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4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22愚公移山1.累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 辨析一词多义。
教知识与技术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学 3. 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 领会对照、烘托手法的表达成效。
目过程与方法剖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理解愚公精神的深故意义。
标感情态度与学习愚公精神 , 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险阻, 百折不回。
价值观1. 累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培育语感。
教课要点2.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1. 培育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
教课难点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 领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 ( 歌曲导入 ): 播放 MTV《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习的歌曲, 它陈述了中国古代出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表达了后辈人对愚公, 精神的崇拜。
有人说, 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 一种是大路 , 一种是小道 , 可是无论哪一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展的都会有波折、有崎岖, 面对波折崎岖, 我们应当采纳什么样的态度呢?今日我们持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先人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 ( 情境导入 ): 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人皆知, 同学们耳熟能详, 愚公移山这首歌唯恐也都吟唱自如。
下边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赏识画面, 品尝美好的乐曲。
1. 作者简介《列子》 , 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 早已散逸。
今本《列子》八篇, 可能是东晋人依据古代相关资料编写而成, 里面保留了许多先秦期间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 , 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 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 被道家尊为长辈。
2. 沟通背景本文选自《列子》, 成书于战国先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 人们只好想象借助拥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梦想。
所以, 本文采纳了神话式的结尾, 反应了古代办感人民的美好梦想。
3.知识链接对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达到告诫、教育或嘲讽的目的。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3)、移山有什么困难?(4)、结果怎样?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1、朗读第二.三段。
(小组讨论)(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1.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诵读法、归纳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坎坷,面对荆棘和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冀州(jì)荷担(hè)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
22 愚公移山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1.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诵读法、归纳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坎坷,面对荆棘和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
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往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相关人物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自然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自然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自然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探究人物观点】
1.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众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邻居遗男“跳往助之”,代表乡邻的支持。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持反对的态度。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态度不一样。
其妻尊重愚公,其“献疑”带有关心
【把握文章主旨】
1.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不同意。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2.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
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
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
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
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
无成。
总结
本文讲的是愚公坚持不懈,成功移山的故事。
巩固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