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制度
- 格式:pptx
- 大小:645.77 KB
- 文档页数:21
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管理制度与职责癌痛规范化治疗是当前医疗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旨在提高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规范化治疗,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职责,下面就此进行阐述。
一、癌痛规范化治疗管理制度1.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内容首先,需要建立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内容体系,包括对于癌痛的定义、疾病诊断标准、临床评估、疾病分级、治疗方案及应对紧急情况等方面的规范。
该体系应当涵盖相关的科研成果、最新的治疗方案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
2.建立医疗流程针对癌痛规范化治疗,需要建立完整的医疗流程。
该流程应当包含疾病信息的收集、患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的评估与监测以及治疗结束后的随访和指导等环节。
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病历归档、资料管理、数据分析等制度,以便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未来治疗的调整。
3.建立质量控制机制为了保证癌痛规范化治疗的质量,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
该机制应当包括对治疗流程的监督、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对治疗过程中重要环节的质量管控等。
此外,要建立相关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治疗质量监督机制,如建立相应的投诉处理机制等。
4.建立组织管理机制针对癌痛规范化治疗,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
该机制应当包括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规划项目预算和发放资金、管理医疗设备和消耗品等,以确保治疗的顺利开展和规范管理。
二、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职责1.医院职责医院应当建立相应的癌痛规范化治疗机构和相应的工作机制。
所管理的癌痛治疗重点应定位于规模较大、诊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如三级甲等医院等。
医院应当派遣专业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其恰当处理癌痛治疗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临床医生职责临床医生是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关键人员。
应当建立专业临床医生团队,予以培训和评估。
临床医生的职责包括对于患者进行全面的疾病评估,制定能够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和对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等。
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特制定本标准。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2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放疗科癌痛规范化治疗管理制度一、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管理工作制度1、科室主任为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负责癌痛规范化病房的全面质量管理。
2、科室建立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流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3、认真落实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4、制定相关制度,对癌痛规范化治疗患者定期随访。
5、科室健全医护人员培训制度并做好培训记录。
6、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定期举办癌痛患者宣教讲座。
7、规范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二、癌痛动态评估制度1、癌痛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在在8小时内完成疼痛评估。
2、对疼痛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检查,进行全面的评估。
3、医护人员应认真依据评估原则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4、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评估应在病程记录中应体现,并体现对疼痛的处理情况。
5、对癌痛患者的动态评估率应大于90%。
三、患者知情同意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对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及治疗后果难以准确判定的有创检查、治疗,必须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
3、知情同意权应由患者本人行使方为有效。
特殊情况应依法采取授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行使。
4、告知注意事项:一般患者,由主管医师负责告知患者;疑难、危重患者,由主管医生与上级医师共同负责告知工作;治疗风险较大,治疗效果不佳及考虑为预后不良的患者,由科主任主持召开全科会诊、院内会诊或院外会诊,主管医生与科主任共同负责告知工作。
5、未履行知情同意而造成后果者,当事人及科室按医院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四、癌痛患者随访管理制度1、科室建立患者信息档案,有登记。
2、所有出院后需要继续治疗、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均在随访范围。
3、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接受咨询、上门随诊、再次入院治疗等。
4、随诊时间应根据病人病情和治疗需要由主管医生制定。
5、负责随访的人员由患者住院期间的主管医师负责。
第一责任人为主管医师。
6、科主任应对没有按要求进行随访的医务人员应进行督促。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癌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WHO将姑息治疗列为癌症治疗规划的四项重点之一。
199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我国自90年代推行,并于1993年下达“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
一、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癌痛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直接导致了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癌痛患者由于疼痛对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睡眠、社交、生活乐趣等七方面的干扰随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加重,WHO 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疗法虽在全球推广,且已证实了其安全性、有效性、简单性和可行性,但至今仍未普及到的全部癌痛患者受益。
“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推行癌痛三阶梯止痛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
1、治疗癌的目的持续有效地消除癌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癌痛及其治疗带来的心里负担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2、癌痛的评估方法①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程度分级标准: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国际上通用。
②根据主诉的程度分级法(VRS分法),分为4级。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药,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③目测摸拟法(略)3、三阶梯止痛原则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药物(非甾醇类止痛药物)。
该类药物对轻度疼痛有肯定疗效,并可增强第二阶梯及第三阶梯止痛效果,延长对阿片类药物量增加的需求或减少用量,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
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管理制度与职责癌痛规范化治疗是指在患者的病情、疾病特性和临床实际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和生命质量,更与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搭建一套科学、严谨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职责,对于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管理制度1. 疼痛评估制度对于癌痛患者的疼痛评估是治疗的开端,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疼痛评估标准和流程,切实保证疼痛评估的规范化和持续性,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并开展有效的治疗。
2. 临床路径制度临床路径是指以完成特定治疗目标为中心,采用系统性方法和规范化流程管理,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益。
针对癌痛治疗,建立癌痛临床路径,明确疼痛治疗的目标、策略、注意事项等重要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3. 基础药物管理制度基础药物是癌症疼痛治疗的基石,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基础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基础药物的配额管理、备案记录、库存管理、过期处理及使用反馈等环节,以确保基础药物的科学、规范、安全使用。
4. 专科建设与人员配备制度为促进癌痛规范化治疗,医疗机构应建立癌痛规范化治疗专科,配置相关人员,包括癌痛科主任、专业技术职务、药师、专业护士等,以托管善治和推广规范化治疗。
二、职责划分1. 测评师负责进行疼痛测评和记录疼痛程度,包括使用可视化数值疼痛等级量表(NRS)、疼痛质量量表(PQL)等,以确保疼痛测评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2. 医生负责安排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疼痛程度指导护士进行合适的药物给予。
另外,也需要根据疾病状态及患者需要负责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3. 护士负责病人药物给予,记录每次疼痛评定值和药物的使用情况。
另外,需要建立与病人的良好沟通,及时询问病人的疼痛程度,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给予提供重要信息。
医院药剂科工作制度
癌痛患者药物治疗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应按照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及我院《癌痛患
者止痛药物使用管理办法》,对癌痛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药物治
疗。
二、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WHO三阶梯镇痛原则给予癌痛患者安全、
合理、有效的止痛药物。
三、临床医师在癌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前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四、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对患者的用药进行宣教,告知患者用药目的、
风险、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五、临床医师应当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处方管理办法》及麻醉药品
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
品处方。
六、药房应配备麻醉药品发药专窗及专职的麻醉药品管理人员,在
对癌痛患者进行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调配时,应严格按照《处
方管理办法》对处方进行审核,并及时登记相关记录。
七、药剂科应配合临床,参与临床疑难、复杂癌痛患者的会诊,指
导医生合理应用癌痛止痛药物。
八、药剂科应定期对癌痛治疗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为临床
合理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提供指导。
癌痛规范化治疗癌痛是癌症患者面临的一种常见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影响。
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需要对癌痛进行规范化治疗。
癌痛规范化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行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癌痛治疗的基础,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疼痛的程度和特点,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疼痛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视觉模拟量表等。
同时,还要关注疼痛的影响因素,如病情、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
其次,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痛药的应用,根据疼痛的程度可以选择弱效镇痛药、中效镇痛药和强效镇痛药。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如物理疗法包括针灸、按摩等,心理治疗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介入治疗包括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
综合治疗是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疼痛缓解效果。
再次,需要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调整。
治疗方案的制定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主要包括癌痛的变化情况、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需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
癌痛治疗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医生应该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癌痛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他们能够了解癌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掌握相应的自我管理技巧,提高依从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癌痛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通过疼痛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估和调整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癌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只有规范化治疗,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癌痛这一难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心。
癌痛门诊工作制度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疼痛治疗已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疼痛程度,特制定本制度,以规范癌痛门诊的工作流程和诊疗行为。
二、工作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疼痛管理服务。
2.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治疗原则,采取三级阶梯疗法,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手段。
3. 加强疼痛评估,确保疼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
4. 加强多学科合作,发挥各专业优势,共同参与癌痛患者的诊疗和疼痛管理。
三、工作流程1. 疼痛评估:接诊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运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评分法等)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2.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疼痛原因,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3. 疼痛治疗: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疼痛治疗方案。
遵循三级阶梯疗法,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无效时逐步升级至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和药物副作用,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
4. 疼痛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疼痛变化,定期进行疼痛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5. 随访与康复: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疼痛控制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四、人员职责1. 门诊医师:负责接诊、疼痛评估、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
2. 护士:负责患者导诊、疼痛教育、药物发放和观察药物副作用。
3. 药师:负责止痛药物的调配、指导用药和解答患者疑问。
4. 心理咨询师:负责患者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5. 康复师:负责患者康复锻炼指导和康复治疗。
五、质量控制1. 建立健全癌痛门诊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工作流程、诊疗行为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
2. 加强癌痛门诊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