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32
八年级物理测试题 第1页 共8页图1ABC D图2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科期末测试题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 铅笔把对应该两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可用2B 铅笔外,其他都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全卷共24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说法与实际情况最为接近的是 A .小蜗牛爬行的速度是1.1m/s B .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约5g C .中学生的脚掌长约50cm D .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B .倒车雷达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C .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是15 Hz ,则它翅膀每秒振动15次D .在医院里通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3.如图1是敲击某音叉发出的声音波形图,如果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另一个频率更高的音叉,其波形图可能是图2中的八年级物理测试题 第2页 共8页图6图 3图 4图 5 4.图3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5.如图4所示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的是A .河流中冰雪消融B .草叶间露珠晶莹C .蔬菜上挂满白霜D .湿衣服干了6.图5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 .太阳灶B .向深处叉鱼C .影子D .水滴透镜7.蜡烛放在如图6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经典试卷】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共计34分,每空2分)1.如图(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图(1)图(2)2.如图(2)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振动产生的。
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
(选填“音调”或“响度”、“音色”)3. 你留意过吗?刮风的时候,如果窗子关的不严,留一缝隙,便会听见风的呼啸声,缝隙越细,发出声音的音调会越 (选填“高”或“低”)。
4.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和实验。
5.单位换算:某种纳米颗粒直径约10 nm= m;一瓶矿泉水的体积大约500 ml= m3。
6.八年级的小玉同学在学习了测量长度知识后,她使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分别为:18.25cm、18.26cm、18.25cm、18.27cm,她测量的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7.读出图(3)中温度计的示数:。
图(3)图(4)8.现代城市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如图(4)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59.1的数字,这个数字反映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9.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巢湖市获得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巢湖的变化很大。
图(5)是城市中的公共厕所内安装的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湿手吹干,它是应用了的物理原理。
图(5)图(6)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八年级的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6)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要看到如图(6)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11.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卷八年级物理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 宁天城际轻轨铁路两旁设置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2.在加油站一般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
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发生()A. 液化B. 汽化C. 凝华D. 升华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冰是晶体B.冰的熔点是0℃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B. 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C. 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5m/sD. 水的沸点一定是100℃5.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空游泳池中注水后,看起来变浅了B.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C.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D.雨后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6.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7.如图所示,将透镜置于太阳光下,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光斑,说明()A. 该光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 该光斑一定是透镜的焦点C. 此类透镜可以制作近视镜片D. 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A.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 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D. 把蜡烛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9.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A.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B. 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④C. 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④D. 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②⑤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11.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和乙一起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A.甲上升,乙下降B.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下降,乙上升12.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向右移动游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13.当听到身后有人喊小明时,小明马上就能判断出是同学小张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是声音的来判断的;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为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B.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C.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D.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答案】C【详解】从图象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物质不同,图线不重合,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体积相同时,甲物体的质量大于乙物体的质量,由此可以判断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正确的选择是C.2.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照像时,要想使照片中的树木变大,应该远离树木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D.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答案】D【详解】A.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应佩戴会聚透镜(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故A说法错误;B.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照像时,要想使照片中的树木变大,应该靠近树木,故B说法错误;C.利用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C说法错误;D.显微镜首先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是实像,然后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哪种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放大镜B.近视镜C.投影仪D.照相机【答案】D【解析】由图知道,物体经凸透镜后成的是实像,物距为24cm,像距为16cm,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近视镜是凹透镜,故B不符合题意;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故D 符合题意,故选D.4.下列变化中,(加“•”)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均没有变化的是()A.煤油温度计中的煤油..在温度升高前后B.篮球中的气体..在打气前后C.密封在碘锤中的碘.升华前后D.把一块橡皮泥...捏扁前后【答案】D【详解】A.煤油温度计中的煤油在温度升高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B.篮球中的气体在打气后,质量增加、体积不变、密度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C.密封在碘锤中的碘升华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密度变小,故C不符合题意;D.把一块橡皮泥捏扁后,形状改变,但质量不变、体积不变、密度不变,故D符合题意。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甲、乙两块金属,它们的体积之比是2:5,质量之比是1:2,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是()A.1:5 B.5:1 C.4:5 D.5:4【答案】D【解析】由ρmV=得, 甲、乙两块金属的密度之比:155224mV m Vm m VVρρ==⨯=⨯=甲甲甲甲乙乙乙乙甲乙,故D正确。
2.小红在马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小红身边超越的汽车【答案】C【详解】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和小红之间的位置肯定没发生变化,即只有和她自己骑得自行车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和迎面走来的人、路旁的树木、从身边超越的汽车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故ABD错误。
故选C。
3.假期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地面、列车B.列车、地面C.列车、列车D.地面、地面【答案】A【详解】判断物体情况前应选定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即运动的相对性,故本题选择的正确答案是A.4.“小小竹排江中游”和“巍巍青山两岸走”选择的参照物依次是()A.竹排,青山B.青山,竹排C.江水,河岸D.青山,河岸【答案】B【分析】“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意思是说“竹排”在运动,“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说“青山”在运动。
【详解】A. 选取参照物时,一般不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的话研究对象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 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竹排在运动;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与竹排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在运动,B符合题意;C. 以江水为参照物,竹排顺水而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竹排处于静止;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处于静止,C错误;D. 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在运动;但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是静止的,故D错误。
广东省广州市初二物理上册期末测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 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答案:A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B.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 平面镜可以成实像D. 放大镜成的像总是放大的答案:A3.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C. 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 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答案:B4.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B. 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C. 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D.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答案:A5.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不受力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D.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4分)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大D. 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A、D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故A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所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小,故C错误;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 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光的折射现象D. 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答案:A、C解析: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其后面形成影子,故A正确;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 错误;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光的折射现象,当字位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这三种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故D错误。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关于这个“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气”是水蒸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B.“白气”是小水珠,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C.“白气”是小水珠,是冰棒上的冰熔化的结果D.“白气”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答案】D【详解】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选D。
2.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A.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18℃B.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C.一支2B铅笔的质量约为500gD.中学生在测试800m时的速度约为10m/s【答案】B【解析】A.家用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大约是5℃,用于冷藏保鲜,故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人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故B符合实际;C.一支2B铅笔的质量约为5g,故C不符合实际;D.一般中学生跑800米的平均速度约为4m/s,不可能达到10m/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3.在银行和商场,人们使用验钞机来辨别钞票的真伪,这主要是利用()A.紫外线可以杀菌B.紫外线的穿透力强C.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D.紫外线可以传递光能【答案】C【详解】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A.一定高B.一定低C.一定相同D.无法确定【答案】B【详解】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故ACD错误,B正确.5.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态材料,其密度仅为0.16 kg/m3,则( ) A.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B.1 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 kgC.该材料制成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D.该材料适合作打桩用的重锤【答案】B【详解】A.“全碳气凝胶”状态和温度不变,密度是不变的,与体积大小无关,A错误;B.0.16kg/m3表示的意思是:体积是1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kg,B正确;C.该材料制的物品带到太空,位置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C错误;D.该材料的密度特别小,相同体积的质量非常小,所以不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D此选项错误.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大小与s、t 有关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答案】D【解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长短无关,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应选D.7.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A.你所在考场的声音约为70dBB.你所在考场的温度约为38℃C.你所在考场课桌的高约为80cmD.你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答案】C【解析】A.适合人们休息的环境噪声不超过40dB,考场中非常安静,噪音远小于40dB,更不可能达到70dB;故A项不符合题意;B.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考场内气温不高于体温,更不可能达到38℃;故B项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C项符合题意;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D项不符合题意。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升华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灯丝用久了变细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答案】C【解析】A、春天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故B不符合题意;C、灯丝用久了变细,是钨丝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故C符合题意;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水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做法,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答案】A【详解】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安装噪声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如图所示的做法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A.用力握紧球拍B.汽车轮胎刻有花纹C.运动鞋底装鞋钉D.轴承中装有滚珠【答案】D【详解】A.打球时用力握紧球拍,这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手和球拍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掉.不符合题意;B.汽车轮胎刻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符合题意;C.运动鞋底装鞋钉,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鞋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D.轴承中装有滚珠,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轴承转动时的摩擦力,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A.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00gB.教室内书桌高度约为70cmC.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2sD.冬天的沈阳,教室内的温度约为37℃【答案】B【详解】A.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即50000g,故A不符合实际;B.教室内书桌高度在人臀部以下,高度约为70cm,符合实际,故B符合实际;C.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实际;D.冬天的沈阳,教室内的温度约为15℃,故D不符合实际。
广东省广州市物理初二上册期末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 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A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舞B. 夏天,荷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答案:B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龙舟赛。
在龙舟赛上,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
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B.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C. 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D. 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答案:D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是( )A. 气体容易被压缩B. 两个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C. 美味佳肴香气扑鼻D. 尘土飞扬答案:B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发声时一定在振动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 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4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 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答案:BCD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而知其人”,故C正确;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让声音更大一些,即增大响度,故D正确。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C919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题图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舷窗所看到的C919图景,己知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小,则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看到的图景可能是( )A .B .C .D .【答案】C【详解】飞行高度相同,沿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飞行,由于伴飞飞机的速度比C919的小,故一段时间后伴飞飞机相对于C919向后运行,故C 图中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C 。
2.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A .5.3cmB .5.25cmC .3.25cmD .3.3cm【答案】C 【分析】正确使用刻度尺应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详解】(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由图知,在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 处当作“0”刻度,右侧示数为5.25cm ,减去2.00cm 即为物体长度,物体的长度为5.25 2.00 3.25cm cm cm -=.故选C .【点睛】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难点是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小路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A.树叶的影子B.树叶的实像C.小孔的实像D.太阳的实像【答案】D【详解】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4.物理课上,同学们用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气球靠近空的易拉罐时被吸引。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3分)如图,手机和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db 变为40db,说明音叉()A.发出的声音响度变大B.发出的声音响度变小C.1s 内振动的次数变少D.振动1 次所用的时间变短2.(3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3.(3分)通过红外线照射,可使物体温度升高,利用此特点,人们制成了()A.验钞机B.遥控器C.电烤炉D.超声波诊断仪4.(3分)搬运工把90~100kg 的石板(相同材质)搬运上山,如图所示,一位身高 1.7m 的搬石工背着石板正在休息,则()A.质量越大的石板,密度越大B.质量越大的石板,体积越大C.图中的石板高1mD.图中的石板高3m5.(3分)关于一块1t 的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单位转换:1t=1t×1000=1000kgB.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C.冰熔化成水,密度不变D.冰熔化成水,体积不变6.(3分)以下是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站的G11 次高铁运行时刻表,则列车从济南西到南京南的()A.里程是1023kmB.里程是617kmC.准点运行时间是11h 46minD.准点运行时间是2h 14min7.(3分)小李在地铁候车,拍下人在玻璃板中的像,据此,小昶提出:“人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他这一提法属于()A.猜想B.评估C.提出问题D.论证8.(3分)如图所示,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正对烛焰。
观察到:烛焰晃动,这个现象主要说明了()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C.声音传递信息D.声音传递能量9.(3分)老师讲课时,窗外传来工地的噪声。
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老师使用扩音器进行授课B.全班同学塞上耳塞C.教室安装噪声检测仪D.关上教室的门窗10.(3分)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此时人看到烛焰放大的像。
正确的示意图是()A.B.C.D.11.(3分)要想利用焦距为f 的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可以把小灯泡放在主光轴上的()A.M、Q 点B.O 点C.M、N 两点D.N、P 两点12.(3分)一条鱼(用“•”表示)在一个大型水族箱的A 处,水族箱下的小明看到鱼的像A′(用“•”表示),光路正确的是()A.B.C.D.13.(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6cm 处,光屏上可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为()A.18cm B.15cm C.10cm D.5cm14.(3分)符姐姐利用凸透镜模拟人的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设计模拟某种眼病的实验,其步骤如图。
则()A.模拟的是远视眼病B.蜡烛移至远处时,成像在Y 区域某位置C.矫正:凸透镜向X 区域移至适当位置D.矫正:将一凹透镜放在Y 区域适当位置二、填空题(共9小题)15.(2分)人、狗、海豚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如图1 所示。
(1)能发出超声波的生物是。
(2)狗的听觉比人灵敏得多。
根据如图所示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是。
16.(4分)百米跑步的情景如图所示。
若以教学楼为参照物,则树木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判断的依据是。
若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则树木是的。
以上对树木是否运动的判断,结论不同,这是因为。
17.(2分)在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时,记录量杯和液体总质量m总与液体体积V 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1)量杯质量为g。
(2)液体的密度为g/cm3。
18.(2分)画出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
19.(2分)同一凸透镜放在志敏面前不同距离,小张观察到志敏不同的像(如图1、2 所示).其中,图中透镜离志敏较远,此图中,志敏与他的像是在透镜的(选填:“同侧”或“异侧”)。
20.(2分)质量为100g 的某液体,其”V﹣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得:(1)温度从1℃升到7℃的过程中,液体体积的变化情况是。
(2)该液体在4℃时的密度最。
21.(4分)小明在观察“光的反射”实验时,作图记录实验现象,但没标出光传播的方向(如图所示,ON 是法线)。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入射光与反射光的方向。
(画出其中一种情况)(2)入射角是°;反射角是°。
22.(2分)如图所示。
晚上,在路灯的照耀下,地面上留下了小芳的影子。
并标示出地面上人影的范围(要保留作图的依据)。
23.(4分)在黑板上,用一束光沿AO 入射心形玻璃砖,经过玻璃砖后再沿O′B 射到空气中。
小明在黑板上,记录下光路如图所示。
(1)画出光在玻璃砖中的径迹。
(2)小明用同样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了: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实验操作是:。
能观察到的现象:。
三.解析题24.明月当空,小婷在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2s 后她听到烟花绽放的爆炸声。
(声速取340m/s,光速取3×108m/s)(1)明月和烟花,属于光源的是。
(2)请解释:人为什么首先看到烟花绽放,然后才听到烟花绽放的爆炸声。
(3)估算烟花绽放处到小婷的距离。
25.如图所示,一段1000 米的临江路进行道路整饰工程。
在这段路的一侧,平铺了规格为“0.12m×0.25m×1m”的花岗岩。
(价格为6000 元/m3,密度为2.8×103kg/m3)(1)一块花岗岩的体积、质量各是多少?(2)整饰临江路的这一侧,所用花岗岩的成本是元。
(3)夕阳下,老王和老伴在这段人行路上,拉着手散步,走完这段路,所花时间哪些是可能的?A.200s B.500s C.1500s D.2000s。
四.实验探究题26.如图1、2、3 所示。
用三种器材测量合金块不同的物理量。
(1)从图所示的器材可知:合金块体积是cm3。
(2)合金块质量是g。
(3)合金块的长度是cm。
27.把一个边长0.08m的正方体滑块由斜面顶端静止释放,滑块下滑到底端(如图1所示)。
此过程,用停表测量其运动的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
(1)滑块运动的路程为A.0.8m B.0.88m C.0.96m(2)停表的最小分度值是s.所测量的时间为s.这段时间内,滑块的平均速度为m/s。
28.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将一块薄玻璃板垂直摆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如图1 所示).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物),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的像。
(1)为了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操作1:用笔在白纸上记录物、像的位置。
操作2:。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操作1:准备一根和 A 大小相同的蜡烛B;操作2:把 B 放在 A 的像的位置。
①操作 1 的目的是:。
②操作 2 的目的是:。
(3)人是怎么看到像的?小彭认为:这是像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如图2所示)。
①用一张足够大且不透光的黑布,竖直放置在(选:“X”或“Y”)区域,人还能看到像,证明小彭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请在图3中,作出人看到像(M 点)的完整光路。
(保留作图痕迹)29.小明观察到,家里的耗油比酱油要稠。
对此他猜想:“耗油的密度较大,酱油的密度较小”。
请你结合以下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是否成立。
(1)实验所用的原理(公式):。
(2)实验器材:如图所示(没有砝码)(3)实验步骤:步骤一:,使图中的天平水平平衡。
余下步骤:。
(4)若观察到,则猜想成立。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3分)如图,手机和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db 变为40db,说明音叉()A.发出的声音响度变大B.发出的声音响度变小C.1s 内振动的次数变少D.振动1 次所用的时间变短【分析】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大。
【解答】解: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dB变为40dB,表明响度变小了,则振幅变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
2.(3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A.B.C.D.【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长,甲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由甲先到达终点,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B、两图的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B错误;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错误;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3.(3分)通过红外线照射,可使物体温度升高,利用此特点,人们制成了()A.验钞机B.遥控器C.电烤炉D.超声波诊断仪【分析】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但照射在物体上都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解答】解: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通过红外线的照射,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电烤炉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工作的;超声波诊断仪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原理工作的。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红外线的有关知识,要记住。
4.(3分)搬运工把90~100kg 的石板(相同材质)搬运上山,如图所示,一位身高 1.7m 的搬石工背着石板正在休息,则()A.质量越大的石板,密度越大B.质量越大的石板,体积越大C.图中的石板高1mD.图中的石板高3m【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其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
【解答】解:A、相同材质的黑板,密度是定值,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B、相同材质的黑板,密度是定值,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增大几倍,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改变,所以质量越大时,体积越大,故B正确;CD、图中人高1.7m,石板高度比人高度小,约为1.2m,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ρ=是密度的定义式,在分析各物理量的正反比关系时,一定要结合物理规律及生活实际,切不可脱离现实而一味分析其数学关系。
5.(3分)关于一块1t 的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单位转换:1t=1t×1000=1000kgB.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C.冰熔化成水,密度不变D.冰熔化成水,体积不变【分析】①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②质量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状态无关;密度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与质量、体积无关;在质量一定时,物体体积与密度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