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训练题 (7)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2
本资源由“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 群号:416107902 ”“全国高中语文资料群 群号:684925186”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③群 群号:644035800”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④群 群号:614494504” “全国高中语文教师⑤群 群号592285273”“全国高中班主任教师群 群号819181319”“全国班主任教师总群 群号104435893” “全国班主任资料总群群号251813426” “全国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也,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
还,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
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手机不该进校园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作为老师,我认为手机不该进校园,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玩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我们都知道弈秋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聪明孩子被手机耽误,最让人可惜。
所以我反对手机进校园。
如果只是耽误他自己,后果好像并不十分严重,问题是手机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老师上课都不带手机的,但如果上课学生的手机响了,就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干扰教师的教学,甚至会引起课堂的混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课后再讨论一下,甚至好几天学生的心都收不回来,后果很严重。
阅读下边的资料,依据要求写作。
(60 分)“手机该不该进校园” 向来存在争议。
有人说,学生玩手时机分别注意力,扰乱教课次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也有人说,手机能够作为学习工具,协助教师教课,培育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可以一禁了之。
还有人以为,讲堂上和课余时间应当差别对待。
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会谈会,宽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建议,而后再决定能否出台有关规定。
请联合资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讲话稿,论述你的看法与思虑,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剽窃;不得泄漏个人信息;许多于 800 字。
手机不该进校园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作为老师,我以为手机不该进校园,原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玩手时机分别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假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效就会很差。
我们都知道弈秋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本资源由“全国高中语文教师群群号:416107902 ”“全国高中语文资料群群号:684925186”国班主任教师总群群号 104435893 ” “全国班主任资料总群群号251813426 ” “全国德育工作资料群群号657641492 ”教师整理,欢迎责备指正!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
另一个呢,固然听着,但内心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必定不如人家的。
是由于他的聪慧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聪慧孩子被手机耽搁,最让人惋惜。
因此我反敌手机进校园。
假如不过耽搁他自己,结果仿佛其实不十分严重,问题是手时机扰乱正常的教课次序。
老师上课都不带手机的,但如果上课学生的手机响了,就会分别学生们的注意力,扰乱教师的教课,甚至会惹起讲堂的杂乱,直接影响学习成效。
课后再议论一下,甚至交几日学生的心都收不回来,结果很严重。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文明硕果累累.(lěi),仰韶的彩陶、良渚.(zhǔ)的玉器、唐之金银,明清不甚枚举,这些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诚惶诚恐。
B.2018年度新疆棉花总产量较去年下降已是板上钉.(dìng)钉的事实,棉花减产已成定式;关键问题是具体下降幅.(fú)度以及对市场供需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
C.待更阑人静,许先生便取来一沓.(dá)泛黄的信纸,尔后在窗前坐定,时而托腮冥想,时而捋.(luō)着两撇胡子,似有所得,这样一直持续到晨光熹微。
D.干枯的河床,龟裂的土路,堆满砂石的便道……空气稀薄.(bó)地带无尽的荒原里,大自然成为主宰,我们好比蝼.(lóu)蚁般划过这人迹罕至的土地。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第2~3题。
(5分)【甲】音乐是人类最亲密的东西,人有口有喉,自己会吹奏歌唱;有手可以敲打、弹拨乐器;有身体动作可以舞蹈。
音乐这门艺术可以备于人的一身,无待外求....。
所以在人群生活中发展得最早,在生活里的势力..和影响也最大。
诗、歌、舞、拟容动作以及戏剧表演,极早时就结合在一起。
【乙】但是对我们最亲密的东西并不就是最被认识和理解的东西,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所以古代人民对音乐这一现象感到神奇,对它半理解半不理解。
尤其是人们很早就在弦上管上发见音乐规律里的数的比例,那样严整,叫人惊奇。
中国人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从时间性的音律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又从音律来测量气候,把音律和时间中的历结合起来。
【丙】太史公在《史记》里说:“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
”变化之情除数学的测定..外,还可从律吕来把握。
音乐在人类生活及意识里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在古代以.致.后来产生了许多美丽的音乐神话、故事传说。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变成了“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文本和题型都有变化。
(1)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以科幻小说为命题背景,三则材料,第一则文学评论,是对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的评论,500多字。
第二则论述类文本,是关于科幻小说为何缺少文学性的讨论,1000来字;第三则是对科幻文学风格的评论,400多字。
三则材料共2000字左右。
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和两个问答题。
1~3小题单选题各3分,第4小题4分,第5小题6分。
第1题属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第2题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第3题属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
这三个题目与历年来论述类文本的题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第1、2小题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1、3小题的继承,而第3小题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2小题的发展,原来是对材料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实际上还是属于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而这个小题的选项均为阅读材料外的论据,要求选择”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完全是在看学生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没有。
两个问答题中,第一个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样的设问在之前的考试中几乎没有遇到过,相信学生看后,会感觉不知如何下手,可能会怪老师怎么从未教过论证方式的特点呢,估计语文老师会成为背锅侠;第二个问”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完全是开放性试题,你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关键得自圆其说,有根有据,并非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即可。
(2)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材料为一首现代诗歌,材料为辛笛的《刈禾女之歌》。
题目设置了两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和两个问答题。
6、7小题(单选题)每题3分,第8小题4分,第9小题6分。
第6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7题考查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第8题考查炼字,第9题考查人称。
(3)文言文阅读多了一道问答题文言文阅读5小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在父母面前永远保持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
中国子女成年自立后往往和原生家庭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往往也习惯于为子女的人生作出规划,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般比较亲近。
西方自雅典城邦时代起,他们的伦理和文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孝顺的概念,只有“友爱”的说法。
子女成年之后即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体系,父母也从不对子女的将来做过多的干涉或过分的帮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而平等。
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在亲密中学会独立中西方的文化历来有很多差异,就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来说,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两代之间往往比较亲密,而西方家庭一般则是比较平等疏远。
而在我看来,若能将两种模式巧妙结合起来,方能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相处模式。
古代中国提倡“愚忠”“愚孝”,子女在指出父母错误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在承受父母责骂时要“号泣随,鞑无怨”。
近代以来。
这种毫无原则的尊敬和服从已经少了很多,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
许多父母倚仗着自己阅历丰富,有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自信,对子女的人生指手画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诚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避免子女走自己的错路,但有时,这样也未必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结局。
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巨婴”“妈宝”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弊端。
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却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使其心灵有一个依靠,让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会永远接纳他们的地方。
并且“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也有助于构建一个人情温暖的社会。
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关系则显得冷漠许多,子女的过早独立,使代际之间缺乏亲情的维系。
或许这会不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但父母及时的义“放手”也有利于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孩子的一举一动皆有自己做主,后果也有自己承担,这也有利于他们及时独立,早日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2020届浙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
D.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
【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
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
【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
当然,关于绘本创作者,需要观照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络绎不绝B.跃然纸上C.关于D.观照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营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些人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但恰恰这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
阅读材料,审题要点:突出思辨性。
首先,“恰恰这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语境限制”的语境限制,让“一般人所看轻的”、“一般人所看重的”中的“看轻的”或“看重的”不能从正面理解,应指那些比较庸俗的眼光、认识。
其次,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写作时不应只写一面,而应在概念的辨析比较中突出自己的认识。
再次,写作时应将“看轻的”“看重的”具体化,赋予其具体内容,才便于展开分析议论。
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
(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
(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
(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
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
(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
(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
(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
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
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由物及人法写。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我看节日”或“我们的节日”为副标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节日文化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感恩节的南瓜灯,万圣节的假面具……这些对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已再熟悉不过;而端午节的粽子,鬼节的冥币,端午节的五彩线,元宵节的花灯……这些也许早已被城市里的孩子遗忘在脑后,我始终不懂,中国有与情人节配套的七夕节,有与圣诞节抗衡的春节,为何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孩子的脑海中的印象是如此地模糊?“超级女声”全国第四名不知红军曾经历长征,驰骋好莱坞的著名女星笑请岳飞为她作词,台湾当红偶像不知中国抗战打了八年,“青歌赛”优秀选手不识中国国旗……按余秋雨的话讲“你的回答让我感觉很痛苦!”我不解,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这么多经典连文学家都无法饱读,为何会令现代种种杰出人才如此轻易遗忘?我不懂,中国有无数如《论语》《孟子》《诗》《书》《礼》的典籍,为何现代人将其全部抛弃而歇斯底里地为韩日著名歌手喝彩、流泪?中国文化出现危机了!我不是在盲目排外,也不是在闭关自守。
在一个渺小如沧海一粟的我来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伟人不胜枚举,中国的风光让人留连。
也许你忘记了一百六十年前的林则徐为虎门销烟,被发配边疆而心系祖国,也许你忘记了一百年前邓世昌为保卫中国被重重包围而忠于祖国,也许你忘记了五十年前黄继光为保卫国门被炮火击中而坚定爱国,可你不该忘记这几天中国运动健儿们曾驰骋多哈,为祖国搏得一金!也许如果中国人民还有四十年代革命家那样坚定的意志与拼搏的干劲,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也许如果中国人民还有几年前为捍卫领空主权而牺牲的王伟的笃定的信念与顽强的精神,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亚洲雄狮。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冲刺作文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当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有人惊恐万分,选择逃离;但也有些人逆流而上,不畏生死。
84 岁的钟南山院士建议人们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而他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防疫最前线。
除夕之夜万家团聚,但三军医护人员毅然辞别亲人,在鼠年到来之前飞抵武汉。
各省市的医护人员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全力支援武汉。
“疫病无情人有情”,他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十八岁的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对于未来,对于职业,对于人生,对于价值等等,我们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选择。
那么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立意指津】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以当前的疫情为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惊恐万分,选择逃离”,另一种是“逆流而上,不畏生死”。
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背后则是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生死观的差别。
材料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生和价值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
其实,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困境的时候,有许许多多“钟南山”“三军医护人员”“各省市的医护人员”式的逆行者,他们身上彰显着大爱,更是对国家、对人生价值、对职业操守的生动诠释。
材料最后要求考生:十八岁的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对于未来,对于职业,对于人生,对于价值等等,我们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选择。
那么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可以谈“家国情怀”,谈“责任担当”,谈“爱与奉献”等。
参考立意:1、奉献是人生最崇高的美德;2、困境是检验职业操守的试金石;3、为祖国、为人民而战;4、扛起肩上的责任,托举祖国的未来。
结构示例:题目是《扛起责任,无悔青春》。
以给钟南山爷爷写信的形式构思成文,开头简单介绍疫情,表达对钟南山院士的敬意。
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歌颂钟院士的精神品质,一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责任感,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三是勇敢、有着正视困难的决心。
【解析】这是一道因境补文的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要注意后文的“这种关系”,第②空要注意后面的“对立的”,第③空要注意后文的“互相转化”。
21。
【答案】【答案】在龙的故土上,在奥运五环的旗帜下,在蓝色的天空中,飞来了一只无比矫健的大雁,她英姿飒爽,展翅翱翔,勇夺金牌。
【解析】图为20xx年9月19日,在第27届奥运会女子自由体操比赛中,中国选手刘璇做了一个高难度的凌空跃起动作。
作为图文转换题,本题目与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考察学生语言得准确、生动。
做题时注意要从四种修辞中选两种,围绕刘璇凌空跃起的动作、脸上的笑容、奥运五环等特点着笔。
如何解答图片类图文转换题
第一,激发感官,转换画面。
注意观察、捕捉图画的细节,把握图画的深层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画面信息。
第一步,要细致观察画面的整体内容,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看图画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第二步,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看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联系。
第三步,要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要与画面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画面上的内容总是有限的。
观看图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丰富画面内容有助于揭示画面蕴含的主题精神。
22。
略。
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
此处宜用前者。
“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
此处宜用后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
此处宜用后者。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
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考作文题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
,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
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
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任选一种身份,写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手机不该进校园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好!作为老师,我认为手机不该进校园,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玩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我们都知道弈秋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聪明孩子被手机耽误,最让人可惜。
所以我反对手机进校园。
如果只是耽误他自己,后果好像并不十分严重,问题是手机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老师上课都不带手机的,但如果上课学生的手机响了,就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干扰教师的教学,甚至会引起课堂的混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课后再讨论一下,甚至好几天学生的心都收不回来,后果很严重。
有的学生住校,中午晚上,在宿舍玩手机,直接影响自己和他人的休息和睡眠质量,进而影响下午和第2天的学习效果。
如果别人劝阻,还会诱发矛盾冲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手机牵扯时间和精力,的确影响学习效果。
有人会说,学习学习,教师就光知道让学生学习。
其实学习还是次要的,网上有很多不良信息,色情、暴力、凶杀、欺诈。
学生正在三观形成时期,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误导。
思想品质和心理状态变坏了,后果就更严重了。
一、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品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如饮甘泉,得到无限启迪。
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我却总是铭记着一句让我心生无限敬意的话。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梁启超曾在清华大学作过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了“自强不息”等话语。
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成为了清华校规。
这无疑告诉我们:若想成功,必先自强。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一句感叹,让世人对孙权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年少亡父,随兄长颠沛流离,年仅十八,就接替父兄基业,坐领江东。
年少万兜鍪,他以他的自强精神与老谋深算的劲敌相抗衡,使得江东政治清明,人民乐业,也正是因为他的自强自立,为江东打下坚实基础。
这,难道不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人生中是非成败,变幻难测。
如果你有天赋,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赋,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
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自强不息的人手中。
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天才,而是那些平凡但勤奋、自强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恳、自立的人。
拥有天赋而不会自强和自立人的成功只是转瞬即逝的火花。
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心中有信念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必定由自强铸造,轻而易举的成功和对别人的依赖都是令人轻视的。
试卷第1页,总8页绝密★启用前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含解析)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5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是指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人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人的城镇化重视的是城镇化中人自身所发生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们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
城镇化意味着进入到现代产业就业体系中来。
这种转变包括农民、农民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生产;也包括农业产业运营方式的现代化,即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产业运营方式,这样传统农民就转变为现代职业分工体系中的新型农民或者农业经营者。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农业,而是强调将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产业运营方式,它更体现为城乡一体化。
人的城镇化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上,是指农村居民进入和融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获得现代化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获得高品质的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休闲等生活服务。
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通过农民、农民工进城转化为城镇市民完成,但就地就近城镇化也是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某些城镇化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比如,我国城镇化的一种模式是“开发区模式”。
在这些开发区中,吸引了大量农民、农民工就业,确实完成了他们生产方式的转变,但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则完全被忽视了在文明素质上,无论是进入城镇还是留在乡村的农村居民,都应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理念,特别表现为教育素质、守法素质、公共卫生素质、公共活动素质的大大提升,同时包括与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相适应的知识素质、技术素质、技能素质、劳动素质,以及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相适应的交往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训练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学生社团参观南唐二陵,谈起李后主的亡国原因。
甲:李煜只是个词人,却偏偏当上了君主,他的亡国是“小材大用”的后果。
乙:“小材大用”是封建“家天下”的恶果,今天仍有肃清其流毒的必要。
丙:哪一个人也不是天生的“大材”,即使是伯乐,也很可能是从养马工成长起来的。
丁:“小材大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人才总是由“小材小用”到“小材大用”,最后到“大材大用”。
不让“小材大用”恐怕一辈子也成不了“大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材料介绍了学生们参观南唐二陵时谈到李后主引发的对“材”和“用”的思考:甲认为李煜亡国是因为他只是一位词人,当君王是“小材大用”;乙认为“小材大用”是封建“家天下”的恶果,如今仍要肃清其流毒;丙认为“大材”需要培养;丁认为“小材大用”是社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只有“小材大用”才能成为“大材”。
综合分析四位同
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材料想表达的内容包括:不管是大材还是小材,都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实现人生价值;要取得成绩,必须有扎扎实实的才干,而才干需要夯实,夯实才干,一切才有可能;人才总是由“小材小用”到“小材大用”,最后到“大材大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作文立意】①找到合适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②小材也能成就大事业;③要人尽其才;④人才需要实践的磨练;⑤夯实才干,才能成就伟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