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同样具有多方面的约束与影响。
【关键词】中国,行政,行政伦理,权力,权力行使,制约,公民社会,监督,目录一、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一)、行政权力及其特性 (1)1、定义: (1)2、特性: (1)(二)、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本质要求 (1)1、公民社会与权力制约: (1)2、中国地方政府与权力制约: (2)3、本质要求: (2)(三)、建立和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必要性 (3)二、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3)(一)、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基本框架(即行政组织的外部异体监督和行政组织的自体监督的有机结合) (3)(二)、对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现状进行透视并找出了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行政权力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构想 (4)(一)、对完善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路径进行探索 (4)(二)、确立了完善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价值取向 (5)(三)、明确了完善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总体思路 (5)(四)、提出了完善中国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具体举措 (5)参考文献 (7)论行政权力的行使及其制约行政权扩张的合理性、行政自由裁量权异化的可能性和行政权力的灵活性、剥夺性,如果不对这种不断扩张又会不断被异化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必然导致权力剥削和权力失控。
浅析权力制约原则在美英法三国宪法与宪政中体现权力制约原则,作为一项宪法基本原则和核心精神之一,无所例外的在全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实践中得到体现。
但当代某些论者每每论及“权力制约”原则时,往往都狭隘地理解为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制度,并试图以此为模型来架构、推动中国的政治权力运行模式和宪政建设,用以引入司法审查制度并解决中国全国人大立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性、不正义性。
然而,须知“权力制约原则”的内涵是颇为丰富的。
在西方诸国,以英法为代表的具有宪政传统和深厚宪法文化、理论的国家,对该原则的理解是大为不同的。
在实践上,也形成了有差别的分权模式,而且都没有影响到这些国家成为标准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与宪政国家,它们的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讲,似乎可能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的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借鉴。
所谓权力制衡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人类倘若由他任性行事,总是难保不施展他内在的恶性。
”尤其是“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有热情,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而相互制约则是防止人们恶性膨胀的根本途径”,因为“人之间相互依仗而又相互牵制,谁都不得任意行事,这在实际上对各人都有利”。
而到了洛克、孟德斯鸠那里,在理论上则完成了对权力制约原则的制度设计,即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洛克主张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三权),由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
他们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 在他们的理论学说中和制度设计里,尚看不出有什么权力高于什么权力或者权力之间应该相互平行的意思。
似乎,他们希望把这种权力行使、运行的具体过程留给各民族国家自己去解决。
而且,他们的目的都在于通过分权的方法在总体上防止政府过分扩张或专断地行使权力,所以很有可能立法权、司法权在打压行政权方面获得了更为优势的地位。
一、权力制约理论的历史演变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导致出现了一个不依附于土地、国家、教会、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私人自治的领域。
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
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充分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
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
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二元对立,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也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
分权理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
其在《政治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议事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
”[1]它们构成政体的基础。
古罗马思想家波利比阿继承了上述思想,并结合罗马混合政体的政治实践,初步提出了分权制衡的主张。
他把政府分为人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三部分,认为执政官是君主政体的因素,元老院具有贵族政治的因素,人民大会是民主政体的因素。
这国家权力的三个方面要相互配合、彼此合作,才能保证一个均衡、正常、稳定的国家结构。
当权力系统某一部分暴露出过分揽权的倾向时,就应受到其它部门的抗拒和抵制。
“任何越权的行为都必然会被制止,而且每个部门自始就得担心受到其它部门的干涉……”。
[2] 近代分权学说是由洛克所倡导,有孟德斯鸠加以发展和完成的。
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种。
其中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用来指导国家力量的运用以保障该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立法权应属于议会;执行权是负责执行所制定出来的法律和继承有效法律的权力,在君主制国家中执行权应属于国王;对外劝是关于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开展一切事务的权力,对外权也应属于国王所有。
洛克认为上述三种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人和一个团体手中,并且特别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他说如果由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
洛克的分权其实是两权分立,并且他还对司法权的独立趋势和制约作用缺乏敏锐的感觉。
孟德斯鸠在总结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既立法权、关于国际法事项行政权力和关于司法权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他认为第三种权力可称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可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力。
[3]国家权力是不能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的,否则公民的权力没有保障。
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4]同时,孟德斯鸠还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
在他看来,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因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
如将联邦与各州的纵向分权与制衡也纳入分权体系之中,主张设立两院制的国会以使其相互制约并与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人民主权的理论出发,并且为了矫正资本主义国家因实行“三权分立”所出现的弊端,对“三权分立”理论有过深刻地批判,但他们从未完全否定“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合理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最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
[5]恩格斯还对资产阶级国家的分权制评论说:“在那些确实实现了各种权力分立的国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是完全独立的。
在法国、英国、美国就是这样的,这两种权力的混合必然导致无法解决的混乱;这种混乱的必然结果就如让人一身兼任警察局长、侦查员和审判官。
但
是司法权是国民直接所有的,国民通过自己的陪审员来实现这一权力,这一点不仅从原则本身,而且从历史上来看都是早已证明了的。
”[6]马克思在1831年对黑森宪法的赞扬也证明了经典作家对权力制约的重视。
他说:“没有哪一部宪法对执行机关的权限作过这样严格的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使政府从属于立法机关,并且给司法机关以如此广泛的监督权。
……高等法院有权对有关任免制度的一切问题作出最后决定。
众议院从议员中选出一个常任委员会,组成类似雅典最高法院的机构,对政府的活动进行监督,并且把违反宪法的官员送交法院审判,即使下级执行上级的命令时也不得例外。
”[7]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但她在现阶段也只能用代表制作为实现民主的主要形式,这就客观上出现了权力所有的主体与权力行使的主体不相一致的情况,而且权力固有的恶性即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不可完全消除,因此为了保证权力的运行不出现违背人民的意志的异化,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邓小平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治,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在美、法、英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8]这进一步证明了权力制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性。
二、权力制约原则的宪法形式体现(一)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宪法中的体现资本主义宪法体现权力制约原则除了通过宪法规范公开或隐蔽地确认“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精神以外,更因各国历史传统、民族状况、政治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反映分权学说的不同政体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1.典型的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形式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了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和3个权力机构之间的制衡机理。
在分权方面:根据美国宪法第1、2、3条之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因而经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有权决定全国政策,掌握财政支出等大权;[9]行政权由民选的总统统一执掌;司法权属于法官,他们受到终身任命,并只能因重罪或不端行为才被解职,从而使之能不受报复、没有恐惧地决定案件。
为了保证分权原则的实施,根据宪法和惯例,凡在合众国政府下供职的官员,不得兼任国会议员,不得提出议案,不能出席国会会议,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总统对法官有任命权,但无罢免权,议会对法官的任命有同意与否决的权力,但非因法官犯罪而依法弹劾之外,也无罢免权。
在制衡方面,为了保护公民和防止专制政府的出现,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
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
国会对司法机关的制约则体现在:参议院有权审判弹劾案件,有权建议或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有宣告惩治叛国罪的权力,有弹劾审判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并撤销其职务的权力。
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
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统对司法权力的制衡表现在:总统有特赦权,有提名并任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
最后,美国宪法规定了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应当担任有关弹劾总统案的审判长,因而体现出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
此外,根据美国宪法惯例,法院享有司法审查权,这样法院也当然获得了制衡立法的权力。
美国式的分权模式对其它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当今许多国家比如委内瑞拉就沿袭了美国的这种模式。
2.英国式的以议会为重点的分权模式英国资产阶级曾经以下议院为阵地,同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王权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斗争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确立了所谓“议会至上”的原则,即议会(实际上指下议院)拥有不受限制的制定或者修改任何法律的权力。
[10]以后随着政党制度的发展,议会至上原则与责任内阁制产生结合,从而导致在下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不仅控制了下议院的主导权,而且也获得了行政组阁权。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负责制转化为多数党的一种内部控制与反控制。
但由于内阁行使权力形式上是以对立法机关尤其是对下议院负责为前提的,而行政权力的总代表国王只沦为一个名义的国家元首,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国宪制对分权原则的体现是以“立法为重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