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指标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14.54 MB
- 文档页数:17
光明新区全面实施《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规划局深圳市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5月光明新区全面实施《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目的)为贯彻落实深圳市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目标,结合光明新区实际情况,根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相关规定,实施《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光明新区政府投资建筑项目、光明新区光明新城中心区(约8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20平方公里)、光明新区公明中心区(约4.1平方公里)及重要路段和景观节点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办公、商场和旅馆建筑的立项、方案招标、方案设计及审查、初步设计及审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以及绿色建筑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光明新区内研发和科技厂房暂按公共建筑执行。
其他类型建筑参照执行。
(重要路段和景观节点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用地规划许可或提出规划条件时注明。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第四条(管理部门)光明新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光明新区绿色建筑设计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光明新区国土、建设、环保、发改和财政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城市规划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光明新区规划及审批时应当充分考虑资源(土地、能源、水资源、材料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以及对室内外环境的影响,并对城镇布局、功能区设置、建筑特征,基础设施配置的影响进行研究论证。
第六条(导则基本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建筑类型以及光明新区实际情况,确定《导则》的基本条文与推荐性条文,基本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基本条文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并根据实施情况定期进行修订。
光明新区总体规划方案概述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北部,是深圳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
该区域的规划要点是建设创新型产业园区、城市客厅和生态优先区域。
同时,该区域也将同时发展商业、住宅区、文化娱乐、旅游等配套设施,致力于打造一座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的规划要点,光明新区将着力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创新型产业。
同时,该区域将通过完善公共设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方式来优化城市空间和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吸引力。
光明新区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城市建设规模、经济实力、社会文化影响力等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城市。
规划布局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光明新区在规划布局方面提出了以下目标:产业布局光明新区的产业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和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园区以电子信息、智能硬件、互联网等为主,生命健康产业园区以医药、医疗器械、生物科技等为主,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以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等为主。
住宅区光明新区的住宅区目标数量为40万人口,分为市民居住区和新市民居住区,其中新市民居住区将主要分布于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周边。
商业区光明新区的商业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A、B、C、D、E五个区域。
其中,A区位于园区中心,将打造成为兼具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的综合商业区。
B、C、D、E四个区域则分别定位为社区购物、主题商街、百货购物和五星酒店等区域。
文化娱乐区光明新区的文化娱乐区将围绕电影、演艺、博物馆、艺术等方面展开,目标为打造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娱乐中心。
生态景观区光明新区的生态景观区主要包括综合生态保护区和文化生态景观区。
其中,综合生态保护区为该区域的“生命绿色屏障”,主要分布在园区北部和西部,目标是保护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景观区则分布于生态保护区的周边,是该区域的文化绿肺,目标是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体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
深圳市建设局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公布日期】2009.01.12•【字号】深建规[2009]1号•【施行日期】2009.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深圳市建设局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深建规〔2009〕1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的《关于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结合光明新区实际,我们制定了《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建设局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二日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的《关于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结合光明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第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建设部门)负责示范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统筹与监督,光明新区管委会负责示范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
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推进示范项目的建设。
建立示范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建设部门、光明新区管委会成员组成,负责协调解决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示范项目包括:(一)政府投资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二)社会投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和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三)示范项目建设联席会议认定的其他项目。
绿色新城光明之路——深圳光明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2年第5期(本刊讯记者凤鸣)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年成立以来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
在借鉴学习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内外在绿色建筑、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光明新区制定并不断探索实践绿色光明之路。
下面,就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城市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建设绿色新城——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第一,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指导、贯穿光明新区开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西北部,2007年8月19日成立,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是在一个底子薄、条件比较差的华侨农场基础上建立的,属深圳发展最落后的区域。
作为深圳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等全方位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市委、市政府要求光明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建设深圳新的区域发展极。
正确选择发展模式,不仅是完成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历史重任的关键,也是实现光明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所在。
当前社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正引导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光明新区如果走传统发展道路,没有前途,最多只是其他地区发展的简单复制。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绿色新城”,成为光明新区的首要选项,更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实现绿色发展的不二选择。
第二,建设绿色新城,是光明新区从比较优势出发,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政策优势。
2008年,国家住建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为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发展导向。
深圳绿色建筑指标1、节地◆ 1小区人均用地控制指标为高层不高于15m 2,中高层不高于20m 2,多层不高于25m 2,低层不高于37m 2;◆ 2组团人均用地控制指标为高层不高于11m 2,中高层不高于16m 2,多层不高于20m 2,低层不高于30m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乡土植物的选用比率及常用植物的选用比率符合:乡土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率≥60%; 场地内主要树种产地与运输范围在500km 范围内。
◆用地面积5万㎡以上的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5%,用地面积5万㎡及以下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 ◆2公共绿地满足集中绿地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 ,面积不小于400㎡。
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5m 2。
◆用地面积大于25万m 2的住区不实施封闭管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 ◆实测或模拟证明用地面积15万m 2以上的住区夏季热岛强度不大于0℃,用地面积15万m 2及以下的住区夏季热岛强度不大于1.5 ℃; 硬质地面遮荫率不小于30%;铺路材料太阳能吸收率小于0.7; ◆减少地面停车比例,除低层、多层住宅外,地面停车率不超过10%。
◆用地面积15万㎡以上的住区应进行自然通风数值模拟设计;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人行及活动区域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大于2,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 。
◆每100m²绿地上乔木量不应少于3株,灌木量不少于10株; ◆2每100m²硬质铺地上乔木量不应少于1株; ◆3选用木本植物种类丰富度满足:住区规模≤5万㎡时不少于45种,住区规模5~10万㎡时不少于55种,住区规模≥10万㎡时不少于60种。
2、节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6-2004, ◆1楼梯间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10 W/m 2,走廊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5 W/m 2,电梯厅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15 W/m 2,地下车库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5 W/m2建筑主入口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100W/m,建筑其他主入口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70W/m。
低碳生态城光明新区是新旧城市并存的区域,这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很具代表性。
光明新区的“绿色城市”建设将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她并不依赖于新理念、新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观念的变化,以规划管理部门与地方行政部门的协同工作,引导市场,影响市民,向着环境更友好、资源更集约、可持续繁荣的方向改善现状、转型提升。
从这个角度判断,光明绿色城市实践对全国同类城市发展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回顾过去30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成长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书写了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深圳始终坚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不断探索生态城市的实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建成了比较良好的城市环境,并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以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双重成就。
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报深圳光明新区生态城市规划实践告,深圳城市竞争力已连续3年位列内地城市第一。
在快速发展压力下,深圳同样遭受了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的多重压力。
2005年,深圳以科学发展观为抓手,果断提出“效益深圳”的转型战略,以资源节约、再生循环为重心,积极推行交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用地模式转型,成为国内较早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 深圳市规划局 王 唐绍杰 张一成荣凡■深圳光明新区现状2007年,为缓解特区内的发展压力,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深圳提出光明新城、大运新城、龙华新城和坪山新城“四大新城”发展计划。
其中,光明新城以光明高新区为依托,定位为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总结过往发展经验和教训,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议,在光明新城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以行政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扩大新城辐射带动能力,协调区域发展,探索转型期城市化的更优规划建设模式,并对其他新城、其他地区发展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超前规划大视野精耕细作绘光明光明新区成立五年来绿色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宽阔顺畅的光明新区道路。
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站周边地区设计鸟瞰图。
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初显。
周进荣摄光明新区门户区低冲击设计市政道路。
编者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曾在上海世博会上提出的理念,正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花园城市”之父霍华德曾经说过,一座城市就像一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
如何做到这一点?则是要以城市的科学规划、和谐发展为前提,更离不开整体布局、科学谋划的力量。
在深圳,就有这样一个地方,她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城市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她的每一个精彩呈现,都与科学规划紧密相联。
她就是光明新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光明跟随深圳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步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期间,光明始终依照规划先行,走出一条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并充分展示其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1996年组织编制的深圳市总体规划中,第一次明确了光明、公明是原特区外独立城镇的发展定位;2002年,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组织编制卫星新城发展规划,提出将光明镇和公明镇合在一起,依托光明老中心和光明高新区,打造光明新城;2007年开始组织编制的深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确定了光明新城作为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
而今,生活在光明的居民和深圳市民已经明显感受到新城所发生的变化。
以横贯东西、总长2000米的光明大街为例,这条大街承载着太多光明人的记忆。
昔日街道两旁陈旧落后的建筑,如今被一派欧陆风情的新式建筑所取代,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这只是光明新区众多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光明新区所发生的变化,分别体现在城区高起点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绿色低碳环保城区建设和保护耕地建设宜居城市等多个方面。
可以说,近20年,尤其是从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开始的5年时间里,在新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居民更是喜上眉梢,这些都离不开新区各部门的努力,尤其是城市规划部门的努力。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指对建筑项目进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从而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
1. 节能标准:评价建筑节能性能,包括建筑外墙保温、建筑隔热、建筑夜间散热等指标,并要求建筑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节能标准。
2. 资源节约:评价建筑对水、电和材料的合理使用程度,包括建筑节水设施、节电设备、可再生能源设施等指标,并要求建筑在资源利用效率上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要求。
3. 环境污染控制:评价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包括建筑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控制、室内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等指标。
4. 健康与舒适性:评价建筑内部环境对居住者健康和舒适性的影响,包括建筑采光、通风、温湿度控制等指标,并要求建筑满足相关健康和舒适性要求。
5. 可持续发展:评价建筑的可持续性,包括建筑对城市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建筑的环境承载能力等指标。
6. 创新性和示范性:评价建筑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包括建筑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可复制性和示范效应等指标。
以上仅为一般情况下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评价标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步完善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