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四、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于永慧)一、传统社会学理论如何理解体育(一)结构功能主义:体育是一种激励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整体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它们是排列有序的、相互连接的、发挥特殊功能的,系统呈现平衡状态,部分的变化最终还会使总体趋于平衡。
结构功能论源于19世纪的英法古典社会学家,如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克姆(Durkheim),并在20世纪受到人类学家的重视,如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
T.帕森斯通常被认为是该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将社会秩序引入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议题,社会秩序的形成主要源于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西方的宗教拥有大家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引领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社会结构(角色、组织和制度)则实行这些社会价值和目标。
默顿在帕森斯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概念,显功能是指那些人们可以预料到的和容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
潜功能则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在早期的北美和欧洲体育社会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体育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目标。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体育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将大型的国际比赛看作是社会价值与国家认同的凝聚力量,强调为国争光,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持续至今仍然延续着它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与其它社会结构(如政治、经济、教育等)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社会的整合。
体育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它能刺激生产和消费,体育赞助与营销、奥运会的商业化、运动员的职业化等都是体育维系经济体运作的重要例证。
迪尔凯姆认为体育具有仪式化的特征,它能使社会更加紧密,提高人们(如球迷和运动队)的社会认同感。
比如奥运会的开幕式通常是主办国社会文明再现的一种集体记忆,闭幕式则是人类大联欢的一种仪式,人类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得以整合。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孔德:孔德是社会学史上最早对社会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提出基本构想的,他的社会学以实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进化主义和自然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
然而他推导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
2.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和默顿。
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各个职业、各个机构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对共同具有的价值的意见一致是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
3. 冲突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科泽尔。
主要观点是社会处处是矛盾、竞争和争权夺利,一部分人得势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遭受压抑。
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级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4.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5. 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学科。
6. 社会体育学/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7.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8.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我国当今的社团除了具备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外,还具有民间性和非赢利性。
9.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生活共同体。
10.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体育学考研体育社会学知识点浓缩整理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类在体育领域中的社会行为、社会意义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在体育学考研中,体育社会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浓缩整理,以便考生更好地掌握考点。
一、体育社会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对象包括体育运动和体育组织、体育观众和体育产业等方面。
二、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体育在社会中具有各种功能,比如社交功能、身体健康功能、教育功能等。
体育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认为体育是一种集体行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体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形成集体。
3.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和互动构建起来的,体育是社会建构的一种形式,它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三、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 体育行为与社会结构:研究体育行为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比如体育运动对社会层级和社会阶层的影响。
2. 体育的社会化过程:研究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获取社会化的过程,比如体育俱乐部、体育学校等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
3. 体育的社会意义:研究体育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体育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关系。
4. 体育与社会问题:研究体育与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比如体育暴力、体育赛事的商业化等。
四、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实地观察法:通过参与观察体育活动,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和互动。
2. 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已有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和分析体育社会学的相关问题。
3. 访谈法: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访谈的方式,了解个体对体育社会学问题的看法和体验。
4.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得出对体育社会学问题的结论和推论。
五、体育社会学的应用领域1. 体育教育:将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深化对体育教育的理解和改进。
填空:1、(体育社会学)就是介于体育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学创始人法国的(孔德)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
3、社会学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流派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
5、(调查研究方法)就是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
6、体与群体可分为(体育学习群体)、(健身娱乐群体)、(竞技体育群体)等。
7、中国老龄化过程的特点(绝对规模化),(老龄化速度快),(在社会发展水平尚低得情况下发生),农村老年人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多余男性),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藕合。
8、大众传播媒介从技术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印刷类)报章杂志与(电波类)广播,电影,电视。
9、构成体育社团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特定的体育目标),(明确的行为规范),(权利结构),(一定的物质设备),(适宜的外部环境),(一定的社会承认)。
1、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在体育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了体育现象的扩大化与复杂化现象,这种体育社会扩大化与复杂化现象的出现,以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经无法全面地予以解释与回答。
加之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与繁荣,也为体育社会学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于就是体育社会学就在社会科学化与科学社会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
2、简述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区别:体育社会学的性质就是介于体育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既就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就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与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又要从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
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科学、社会体育学就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体育社会科学”就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括体育经济学、体育伦理学以及体育社会学等;“社会体育学”又称“群众体育学”,就是有关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体育社会学填空题:1.、在20世纪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体育现象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2.、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3、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孔德。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技术统治论、现象主义社会学、存在主义社会学、以及许多自然主义和主观主义流派。
5、我国社会学的历史演变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个代表人物:1903年严复、章太炎、费孝通。
6、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分层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式:(1)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2)当然参与和或然参与(3)终身参与和间断性参与(4)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8、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1)体育的行政机构(2)体育的事业和企业机构(3)体育的社会团体(4)社区(5)家庭9、女性具有生育器官,在生命形式上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10、西方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初),它的产生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动因名词解释1、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3、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
4、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而自发的或人为的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5、体育社团:指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
6、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歌、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
7、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基础教育。
8、社会化: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走向了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得到了巨大提高。
从追求温饱的旧时代,走向了追求舒适,和谐健康的小康时代。
在现代西方体育占主导地位的体育社会环境中,参与体育活动,是物质生活水平的表现,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更是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标志。
一、对概念的阐述(一)社会分层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韦伯。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社会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二)体育功能体育理论界随着改革开放得步伐,对体育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需要。
这是构成体育功能的主要要素。
按照杨文轩在体育概论一书中对体育功能的划分,体育的功能分为三大功能: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系统质功能。
其中,自然功能主要是以促进人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功能,即简单的健身功能。
而结构质功能,是指在体育被人改变其自然结构后产生的体育功能。
这时候,赋予体育的功能扩大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的娱乐功能。
最后通过体育的影响,形成了体育的系统质功能,体育有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二、不同阶层对体育功能的需求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在这三个划分标准之下,再对每一领域标准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
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不同阶层对体育的诉求为出发点,分析不同阶层对体育的不同诉求。
(一)财富———经济标准划分下,社会阶层的体育功能的诉求经济水平的高低,是由财富的拥有量来直接衡量的。
财富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不同阶层参与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
处于财富拥有量的上层人士中,对体育的选择不同,也是他们对体育功能需要的认识不同。
关于体育社会分层研究述评论文摘要:通过对体育社会分层研究文献的回顾,介绍了体育社会分层的社会性、历史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同时从体育中的社会分层以及社会分层中的体育两个视角讨论运动员的社会流动,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体育运动参与模式。
提出了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体育参与1 社会分层的理论概述传统的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
社会分层理论分为两大派,一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一个是韦伯学派。
马克思主要是根据对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韦伯则采用多指标体系来划分,他确定了三个指标:财富、声望和权力。
受他们的影响,最近的、二十年,社会分层理论发展成了三大派:第一派是阶级学派,仍主张划分社会的各阶级,这一派又有两个分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新韦伯学派。
第二派主张以职业声望作为主要指标来划分阶级,这一学派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戴蒙为代表。
第三派以近几年颇受关注的法国学术院的院士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他的理论特点是用人的消费嗜好来划分阶级。
经过20多年持续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社会分层本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较为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
2002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提出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十大阶层,现代化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成份都已具备,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在中国形成。
2004年,郑杭生和刘精明提出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以职业为标准对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划分提出了一个初步框架,将我国城市社会划分为7个界限相地清晰的职业阶层。
2 体育社会分层的研究目的吕树庭教授指出,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研究大众体育,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态度,有利于了解体育人口的阶层结构,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发展体育人口;有利于加深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有利于了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演进,并以此作为预测中国大众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据之一,服务于政策制定和进一步推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体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答案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体育的影响。
在这份复习资料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体育社会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体育社会学的定义: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体育的影响。
2.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制度、体育参与者等。
3.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体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
它强调社会对体育的定义和解释的重要性。
4.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体育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功能,如促进健康、社交、团队合作等。
5.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体育不仅具有积极功能,还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和冲突。
例如,体育资源分配不均、性别歧视等问题。
二、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 健康与身体素质:体育活动对个体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
2. 社交与团队合作:体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和团队合作的机会。
通过参与团体运动,人们可以建立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教育与价值观培养:体育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毅力、自信心等品质,并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如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等。
4. 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
例如,支持某个体育队伍或运动员可以成为人们的社会认同标志。
5. 社会问题与挑战:体育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和挑战。
例如,体育暴力、兴奋剂使用、商业化等问题对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对体育问题的看法。
2. 访谈:通过与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访谈,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加详细和具体的信息,了解他们对体育的体验和观点。
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作者:徐茜来源:《体育学刊》2008年第09期摘要:通过评述国外关于“社会分层”和“体育参与”关系的既有研究文献,指出“炫耀说”“社会区隔论”“冲突论”“社会流动说”以及“不平等论”,是体育社会学领域研究“体育参与”和“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它们对于分析处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之间深层关系提供了跨国比较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参与;社会分层;炫耀性消费;区隔理论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9-0031-05Review of five oversea mainstream theories about correlations between"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XU Qian(School of Humaniti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 By reviewing available oversea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cor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ory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heory of Social Distinction", "Theory of Conflict", "Theory of Social Mobility" and "Theory of Inequality" are five mainstream theories for analyzing relations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erms of sports sociology, and that they provide not only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nalyzing the Chinese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but also a transnational comparison foundation for probing further into deeper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port participation;social stratification;conspicuous consumption;social distinction体育社会学作为应用社会学的分支,长期以来不但极为重视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与途径,而且也强调透过体育运动的社会结构与特点,来揭示体育跟社会的动态关系。
在体育社会学的实证研究领域,学者对于体育参与方式与社会分层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一些颇具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它们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就若干社会现象提供了富于体育社会学色彩的解释视角,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体育社会学倾向于将“体育参与”(sports involvement,sports participation)视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并且将其看做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美国学者凯尼恩(G. S Kenyon)[1]对“体育参与”的社会含义进行了细化,他认为“体育参与”涵盖体育认知层次、情感倾向层次、直接参与层次、间接参与层次,整合了参与者的社会阶层特征。
体育参与方式如何反映参与者职业特征、经济水平与社会声望?如何按照特定的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区分,并通过这种区分来强化或者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笔者试图通过系统梳理体育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之间关系的文献,对上述问题做出回应。
1考察“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从体育社会学的传统观点来看,“体育参与”不仅是围绕如何形塑、锻炼人们身体的社会安排,也是人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项“社会化”意义上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于人们的“体育参与”倾向的塑造,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结构(阶层、地位、声望以及权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复制了。
纵观国外对于体育参与方式与社会分层模式的既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炫耀说”“社会区隔论”“冲突论”“社会流动说”以及“不平等论”是学者们用来研究“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5大理论流派。
1.1炫耀说凡伯伦(Thorstien Veblen)[2]生动地探讨了19世纪体育参与方式与上流社会的生活风格之间的亲和特性。
他指出社会上层的体育活动旨在展现其雄厚的经济资本与崇高的社会声望。
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从事手工及生产性劳动会导致社会地位低下,无需劳动与休闲活动彰显高贵的社会地位。
而上流社会甚至认为赋闲不足已显示他们的上层身份,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消磨时间和花费金钱方能体现其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
花费不菲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上流社会炫耀其社会优越感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体育项目包括赛艇、马术、网球与高尔夫球等。
19世纪赛艇是一项象征显赫社会地位的运动,当时盛行于泰晤士河畔的赛艇盛会吸纳了伦敦的精英阶层人士。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术成为上流社会的运动标记,有钱的商人也希望通过这项昂贵的运动接近上层社会。
高尔夫俱乐部成了生意人的聚集地,不仅因为可以显示贵族身份及显赫的社会地位,还在于高尔夫俱乐部本身就是生意谈判的场所。
此外,网球也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运动,原因在于成为一名网球俱乐部会员,特别是诸如温布尔登(Wimbledon)全英网球俱乐部的成员,可以赢得很高的社会声望。
考虑到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变,凡伯伦将体育参与方式视为一项炫耀性活动的理论,被作为一种阶级分析开始遭到批评者的质疑。
批评者指出了“炫耀说”的局限性,例如,在后工业社会来临时,全民闲暇成为可能的时候,它无法解释体育参与方式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风格各异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然而炫耀说对于部分社会现象仍具有解释力,从埃斯科特马会(Ascot Races)俱乐部成员的入会门槛或者在工作日期间打高尔夫仍然能窥见炫耀性消费的遗迹。
格朗尼尔(Gruneau)[3]指出,凡伯伦的理论对近代体育的发展与阶层判别提供了基线(baseline)。
1.2社会区隔论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4]认为凡伯伦对于上流社会的体育参与方式理解存在偏差。
炫耀性消费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上流社会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消耗过剩的精力和过多的金钱,而是因为上层阶级热衷于将自身与社会其它阶层区隔开来。
体育参与方式是他们实施这种社会区隔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区隔理论”。
区隔说论证了当一种体育项目(例如网球)开始流行时,上层阶级转而寻求新的例如赛艇等其它体育项目,从而将自己与其他阶层相区隔的现象。
体育参与方式作为一种阶层区隔的手段,不仅体现在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于体育运动本身所持有的观念上。
19世纪公立学校学生对运动的崇拜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只有运动才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上流社会奠定基础,是能力的储备阶段。
相反,工人阶级被归类教育,成为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当遇到战争威胁时他们还要承担起战士的重任。
这个时期,专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之间有着明显的区隔:专业是指从事体育运动最终目的是为了钱,而业余则是为娱乐、地位和其它原因;专业运动员大多数来自工人阶级,而业余运动员大多数来自上层阶级。
有趣的是,上层阶级往往看不起专业运动员,原因不仅在于专业运动员来自下层,而且“专业运动员因为过度训练以及出众的能力,水平大大超过了业余运动员”[5]。
区隔还体现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之间以及同一体育项目内部。
上层阶级通过昂贵的消费或者严格的高尔夫、赛艇俱乐部会员制将其它阶级排除在外,而工人阶级则被拳击、摔跤、跑狗等富有刺激性的体育项目吸引。
在20世纪,体育场并未成为所有阶级统一的场所,社会运动带来体育改革,目的是为了改善工人阶级的体育参与,实施运动计划。
同时,尽管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已经合为一体,胜利至上、粗俗的快乐主义等工人阶级特征还清晰地存在。
希林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同的社会阶层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体,因而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
他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将身体定位为器械,因此他们选择足球、摩托车、拳击等运动项目;相反,统治阶级将身体定位为终极目标,从事的体育项目重在塑造体格、有益健康。
这种观点并不令人信服,将身体定位为器械同样能塑造体格、有益健康,更何况有许多有钱人也参加诸如摩托车等剧烈的运动项目。
在“阶层区隔说”观点的持有者看来,面对上层阶级有意的区隔性行为时,中下层会试图通过模仿上层的体育参与模式,打破这种社会区隔。
例如,工人阶级的体育也有可能是对中产阶级身份的渴望。
1.3冲突论部分学者并不完全赞同社会区隔论。
他们认为社会区隔论忽视了体育运动自身的特质。
这些学者注意到了社会下层所推崇的体育项目中的“暴力”与“反社会”特征。
例如,19世纪工人阶级的体育价值观——对胜利的偏执、团体性偏见、为赚钱不择手段、对权贵与规则的蔑视、粗俗粗鲁的行为等——与中产阶级奉行的公平竞争及参与优先的运动精神背道而驰。
这些学者更倾向于将“体育参与”视为一种表达阶层之间与阶层内部冲突、敌意、对抗的形式或手段,这就形成了冲突论。
冲突论学者强调自19世纪以来社会力量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中的“暴力与反社会因素”的规训与控制,即体育运动项目在整个现代社会先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变得更加文明和有规矩。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被逐渐整合进关于体育的研究之中。
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是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如何影响现代体育运动,即潜在的阶级冲突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被疏导,从而避免阶层敌意对于社会生活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