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导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第2课时溶解度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教学课件。
一、新课导入师: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等。
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20 mL的水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不相等。
)由此可见,在确定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确定相关的前提条件.过渡:在课题1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新课教学1.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2.向4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3.向100克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生交流讨论结果)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实验9—5][实验9—6]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溶解度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
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
2、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方法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展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习题。
情境激疑:前面我们已经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如果让你比较氯化钠和氯酸钾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强,你将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结合以下情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设问:1、用一杯水溶解食盐和用一大盆水来溶解蔗糖,是否具有可比性?2、用热水溶解食盐和用相同量冷水溶解蔗糖,情况会怎样?是否有可比性?3、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一个达到饱和状态,一个没有,情况会怎样?【探究活动1】1、小组讨论设计“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性大小”的实验方案。
2、思考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
3、达成共识: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复习旧知,为新课做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明确分别从几个方面考虑。
4、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均达到达到饱和状态,却未记录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能比较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建立概念:过渡: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相关学者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测出不同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把这些数值称为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板书:一、固体物质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解能力需满足:在同一温度下,溶剂的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记录并比较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第二课时溶解度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掌握固体溶解度观点的四因素,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认识溶解度曲线,会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3)认识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列表法、作图法办理溶解度数据,认识溶解度变化规律。
(2)经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说平时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育学致使用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绘制和剖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办理的过程,领会数据办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识题中的意义。
(2)经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培育由详细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要点】固体溶解度的观点;依据溶解度曲线获取有关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课过程知识点一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 36 页的有关内容,达成以下填空: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必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_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假如不指明溶剂,往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这句话的含义是20_℃时, 31.6_g 硝酸钾溶解在100_g 水中恰巧达到饱和状态( 或 20_℃时, 100_g 水中最多只好溶解31.6_g 硝酸钾 ) 。
3.20 ℃时 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 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_g。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0.01 g,犯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 g ,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g ,为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 ,为易溶物质。
【合作研究】认真剖析比较教材第36 页表 9- 1 中的溶解度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物质在不一样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一样,不一样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一样,说明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1.溶解度观点的四因素:①必定温度,②100_g 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投影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L,其中溶解Nacl与No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甲:在20℃时,36.0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第2课时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的方法,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了解到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汽水,作图工具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
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续表。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2.学会溶解度曲线的应用;3.记忆固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自主预习】一、阅读课本第35-36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溶解度,溶解度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本第36页表9-1:比较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但也有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如: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第37页图9-12.9-13:1.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的关系,有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有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2.在溶解度曲线中量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38页: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______。
【课堂突破】知识点应用知识点一溶解度练习: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的解释正确的是()A.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20℃时,100 g溶液中含31.6 g硝酸钾C.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知识点二溶解度曲线练习:阅读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2)t2℃时,和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3)三种物质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反而下降。
知识点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练习:小华用煮沸后刚冷却的水养鱼,不久鱼儿就死了。
下列能比较合理地解释此现象的叙述是()A.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入更多的氧气 B.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入更多的二氧化碳C.水中溶解的氧气在煮沸过程中逸出而减少 D.水中细菌在煮沸的过程中被杀死【总结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节课还未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及转化;
2.掌握结晶的方法。
【自主预习】
一、阅读课本33页实验9-5.9-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不饱和溶液;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多少与____________有关。
2.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二、阅读课本第34-35页: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结晶,常见的结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突破】知识点应用
知识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练习:1.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常温下,向一未知质量的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经充分搅拌,发现有部分KNO3晶体溶解,则原溶液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的液体 D.无法确定知识点二结晶的方法
练习:下图是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1)图中①是池(填“蒸发”或“冷却”)。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填序号)
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溶液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大
C.结晶池中氯化钠溶液中的溶剂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E.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节课还未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