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1)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5
孔雀东南飞古诗全文《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古诗全文如下: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雀东南飞原文两汉:佚名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民歌《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赏析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人的妻子刘被钟卿的母亲发配,发誓不嫁。
他的家人强迫他溺水而死。
钟卿听说了,就在庭树上吊死了。
当人们伤害他们时,那是一首诗。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一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捶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外面公鸡啼叫,新娘妆容严整。
绣我的裙子,什么都是四五。
我的脚踮着脚尖,我的头闪闪发光。
腰若流水,则闻明月。
指洋葱根,口含达尼。
细步天下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宋代-佚名《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孔雀东南飞宋代-佚名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注释
《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原文如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里一回头,白日不见眉。
这首诗描绘了孔雀的飞行情景,表现了孔雀的高贵和自由。
孔雀在东南方向飞行,每飞行五里就会停下来徘徊一下,十里后才回头,说明孔雀的飞行速度非常缓慢。
最后两句“白日不见眉”则是用来形容孔雀飞行的缓慢,也可以理解为孔雀的飞行距离很远,白天也看不到它的眉毛,形象地描绘了孔雀的壮丽和高贵。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通过孔雀的飞行描写出了一种悠闲、高雅、超然的境界。
孔雀被视为吉祥、美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寓意高贵和华丽。
该诗也被用来比喻人生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由和高远的向往。
总的来说,《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通过对孔雀飞行的描写,表
现了诗人对高贵、自由的向往之情,展现出了唐代诗人王之涣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读书是获得智慧变得成熟学会思考了解人性的捷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雀东南飞并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南北朝:佚名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孔雀东南飞剧本剧本概述《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电影于2007年上映。
该剧本改编自刘心武所著的同名小说。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娼馆女子杨思云的传奇人生,几经波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突破和自由。
在此剧本中,我将对电影的主要情节和关键场景进行分解和解读,以及对人物关系和角色情感的呈现进行探讨。
通过这个剧本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张艺谋导演的创作手法。
剧本正文一、剧情概述年代背景设定在1920年代的中国,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处处透露着阴谋和黑暗。
故事围绕着一个叫杨思云的女子展开。
杨思云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妓院的妓女,她生活贫困却心怀梦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在这个环境中,她面临了各种考验和挑战,最终成功脱离妓院,成为了一位成功的社会名流。
二、关键场景1. 杨思云悔悟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杨思云在一个雨夜独自望着窗外,逐渐反思自己的生活。
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背叛,她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这一幕以雨夜的寂静和杨思云内心的决断作为背景,通过镜头语言和演员演技的配合,表达了杨思云的内心戏和她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2. 杨思云离开妓院的场景这个场景发生在杨思云决定离开妓院的那一刻。
当她向妓院的老板表达自己的决意时,老板的强烈反对和威胁没有能够动摇住杨思云的决心。
这一幕通过对话和情绪的对比,展现了杨思云的坚强和决断,并让观众深入理解到杨思云脱离妓院的意义和她所付出的努力。
3. 杨思云成为社会名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杨思云已经脱离妓院,成为了一个受人崇拜的社会名流。
这一幕通过豪华的社交场景和人物的服饰来突出杨思云的转变和成功,同时也引发观众对成功背后的代价和社会体制的思考。
三、人物关系和角色情感的呈现在《孔雀东南飞》中,除了杨思云,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角色和人物关系需要被呈现出来。
其中包括杨思云和妓院老板的矛盾关系、杨思云与支持她的朋友和同事的友情关系,以及杨思云与男主角的爱情线等。
《孔雀东南飞》原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教案1. 简介《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传统舞曲,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之一——舞蹈。
它以它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案将介绍《孔雀东南飞》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以及评价方法等。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舞蹈基本动作 - 舞蹈节奏感的培养 - 舞蹈的呼吸技巧3. 教学目标•了解《孔雀东南飞》舞曲的历史和传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发展和培养舞蹈的节奏感•培养正确的呼吸技巧•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特点,播放舞曲的录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学习舞蹈基本动作教师向学生展示并解释《孔雀东南飞》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手臂的灵活运动、腰身和头部的协调动作等。
学生观摩并模仿教师的动作,逐步掌握并运用。
步骤三:培养舞蹈节奏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的节奏感,包括音乐的节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
教师可利用节奏训练的游戏,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感知和表现力。
步骤四:培养正确的呼吸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教授舞蹈中的呼吸技巧,包括深呼吸和控制呼吸节奏等。
通过呼吸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
步骤五:整理舞蹈动作教师带领学生整理已学的舞蹈动作,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排练,强化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整体效果。
步骤六:展示和评价学生进行舞蹈展示,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并鼓励学生进步。
5.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 对学生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进行评价 - 考察学生对舞蹈历史和传统的了解和体会 - 整体评价学生的舞蹈表现和创造力6.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并学习《孔雀东南飞》舞曲的基本舞蹈动作,培养舞蹈的节奏感和呼吸技巧。
同时,学生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将使整个舞蹈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和有趣。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原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孔雀东南飞》(汉代)乐府诗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诗词原文孔雀东南飞诗词(原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孔雀东南飞》教案一、导入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能够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
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
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1、文章结构开端——兰芝被遣发展——夫妻惜别再发展——兰芝抗婚高潮——双双殉情尾声——告诫后人四、课文分析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
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关于铺排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
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能够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
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个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
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
(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
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生2:不繁琐。
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生4:不重复。
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
难道这个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
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生3:不感兴趣。
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使用。
能否想起来几句?“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
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仅仅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
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
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使用。
关于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
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去掉后与原诗实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使用。
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
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
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
“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
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六、人物性格分析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
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
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
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理解和同情,一意专行。
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关于本文的疑点问题(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汉魏之前,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有,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
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
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
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
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
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
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
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
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
南宋以后,(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点已经存有。
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
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能够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
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
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
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不过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
《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
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