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水质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2.06 KB
- 文档页数:5
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摘要:以千岛湖和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为研究对象,对流域水资源现场进行了浅显调查,分析了流域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及对策,以确保千岛湖和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千岛湖;水资源;保护1 概述千岛湖流域和新安江流域位于东经117°,北纬29°左右,占地面积约1万km2。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长,降水量非常大。
2 千岛湖及新安江的水域现状2.1 水资源构成情况千岛湖和新安江具有丰富水资源。
据历史资料记载,该地区每年的降水量约为1700mm。
据初步观测,每年流经该区域的水量约为60亿 m3。
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储存量大约有20亿 m3。
在该区域的水域来源中,大部分水来自于安徽水资源和浙江境内的其他湖泊水资源。
2.2 染情况分析在千岛湖与新安江的污染物中,污染物主要包含有COD、氨氮物的排放。
在 COD的排放中,大部分排放主要以生活排放为主,在氨氮的排放过程中,大部分排放农业园为主。
3 千岛湖及新安江的水域问题3.1 上游安徽入境水域污染问题由于近些年经济不断发展,安徽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提升,虽然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好处,但是对水质的污染却日益严重。
据笔者调查分析发现,来自安徽省的水资源年年出现排放物超标现象,例如,总磷、总氮等各项指标逐年恶化。
3.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化学肥料会污染土地和大气,对水资源也具有极大污染性。
据研究表明[1],农药的利用率只为30%左右,一些农药的使用率仅为10%,大量的农业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但是大部分农药化肥随着降水或者灌溉流入到江河湖泊之中,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的趋势。
在长期不合理使用发挥的前提条件下,千岛湖及新安江地区的水质也在逐步变差。
在农业面污染过程中,大量牲畜的粪便也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千岛湖水质状态调查与污染源控制千岛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原生态的美丽和清澈的湖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千岛湖的水质逐渐受到了污染的威胁。
因此,对千岛湖水质状态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污染源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进行水质状态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千岛湖当前的水质状况和污染源的分布。
通过采集湖水样本,并进行水质分析,可以得出湖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这些数据能够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湖水生物群落的调查,了解湖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这些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千岛湖的水污染问题。
其次,针对千岛湖水质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污染源控制措施。
首先是要加强对河流入湖污染的管控。
千岛湖周边有多个河流,其中一些河流可能成为了湖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应当加大对这些河流的监测力度,并对河流入湖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
其次,要加强对千岛湖周边农业的污染管控。
农业废弃物和农药残留是千岛湖水质的主要威胁之一,必须加强对农田排放的监管,并鼓励农民采用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对湖泊的污染。
此外,还应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企业违规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千岛湖的生态环境。
除了污染源控制,千岛湖的水质问题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例如,可以建立千岛湖水环境保护联合体,由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成,共同参与千岛湖水质保护工作。
联合体可以负责制定水质保护的规划和措施,并进行实施和监测。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千岛湖周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的环境破坏。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保证千岛湖的水质持续改善。
最后,公众参与也是千岛湖水质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千岛湖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减少人为污染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设立举报热线,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发现和举报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千岛湖的水质。
总之,千岛湖水质状态调查与污染源控制是千岛湖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加剧,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千岛湖是中国重要的水利水电工程和旅游胜地,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分析。
一、千岛湖的水文特点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总面积580多平方公里,湖周长147公里,是浙江省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全国著名的水利旅游胜地。
千岛湖水质良好,湖水清澈透明,呈蓝绿色。
湖面经常呈现出明暗交替的光谱效应,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千岛湖水文特点如下:1.水质优良:千岛湖水质非常好,水中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
2. 温度稳定:千岛湖水温在夏季保持在25-28℃之间,冬季温度下降,但不冻结。
3.底质稳定:千岛湖底质稳定,水深较浅,水面平静,没有剧烈的湍流和水位变化。
二、千岛湖水资源保护现状1.水污染随着千岛湖周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污水直接或间接的释放到千岛湖中,造成了水质的污染。
千岛湖水域内存在着农业、养殖以及城市生活废弃物等不同来源的污染物质,其中化学肥料、农药、医药废水、工业废水、污水等对水质造成的危害最大。
2.水生态系统的受损千岛湖水生态系统的受损也是千岛湖水资源保护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于人类的活动,湖区生态环境逐渐破坏。
同时,水上交通船只在湖中行驶,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也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1.加强生态环保开展生态治理和环保工作是千岛湖水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
应采取科学、综合、长远的治理手段,如修建污水处理工程,严格排污许可和管理制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手段,以降低对千岛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2.加强监管和管理严格管理千岛湖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是千岛湖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工作。
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落实水资源税政策,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
3.加大宣传力度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公众养成爱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好习惯。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我们团队在暑期开展了千岛湖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形式,了解千岛湖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千岛湖概况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千岛湖水域面积573平方公里,湖中岛屿1078座,素有“千岛之湖、天然画库”的美誉。
近年来,千岛湖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1)考察千岛湖水质状况:通过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指标,了解千岛湖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2)考察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参观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了解当地政府和企业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考察千岛湖绿色产业发展:参观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了解千岛湖绿色发展现状。
2. 访谈调研(1)访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了解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举措。
(2)访谈企业代表:了解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和面临的挑战。
(3)访谈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对绿色发展的认识、需求和期望。
3. 数据分析(1)分析千岛湖水质变化趋势:对比不同年份的水质数据,分析千岛湖水质变化原因。
(2)分析千岛湖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对比不同年份的绿色产业数据,分析千岛湖绿色产业发展趋势。
四、实践成果1. 千岛湖水质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监测与保护。
2. 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力,但仍需加大投入,提高保护效果。
3. 千岛湖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需创新驱动,提高产业竞争力。
4. 居民对绿色发展认识提高,但仍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监测力度,确保水质安全。
2. 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3.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浙皖启动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一年5亿元确保千岛湖水质学号:****** 姓名:****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我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而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是国家一级水体。
既是杭州市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华东乃至国家的重要水源战略储备地!地理位置及干流图示:水库成因类型:人工建坝堆砌而成,湖泊面积:567.40 平方千米 ,深度:最大深度117米,平均深度31米,容积:178.4亿立方米千岛湖天晴时能见度最高达12米,水质达到国家Ⅰ类地面水标准,正常湖区高水位108米,库容量为178.4亿立方米,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容量。
湖水水位落差很大,最深处达100米,平均深度31米。
千岛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北缘,由于森林覆盖率高,以及千岛湖水面的调节作用,故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分明,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7℃,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年平均降水量为1430mm,雨日为155天。
千岛湖景区总面积982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因湖内拥有星罗棋布的1078个岛屿而得名。
其主要源水为安徽境内的新安江及其支流,汇水来自安徽徽州的歙县、休宁、屯溪、绩溪,以及祁门和黄山区的南部。
由于上游注重环境保护,千岛湖水在中国大江大湖中位居优质水之首,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千岛湖风景区群山绵延,森林繁茂,绿视率 100% ,湖区573平方公里的湖水晶莹透澈,能见度达12米,属国家一级水体,被赞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千岛湖由新安江汇水筑坝形成,湖面及干支流地跨两大省级行政区,水源战略地位显著。
如何协调管理,保证水质成为两省共同关注的重点。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此举为保护千岛湖环境生态系统,提高水质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Ⅳ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娱乐用水区。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会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铬、铵类、苯丙芘等,还可诱发癌症。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他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千岛湖每天接待着大量游客,游客准备登上游船,饱览千岛湖风光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湖边漂浮的垃圾正在一团团地聚散离合。
在这些垃圾的更远处有很多被当地的农民拉起的大网在养鱼,鱼群在网箱中起游动带起大片肮脏的粪便和浑浊的饵料,通过网眼一波波地荡向了湖水中央。
如果赶上暴雨,会有无数的垃圾冲进湖中,所有的游艇都会被包围在垃圾之中。
为了招揽游客,千岛湖里建了很多人工岛,修了大量的索道和观光线路。
千岛湖的旅游项目包括游览卖珍珠的珍珠岛、供游人观看人工饲养蟒蛇的神龙岛、鸟岛、展出历代锁具的锁岛等等。
在千岛湖旅游,除了选择一天来往湖区五六趟的游船,还有快艇和捕鱼的船只。
船上的游客吃完了零食,随手就把包装抛进了湖中,没有人制止。
只有固定的几位船工,每天用手中的长杆在湖中捞着垃圾,让美丽的千岛湖水质变成了肮脏的Ⅳ类水。
按环保部门分类标准,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
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病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水体中氮含量超标,不仅使水环境质量恶化,还对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
把千岛湖作为水源地,宣称自己只是搬运工,水源被污染了,搬运到哪里就会污染哪里。
在千岛湖常规的三个断面上样分析后,主要的污染指标是总氮,说明这里的湖水有富营养化趋势,很容易爆发蓝藻和水华等问题。
千岛湖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指标评价均为IV类。
一个适宜人群饮用的好水源,有一些综合的评定指标,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首先要做到无污染,特别是无有机物的污染。
优质矿泉水属于稀有资源,过量开采不利于矿泉水的可持续利用。
没有污染、天然优质的水源交通都很不便利,且远离大城市,当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超标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氨氮含量超标严重是中国的水质污染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