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2011年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总体来看,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不利因素,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
(一)有利条件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
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
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
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
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
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第三,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
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
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
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四,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
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
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二)不利因素首先,外贸环境和2010年相比有所恶化。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解析领会和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难对明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初步的判断。
现状:通胀压力明显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今年,自2008年以来的通胀预期终于变为现实,公众切实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5.1%,已创28个月来的新高。
预计全年均值将超过年初预期的3%。
说明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轮通胀的形成因素异常复杂,既有来自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又有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农产品(16.83,-0.38,-2.21%)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另一方面,整个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减缓,这主要是因欧洲债务危机所致,“中国制造”的国际需求将进一步减弱。
其次是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中国的出口更加困难。
再次是我国农业的增产问题。
农业是基础,农业不稳,全盘皆输。
截至今年,我国农业已连续7年大丰收,实现了“七连增”。
但2011年,是否还会保持这样的大好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积极稳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
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
“稳健”是要控制通胀。
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就必须“稳健”。
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政策是互相对应的,体现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011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增长轨道,但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以保障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膨胀的双重打击下保持较稳定的增长。
自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2011 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去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从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从09年三季度到10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
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
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 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
自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
目前看来,2011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10年。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10年5 月份以来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今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
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第一篇: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方晋: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2011年06月10日09:1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走势比较平稳,但中东北非局势一直动荡,日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件迟迟未能妥善解决,欧债危机若隐若现,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
美联储已宣布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于6月底如期结束,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同样令人关注。
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势如何?本文对此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下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力度仍不均衡。
欧盟仍然保持缓慢增长势头。
新兴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目前增长速度和势头已经回归危机前的常态。
世界经济将保持复苏势头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2.5%左右的水平,略低于2010年;2011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1.5%—2%的水平;2011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6%左右,比2010年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
预计下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力度仍不均衡。
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1.8%,但这主要是受政府开支下降所拖累,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依然稳健。
美国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高油价已经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据美国学者估计,美国普通家庭因“布什减税”法案延长所获得的好处基本上被上涨的油价所抵消;二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将会逐步收缩,4月15日通过的2011年度预算案,虽然将削减预算推迟到2012年实施,但2011年预算只能保持上年水平,扩大支出规模的可能性不大。
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于6月底如期结束。
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2.5%左右的水平,略低于2010年。
欧盟仍然保持缓慢增长势头。
除德国增长较快以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均乏善可陈,不过这也符合其正常的增长态势。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多数机构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低于2010年。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
1. 自主增长动力进一步恢复,经济增长率9.5%左右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导下,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全面启动。
2009-2010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新非公36条”政策全面落实将提高经济自主性复苏动力,居民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一步加快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要求,欧盟开始征收碳关税等国际动向都将对传统产业形成较大的调整压力。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短期增速,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规范和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
综合以上因素,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2010年,GDP实际增长9.5%左右,与我们最新测算的本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体相当。
2.内需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实际增幅大体与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进一步突出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点、民生工程、民间投资等鼓励性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的新开工。
但新兴产业尚未发展到企业开始大规模产业兴替型固定设备更新投资阶段,民间投资自主增长意愿不强,预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20%左右,比2010年回落2-3个百分点。
2011年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近年来就业形势和工资水平变化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储蓄消费型增长模式使我国消费有较强稳定性,但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在2011年出现效应递减现象。
2011年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房价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
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为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还应该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1.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控制CPI在4%左右”,但根据现实情况如下:自4月份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遭遇了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天气,局部地区旱涝形势急转,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进一步推高物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升高。
食品价格上涨的动力已经从“市场投机”因素开始向“生产成本”等中长期因素扩散,预示着通货膨胀压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天气、疫病、减产等不确定因素都会触发食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较强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
2.固定汇率制度是以某些相对稳定的标准或尺度作为依据,以确定汇率水平的一种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现实汇率水平受平价的制约,人民币不能自由浮动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在这个条件下,如果进口商品的价格升高而人民币汇率没有上至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现在中国对原材料的需要越来越多,中国虽然是原材料的大买家,但是却不是原材料的价格制定者,所以中国只能为高涨的原材料买单。
原材料涨价之后做出的成品在卖出的同时也回涨价,最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3.外汇水平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但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随着外汇越老越多对人民币的需要量越来大,会发行更多的货币来兑换外汇,也就是说市场上得人民币越来越多,货币多了自然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如果人民币没有固定汇率制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就会自动升值,也就可能避免通货膨胀。
4.美元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美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现在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也几乎是所有的新兴市场都面临通货膨胀的影响,而现在世界上的大宗商品借个持续上涨,连一些发达国家也要面对通货膨胀了,面对这些没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为了刺激经济,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印钞票,美元多了就会贬值,但是美元又是世界货币,是一种主要的避险货币,现在手持美元的人很多,美元如果贬值他们便想办法把美元换成其他更之前的商品上了,例如石和矿石,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有美国的一点责任。
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作者:惠双民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第08期从过去的五个月来看,经济增长保持稳定,通胀压力依然显著,中央紧缩的政策保持不变,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进入了一个不断上升和升值的通道,房地产市场博弈依然处于僵滞观望状态。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可以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调整,适度通胀,经济总体表现为稳定趋好的形势。
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的潜在增长区间,全年经济增长总体有望实现9.8%左右,CPI有望保持在5%左右的高位水平。
一、长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高”经济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经济目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层面的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结束,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农业商业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论。
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2009年10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2011年3月份达到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跃升至6.4%。
如果考虑到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
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
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
这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样自2009年11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2010年5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在2011年3月份达到7.3%,在4月份保持在7.2%,5月份维持在6.8%,6月份继续保持7.1%。
PPI在2010年4月达到6%以上以来,一直保持着高位运行。
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GDP增长,自2009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6.1%以来,在2010年3月达到11.9%的高位,到2010年12月回归到9.8%,到2011年3月保持在9.7%。
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
根据我个人2008年的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一个经济在各种要素充分配置下的自然增长水平。
中国经济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现实,使得城市化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结合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中国依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也就是说,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对比GDP与PPI、CPI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即进入“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二、短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缓”趋稳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
“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009年4月达到最高点56.6,2010年4月为55.7,到2010年11月降为55.2,到2011年3月又回到53.4,4月为52.9,5月到52,6月下降到50.9。
PMI的持续下降,表明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
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
“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沪综指数,自2010年6月走出最低点2398.37点,到2010年9月达到最高点3655.66点以后,一路平稳保持在2800点左右,2011年2—4月份保持在2900点左右,5月跌落到2743.47点。
沪综指数走出低谷,回到2800点左右,也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经济趋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电量,从2011年1月份的3672亿千瓦时,经2月份的3101亿千瓦时,到3月份的3830亿千瓦时,4月份又降到3664亿千瓦时,5月份同比上升12.1%,为3775亿千瓦时。
今年以来,发电量总体高于本轮周期谷底,尤其是2010年的总体水平3500亿千瓦时。
发电量回升并保持较高位的稳定运行,反映了经济趋稳的力量在形成,与“双缓”特征相对照,说明经济结构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
房价指数,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国房景气指数还是销售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即100—104点区间。
房价指数,反映的是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和通胀预期。
房价指数稳定,说明经济整体是趋稳的,通胀是趋缓的,增长是趋缓的。
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双缓”趋稳的经济特点。
对比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沪综指数、发电量和房价指数,我们可以得出,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看,经济表现出了“双缓”趋稳的特征和趋势。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是今年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M1从2009年8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M2以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进入2011年1月以来,M1增速低于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
M1增速自2009年8月超过M2,到2010年1月达到38.96%的最高点,一路维持稳定的下降,进入2011年,低于M2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增速水平,即1月13.6%、2月14.5%、3月15%、4月12.9%、5月15.1%。
M2增速则从2009年9月达到最高点的29.31%,降到M1以下,到2010年7月下降到最低点17.5%,8月回升到19.2%,并一路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水平,到2010年12月的21.2%,开始下降到2011年1月的17.2%、2月的15.7%、3月的16.6%、4月的15.3%。
通过对照M1和M2增速与GDP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8月以来,包括整个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
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201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3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7%左右。
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
与此相对应,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
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
伴随GDP趋稳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2010年3月恢复相对稳定,到2011年1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11月增长13.3%,跳到2010年12月最高点15.7%,进入2011年以来,依次为2月份14.1%、3月份14.8%、4月份13.4%、5月份13.3%,与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
四、总供求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是今年经济的一个总的特征。
根据三次产业的调整和投资、消费与出口三驾马车的结构优化趋势,经济在宏观层面表现出了趋于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
这一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正反映了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趋于软着陆的总态势。
具体分析如下。
总供给GDP,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但相比于2010年全年和四季度,分别回落0.6%和0.1%。
总供给显示经济趋稳向好。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
这说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由此表现了经济在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第一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表明总供给层面的农业和原材料正在形成有效的供给能力,为抑制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持续稳定良好的供给环境。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说明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逐步形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替代政策的刺激作用。
总供给呈现出的结构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型,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供给趋于平衡的稳态增长趋势正在形成。
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10年全年投资278140亿元,增长23.8%;消费154554亿元,增长18.4%;进出口总额1831亿美元,增长6.4%。
相比而言,进入2011年以来,1—2月份投资17444亿元,增长24.9%;消费29018亿元,增长15.8%;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
1—3月份,一季度投资39465亿元,消费42922亿元,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FDI303.4亿美元,外储余额30447亿美元,增长24.4%。
1—4月份投资62716亿元,消费56571亿元,进出口总额114.3亿美元,FDI84.64亿美元。
根据1—4月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数据分析,以1—2月份为基数,三四月份的投资、消费和净进出口的增长率分别约是1.26%—1.33%、0.48%—0.95%、-0.86%—1.70%。
从这一短期增长趋势看,投资增速在下降趋稳,消费和出口在上升并趋稳。
这一结果显示了总需求层面经济增长的结构在趋于合理,消费和出口,替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
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刺激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呈软着陆趋势,市场的力量在加强,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在显现。
根据总供给的结构优化与总需求的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趋稳向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