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写景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赏析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
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
“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践离朗诵原文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征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
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桂枝香金陵怀古手法赏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也不以词名,但其《桂枝香·金陵怀古》却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语)。
涤荡《花间》绮靡风气: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以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来俯仰古今,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忧和关注,格调雄豪深沉,杨湜《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首词多处用典,并且用得非常精到。
“千里澄江似练”,来自六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但是,词人又用“千里”来形容,显得气势更大,与作者的心胸气魄互为表里。
“星河鹭起”,使人想起了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来,但词人只用四字,极为简洁,高度概括,有很形象。
而“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则直接来自杜牧诗《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而这让人立刻想到:隋朝大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而,而荒淫懦弱的陈后主竟然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寻欢作乐。
尤为值得深思的是,词人还用了“悲恨相续”四个字,这不仅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深刻的总结,而且还警醒当朝,直指现实。
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又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特别是“商女”前冠以“至今”,“犹唱”前面加上“时时”,不断强调,使词句的内容更加深刻,反映出了一代政治家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关切,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首词,巧妙而灵活地使用了这么多的典故,这在词史上不很多见,当时难能可贵。
《桂枝香·金陵怀古》练习题答案与赏析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宋代: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练习题⑴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⑵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
(2分)4、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分)5、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有何用意?(2分)答案⑴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⑵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3、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4、“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5、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这首词作于词人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简答题【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赏析简答: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给了我们哪些信息?1、答:地点—故国,季节—晚秋,气候—初肃。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内容。
2、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答: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⑧“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4、请联系全词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4、答: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5、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
5、答: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6、“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6、答: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
7、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7、答: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
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
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
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
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桂枝香金陵怀古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一首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大家都知道桂枝香是这首词的词排名,金陵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金陵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我们江苏的南京,金陵:大家知道被称为叫六朝古都,那么这个六朝指的是什么呢?三国的东吴、南北朝时期的东晋、还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那一共加起来是六朝,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怀古,大家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怀古迹,那么怀古大家知道,最根本的其实是为了赏鉴凭吊往事来感慨,现在,这是怀古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怀古,伤经,王安石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可以说在王安石时期的北宋写击毙日升,王安石目睹当时朝廷的避政,凯然写有匡复世事之志,曾经王安石给皇帝上万年书,主张写改革,也就是历史上的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皇帝即位,王安石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新法遭到了阻碍,于是写,王安石被霸相以后退居金陵,这首词写就应该是王安石晚年,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写,退居金陵时所措,因此这首词应该也,更多的表现了王安石内心当中的一种,分开,王安石在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党腔,契丹等少数民族写,先后的多次袭扰北宋,给北宋的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北宋统治者又是苟且偷安,非但抵御不了少数民族的,袭扰反而使自己的国家财政危机写,政权危机越来越深重,回到这首词我们来看一下,一开头,写登陵送墓,古人有登高望远的习俗,登高一种是为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乡怀仁,你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的第二种,登高为了要抒发感慨,那么王安石的这一阙词,就是第二种,登陵宋墓,一开始就为此开拓出了一个高远的,意境,下面两句朕故国晚秋,天气初速,点名了地点和季节,故国这个国注意下指的是国都,因为金陵是六朝故都,所以称为叫故国,晚秋和下面一句的初速写相对应,点名这首词的写作的背景应该是,深秋时节,那么一片肃沙,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奠定了一个悲秋的氛围,这就为下阙怀古,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铺垫,同时又渲染了环境和氛围,高屋建瓴的一个开头,下一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里注意一下,千里照映的是前面的登陵,正因为登高望远,所以写可以,纵横千里,看到写千里之远,同时,这又是一个点面的结结合,千里是一个面上的,翠峰是一个点上的,同时运用比喻,把江比作了白色的丝卷,把山峰,看成了,聚集簇拥在一起一样,这样不仅在语义上对账严谨工程,同时又有,曲线绵延和散点铺展开来的相结合,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这样就将一幅锦绣的江山图景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下一句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这又构成了一个点面的结合,前两句千里翠峰,这是全景式的描写,而在这里写龟帆,写西峰九奇,这又是一个点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这是黄昏时候深秋写特有的景物,具有典型的秋天的特点,同时这里写大家要注意一下,圭帆和酒旗,这里明显能看出写,是在暗写,秋日的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人,这里就自然的由前面的景,过渡到了此时的人,由纯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了人的活动,使画面生动起来,下面两句,是名句彩舟云淡,星河路起,可以说写,是整个上阙写景的点睛之笔,这里彩洲和星河,是色彩上的对比,而云淡,天上的浮云,这是静静路奇,水中沙滩边的白鹭,这是动静,这里又有动静的结合,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一幅图景,远在天边的船写,照上了一层薄雾,而水边沙洲上的白鹭,纷纷写惊起,这不仅,把整幅的秋景图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时又进一步的开拓了观察的视野,可以说在广阔的空间中随着龟帆渐渐的远去,水天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写,如此雄浑壮阔的气度,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与之同样意境开阔,旷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当中一句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说两者写,都展现出了高远的气度与,胸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上阙最后用画图难足四字收尾,可以说这清丽的景色,即便是丹青妙笔也是难以描摹的,那么这个上阙大家可以写一写,总结一下,上阙描绘了的壮丽景色,通过写景,就为下阙的抒情,做了铺垫,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下阙,就过渡到了怀古抒情,最主要的下阙看一下,下阙的第一句,在词当中叫做换头,改头换面,注意一下最主要的是一个念字,由这个念字就从词人的所见,过渡到了词人所想,念往昔这里又是一层对比,今和昔的对比,上阙是今,下阙是昔,繁华劲竹,这一句就涵盖了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出了繁华的表象,掩盖着下面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接着词人就直接的抒发情感,叹,一生的叹息,门外楼头,这一句,用的是杜甫写台成曲当中的,典故门外含情虎楼头张丽华,台城曲这个台城写,也是指的南京,这里,作者用典型化的手法再现了当时写,隋军的士兵已经兵临城下,但是陈后主居然对国事是置若妄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自己的妃子寻欢作乐,那么王安石在这里更是用了一种夸张,门外楼头,用一种极度的夸张,来表现统治者的这种舞蹈,同时更是一种嘲讽,辛辣的讽刺,在王国的悲剧当中,在嘲讽之中又深深的含有王安石的,哀婉和叹息,下一句说悲恨相续,指的是,后来的统治者却不以此为鉴,仍然挥霍,无度沉溺酒色之中,从而使得江南各朝相继灭亡,使得后人写是感慨不已,千古平高对词,照应,这首词的题目金陵怀古,点出了平调古迹,追溯往事,直接的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下面要注意一下是慢阶荣辱,一个慢字,慢的意思写是空,是土壤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写对前人,悼古怀古的不满之情,是对千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金陵的山川,只知道感慨朝代的兴亡,却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没有占到一个历史应有的高度,去看问题,从而也就很难写,从六朝相继覆灭当中,引出历史兴亡的教训,下面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里写又是一个对比,这里用寒烟衰草,是自然界的景,这是一种永恒的事物来反衬,烘托出来六朝旧事,这是一种人事的无常,用宇宙的永恒和人世的无常,来抒发了这种感慨之情,一个淡字,表现出了这样的一种情感,六朝旧事早已不见,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只有眼前的景自然知己,仍然是万古不变,由此写,更引发了词人内心当中的感慨,当然这个寒烟衰草,那种枯黄的景象,显然流露出了作者对于北宋朝廷写,不能励精图治的一种极度的不满,在这里,可以说,词人绝不禁感慨的是自己被罢下,个人的一种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于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虑,揭露了的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的山川却是在繁华劲,逐,荒淫误国,可以说叹的是作者鄙夷他们,到头来,却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可悲可叹,最后至今殇雨识时犹唱后听一曲,这又是画用杜甫杜牧写薄情怀的,诗句但是,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写,几个词语,一个是至今,一个是时时,可以说作者写强调至今时时两个词,它的用意是在说明,责任写并不在于商语,而在于让商语写唱取的统治者,他们荒淫无道,完全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于百姓的生死,不管不顾,后庭遗取,玉树后庭花,这是陈后主所做,可以说是亡国之音,但是写现在统治者,还让商女时时犹刹,完全没有感受到,王国的这样的一种悲哀之情,作者在这里不像杜牧一样去责怪,商女的无知,而是指桑骂槐,义在言外,歌女们至今写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统治者陈年酒色,醉生梦死,然而写玉树后庭花,花开不负酒,如果统治者再不改革,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那必然写,如六朝一样,只能悲恨相许,结尾写,无异于是对北宋当局的一种警告,那么下去总结一下,下去写主要是怀古抒情,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对六朝的兴亡发出感叹,同时也是提醒北宋统治者,江山依旧,然而人世变迁,一定要吸取六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不然只会后人哀之而不见之,亦是后人,而父爱后人也,那么,这首词,相传写苏东坡在读完了以后,久久无言,最后一声叹息说道,辞劳乃野狐经也,把这个王安石写,比喻为一只野生的狐狸精,说他这首词写写的非常的好,很老了很狡猾,当然都是褒义的,那么我们最后写再来总结一下,看看这首词写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可以说这首词,首先一点就是艺术上来有很高的成绩,首先他写景写,齐伟壮丽,同时气象写开阔,充分显示了,词人自己写,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写,寥寥数语就交代出来时令,地点和天气,并且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的肃杀氛围之中,气势不凡,千里写水,翠峰写写山,从总体上写的山川形式,为全词描绘出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归藩二句,是在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摹,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上,无数的争帆在落日的余晖中匆匆驶去,这个景色无疑是壮丽的,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让人又能想到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然而,王安石,却把这种景象写的是非常的浓烈,和杜牧的写景是完全不同的,那尤其是彩舟云淡星河路奇两句写,就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一步一步的推展开的,随着蒸翻渐渐的远去,词人的视野,包括读者的视野也是慢慢的扩大的,水天相接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当中写,写出了江水的万千的仪态,远去的蒸帆,像是飘荡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更是如同从银河上的,惊起,这样的写景,就有虚有实,色彩又是有浓有淡,在这里远近的交错,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构成了一幅,巧夺天工的风景之画,在这里,王安石营造出来的高远的,旷达的清新的这样的一种意境,他的这种雄建的,壮阔的风格,是其他的一些婉约词人的无法比拟的,其次写可以说,这首词又是利益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政治家的一种真知,拙见,前面也写了这里写,一方面他批判了文人墨客,只知道感慨朝代的兴亡,而没有直指,统治者这个最大的罪魁祸首,同时又对于统治者,猜疑了批判和揭露,可以说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人,他们登高望远写,会引起他们满怀的愁绪,这种仇写绝对不是区区的个人的私情,常常写是融合了词人自身,因为,世路的坎坷,家国的忧患,人生的艰辛写,涌上心头以后,融化到了他的笔下,第三,可以说这首词写在章法上面,非常讲究启程转合,层次井然,有点我们现在写,写散文的一种写法,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可以看一看,上阙当中写,第一句登陵送墓,可以说这四个字写就笼罩了全篇,这一篇文章写,都是由此展开的,故国二字,直接的点提,点名,同时为下却怀古抒情议论,埋下一个伏笔,下面先写景,写景写又是非常有层次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先是总写,接着是写近景,写远景最后写,用画图难足来结束写景,既总结了上面的写景,又很自然的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可以说安排的十分的妥帖和自然,夏天又开始进行议论,既然上却写的的景写,是如此的壮丽,然而他又是,六朝相继灭亡的一个历史的见证,不由得不引起人的感慨,念往昔,表明了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平高,对此又写出了,作者对历来平调的文人,墨客的看法,下面又转入到了现实,在结尾又回到了今天,可以说是一个筋骨筋骨,经这样的一个思路,首尾融合,结构严谨,逐层的展开,可以说丝丝入口,词当中写很多都是以景来结尾的,就像,验书的踏缩行当中说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一种春仇,又像刘永的凤栖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以情来结尾的,表现的是一种专一的,爱情,然而写,王安石的这一阙桂枝香却是用议论,来结尾的,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写是一种散文化的笔法,下面还有一点这首词非常,明显的非常典型的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典故,千里沉江思恋,注视上面用的是谢条的典故,星河路起写,这是用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典故,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门外楼头,用的又是隋灭臣的典故,在这里,王安石只用了四个字门外楼头,门外说的是,敌人已经大军压境,楼头写写的是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就用了4个字,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的展现了六朝的,覆灭在这里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怎样写化用别人的,同时,又是为己所用,结尾,再次的画用杜牧薄情怀的诗句,但是,更进一步赋予了他更为深刻,而又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当中写,多次的运用典故,但是,让大家看了以后又不是那种抄袭,写,就感觉好像是王安石自己写的一样,这就是王安石的高明之处,也是这首词的一个,高妙之处,最后再来总结一下,这首词写,通过对景物的一个赞美,和对于历史兴亡的感叹,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一种担忧,可对于国家政治大使的一种关心,上阙写登陵金陵故都之所见,依次写勾勒出了水陆空,雄浑的场面,境界苍凉,扩大,下去写就写在之所想,用一个念,做转折,精细的对比,通过时空的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深沉的,叹息,可以说写全词是意境高远,表现了词人的一种高屋建林的,政治敏锐性,好,这就是今天要讲的这首写,桂枝香金陵怀,课后把这首词写抄写一遍,注意一些难词难字,同时熟读写陈诵,课后写可以再找一些,王安石的散文作品来阅读一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可以说写不光是这个诗词写的好,散文写更是一绝,最主要的王安石写,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发,前人之所谓发,就像这一阙桂枝香一样的,他和前人的很多观点和看法,对同一个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往往写他能看出新意来,看出更深一层次的,言人所谓言,同时也可以写,和其他的一些勇士怀古的作品,比较一下,大家可以写,在本子上,总结一下,永史怀古诗的一些写作的特色和特点,可以从一个意境层面,第二个就是意向,永史怀古诗,你有哪些突出的典型的意向,营造了哪些典型的意境,最后就是情感,抒发了哪些相通的共通的情感,为以后进行诗歌鉴赏写做一个积淀,谢谢大家!。
桂枝香金陵怀古写景手法
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运用了动静结合与用典的写作手法描写景物。
此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艺术特色: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
这景色,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
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
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
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