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4
环渤海物流经济圈名词解释
环渤海物流经济圈是指以中国的渤海湾为核心,辐射范围包括河北、天津、山东、辽宁、河南等地的经济区域。
它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互补性的区域合作机制,旨在促进这些地区之间的物流、贸易、产业合作与发展。
该经济圈以渤海湾为核心交通节点,拥有便捷的海上、陆上、空中交通网络,是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连接世界的门户。
该地理位置优势为物流、贸易等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环渤海物流经济圈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可以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的繁荣。
在环渤海物流经济圈中,各地区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和产业协同。
例如,河北和辽宁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可以与天津的港口和物流企业合作,打造煤炭和钢铁的物流运输中心,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
山东和河南则可以与天津合作,发展粮食和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环渤海物流经济圈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物流经济圈的发展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区域
经济的发展。
总之,环渤海物流经济圈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通过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和物流配送网络的完善,可以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
中国的主要港口与物流中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岸线的国家,地处亚洲东部,拥有众多重要港口和物流中心。
这些港口和物流中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内外贸易、运输和物流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港口和物流中心,探讨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上海港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它位于长江口,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港口。
上海港拥有深水航道,可以容纳大型船舶靠泊,同时还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货物和集装箱。
上海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繁荣,也对全国乃至世界的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圳港深圳港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港口。
深圳港拥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和先进的物流网络,是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最重要的海上物流通道之一。
深圳港还是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港口之一,确保了物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质量。
三、天津港天津港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
它位于渤海湾,不仅与北京和邻近的河北省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也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港口。
天津港为中国北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海上运输和物流服务,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外贸贸易。
四、青岛港青岛港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
它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中心和航运枢纽。
青岛港具备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货物和集装箱,对中国外贸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广州港广州港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是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之一。
它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连接华南地区和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
广州港拥有现代化的码头和物流设施,能够满足大规模贸易和物流需求。
广州港的发展对推动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具有重要意义。
六、香港港口与物流中心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拥有独立的港口和物流体系。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物流发展分析摘要:现代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均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战略意义,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力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物流;发展分析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
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以后,我国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已经全面放开,物流发展的环境将更加宽松,来自国际物流业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
近几年,面对来自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的物流服务企业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力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物流迅速发展,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物流1、长江三角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三角包括上海和苏中南及浙江东北部共15个地市,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
这一区域产业集群突出,已形成的遍布国际市场的巨大物流供应链。
据统计,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2005年发展到近14亿吨,长三角港口群实际完成的港口吞吐量占到全国41%[1]。
地区物流总量的快速持续增长促使长三角各地港口、公路、内河及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中国四大经济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极高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发展了四大经济圈,分别是华北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
这四大经济圈在不同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华北经济圈位于中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涵盖了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
华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较早形成的经济圈之一。
华北经济圈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产业结构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同时也涉及了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华北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长三角经济圈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早,其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金融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仅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促使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珠三角经济圈位于中国南方,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包括广东、香港、澳门等地。
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临近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尤其是IT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发达,深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以成都为中心,涵盖了四川、重庆等省市。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但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西南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在于能源和服务业,尤其是以重庆为核心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西南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和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四大经济圈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下,以不同的产业为主导,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各省市物流情况及发展分析一、引言物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各省市的物流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旨在探究各地物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市。
上海作为中国物流的中心城市,经济发达,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机场,物流设施完善,物流运输效率高。
江苏、浙江等地也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物流网络辐射范围广,高速发展。
三、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市。
作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该地区的物流业发展迅速。
北京和天津作为两个直辖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物流网络辐射范围广。
河北和山西等地,由于临近海港和矿产资源的丰富,物流业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
广东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外贸业,物流业发展迅速。
广西和海南等地也受益于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区政策的支持,物流业发展迅速。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自由港,物流业具有特殊地位。
五、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
该地区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交通不便,物流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区的物流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川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物流业逐渐崭露头角,在西部地区起到了重要的物流枢纽作用。
六、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市。
由于经济转型和人口流失等原因,该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
但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物流业也开始得到一定的改善和发展,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区。
七、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省市。
该地区交通便利,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
河南作为中国的物流中心,位于华北与华南之间,积极发展物流业,成为物流运输的重要节点。
湖北、湖南和山东等省市也在加大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物流业的发展力度。
(1)新珠三角经济圈。
根据2008年的经济发展现状,珠三角经济圈可包括沿海的福建、广东、海南,中部的江西、湖南,西部的贵州、广西、云南,以及香港、澳门。
目前,珠三角经济的产业层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后劲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珠三角经济圈可在提升服务业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创造品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值;发展石化工业、造船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通讯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带动产业走向高度化。
尤其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脑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
有强大的产业支撑,珠三角经济圈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新长三角经济圈。
可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4省1市。
采取这样的布局,可利用上海、浙江、江苏的资本市场、经济优势、创新优势,产生强大的经济能量,带动安徽、湖北经济的发展。
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最高,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发展长三角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长三角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建设成中国的创新中心,以此提升长三角的竞争力,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新环渤海经济圈。
可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2市4省1区。
环渤海经济圈可以京津为中心,以大连、青岛为副中心,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郑州、济南为区域中心,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城市集群,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环渤海经济圈可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的贸易、投资、旅游合作,加快与日、韩产业链的对接,将环渤海经济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科技知识经济主导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4)东北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
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表4:环渤海地区物流规划制定状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
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珠江三角洲区环绕广东省中心城市,以广州市和深圳市为中心,现代物流业总体发展迅速,各地都依托自身城市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物流规划,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成为地区经济增长
点。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广东省从宏观角度确定物流业发展目标,对珠江三角洲的物流发展作了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广州——深圳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和国际双向物流和海陆空立体物流相结合的国际物流中心。
2005年广州港集团已投入20多亿元对现有港口码头进行技术改造和新建专业化煤炭码头,预计2006年内建成投产,创造港口物流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