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4.1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555.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生物 4.1种群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种群的特征【目标导航】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问题导学】【目标一】回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C、棉田中由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目标二】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特征主要有和。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研究:(1)(2)(3)(4)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
调查方法:法和法。
样方法(1)含义:(2)适用范围:(3)常用的样方法:法和法。
(4)举例:例一: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 草地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法。
步骤如下:例2: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标志重捕法(1)含义:(2)计算公式:(3)适用范围:(4)举例: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只/公顷。
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3)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3)意义:是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密的重要因素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一)年龄组成。
(1)概念:(2)类型: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自主学习一〗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内,生物的个体形成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两种。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用(5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用。
3、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或迁出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或的个体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个体数目的比例。
〖自主学习二〗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或。
〖合作探究一〗1、判断种群和物种的标准是什么?2、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3、样方法要注意哪些事项?【例1】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变式训练〗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广州人口在春运期间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合作探究二〗种群的空间特征4、种群的分布型哪种类型常见?5、种群均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例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变式训练〗2、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一般以何种形式分布()A、集群分布B、随机分布C、均匀分布D、定向分布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编者:安艳艳校对:王美丽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章节名称(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计划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情简 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学重点具体内容解决措施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举出几个典型的种群资料和数据,并充分进行分析,达到突破的目的。
教学难点1.种群的存活曲线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2.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教学过程用到的蝗虫灾害的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内容、过程备注教学子内容1 导入种群的定义教师活动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二、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三、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四、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种群的特征包括、、,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值。
3.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法和法。
4.对于的动物可采用法来估算种群密度。
5.比较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展趋势(二)典型题例分析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2.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3.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人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2(1)用坐标系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2)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
(三)自我评价1.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下列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
( )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④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其正确的顺序是A .①③②④B .③①④②C .①③④②D .①④③②3.如下图所示,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课题《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课型:新课12②有哪些常用的取样方法?③如何保证统计结果接近越接近真实情况?2.标志重捕法(1)适应范围:。
(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的相等,在调查期间没有新个体的,也没有较多个体的。
(3)标志物和标志方法:标志物不能过于,以防改变与其它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活动或导致其发生等,标志物必须维持一定的,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
在被调查的种群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数量为a,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到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到的个体数量为b,其中被标记个体数为c,此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1.若在a点时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
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兔种群的K值约为只。
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地面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兔被天敌捕食,标记不影响兔被捕食)。
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______ (偏高、偏低、不变)。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 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 (偏高、偏低、不变)。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填“偏高”或“偏低”)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 __________(偏高或偏低)。
知识小结:当堂检测:4 1、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 B .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 .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 .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下列各项中,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 )A.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出生率或死亡率 D .出生率和死亡率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施放在田间,可成功诱杀棉铃虫的雄性个体,这一措施可使棉铃虫种群的密度 ( )A.明显增大 B .明显减小 C .相对稳定 D .先增后减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 .出生率 C .性别比例 D .年龄组成6、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 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
高中生物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学习重点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自主研讨目标与导入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自学与诊断(步骤:取样计数求平均值)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nN1N2N3N4……Nn(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N1+N2+N3+N4+…+Nn)/n①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时用②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时用③数方法: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合作互动互动与展示【例1】XXXXX: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探究】XXXXX: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某物的种群密度讨论1、实地调查与本节“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讨论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讨论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讨论4、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总结: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精讲与点拨2、志重捕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动物种群数量的估计。
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第4章种群和群落目标导航学习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并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知识网络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前导读学习准备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⑴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⑵调查方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⑴概念: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比率。
⑵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的比率。
4.年龄结构⑴概念:一个种群中个体数目的比例。
⑵类型:、、。
⑶意义:可预测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的比例。
三、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常用的方法有:和。
破疑解难一、种群概念及其实质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1.实习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困难的。
常常用取样调查法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常用方法植物多采用“样方法”;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三、“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有关问题这种方法是在原形示范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
高二导学案学科:生物编号:4-4-1-1 编写人:张亿培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能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会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
【学习重点与难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60-63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重点内容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种群有哪些特征?2、各种特征的关系怎样?二、知识梳理(一)种群概念:在内,____ _____生物的____ _____个体。
种群基本特征包括____ _____和____ _____。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在单位________或单位_______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和。
①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的做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选取若干个_______,通过计数___________的个体数,求得____________,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________值。
取样方法有:和适用于②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_______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根据___________数占_________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适用范围: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在内的个体数目占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 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特征。
2.简述种群特征间的基本关系。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①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密度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②特征。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不大活动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方法有③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某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④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⑤的比率。
(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⑥的重要因素。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⑦的比率。
(2)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⑧。
3.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⑨的比例。
(2)分类: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三种类型。
(3)意义:可以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的比例。
(2)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1.某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细菌、全部蛇或全部蓝藻能否构成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3.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什么?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
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
1.如何理解种群?以下属于种群的有哪几项?
①某池塘中的全部鱼②某片森林中的全部鸟③某农田中的全部细菌④某湖泊中的全部鲤鱼
2.请完成下面种群特征的概念图。
3.种群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数量特征,种群中的个体是否也具有这些特征?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常常计数种群的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
植物和部分动物用样方法,多数动物用标志重捕法。
1.什么叫样方法?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适合用样方法?
2.(1)什么叫标志重捕法?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2)如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计算?
例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例2 下列调查活动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所得到数值偏大
B.标志重捕法中个体被捕捉的概率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
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分别是( )
A.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样方法
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4.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男女性别比
5.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类型,请据图回答:
(1)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中
类型,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密度的发展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的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为图中类型。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昆虫交尾,有可能使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中类型。
第4单元种群和群落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知识体系梳理
①同种生物的全部②数量③五点④新产生⑤该种群个体总数⑥种群密度⑦该
种群个体总数⑧种群密度⑨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⑩衰退型预测雌雄个体数
目性引诱剂性别比例
基础学习交流
1.不能。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重点难点探究
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
1.某区域内所有同种的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种群;④某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属于同一种群。
2.
3.种群中的个体不具有这些特征;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特征。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蚜虫、跳蝻和蚯蚓的密度等。
2.(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
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2)计算公式:=。
计算出X,即为该区域内的种群数量,再依据该空间的面积或体积大小进一步计算种群密度。
思维拓展应用
例1 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A选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选项指的是出生率;D选项指的是死亡率;而C 选项与种群数量特征无关,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例2 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属于应用层次。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导致被标记的个体重捕的概率减少,因此实验计算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
标志重捕法中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样方法中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统计样方内部的个体以及相邻两条边(含顶角)的个体。
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导致统计数值偏小。
基础智能检测
1.A
2.A
3.C
4.A
全新视角拓展
5.(1)A 越来越大大于(2)A C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识别三种图形,A为增长型,B为稳定性,C为衰退型;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思维导图构建
①空间特征②种群密度③年龄组成④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