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人文自然地理

一、青海的人文地理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1999年2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216.92万人。

藏族,10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87%。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和大通县的藏族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藏族主要居住的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藏族有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藏族语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玉树部分人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

回族,74.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52%。主要聚居在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西宁市、湟中、祁连等县,其余州县也均有分布。城镇回族善营商业,精于牛羊肉、皮毛加工和饮食业,是青海商业贸易市场上最活跃的民族。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养奶牛奶羊。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系统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土族,19.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5%。主要聚居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大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同仁、乐都等地也有部分土族居住。土族以农业为主,少数兼营畜牧业。土族的历史源流,目前看法不一,尚无定论。多数人采取以吐谷浑为主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之说。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1979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互助试行。土族信仰藏传佛教。

撒拉族,8.87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4%。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镇,少数散居于海西、西宁等地。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善长于园艺经营。撒拉族先民原属中亚撒鲁尔部,元时东迁,定居循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周围回、藏等民族通过婚姻关系,发展形成今天的撒拉族。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多数人撒拉语、汉语兼通。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蒙古族,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7%。聚居在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海海晏、刚察、祁连、门源、共和各县,少数居住在海东地区。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有少部分从事农业。青海境内的蒙古人,主要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来自东蒙古的一批人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勒坦率部进驻青海的一批人,他们和其他各时期来青海的蒙古人发展至今所形成。蒙古族操蒙古语卫拉特言。海西和海北州的蒙古族通用蒙文,兼通藏、汉语言。由于长期与藏族密切交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人已转用藏语文。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1、长江源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2、黄河源

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3、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

一) 气候独特

冬寒夏凉春秋相连日温差大

气候特征: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1030.8毫米。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

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青海省是全国大风(指8级以上的风)较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青南高原西部为最多,达100天以上,柴达木和东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每年冬春季节,风多势强,开春以后,高原气温回升,但空气湿度低,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境内及邻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当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群众称为“黄风”。青海省常受大风沙暴侵袭,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二) 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和地形。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虽地处中纬度,但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较少,因此日射强烈,阳光灿烂,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阳辐射量高达5.88X10 ~7.56X10千焦/㎡,比同纬度的东部季风区高出1/3左右,仅低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年日照时数长决定了太阳总辐射量高。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小时~10小时,夏季长于冬季,西北多于东南。冷湖镇全年日照时数3553.9小时,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萨还要高,居全国各城镇之首。

2.地理位置

青海省全境位于中纬度,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属于温带气候,因此太阳辐射量较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热量条件较好。但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具有干旱的特性。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现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

3.地势较高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势极大地改变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约的气候特性,在温带干旱气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层鲜明的高原气候色彩。例如全省年平均气温比黄土高原

和华北平原低8℃~12℃,同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差不多,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这正是高原地势影响的结果。

从青海省气温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趋势,无论1月还是7月,青海省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地势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温线总体呈封闭环状结构,大致与等高线相一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它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每当百花吐艳、风和日丽的春夏季节,人们踏青郊游观赏高原风光,觅寻胜地美景时,放眼远望:低处炊烟缕缕,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这种郊游常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在辽阔的牧区,则形成了“马放滩,羊放湾,牦牛上高山”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放牧习惯。

三) 气候与农牧业:

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密切,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分等气候资源。

①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因而青海省种植的春小麦普遍颗粒饱满,产量高,洋芋茎块肥大,牧草长得虽低,但富含营养。

②低温是限制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青海省农作物生长期普遍较短,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最长也只有5-7个月。除河湟谷地少数川水低地能栽种玉米、西红柿、辣椒等喜温作物和蔬菜外,其他大部分农业区只能种植耐低温、生长期较短的春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菜等对热量条件要求较低的作物,全省大多是:一年一熟。由于低温,造成了全省可耕地面积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低温造成了青海省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可利用的有效草场不到全省总草场面积的一半。

但是,气温低,日较差大却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因此,青海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光能利用率反比东部平原地区高,种植作物的海拔高度也较高。

③干旱少雨是影响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另一个不利条件。全省范围内的水热组合矛盾表现得异常突出。降水较多的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的东南部,热量严重不足,生长期很短,而热量充足的柴达木盆地,水分条件却十分缺乏,年降水量一般不足农业需水量的1/5。春旱使农作物不能适时播种,幼苗发育不良,牧草推迟返青,牛羊膘情下降;而夏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④大风沙暴对农牧业生产发展也是一个不利条件。大风使土壤、植物的蒸发和蒸腾增强,造成农作物和牧草因失水而干枯。沙暴会刮走土壤的表土和籽种,造成流沙移动,埋没禾苗,折断植物,影响牲畜正常进食。

寒潮、冰雹、雪灾等对农牧业生产也很不利。因此,要避害趋利,积极地发展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

四) 矿产资源:

源矿产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盐湖资源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察尔汗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纳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亿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有色金属矿产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非金属矿产资源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石棉、石墨、石膏、溶剂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石英岩、硅石、耐火粘土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五) 河流湖泊

青海河流湖泊众多:占全国湖泊总面积15.8%

河流:青海省外流区与内流区大致以祖尔肯乌拉山、可可西里山、布尔汗布达山、布青山、鄂拉山、日月山、大通山为界,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全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71条,干支流总长度27690千米。青海省河流年径流总量631.4亿立方米,占我国年径流总量的2.34%。

1.高原河流特征

外流区面积较小,但径流丰富。外流区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8.2%,年径流总量509.9亿立方米,占全省年径流总量的80.8%,是内流区年径流总量的四倍。

水系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外流河干支流的流向不仅与山脉走向一致,而且与地势的倾斜方向一致,多从西北流向东南,水系多成树枝状或羽毛状。内流河受盆地地形影响,以局部湖泊低洼地为中心,构成向心辐合状水系。

河流的补给形式多样。青海省河流的补给有雨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等。外流河的补给以雨水为主,冰雪融水为辅;内流河多数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补给,少数为雨水补给。

外流河水能资源丰富,含沙量由源头向下逐渐增大,内流河径流量虽少,但意义十分重大。外流河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源头多草原、草甸、湖泊、沼泽,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向下,地势相对高差越大,水流侵蚀能力加强,加之流经区域植被稀少,河流含沙量逐渐增加,唐乃亥至循化这一区间,是全省地表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内流河径流量虽少,但它们为“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需条件,青海湖水系对于保持青海湖的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2.外流水系

外流水系由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组成

黄河水系:黄河是祖国的第二条长河,是青海省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正源卡日曲,它与约古宗列曲汇合称为玛曲,玛曲东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顺山脉地势向东南流去,在青海省及毗邻的川、甘两省,形成一个著名的“S”形河曲,为“黄河九曲第一曲”。黄河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附近出境。黄河在青海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是湟水。黄河在青海省干流长约1693千米,年径流总量171.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约12.1万平方千米。

湟水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它发源于海晏县的包葱图山,流经海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等县市,在甘肃省河口镇的达川汇入黄河。干流长374千米,流域面积16100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26.1亿立方米。湟水虽小,但落差大,水流湍急,所经地区是全省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意义十分重大。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湟水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之河流的污染,供需矛盾日益严峻,因此青海省引大(大通河)济湟(湟水)工程迫在眉睫。

大通河是湟水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木里山,流经门源、甘肃连城等地,在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全长500千米,流域面积12936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23.1亿立方米。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水系: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在青海省干流总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14.2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29.6亿立方米。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米)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源头地区由沱沱河、朵尔曲、布曲、当曲和楚玛尔河汇合而成,沱沱河为长江的正源,以下称为通天河。通天河向东南流至玉树县巴塘河附近的直门达,此以下称金沙江,继续向东南流,入川藏境界。

澜沧江水系: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青海省内称扎曲,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加里苟孔桑公玛峰(海拔5500米)东南坡,向南流经西藏、云南等省区,流出国境称为湄公河。

3.内流水系

内流水系由柴达木水系、青海湖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哈拉湖水系、祁连山水系和可可西里水系组成。

柴达木水系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该水系由格尔木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等40余条河流组成。

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支脉阿克坦齐钦山(海拔5500米),它由奈曲郭勒河、修沟郭勒河汇合而成,向北流经柴达木盆地南部的绿洲、沙漠和盐滩,最后注入达布逊湖,全长270千米左右。格尔木河对格尔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对盆地绿洲农业用水都有重要意义。

青海湖水系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该水系由布哈河、倒淌河、黑马河等19条河流组成。

布哈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果林那穆吉木全山,上游阳康曲,天峻县阳康以下称为布哈河,全长约300千米。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湖最大的河流,它对于保持青海湖的水位,提供湟鱼产卵场所意义重大。

茶卡、沙珠玉水系在青海湖水系以南、青海南山是两水系的分水岭。该水系由19条河流组成。

哈拉湖水系以哈拉湖为中心,由16条河流组成。

祁连山水系位于祁连山地,由黑河、疏勒河、党河等16条河流的上源组成。各河均流入甘肃省河西走廊。

可可西里水系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高天寒的可可西里山,由为数众多而各自独立的河湖(河流有50条)水系组成。

六) 冰川:

青海省是我国冰川分布的主要省区之一。全省冰川面积约5225.38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9.2%,冰川总储水量3705.9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的12.5%。

青海省的冰川属于大陆冰川,具有降水少、气温低、雪线高、消融弱的特点。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山的上部。冰川是青海省巨大的天然“固体水库”。长江、黄河就发源于青海省冰川融水地区,冰川融水为绿洲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提供了水源。

青海省冰川的分布:

祁连山冰川。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2062.7平方千米,冰川主要集中在冷龙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大雪山和土耳根大坂山。

昆仑山冰川。西端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有冰川30多条,面积596.4平方千米。和田以南玉龙喀什河上游,仅甜水海到克里雅山口一段,冰川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是我国几个大冰川之一。

唐古拉山冰川。主峰各拉丹冬峰附近有冰川40余条,面积600多平方千米,长江源头的姜根迪如冰川,长12.5千米,是唐古拉山最大的冰川。

七) 湖泊:

青海省是多湖泊的省份之一,共有湖泊439个,面积13385.7平方千米,为全省总面积的1.85%,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5.8%;仅次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内流区湖泊面积大,外流区湖泊面积小。内流区共有湖泊212个,面积10908.7平方千米,外流区有湖泊227个,面积2463平方千米。

按矿化度将青海省湖泊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类。淡水湖泊数量大,面积小,而咸水湖和盐湖数量较少,面积大。全省共有淡水湖286个,面积3454.9平方千米,有咸水湖和盐湖153个,面积9930.8平方千米。

高原湖泊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具有:湖泊多为构造湖;湖面海拔高、水温低;湖水清澈,湖面洁净;湖水的化学性质各异;水量蒸发多,汇入少;营养贫乏,生物种类少,产量低等重要特征。

1.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的外流区及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有扎陵湖、鄂陵湖、可鲁克湖等286个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青海省也是黄海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鄂陵湖居东,扎陵湖居西,相距约30千米,大小相差不多,犹如镶嵌在黄河上游银链上的两颗明珠。两湖湖面海拔4000米以上。湖中鱼类单纯,鄂陵湖中有一面积约l~2平方千米的鸟岛,每年有20多种候鸟来此繁衍生息。

2.咸水湖。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有青海湖、可可西里湖等。

青海湖湖形呈椭圆形,东西稍长,周长300多千米,面积458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33米,湖水总量742亿立方米,矿化度15.5克/升。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中生物种类单纯,生产裸鲤(俗称湟鱼),湟鱼味美肉香,鲜嫩可口,享誉省内外。湖中有驰名中外的鸟岛,以及海西山、海心山、沙岛、弧插山(三块石)等五个岛屿,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径流减少,导致水位下降,湖面缩小,原来的鸟岛已变成半岛。每年

春夏季节有11种10万余只候鸟到鸟岛生育繁衍。鸟岛是我国八个鸟类保护区之一。

3.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著名的盐湖有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等。盆地盐湖面积占全国盐湖面积的近90%。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由9个表面有盐水的盐湖和2个干盐湖组成。湖面平均海拔2678.5米,东西长118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总面积约5856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氯化物储量达600亿吨,除氯化钠外,还有氯化钾和氯化镁。其中钾盐储量为1.5亿吨,仅次于死海,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国目前生产钾肥的主要原料供应地。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结晶盐湖,这里是一个美妙无穷的世界。那平似水面、但坚如磐石的陆地湖面,奇特无比的盐层溶洞,珍奇的盐湖蘑菇,美丽的盐晶花等,堪称天下奇观。

察尔汗盐湖是名副其实盐的世界,这里铁路路基用盐筑,公路用盐铺,房子用盐盖,吃盐就地取,真是“挥盐如土”。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经察尔汗盐湖,火车、汽车就飞驰在用盐筑成的路基和用盐铺成的公路上,人们称这一段为“万丈盐桥”。青藏公路这一段长32千米,是我国最长的盐基公路。

茶卡盐湖(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9千米,面积约100平方千米。食盐储量2.6亿吨,因其质洁味美,畅销省内外。

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为什么?”

百里冰左手紧捂着胸口,瞪大着眼睛看着对面十米敌对方处,挥手点兵之人。

那是她的未婚夫,她倾尽一生所爱之人。

亦是绝杀她百里一族,将她迫入绝境之人。

她不懂,为何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是百里一族的灭顶之灾。

台下之人仍是一身儒雅白衣,清俊的脸上,就连平日里对她宠溺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冷逸辰就这样含笑相对,却不肯多说只字片语。

权利?利益?

她虽是寒月帝国唯一的继承人,可是她早已与身为寒月帝国帝皇的外公达成协议,她与冷逸辰成婚后,冷逸辰为帝,她为后,她会做好他的贤内助,她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他为何要如此对她?

冷逸辰仍是气定神闲的坐在不远处,手中的白羽扇仍旧轻摇着,完全不惧百里冰眼中的怒意,只是仿佛没有听到她的问话般,仍一派温和之笑,却坚定的吐出一个字,“杀!”

百里冰怒上心头。

手中剑气如虹,眼看便要破势而出,却听到远处传来震天动地,撕心裂肺的愤然吼声,“冷逸辰,我百里一族与你不死不休!”

“噗!”

百里冰同一时刻,一口鲜血狂喷而出,心脏之处传来剧痛。

她突的单腿倒下。

是皇帝外公的声音。百里冰痛苦的闭上眼睛。

果然,冷逸辰在派人围杀她的同时,也对她的皇帝外公与其他族人动手了,看来百里一族今日恐怕难逃灭族之祸了。

她看着惜日对她呵护倍至的爱人,指甲恨得深入掌心,却感觉不到半丝痛意。

血阳残光,打在百里冰的脸上,映红了她的眼,也血洗了她的心。

“冷逸辰,你借我生辰之名,将我百里一族全部聚此,竟是为了灭我全族。

你可知欺我百里者,杀无赦。”明明落在下风,却仍是气度非凡,那轩昂之姿,百分不输男儿。

百里冰冷面肃目,冷冷怒视着冷逸辰。

天色瞬间黯然,黑云密布,邪风四起,所有天地剑气从四面八方汇集于百里冰身上,她的剑力更胜之前。

冷逸辰前密密麻麻的高手执剑相护,可他仍然感觉到了百里冰身上所散发的凛冽剑气。

他笑容未变,眼神却一沉。

第一高手就是第一高手,她的内功,竟让他觉得有毁天灭地之势,难怪她会成为寒月帝国的传奇。

可惜,可惜了……

“大家小心,小心她的剑气,小心……”

百里冰冷笑,全身之气一瞬之间向四面八方激烈旋转,呼啸而众人而去,可是,她的眼睛却紧紧盯着台下那稳坐之人。

她用尽生命去爱的人竟要将她至于死地,竟灭杀她全族,既然如此,哪怕魂飞魄散,她也要拉他一起下地狱。

她百里冰从来就不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的人。有仇必报,有恩必还一直是她做人的原则,死有什么大不了,她又不是没死过,重要的是要拉着仇人一起死。

十年前身为特警的她在金三角的大毒枭身旁做卧底,后身份暴露,大毒枭欲将她除掉,她便拉着他一起与手榴弹同归于尽了,之后她便穿越到此,这十年,她已经是赚的了。

只是,她眼中闪过寒光,从前有多爱,如今就有多恨。

无形内心越聚越大,四周兵将已有被卷入其中者,武功低的,甚至直接被撕成碎片。

“她拼命了,第一高手要拼命了……”

“保护冷王殿下,保护冷王殿下……”

“不要让她出剑,否则我们全部都要死在这里,快,大家一起围攻,杀了她……”

“杀啊……”

又一口鲜血狂喷而出,百里冰只觉浑身刺痛,生命的气息越来越弱。

毒,是毒。

今早冷逸辰为她亲倒的茶,原来是杯断魂茶。

百里冰一声长啸,听得人悲然魂绝,她瞎了眼,当真是瞎了这双眼,才会爱上这个男人。

随后人剑合一,内力爆向四方,所过之出,血色飞舞,散染一片。

人剑所过之处,全部被夷平,所有生命,全部被秒杀。

血如泉水喷色四方,侥幸活下来的人全部惊呆在当场。

屠杀,这是赤/裸裸的屠杀,以一人之力屠杀二十万大军,这是怎样变态的实力,就连冷逸辰都变得不淡定了。

她永远都能带给他惊喜,只是今天这惊喜,来得太不是时候。

就在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等待被屠杀的时候,百里冰只觉从心口处传来剧痛,随后暴体而亡。

她知道,毒已入心,无力回天,终含恨而终。

“死了?”

过了许久,才有人从她的突然暴体中回过神来。

“哈哈……死了,终于死了……”

“什么寒月第一高手,不过如此……”

“对啊,不过如此……”

冷逸辰冷眼看着这一切,只有他知道,百里冰今日因中了他的散功乱脉之毒,只发挥出了平日里的十分之一的功力,否则以她的实力,只怕……

此刻,冷逸辰的眼神格外的复杂。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冷逸辰,这是为什么?你告诉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轮回中,这执念,久久不散……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

青海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青海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维护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青海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国家对交通、水利、电力等专业工程造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预备费、税费和贷款利息,以及按国家规定应当计入工程造价的其他费用。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工作,州(地、市)和县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其职责是:

(一)编制全省建设工程定额,拟定全省统一的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办法、计价依据; (二)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社会服务平台,采集市场信息,测算和发布工程造价信息; (三)监督指导各类建设工程定额的实施,负责建设工程造价纠纷的行政调解; (四)负责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和造价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执业情况的考核等工作。 第六条建设工程造价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和协调作用。 第二章建设工程计价依据 第七条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包括: (一) 工程估算指标、概算指标; (二)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三) 工程定额(包括概算定额、预算定额、消耗量定额、消耗量定额基价、其他费用定额、计算规则等); (四) 劳动定额、工期定额; (五) 工程建设人工、材料(设备)及施工机械台班预算价格、指导价格及市场价格信息; (六)设计施工图等工程资料; (七)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有关计价依据。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青海是具有世界级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大省和富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新的增长极;但青海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后进状态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旅游业要成为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就必须提高竞争力目前研究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很少,仅有几篇豆腐块式的论文,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强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从六个要素方面,对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作出了全面剖析。 一、波特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简介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经典分析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它为国家F或地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该模型认为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区内)六大因素的互动和组合作用过程这六大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及同业竞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等,其中前四大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组成钻石的主体,它们与两个辅助因素: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所示)六大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的竞争系统和综合体系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以产业为基础,最初用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后来扩展应用于地区竞争力的分析解释和政策建议中 二、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条件主要是指资源环境等,可从优势与劣势两方面分析 1、优势分析 无论从总量丰度,还是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青海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都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旅游者所憧憬的旅游胜地,如青海湖塔尔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坎布拉风景区可可西里动物保护区等景点,都可以作为中国旅游业不断升温的引爆旅游工程。

湖北黄冈概况

湖北省黄冈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年末,黄冈市户籍总人口740.64万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六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武汉城际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麻阳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我市6县(市、区)199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212.9公里(不含江心洲岸线),长江干支堤防长263.07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

青海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

青海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为了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根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厅(州)级及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规范对有关领导干部的组织调整。 第四条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要严格执行干部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等制度规定,又要加大问责追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等工作力度。 第五条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免职(退休)手续。确因工作需要延迟免职(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事先研究提出意见,报上一级党组织同意,延迟免职(退休)的时间不超过一年。 第六条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任期年限、届数和最高任职年限,一般不得延长。加强任期内考核和管理,经考核认定不适宜继续任职的,应当中止任期、免去现职,不得以任期未满为由继续留任。 第七条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二)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决策,或者依法应当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决策严重失误或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四)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和重大舆情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应对不主动、不作为或者处置严重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或者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及分管领域用人上不正之风比较突出的; (六)抓作风建设不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较突出的;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

加拿大农业概况.doc

加拿大国土面积约997.0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1994年人口为2914万,相当于我国湖北省人口的一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全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仅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南部就集中了全国人口的2/5。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使用者分别占人口的67%和28%。首都渥太华,86万人。 加拿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为19970美元,是 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很 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也是经济的重要 支柱。加拿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在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期,加拿大经济有过一段明显的衰退,后来 有所回升,但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失业率也相当高。 国家货币是加拿大元,1995年与美元的汇率大约是1 加元兑换0.73美元。 加拿大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只有4600万公顷左右,不足国土面积的5%,这是因为它处于高纬度,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北极圈里面,气候寒冷。另外,还有永久性的放牧地约2800万公顷。加拿大西、北、东三面分别靠着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海岸线长达24.38万公里。加拿大的淡水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马更些河全长4241公里,是北美洲第二长河;五大湖与美国接壤,河流众多,领土的7.5%由淡水覆盖,占世界淡水水面的15%。加拿大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全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状,西部雨量较少而气候较温暖,东部大西洋各省则相反。加拿大的林业资源也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拿大的农场全部集中在南部,尤其是与美国毗邻的4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位于北纬49-53°之间,类似于我国黑龙江省的北部。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业区是通常所说的“大草原地区”,即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三个省,那里的土壤以肥沃的棕壤和黑土为主,保肥性状良好,是国家的粮仓,不利条件是雨水不够充足。另外一个重要农区是“中部地区”,即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中部地区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的工业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河流盆地,其最南端相当于我国的沈阳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种植饲料作物。“大西洋沿岸”各省的农业集中在沿岸地区,它的西部地区多山,农耕作业大部分局限于高其地及盆地,主要有养牛业和饲料作物。“太平洋地区”只有一个省,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部分是高山和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2/5,但耕地只占全省面积的2%,农场集中在温哥华岛上。这个省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此外,花卉、园艺等产品也较重要。加拿大的“北部地区”位于北纬55°以北,商业性的农场为数不多,但是该地区发展农业有很大的潜力。据估计,这个地区拥有120万公顷可供开垦的耕地及辽阔的放牧地。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居于世界前列加拿大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第7大 粮食生产国。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种植业产值约占62%,畜牧业占38%。 2. 1993年加拿大的粮食产量为5224万吨。若按人口平均,其粮食产量名列世界第二。1994年加拿大农业劳动力只有39.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7%。90年代初期,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生产值高达43000美元。平均来看,一个加拿大的农业劳动力能生产134吨粮食,2.4吨牛肉,3吨多猪肉和近13吨牛奶(表1、2)。 表1 加拿大主农产品的产量和人均占有量 年份1979-1981 1991 1993 人均占有量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青海省管理实施细则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青海省管理实施细则发布时间:2013-07-05 17:13:25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试行意见的通知》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最新推荐:2013年青海军转干笔试最新课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我省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2〕66号)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

队建设服务的方针,加快推进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全面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是指批准转业选择自主择业方式安置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第四条接收安置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省、州(地、市)、县(区)、街道、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模式。 第五条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管理主体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及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机构。 第六条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应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投身安置地经济和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应严守党和国家、军队的秘密,维护国家安全。自觉服从管理,积极支持和配合管理部门开展工作,遇到困难和问题,应当逐级反映,依靠组织解决。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进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题目。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固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进性。进进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很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未几、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题目。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题目,克服这些题目,并非一挥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由于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熟悉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熟悉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

湖北恩施市概况

湖北恩施市概况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腹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人(2007年末)。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天然氧吧”等美誉。近年来,恩施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和“四三二”工作重心,以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名片”为抓手,致力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湖北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 近年来,恩施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并规划了打造“仙居恩施”的发展蓝图,即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三张名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建设“八大生态走廊”,让市民像神仙一样生活居住,让客人体验神仙般的恩施生活,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市民生活乡村化。“仙居恩施”的提出是全市上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指导恩施市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八大生态走廊:即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清江源”现代

烟草农业生态走廊;梭布垭石林生态走廊;“318”国道生态走廊;“清江画廊”生态走廊;莲花池生态走廊;“小溪”生态走廊。八条生态走廊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突出特色民居改造、产业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等重点,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将重点景区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效融合,成为新农村建设新标向。打造“仙居恩施”,建设“八大生态走廊”,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融入一体,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理念由基础建设到生态建设的升华,示范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扩张,使“恩施模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邻重庆市。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铁、硫、水晶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有机械、采煤、电力等工业。土特产品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等,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 道地药材 恩施市居“华中药库”的中心,属湖北省乃至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

青海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

青建法〔2008〕269号 关于印发《青海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州、地市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青海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青海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七日 抄送:省政府法制办,本厅于书记、匡厅长、各副厅长,总工程师,各有关处(室),存档。

青海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工程建设工法开发、应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术积累,提高我省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对工法的管理,根据建设部《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青海省工程建设工法的开发、申报、评审和成果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工程建设工法,是指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 工程建设工法必须符合国家、省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特点。 工程建设工法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工业安装工程三个类别。 第四条工程建设工法分为国家级(一级)、省级(二级)和企业级(三级)三个等级。 施工企业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工法,其关键技术达到国

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为国家级工法;其关键技术达到省先进水平、有较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为省级工法;其关键技术达到本企业先进水平、有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为企业级工法。 企业级工法由施工企业根据承建工程的特点、科研开发规划和市场需求开发编写,由企业组织审定。 企业级工法中符合申报省级工法条件的,由企业自愿申报省级工法,由省建设厅审定和公布。 省级工法中符合申报国家级工法条件的,由企业自愿申报国家级工法,经省建设厅推荐,报建设部审定和公布。 第五条工程建设工法是企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应用新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技术与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应加强工法的研究和推行。 第六条企业应根据承建工程任务的特点、科研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与新技术的应用和QC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制定工法开发、编写的计划,组织专人编写。 第七条省级工法每年评审一次,由省建设厅发布。 第八条省级工法申报条件: (一)已公布为企业级的工法; (二)工法的关键技术通过技术鉴定或评价,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工法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尚没有相应的国家或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应已经省或州(地)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认可)的技术专家委员会审定;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趋势及对策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尚珑杰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青海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青海省计划生育条例

【发布单位】82701 【发布文号】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第19号 【发布日期】1999-11-25 【生效日期】1992-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计划生育条例 (1992年2月28日青海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9年11月25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计划生 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依法实行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具有本省户籍和不具有本省户籍但在本省居住的公民。 第三条第三条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第四条提倡和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和优生、优育,严禁非 婚生育和计划外生育。 实行计划生育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工作为主,坚持和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 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同时依法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措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第六条第六条各级计划生育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对下级计划 生育部门的工作有指导、监督的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组织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管理、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达到计划生育或医疗卫生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县级计划生育技 术服务人员应达到计划生育或医疗卫生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青海研学l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青海省研学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截至目前,全省旅游A级景点多达106处,其中5A级3家;4A级19家,3A级65家,2A级19家。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著名的景区有青海湖景区,金银滩景区、祁连风光旅游区、茶卡盐湖旅游区等,人文旅游资源有藏传佛教塔尔寺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原子城、湟源丹葛尔古城等,独特的地质条件与多样的民族风情为青海省开展研学旅游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地质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青海省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在内外力地质共同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类型众多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资源,青海省凭借丰富的旅游地质资源,现已获批多处地质资源集中分布区开发建设为国家地质公园,知名的有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形成了红色砂砾岩的丹霞地貌、冰蚀地貌景观、高原岩溶景观、古地震鼓包遗迹等地貌景观,除了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外,还具有开展研学旅游,建设研学旅游教育基地的广阔前景。 (二)劣势(weakness) 1.景区间通达性差 作为研学旅游目的地其集聚性较差,包尤其是潜在的旅游资源,重要景区间的连接道路、景区内的交通体系、景区的道路标示系统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快旅慢游”需求和“井喷式”增长严重不匹配,缺乏全面系统的交通网将研学旅游景区串联起来。旅游各景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旅游需求。 2.旅游季节差异性明显 旅游季节性是旅游活动的固有特征,青海省旅游季节性明显,由于气候因素旅游旺季集中在夏季,导致旺季游客量多,而到了冬季,气候比较寒冷,草木凋零,研学旅游开展较为困难、使得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资源和设施大量闲置、出租率下降、运营成本上升,旅游企业为争夺客源进而采取降价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三)机遇(opportunity) 1.政策支持焕发旅游活力 近年来,一系列决策为全省旅游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一是《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旅游发展“515战略”,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实现脱贫的重要产业,破除了旅游发展的认识障碍和制度障碍;二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年—2020年青海省旅游业行动计划》,将推动县域旅游业发展提向更高层次、更大格局迈进;三是地方政府对各地旅游业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研学旅游的深入开展,其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毫无疑问将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获得政策支持力度,实现研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引领“旅游+”产业新风向。 2.研学旅游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随着旅游的飞速发展,我省已形成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将继续提升旅游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形成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优质高效的

青海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规则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一、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省政府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工作的要求,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规则》,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省发展改革委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努力建设职能科学、廉洁高效、公开透明、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法治机关。 三、省发展改革委的工作准则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依法行政、民主公开;务实高效、清正廉洁。 第二章职责分工 四、省发展改革委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领导全面工作,副主任、专职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实行分工负责。 五、主任召集和主持委主任办公会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委主任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六、主任负责签署呈报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的重要请示、报告及重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 七、副主任、专职副主任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或受主任委托处理专项事务。主任出差、出访期间,由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代为主持全面工作。 八、各处(室、局)处长(主任、局长)领导本部门的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政令落实。 第三章履行职能 九、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全省与地区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中力量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 十、全力抓好宏观调控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研究提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形成权界清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高效、法治保障的机构职能体系。 十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规划、计划、区域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能耗、土地、环保、技术等手段加强调控和监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十二、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做到权力和责任同步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尚珑杰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青海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