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五四运动_1
- 格式:docx
- 大小:23.22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一、五四爱国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1919.5.4 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3、运动中心地:前期地点北京------后期地点上海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4、斗争口号:(1)外争主权,内处国贼。
(2)取消二十一条。
(3)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陆宗舆,章宗祥)5、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P47因为: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位。
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历史意义:(1)从性质看,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从历史转折意义看: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因为:○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成立运动的领导人物。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它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从参与阶级看: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P47小字)(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组织干部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中共一大(1)时间:1921.7(2)地点: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
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了当地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作者:韩玉霞李美美来源:《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05期[摘 ; ;要]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视角。
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要从其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活动和思想发展轨迹入手进行研究。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就将中国革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五四运动作为中华青年反抗强权的运动,不仅是爱国行动,更带有国际主义色彩,应将其放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背景下来理解。
基于对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他认为世界历史将发生巨大的、历史性的变革,布尔什维克的风潮会席卷中国,中国必须顺应世界历史的潮流,进行变革。
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李大钊积极宣传、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倡导青年知识分子投身现实政治运动,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关键词] 李大钊;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 K261.1;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5-0025-07“‘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
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案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
它不是一种单纯不变,组织严密的运动,而是许多思想纷歧的活动汇合而成,可是其间并非没有主流”[1] 6。
也就是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参与者众多且阶层构成复杂、诉求多样。
所以,我们研究五四运动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历史背景。
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参与“五四”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主张和期待。
“自由主义者和其他独立派一般把五四运动视为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是一场启蒙运动;而以国民党和中国青年党领导人及其学者为代表的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则从整体上贬低五四运动,或者批判它对民族遗产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却特别赞扬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把它归纳为划分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和中共政治生涯的起点”[1]。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摘要】李大钊是五四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东西文化观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他也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和价值。
他提倡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呼吁文化自信,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的思想启示了我们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大钊在东西文化观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李大钊,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观,传统文化批判,西方文化肯定,文化融合与创新,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启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
1. 引言1.1 介绍李大钊及其对东西文化观的看法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民主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他对东西文化观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在李大钊看来,东西文化并不是割裂的、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启发的。
他认为传统文化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应该进行批判和改革。
李大钊对西方文化持肯定态度,认为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和人权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作用。
他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李大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自信心,不应盲目模仿西方。
他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他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迷信观念以及僵化的制度体系都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
李大钊批判传统文化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呼吁人们要放弃束缚自己思想的旧观念,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
李大钊主张要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却更加注重这些价值。
五四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在五四运动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蔡元培、陈寅恪等。
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及精神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曾公车上书,掀起戊戌变法。
失败之后,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可以说,是梁启超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以《新青年》为旗帜的一代新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受到过梁启超的影响,所以说他是“新思想”的启蒙者。
李大钊李大钊对言论自由的看法是五四精神的重要表现。
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胡适五四运动的旗手,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一生坚持使用白话文,写白话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启蒙了一代学人。
是五四运动中,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物。
他在追寻新思想的同时也没有抛弃旧道德,被蒋介石评价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鲁迅鲁迅以批判“国民性”闻名,也被誉为“民族魂”。
为了拯救民族的精神,他弃医从文,用笔写下他的控诉与批判,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的伟大文学家。
陈独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一代先声,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
陈独秀有很多真知灼见,却也不乏极端言论。
书生意气,却又投身政治,一生命运起伏,晚年的陈独秀对自己早年的言行做了反思。
蔡元培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为北大定下的教育方针,也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大意义。
陈寅恪陈寅恪学贯中西,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李大钊与五四运动六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前夕,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参加“协约国”方面,表示向“同盟国”的德、奥宣战。
战争以“协约国”击败“同盟国”而告终。
北洋政府当局为此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和游行。
北京城里,只听见“胜利了!胜利了!”的喊声,到底是谁胜利了?怎么胜利了?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到会讲演,讲题是《庶民的胜利》。
他明确地告诉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这次的胜利者,“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他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他号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写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作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采色了。
谁知道这些名辞,都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
我们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那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那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在中国报纸上头一次纪念世界无产阶级的节日。
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节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是工人的祝典日。
“直接行动”。
这是李大钊向我们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时多次提到的,含意就是不经当局同意批准,发动群众,直接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行动,来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五四”前夕,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动”公开提出来,为即将来临的“五四”革命风暴发出了战斗讯号。
李大钊及团结在他周围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
李大钊在“五四”前就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事迹简介五四青年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事迹和贡献,成为了五四青年运动的代表人物。
下面将就几位著名的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进行简要介绍。
一、陈独秀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当时的北大任教,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口才,成为了运动的中坚力量。
陈独秀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运动,并通过发表激昂的演讲和文章,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他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呼吁青年学生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倡导自由民主,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胡适胡适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胡适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张,呼吁用白话文进行教育和文学创作,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思想和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呼吁青年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精神,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鲁迅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批判性的思想,揭露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罪恶,为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和革命精神。
四、李大钊李大钊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领袖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李大钊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呼吁青年学生奋发向上,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
他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呼吁青年学生团结起来,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而奋斗。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五四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周恩来周恩来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领袖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恩来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组织和领导行动,推动中国的独立和进步。
五四青年运动事件介绍“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下面,店铺为你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五四青年运动事件介绍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
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
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
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
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
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这四条办法是:(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作者:白焱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6期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通过各种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文本从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培育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向中国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中国革命潜藏着的巨大力量,从理论与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改变命运,使得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时期,李大钊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为阵地,发表了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
他最早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之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热烈赞扬俄国十月革命,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介绍,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大钊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从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外,也从实践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
他通过课堂传授、图书馆投放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三次大论战和组织辩论会等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此外,他更是亲自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广大劳动群众也接触、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正是由于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宣传,从而推动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联系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联系,希望能帮到你。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联系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宣传西方思想的文化运动,它宣传的就是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这一次运动改变了众多的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就是陈独秀、李大钊。
而李大钊也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要改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那么,这两次运动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它们都是由同一个领导人所发起的。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基础,就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下,才会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民主和科学,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才会有人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去。
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民主之路,而五四运动则将这种民主思想化为行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五四运动是一次流血的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改革运动,它们都发生在国家存亡之际,它们的目的都是救国。
新文化运动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则升华了新文化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带入了中国,这两次运动都是中国近代的民主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历史上普遍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力量。
近代中国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个变革最为频繁、社会动荡程度最为剧烈的特殊时期,那为何民族资产阶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呢?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统治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斗争。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资产阶级文人高举“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率先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矛头直接指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及其反动势力,深刻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伤害,因此,新文化运动对近代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仿佛一声春雷,唤起了民族觉醒,前所未有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为促进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大钊与五四爱国进步传统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
他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动了一批先进分子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及其所昭示的社会发展方向,这不仅揭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而且也为五四时期形成的爱国进步传统和民主科学精神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是五四时期历史进步性的集中表现,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走向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也把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
百年中国,内忧外患,积弱积贫,恶性循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我国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在这一旗帜下寻求救亡自强之道。
五四以来形成的爱国传统,就反映了这样深刻的历史内涵,同时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
其一,把爱国主义斗争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统一,走历史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不同的时代条件,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要求。
在近代的起始阶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是和他们的忠君思想相联系的,虽然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感天地泣鬼神的,但终因这一历史的局限而注定了他们演出的是一出悲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则比较自觉地同民主主义的理想相结合,并取得推翻封建帝制这一历史性胜利,但是,时不予我,外国有的,中国却不能有。
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尔后的局面,深刻表明近代中国已经失去了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富强的历史机遇。
经过痛苦的探索,只有当爱国主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系,并获得掌握这一历史自觉的先进政党领导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理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
而这正是五四时期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获得的理性认识。
其二,显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
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或不屑发动和依靠群众,曾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一个致命弱点。
李大钊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还积极号召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之后主流派代表人物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胡适(1891-1962),文学革命的发起人,著名学者。
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刘半农(1891-1934),著名学者、教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钱玄同(1887-1939),著名学者、教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蔡元培(1868-1940),著名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之后非主流派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1927),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尊孔复辟”的代表人物。
辜鸿铭(1856-1928),著名学者,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精通数国语文,守旧派代表。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尊崇文言,反对白话,守旧派代表。
吴宓(1894-1978),著名学者,宣扬“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派主将。
章士钊(1881-1973),著名学者,甲寅派代表。
杜亚泉(1873-1933),著名学者,与新派学者展开多轮论战的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
罗家伦(1896-1969),《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总指挥。
浙江绍兴人,字志希。
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
前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逝世于台北。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
研究历史语言。
逝世于台北。
段锡鹏(1897-1948),北京大学学生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
江西永新人,字书贻。
逝世于上海。
许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
创立九三学社,任主席。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李大钊,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参加“协约国”方面,表示向“同盟国”的德、奥宣战。
战争以“协约国”击败“同盟国”而告终。
北洋政府当局为此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和游行。
北京城里,只听见“胜利!!胜利了!”的喊声,到底是谁胜利了?怎么胜利了?11月29,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到会讲演,讲题是《庶民的胜利》。
他明确地告诉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这次的胜利者,“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五四运动领导人物一览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领导人物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五四运动领导人物一、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二、陈独秀(1879-1942)和李大钊(1889-192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三、林长民(1876-1925),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四、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
五四运动过程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巴黎和会的消息能够及时传到国内,却是和一位四川人分不开的。
1919年1月,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的“巴黎和会”开场。
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是,会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几个强国把持下,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的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中国所能得到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被德国夺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当时全国人民热切期望恢复主权,收回青岛,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却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上的消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封锁,如果没有一群爱国青年的艰苦努力,很难传到国内,让人民群众知晓。
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及其“巴黎通讯社”。
“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各项特权,“巴黎通讯社”迅速得到这一消息,抢在英、日、美通讯社的前面,最先电传到国内各报馆。
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燃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怒火。
5月3日,北京大学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举行集会,决议致电巴黎专使,要求拒签和约,有一名学生当即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以示爱国决心。
李大钊艰苦奋斗的故事寄语:李大钊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
当革命处于危难时刻,他节衣缩食,毁家纾难,把个人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充作党的活动经费,接济同志,接济贫苦青年,而自己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在敌人的监狱中,面对酷刑的折磨,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维护党和革命的荣誉,直至舍生赴死,从容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的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李大钊艰苦奋斗的故事分享给读者,欢迎阅读。
1.艰苦奋斗、先人后己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
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
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
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
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
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
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
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
“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
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曾劝李先生要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陈独秀说:他(李大钊)对同志的真诚,非一般人可比。
五四运动一教学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感悟五四精神的内涵。
二教学过程酝酿篇问题探究:有人说“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下列材料讨论分析运动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 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
1916年—1919年,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为担保。
材料二: 1912年—1918年,民族资本主义投资额达1.4亿元;新注册的工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76家。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中国工人有50、60万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达200万人,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则增至1200万人。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的先导。
斗争篇1.经过2.影响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以及影响。
材料一:“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五四运动》材料二: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潮下,马克思主义也作为西方学说的一种,比较广泛地在中国传播,并迅速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问题探究:感悟篇什么是五四精神?材料一:李大钊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是只过一趟的,但这一回的演出(五四运动)将永久存在。
”材料二:1919年5月26日北大学生领袖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五四精神是“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斗争的牺牲精神。
五四运动的奠基人--李大钊同志--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阎淑荣
【期刊名称】《《朝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3
【摘要】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回忆李大钊同志,对研究我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求索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大有裨益的。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和毎界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
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所造成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其直接原因是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阎淑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李大钊诞辰120周年理论研讨会" [J], 陈睿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习近平
3.五四运动以前的李大钊——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 [J], 窦庚元
4.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李大钊同志在五四运动前后 [J], 袁竞雄
5.微言如闪首传真——纪念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李大钊同志 [J], 杨世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导读:六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前夕,革命先驱李大钊就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参加“协约国”方面,表示向“同盟国”的德、奥宣战。
战争以“协约国”击败“同盟国”而告终。
北洋政府当局为此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和游行。
北京城里,只听见“胜利了!胜利了!”的喊声,到底是谁胜利了?怎么胜利了?11月29日,北京大学在中央公园(后改称中山公园)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到会讲演,讲题是《庶民的胜利》。
他明确地告诉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这次的胜利者,“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他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他号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写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作梦,说什么人道、平和得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采色了。
谁知道这些名辞,都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
我们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那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那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
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在中国报纸上头一次纪念世界无产阶级的节日。
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节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
取得成功的日子,是工人的祝典日。
“直接行动”。
这是李大钊向我们介绍国际工人运动情况时多次提到的,含意就是不经当局同意批准,发动群众,直接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行动,来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五四”前夕,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动”公开提出来,为即将来临的“五四”革命风暴发出了战斗讯号。
李大钊及团结在他周围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
李大钊在“五四”前就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这次运动发展到六月三日,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工人罢工。
六月五日,首先从产业工人最集中的上海爆发了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铁路工人等的大罢工。
在长辛店、唐山、九江等地的工人,也纷纷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各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罢市。
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震撼着反动统治;登上政治舞台的我国工人阶级,显示了强大的力量。
在这期间,李大钊等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运动和以工人为主力的群众斗争,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印成传单散发。
“宣言”号召人民与反动派作不调和的斗争,并宣告,如果反动政府不答应群众的要求,工人、学生、商人就应用“直接行动”求“根本之改造”。
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极高。
他说,五四运动是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
!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
运动之一部分也。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