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859.04 KB
- 文档页数:38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者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给单位疫情报告管理人员。
三、报告病种为传染病报告卡正面列出的报告病种。
四、由本单位负责传染病管理的科室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等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五、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____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六、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对____岁以下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记载家长姓名、学校年级及班级。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报告后,要在传染病登记本的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
定期核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
七、对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____%,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
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八、网络直报人员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或卡报疾控中心,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薄和肺结核转诊登记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____年。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二)一、总则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报告范围和要求1.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各类传染病监测单位。
2. 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病例信息、疫情信息、传染病疫苗接种情况等。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1、全院每一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
对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 小时内、农村应于6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 小时内、农村应于12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各临床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如实按要求项目进行填写,不得缺项、漏填。
3、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即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信息科,住院病人还需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病历中登记或者记录。
4、信息科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并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5、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责任报告人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即将向信息科报告,信息科负责向院领导报告,由院领导在发现之时起2 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
6、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允许,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7、医务科、信息科、预防保健科负责对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章。
二、报告范围1. 本规章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2. 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其他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报告单位1.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
2. 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报告学生、教职员工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报告社区居民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4. 监狱、收容教育机关:监狱、收容教育机关应及时报告监护人员和被监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5. 其他单位:其他有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
四、报告内容1. 确诊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治疗情况等。
2. 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3. 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包括传染病的疫情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程序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判断病例是否为传染病。
3. 如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报告责任1.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报告单位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3. 报告单位应当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七、处罚规定1. 对违反本规章的报告单位,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公开通报。
2. 对串通隐瞒、谎报传染病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其他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2.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1、首诊报告制最初接诊的传染病报告责任人(即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及时主动填报传染病报告卡.2、门诊日志制门诊部内科、儿科、急诊科、妇科及肠道门诊、性病(皮肤)科、肺科门诊、传染科、肝炎门诊等专科及其它凡与诊疗法定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建立门诊日志.门诊日志至少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九项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登记量与当天门诊挂号量符合率应大于75%。
3、传染病信息登记制门诊与病房均应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门诊传染病登记本项目应比门诊日志多报告人、报告时间、订正时间,住院传染病登记本项目应比住院登记本多报告人、报告时间、订正时间,14岁以下患儿应填写家长姓名。
传染病登记本至少保存3年。
门诊或住院部化验室设立化验室专用疫情登记本,对菌痢、性病、肺结核、疟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常见传染病检测阳性结果者实施登记,并在化验结果报告单上加盖“请报疫情”章。
化验室专用疫情登记本登记项目应包括姓名、临床拟诊、送检医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医师姓名和检验日期等。
4、传染病报卡交接双签制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天收集各科室当天传染病报卡时,应与相关科室疫情报告人员双方签字并注明日期。
5、传染病卡片收、发登记制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接到门诊或病房疫情报卡后,在完成剔除重卡和检查核实卡片填写质量等工作后,应在预防保健科专用传染病疫情登记本上进行分类登记。
6、传染病网络报告制乡以上医疗单位应配备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及上网设备、UPS等配套设施,配备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悉疫情管理、网络直报业务及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能力的网络直报人员,按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7、网络直报信息审核制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应在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1小时内完成对传染病报告卡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并做好记录。
传染病监测与信息报告管理
(1)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执行首诊负责,首先接诊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的医师或其他承担相应职责的医务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卡资料管理。
医疗机构的首诊医师或其他承担相应职责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和保存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3)传染病报告要求。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和需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和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以及国务院疾病
预防控制部门规定需要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时,应当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时,应当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4)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
医疗机构负责本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机构内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
(5)传染病哨点监测。
承担哨点监测任务的医疗机构,对发现符合监测传染病定义的病例,按要求采集标本进行检测或将标本送至指定的实验室检测。
(6)传染病预警反馈机制。
医疗机构应当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布的传染病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
疾病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我院对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掌控和报告疾病的发生,提高医院疾病防控水平,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科室、病房及相关医务人员,涉及到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疾病监测工作第三条疾病监测责任1.医院设立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负责协调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2.各科室和病房应配备特地人员负责日常疾病监测工作,并定期向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汇报。
第四条疾病监测内容1.医院应监测各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病及其他重点疾病等。
2.疾病监测内容包含疾病的发病率、病情分布、传播途径、疫源信息等。
第五条疾病监测方法1.医院应建立疾病监测数据库,对报告的疾病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定期开展疾病监测,通过患者就诊记录、试验室检测等方式取得疾病监测数据。
3.各科室和病房应及时向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报告疾病监测数据。
第六条疾病监测报告1.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应依据监测数据,及时编制疾病监测报告。
2.疾病监测报告应包含疾病的发病情况、病情分析、传播途径和掌控措施等内容。
3.疾病监测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卫生部门和上级医疗机构。
第三章疾病报告管理第七条报告标准和要求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医院应及时报告发现的疑似、确诊的传染病病例。
2.各科室和病房应在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立刻采取隔离和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给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
3.医务人员发现新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应立刻向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报告。
第八条报告流程1.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应立刻向所在科室或病房负责人报告。
2.科室或病房负责人收到报告后,应立刻通知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保护措施。
3.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收到报告后,应立刻组织调查工作,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和上级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