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下降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降原因及对策(本科)-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下降原因及对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政府公信的判断标准二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三马航四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五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 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关键字:公信力;政府;责任一政府公信的判断标准(一)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
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
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二)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四)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
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
方面。
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置、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二政府公信力的作用(一)简化社会复杂性,维持稳定的秩序。
简化复杂性是一切生物生存进化的策略,是应付充满非完备信息的复杂环境的机制。
作为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以某种确定性来对付不确定性,并在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中培养公民对制度的信心。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政府诚信缺失及规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包括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等三个方面。
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
标签:政府信用诚信缺失政府信用关系到社会的信任、信仰乃至社会的稳定。
它是诚信社会的定心盘,它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又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
一、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1、政府朝令夕改,政出多门,表现为政策不诚信。
由于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策及行为稳定性、普遍性和规范性较差,从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的预期。
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差,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失公正,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默许甚至纵容社会不良信用主体的不良行为,听任盗版走私、制假贩假、骗税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出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缺乏前瞻性预警构想和预防能力,致使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2、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机关实践承诺不到位。
目前,有的政府机关还未摆脱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喜欢直接插手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事务,对其决策指手画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而本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反而没有管好。
有的政府机关说话不算数,行政无信义,对政府出台的政策,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违背诺言,从而引发群众的不满,出现群体上访、集体示威事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政府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规范,以权谋私现象客观存在。
从政府的性质来讲,政府是权力的垄断组织,权力如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就会变质异化。
一旦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言而无信、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无疑对社会成员造成诚信的负激励,导致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下降,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失信,降低了社会的公信力,给社会成员以错误的价值导向,就有可能打破社会的道德底线,扭曲市场经济自身运作机制,阻碍市场经济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代码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学科门类 提论文日期所学专业 成绩评定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政府整体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因部分执法方式粗暴、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公开不足以及权力被滥用等问题致使政府公信力弱化。
究其原因,既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各种行为评价的影响。
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行政行为[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s overall ruling ability,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the rough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inefficiency, and lack of openness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ower abuse and other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ason lies in,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itself, but also the arising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toward right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behavioral evalu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administrative act目录一、政府公信力的界定 (1)(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1)(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指标 (1)(三)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一)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三、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所提的对策与建议 (5)(一)转变行政理念,规范政府行为 (5)(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6)(三)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鼓励公众以各种合法形式参政议政 (6)(四)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 (6)谢辞 (7)参考文献 (8)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公共管理1班周帆(1150013)文章摘要: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公信力缺失的原因的分析得出其中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现代政府监督中国是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央政府统一的领导全国、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设臵了金字塔式的逐级向下的地方各级政府【1】。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地方政府在管辖地方的繁多的事物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央政府只在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按理来说这些机构的设臵以及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各司其职,尽善尽美。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最近一两年来, 国内的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数量的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
然而,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出现凸显出的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加之地方政府才是真正应该解决地方人民问题的所在之地,现在上访的数量的增多,也表明了地方政府没有好好的做好这个带头作用,在人民的心中失去了应该有的公信力,迫使人民有冤情去越级伸冤,“告御状”。
地方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因而, 如何有效防范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以及公平公开的处理人民上访事件,以增进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各级政府正在面对的重要问题。
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如果每个人都不信任你了,那么说明做人也就失败了。
地方政府也一样,地方政府取得直接管理地方人民的权利,取得地方人民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地方人民都不再信任地方的政府,有冤情不能通过地方政府正规的渠道解决,而是以群体性事件或者上访的方式通过“告御状”来“解决”,那么那样的地方政府就是失败的,最后,人民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矛盾还是会恶性的循环下去。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我国政府中官本位思想传统浓厚、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的现象比较严重,领导人被过度的提升器地位,他的权威往往凌驾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之上。
可能是受到中国人传统思想的影响,行政人员的血缘关系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流传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建的思想,等等一些非理性因素占据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心目中。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
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
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
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
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当前社会十大突出问题将影响社会稳定作者:晓冬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受信仰危机、价值体系多元化、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拉大、黑社会扰乱公共秩序等诸多问题影响,社会矛盾广泛堆积,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多样,社会危机事件随时可以引爆社会严重的突发事件,应当引起各界广泛注意,及早采取对策,防患未然。
一、信仰危机问题。
主流价值体系迅速分化、崩离,受自由主义思潮、无政府思潮的影响,在西方民主和普世价值分化诱导,新生代价值观处于转向阶段,金钱万能正侵蚀新一代,信仰危机严重困扰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二、政府执政能力问题。
政府公信力下降,加大危机事件处理难度。
执政层面的长官意识、脱离群众、腐败现象、效率低下、司法腐败等现象,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公务员道德水准下降,把从政政视为谋生手段,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力为家庭服务、为利益服务,以比较严重地伤害干群关系、政群关系。
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就导致政府在吃力突发事件过多使用警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立情绪。
三、就业腐败问题。
就业难,反衬出任人唯亲的人事管理、任用方式,萝卜招聘、内部录用等不平等的招录方式,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正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封建意识有所抬头,读书无用已在个别贫困地区抬头,且有不断蔓延趋势。
录用人员上的不平等,将成为影响青年稳定的导火索。
四、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问题。
基层群众对改革由希望到失望,分阶层对改革的认同分离。
财富的集中,又造成不同阶层矛盾的逐渐积累,价值观逐渐对立,安全系数下降。
由贫富差距派生的阶层对立,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不但导致民心游离,也在默默地集聚着爆发的能量。
贫富差距诱发的各种传统的、新型的社会治安问题,特别是黑社会等问题严重影响度政府的执政信誉等等。
五、民生幸福指数低的问题。
下岗失业造成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百姓处在基本生存自保阶段,民众的幸福指数低,负担大,与政府有着内在的对立情绪,极易造成对社会的不满。
一、“钓鱼执法”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2009年,上海相继发生两起“钓鱼执法”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9月8日,白领张晖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因好心搭乘一“胃疼”男子,后被交通执法部门抓获,并以非法营运处罚。
10月14日,打工者孙中界驾驶车辆同样被“职业钓钩”搭乘,后被交通执法部门抓获并处罚。
孙中界愤然斩指,而有关部门的初次调查简单草率,与事实不符。
此后,上级政府及时纠正错误,承认存在“钓鱼执法”现象,并向当事人道歉。
然而,这迟来的政府道歉和当事人“清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的推波助澜。
而就在这种先遮遮掩掩、再坚称没有、后真诚道歉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大打折扣了。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上海市因为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钓鱼执法”,成为排行榜上十大“舆情热点事件”中最有损政府公信力的事件[1]。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2]。
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能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执政思路和工作作风,展示出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声誉。
这种形象和声誉实际上就构成了政府信用,社会公众也就是根据这种形象和声誉,作出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选择。
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公众的意愿,行政公正公平、合理合法,讲信用,重承诺,那么,公众就会对政府作出信任选择,政府公信力也就因此提高。
反之,则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在“钓鱼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采取欺骗手段,引诱当事人从事违法活动,然后对其实施处罚,这种严重违法的执法方式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严重的冲击,从而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钓鱼事件”严重影响政府有关部门的形象。
政府一旦失信,公众将对政府能力产生怀疑,出现心理失衡,政府的决策将无法得到有效推行,进而影响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政府公信力遇险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其程度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从近几年来看,政府公信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那就说明公众对政府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同时充满了质疑。
2010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里的交通肇事事件,即后来所谓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从中深刻的体现出政府的许多作为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猜疑和不信任。
其实该事件本来也就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件,可是因为参与者的不同而让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肇事者的父亲,是当地公安分局副局长,事发后,肇事者摆出自己的所谓“官二代”身份,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后,事件的矛头就已经发生了转移。
可能是指向李刚自己,更深远的则是指向李刚所在的组织,扩大后就是政府部门。
也就是社会公众已经从关心这件交通事故上开始关注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了。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政府的许多行为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和反感,是公信力下降的直接表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从政府角度讲,我国政府普遍具有封建传统的强权意识,认为手中的权力至高无上,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且喜欢用手中的公权谋私利。
这样类似的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且频频曝光在公众眼下,所以让公众产生了刻板效应。
政府做什么,公众就不信什么,一个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就觉得获利方肯定是政府。
出事后,就会企图用权势压服众人,此举更会引起做众怒,不服众不说还让众人发起对此种用权势而无视生命和随意压迫弱势群体的抗争。
在李刚事件中,肇事者所说的那些话充分说明了其严重受到了强权意识的影响。
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地方小官的儿子,他都这样,可想而知其他更强的官员会怎样。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记者在采访受害人家属时,家属谈到说“只知道背后是有权力的人”,可见政府的强权已深入民心。
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无视公众的权利,违背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是利用公众赋予他们的这种权力,为自己谋利益。
其次,事发后,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的出来说话,且有爆料称学校让目击者禁口,学校作为公共组织,代表一定的权威,怎么可以干出这种有违良心的事呢?学校的这种行为显然是放弃保护受害者权益而站在政府一边,成为了政府以权谋私的帮凶。
刚开始,学校领导也没有做出处理,而是在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压力下,才有发言人出来发言可见学校和政府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遇事得过且过,能瞒过去就过去了,也不关心公众利益是否受到影响,就希望明哲保身。
如果公众出现不满,就会出现传统的新闻发布会,出来否定传言。
这似乎已成为政府处理事情的一种模式,且大多是那种与政府有牵扯的人与社会公众所出现利益冲突事件的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已让社会公众出现疲劳,对政府更反感与不信任。
最后,社会在发展变化,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政府不断的改进自身,以符合公众的要求。
可是现实中,政府依然传统且腐朽,思想观念落后,个人利益为先思想盛行。
政府的不改善与不作为,令公众丧失信心,如果政府不挽救这种局面,那么社会公众与政府可能出现对立的局面,政府将陷入信任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挽回政府形象与信任。
首先,政府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凡事应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逐步消除强权意识,铭记公权为公众谋利益所用,保护社会公众群体,博得公众的信任。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官员素质的改善与提高,杜绝出现官员以公权谋私利的现
象。
加强政府制度的建设,切实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后,了解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满足公众需求。
且在工作中做到公开透明,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公共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曾经的“权威声音”就一定能够重新赢得民众的信任。
其实公众也并不像一些官员所说的野蛮,他们要的也就是政府能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社会事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只要政府不断的以公众要求改进自身,我相信能挽回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