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固态相变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33
固态相变原理
固态相变是指物质在固态状态下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在固态相变中,原子或分子重新排列,从而改变了物质的性质。
固态相变是固体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固态相变的原理主要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热力学描述了相变过程中
物质内部的能量变化和熵变化,而动力学则描述了相变过程中原子或分子的运动和排列。
在热力学方面,相变需要克服能量壁垒,使得原子或分子从一个稳定的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个稳定的晶体结构。
而在动力学方面,相变的速率取决于原子或分子的扩散和重新排列速度。
固态相变可以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两种类型。
一级相变是指在相变过程中
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如固液相变和固气相变;而二级相变则是在相变过程中不伴随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如铁磁相变和铁电相变。
不同类型的相变具有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应用。
固态相变在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控制金属材料
的固态相变,可以改变材料的硬度、强度和导电性能,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
另外,固态相变还可以应用于存储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能源材料等领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之,固态相变是固体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具有
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固态相变的原理和特性,可以为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固态相变能够得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固态相变知识点总结固态相变(solid state phase transition)是指物质在固态下,由于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的变化,使得物质的晶体结构和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
固态相变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两种类型,其中一级相变又称为凝固、熔化或者升华相变,而二级相变则包括了铁磁性转变、铁电性转变、铁弹性转变等多种类别。
一级相变是指固态物质在相变过程中伴随着传热的明显变化,其自由能函数在温度、压力和摩尔体积或摩尔焓差范围内不连续变化。
一级相变包括了凝固、熔化和升华三种基本类型。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一种相变过程。
在凝固的过程中,液体的分子排列变得有序,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
凝固点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当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一种相变过程。
在熔化的过程中,固体的晶体结构破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形成无序排列的分子结构。
熔点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当温度升高达到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
升华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气态的一种相变过程。
在升华的过程中,固体的晶体结构破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形成无序排列的分子结构。
升华点是物质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当温度升高达到升华点时,固体开始升华。
与一级相变不同,二级相变是指固态物质在相变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传热变化,其自由能函数在温度、压力和摩尔体积或摩尔焓差范围内连续变化。
二级相变包括了铁磁性转变、铁电性转变和铁弹性转变等多种类型。
铁磁性转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铁磁相转变为顺磁相或者反铁磁相的一种相变过程。
铁磁性转变常伴随着磁滞回线的出现,磁化强度和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铁电性转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铁电相转变为非铁电相的一种相变过程。
铁电性转变常伴随着电滞回线的出现,电极化强度和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铁弹性转变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弹性相转变为非弹性相的一种相变过程。
铁弹性转变常伴随着应力-应变曲线的出现,应力和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固态相变知识点总结相变是物质在温度、压强或其他外部条件改变时,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现象。
固态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状态转变到其他固态状态的过程,通常包括晶体-晶体相变和晶体-非晶相变,以及液晶-固体相变等。
固态相变是材料科学和固态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掌握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材料设计、制备和性能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固态相变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固态相变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一、固态相变的基本概念1. 固态相变是指物质在固态状态下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固态相变是晶体学和固态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2. 固态相变的基本特征包括晶格结构的改变、原子位置的重新排列、晶体的晶界和缺陷等。
固态相变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使得固态物质的性能和特性发生变化。
3. 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包括温度、压强、外界场等,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晶体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产生相变现象。
4. 固态相变可以分为等温相变和非等温相变两种类型。
等温相变指的是在恒定温度下发生的相变过程,例如固态合金的热处理过程;非等温相变指的是在变化温度下发生的相变过程,例如冰的熔化过程。
二、固态相变的分类根据相变过程中晶体结构的改变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固态相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晶体-晶体相变:指的是物质在固态状态下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晶体-晶体相变通常伴随着晶粒形状、大小和取向的变化,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2. 晶体-非晶相变:指的是物质在固态状态下由晶体结构转变为非晶结构的过程。
晶体-非晶相变可以发生在非晶态金属、非晶态合金和非晶态陶瓷等材料中,对于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腐蚀性具有重要意义。
3. 液晶-固体相变:指的是液晶分子在固态基体中发生有序排列的过程。
液晶-固体相变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液晶材料和光学器件等领域。
固态相变原理1、相变的基础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1)相变能否进行,相变的方向2)相变进行的途径及速度3)相变的结果,即相变时结构转变的特征。
分别对应相变热力学、相变动力学和相变晶体学。
相变是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相变是选择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途径进行;相变可以有不同的终态,但只有最适合结构环境的新相才易于生存下来。
2、固态相变的特殊性(相界面、弹性应变能、位向关系与惯习面、亚稳过渡相、原子迁移率、晶体缺陷)。
固态相变除满足热力学条件外,还须获得额外能量来克服晶格改组时原子间的引力,即存在相变势垒。
相变势垒由激活能决定,也与是否有外加机械应力有关。
3、相变驱动力和相变阻力驱动力:体积自由能,来自晶体缺陷(点,线,面缺陷)的储存能。
储存能由大到小的排序:界面能,线缺陷,点缺陷。
界面能中界隅提供的能量最大,但体积分数小,界棱次之,界面最小,但体积分数最大。
相变阻力是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
弹性应变能与新旧相的比容差和弹性模量,及新相的几何外形有关。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大,非共格界面的界面能最大。
球形新相界面能最小,但应变能最大,圆盘状新相相反,针状新相居中。
4、长大方式新相晶核的长大分为协同(共格或半共格,切变)和非协同(非共格或扩散)两种,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
原子只能短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过冷度(温度)存在极大值;长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扩散系数和母相的浓度梯度成正比,与相界面处两相的浓度差呈反比。
5、相变速率相变速率满足Johnson-Mehl方程或Avrami经验方程。
相变之初和相变结束其,相变速率最小,转变量约50%时,相变速度最大。
扩散型相变的动力学曲线呈“C”形。
是由驱动力和扩散两个矛盾因素共同决定的。
6、C曲线“C”曲线建立的原理:一定外界条件下,只要发生了相变,宏观上就能检测出某种变化(组织,结构,性能等),确定该条件下这种变化与新相转变量的关系。
相变进行的难以程度决定“C”曲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