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训练题 (2)
- 格式:docx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2
本资源由“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 群号:416107902 ”“全国高中语文资料群 群号:684925186”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③群 群号:644035800”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④群 群号:614494504”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⑤群 群号592285273”“全国高中班主任教师群 群号819181319”“全国班主任教师总群 群号104435893” “全国班主任资料总群群号251813426” “全国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也,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
还,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
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手机不该进校园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作为老师,我认为手机不该进校园,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玩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我们都知道弈秋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聪明孩子被手机耽误,最让人可惜。
所以我反对手机进校园。
如果只是耽误他自己,后果好像并不十分严重,问题是手机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老师上课都不带手机的,但如果上课学生的手机响了,就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干扰教师的教学,甚至会引起课堂的混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课后再讨论一下,甚至好几天学生的心都收不回来,后果很严重。
2020高考模拟作文及2篇范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管住嘴,迈开腿,轻松减肥不用愁!”“学会接受孤独,你才能够过得更好。
”“只有好好学习,你将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啊!”“会分享的人才快乐,微笑的人运气一般比较好。
”……正如《后会无期》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可我这一生,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无法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同学,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的感觉,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同学甲的观点是,必须把自己看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依靠他人指引的盲人。
同学乙的观点是,放弃“我必须做对的”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在不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每次都做出“对”的选择,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做出自己可以负责的选择。
同学丙的观点是,知道该做什么从来就不是什么问题,执行才是每次都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面对上面的讨论,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审题限制性1.内容的限制。
材料作文看似开放,其实限制严格,可谓戴着锁链的舞蹈。
所给材料为一组名句和一段叙述材料,容易让考生走入名言类任务驱动作文的误区。
实际上名言只是一个引子,材料的关键在于“听过无数的大道理,却仍然无法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解决问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及由同学甲、乙、丙观点的讨论所引发的思考。
题目明确规定了写作的内容指向:“面对上面的讨论,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讨论展开。
2.立意的限制。
材料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期望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之间的矛盾。
问题都指向自我管理,如如何自律,如何与自己很好地沟通和解,如何做才能成就美好未来,如何做才能提高幸福指数等。
阅读下边的资料,依据要求写作。
(60 分)“手机该不该进校园” 向来存在争议。
有人说,学生玩手时机分别注意力,扰乱教课次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也有人说,手机能够作为学习工具,协助教师教课,培育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可以一禁了之。
还有人以为,讲堂上和课余时间应当差别对待。
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会谈会,宽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建议,而后再决定能否出台有关规定。
请联合资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讲话稿,论述你的看法与思虑,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剽窃;不得泄漏个人信息;许多于 800 字。
手机不该进校园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作为老师,我以为手机不该进校园,原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玩手时机分别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假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效就会很差。
我们都知道弈秋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本资源由“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群号:416107902 ”“全国高中语文资料群群号:684925186”国班主任教师总群群号 104435893 ” “全国班主任资料总群群号251813426 ” “全国德育工作资料群群号657641492 ”教师整理,欢迎责备指正!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
另一个呢,固然听着,但内心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必定不如人家的。
是由于他的聪慧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聪慧孩子被手机耽搁,最让人惋惜。
因此我反敌手机进校园。
假如不过耽搁他自己,结果仿佛其实不十分严重,问题是手时机扰乱正常的教课次序。
老师上课都不带手机的,但如果上课学生的手机响了,就会分别学生们的注意力,扰乱教师的教课,甚至会惹起讲堂的杂乱,直接影响学习成效。
课后再议论一下,甚至交几日学生的心都收不回来,结果很严重。
绝密★启用前【新课标II】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些人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但恰恰这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
阅读材料,审题要点:突出思辨性。
首先,“恰恰这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语境限制”的语境限制,让“一般人所看轻的”、“一般人所看重的”中的“看轻的”或“看重的”不能从正面理解,应指那些比较庸俗的眼光、认识。
其次,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写作时不应只写一面,而应在概念的辨析比较中突出自己的认识。
再次,写作时应将“看轻的”“看重的”具体化,赋予其具体内容,才便于展开分析议论。
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
(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
(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
(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
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
(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
(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
(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
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
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由物及人法写。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2020高考语文模拟题答案(2)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B2.A3.C4.D5.C二、(12分,每小题3分)6.D7.D8.B三、(12分,每小题3分)9.B 10.B 11.C 12.A四、(24分)13.(1)如果没有您说的这番话,我就不能听到这些道理。
(3分。
“微”“焉”“弗之闻”各1分)(2)太戊非常恐惧,小心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思考先王治国的政令,明确教化百姓的方法。
(3分。
“修行”“养”“道”各1分)(3)身居下位却对上冒犯君主,嗜好欲望不满足就索求不止的人,各种刑罚会杀死他。
(4分。
“干”“嗜欲无厌”“求”“刑”各1分)14.(1)主要使用侧面描写(或从听觉的角度)(1分),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2分),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4分。
意思对即可)(2)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2分)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之意和愤激之情。
(2分)(4分。
意思对即可)15.(1)以直报怨 (2)集芙蓉以为裳 (3)察纳雅言 (4)名岂文章著(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分。
每空1分,错一处该空不得分)五、(12分)16.①橡胶树具有两大优势;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4分。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17.该图以十字为中心,左侧是变型的齿轮,右侧是橄榄枝叶。
(2分)十字象征卫生健康,齿轮象征劳动,橄榄叶象征和平安全。
(2分)(4分。
意思对即可)18.(4分。
符合情理2分,使用修辞2分)六、(18分)19.①个矮干瘦;②精通古玩;③不诚信;④能悔改。
(4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20.插叙。
(1分)介绍苏掌柜以前骗云祥斋的事情,交代了卖宝人骗苏掌柜的原因,(1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丰富了文章内涵(或:深化了主题)。
(1分)(4分。
意思对即可)21.(1)使用动作(细节)描写,(1分)细致地描写出来人小心翼翼取出宝贝的过程,衬托出宝贝的珍贵。
北京专家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试卷第1页,总8页绝密★启用前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含解析)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5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
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
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
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地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这样易导致“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的出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我看节日”或“我们的节日”为副标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节日文化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感恩节的南瓜灯,万圣节的假面具……这些对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已再熟悉不过;而端午节的粽子,鬼节的冥币,端午节的五彩线,元宵节的花灯……这些也许早已被城市里的孩子遗忘在脑后,我始终不懂,中国有与情人节配套的七夕节,有与圣诞节抗衡的春节,为何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孩子的脑海中的印象是如此地模糊?“超级女声”全国第四名不知红军曾经历长征,驰骋好莱坞的著名女星笑请岳飞为她作词,台湾当红偶像不知中国抗战打了八年,“青歌赛”优秀选手不识中国国旗……按余秋雨的话讲“你的回答让我感觉很痛苦!”我不解,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这么多经典连文学家都无法饱读,为何会令现代种种杰出人才如此轻易遗忘?我不懂,中国有无数如《论语》《孟子》《诗》《书》《礼》的典籍,为何现代人将其全部抛弃而歇斯底里地为韩日著名歌手喝彩、流泪?中国文化出现危机了!我不是在盲目排外,也不是在闭关自守。
在一个渺小如沧海一粟的我来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伟人不胜枚举,中国的风光让人留连。
也许你忘记了一百六十年前的林则徐为虎门销烟,被发配边疆而心系祖国,也许你忘记了一百年前邓世昌为保卫中国被重重包围而忠于祖国,也许你忘记了五十年前黄继光为保卫国门被炮火击中而坚定爱国,可你不该忘记这几天中国运动健儿们曾驰骋多哈,为祖国搏得一金!也许如果中国人民还有四十年代革命家那样坚定的意志与拼搏的干劲,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也许如果中国人民还有几年前为捍卫领空主权而牺牲的王伟的笃定的信念与顽强的精神,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亚洲雄狮。
202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
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
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训练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后,全球积极筹款,举力修缮世界文明瑰宝的“老坐标”;故宫文创产品“爆款”频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东方传统文化的“坐标”绽放新光彩;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多项创新,填补系列国际国内空白,人类太空探索又添“新坐标”……文明的“坐标”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需要人们敬畏、继承和创造。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材料列举了有关“坐标”的三个方面的例子:一是巴黎圣母院失火后全球筹款,其目的是修缮世界文明瑰宝的“老坐标”;二是故宫文创产品“爆款”频现,让东方传统文化的“坐标”绽放新光彩;三是中国探月工程让人类太空探索又添“新坐标”。
所有的这些“坐标”都是文明的体现,都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都需要敬畏、继承、创造。
由此可知,材料列举三个“坐标”的目的就是要展现人类的文明以及引导人们敬畏、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等,据此展开联想与思考行文即可。
【作文立意】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②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延续;
③敬畏人类文明,继承传统文化;④文明“坐标”,让我们明确前行的路;
⑤新老“坐标”,定位我们的文化传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