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六节巴西教案湘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6
《巴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指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
2、学会结合地形与气候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3、了解巴西的首都和主要城市.4、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特征.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 、激发环境忧患意识,懂得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二、教学重点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突出方法:运用地图进行探究学习,读图、看图、画图、议图,让学生多次“接触”地图,感知地图,学习和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三、教学难点: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突破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四、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自制幻灯片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2014年世界杯在哪里举行吗?大家猜猜这是哪个国家?(学生猜)过渡: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西,感受它的魅力,从地理角度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
足球王国──巴西(二)新课讲解一、巴西的自然环境1、巴西地理位置活动一:动手绘图,动眼观察,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在世界政区图上,突出巴西的轮廓,让学生找出并指出,然后:①提问:“长期以来,巴西一直被人们誉为南美的“巨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②请每人拿出一张白纸,仿照教材上的图,画一幅巴西轮廓图,并在自己画的轮廓图中填出赤道、南回归线、大西洋.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所画地图,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③课件展示:突出赤道、南回归线,大西洋的名称,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巴西的位置特点:绝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热带,东部濒临大西洋.明确巴西是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这个热带王国的自然风光吧。
七年级地理下册8.6巴西教案1 (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下册8.6巴西教案1 (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下册8.6巴西教案1 (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8.6.1 巴西教学基本信息课题8。
6。
1 巴西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年级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通过读图,知道巴西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点。
3。
学会结合地形与气候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了解亚马孙河与亚马孙平原。
教学重难点巴西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明确目标1。
通过读图,知道巴西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点.3.学会结合地形与气候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了解亚马孙河与亚马孙平原。
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学会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归纳新课导入展示足球和桑巴舞多媒体图片,大家创设情境,激猜猜这是哪个国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西,感受它的魅力,从地理角度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发兴趣预习导学提问:你喜欢足球吗?同学们知不知道2014年世界杯在哪里举行吗?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学生们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谐师生关系.互动探究合作探究探究一: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一)地理位置、面积活动一:绘图,动眼观察,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地图通过读图、识图、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突出巴西的轮廓,让学生找出并指出,然后:①提问:“长期以来,巴西一直被人们誉为南美的“巨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②请每人拿出一张白纸,仿照教材上的图,画一幅巴西轮廓图,并在自己画的轮廓图中填出赤道、南回归线、大西洋.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所画地图,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第六节巴西1.学会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说明巴西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讨论,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巴西,尊重多民族的巴西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工农业、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哪个吗?生:亚马孙平原。
师:亚马孙平原主要位于哪一个国家?生:巴西。
过渡:提起巴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与巴西有关的事情呢?生:足球、桑巴舞、电影《冲出亚马孙》。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巴西这个国家。
二、教授新课(一)自然环境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和中部,东临大西洋。
纬度位置:穿过赤道和南回归线。
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下。
拓展:亚马孙热带雨林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
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此外,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热带雨林还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气对地面的增温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这里的热带雨林面积不断缩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巴西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里的热带雨林。
(二)发展迅速的经济1.农业生产(1)主要农作物讲解: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咖啡、可可、蔗糖、柑橘、大豆、牛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2)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及影响讲解:巴西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这个地区主要为沿海平原,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湿热,土壤肥沃。
过渡: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工业的生产,巴西的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呢?2.工业发展讲解: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巴西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
了。
学生提问:怎么卞卡的一家中就有多个不同的人种?
、巴西的发展历史;
学生探究:小组自选主题,充分利用资料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发展历史组:玛雅文明—殖民统治—奴隶贸易—以混血种人为主。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巴西利用本
学
教师:多媒体动画出示“热带雨林地氏的迁移农业”
教师:至此,我们的“巴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
希望同学们将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出一期。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六节巴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六节《巴西》介绍了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巴西的全面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认识巴西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的认识。
但巴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多元文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巴西的基本情况,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发展中国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图、图片等资料中分析巴西的基本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巴西各个方面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3.准备好巴西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巴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在介绍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地图,分析巴西的基本情况。
第六节巴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②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③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④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⑤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①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②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③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④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②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③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巴西人种构成特征;②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③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④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难点①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的影响,②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本学期的地理课,我们主要带大家去认识大洲,了解地区和走进国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深入了解了一些地区。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家。
你们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学生:巴西。
教师:播放“NIKE运动街舞风雷足球版-小罗纳尔多”足球表演的录像,说明足球不仅是巴西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艺术。
说明足球在巴西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足球是巴西人的生命和灵魂。
除了足球,巴西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下面,我们一起到巴西去看一看。
教案:巴西【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97-P102。
主要包含“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在地图上识别出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1.2.掌握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的基本特征,包括其面积、位置及其对巴西经济的影响。
1.3.理解巴西迅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包括工农业发展情况。
1.4.学习巴西的人口分布特点,尤其是城市化水平和主要城市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读图、指图、填图、析图等过程,分析、归纳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2.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西的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特别是关注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3.2.认识到巴西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的地理特点。
1.2.巴西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1.3.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2.1.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
2.2.理解巴西迅速发展的经济背景及其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巴西地形图、气候图、亚马孙河及周边地区的图片。
●地图册:用于学生练习识别巴西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地形单元。
●相关视频资料:展示亚马孙雨林的现状以及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例。
四、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新课1.新课导入1.1.使用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The Champions》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巴西足球王国的话题。
1.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国家——巴西。
(二)讲授新知1.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1.1.介绍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横跨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巴西境内。
巴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巴西这节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和人口与城市。
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地理部分《认识国家》中的下列标准:在地图上指出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等。
教材中活动的安排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
例如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地理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突出了巴西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知道巴西的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名称。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说出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备课时广泛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及设备、实物投影仪、挂图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主题有关的资料信息,并进行处理;创设并组织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编制手抄报、通过相互交流、答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关注世界的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三、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四、教学难点:热带雨林危机。
五、教学准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课时学习计划或自学提纲,收集巴西的图片、资料,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节巴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节巴西》主要介绍了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巴西有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知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巴西的人文特点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巴西城市和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巴西的国情。
4.图片展示:运用生动的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巴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节巴西》2.图片:巴西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人文活动等图片3.地图:巴西地理位置图、巴西人口分布图等4.视频资料:关于巴西的纪录片或宣传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