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植生卒年及其别号考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8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龚延明/邱进春【专题名称】明清史【原文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杭州)2006年3期第69~78页【作者简介】龚延明/邱进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龚延明(1940—),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职官科举制度及宋史研究;邱进春(1973—),男,江西崇仁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内容提要】进士统计是科举制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各种文献对明代进士录取人数记载不一,现在学者对此又缺乏必要的考证,以致不能得出统一而确切的统计数据。
充分利用明代登科录、明实录、各科题名记等第一手资料,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前提。
在考证中,必须注意会试录取和殿试录取人数的不同,而进士统计必须以殿试录取为准。
依此标准,明代共取进士89科,实际总数为24595人。
【关键词】明代/进士/统计/殿试[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069—10有明一代(1368—1644),二百七十余年间,一共产生了多少进士?历来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吴宣德曾对此作过综述。
他说:“如何炳棣先生(Mr.Ping-t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明清社会史论》)统计为24594人;萧源锦《状元史话》统计为24 610人;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为24 866人;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24 814人;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为24 452人。
”①由此他认为,统计数据的不统一,“实在让人怀疑建立在这样的统计结果上的论点的可信性”[1]。
但是,吴宣德本人对明代进士的统计数据同样不统一:他在《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中统计为24 861人[2]491,在《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中作24 878人[1],在最近发表的《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中又作24 790人②[3]80。
王羲之书法故事(一至十章)第一章永和醉笔写兰亭(改定稿)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初三。
在会稽郡(今绍兴市)西南十七里处的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一群文人雅士正在过“上巳”节。
这种习俗源于上古。
东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
特别是晋室南渡以后,江南一带的秀丽风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借上巳节,游山玩水的风气更盛。
每年这一天,上至贵族王公,下到小民百姓,穿上艳丽服装,走出家门,来到河边,举行各种活动,消除不祥,这叫“修褉”。
公元353年的这一天,时任会稽郡内史的王羲之邀请多位文人雅士到山阴兰亭,赏花饮酒作诗。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来的人有:谢安,东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
那时谢安年方三十三,因为不愿意出来作官,经常与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当时社会上就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民谚。
更无人想到,就是他,三十年后在淝水之战,面对前秦百万大军的侵略,儒雅风流,指挥若定,以少胜多,大破符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谢万,谢安的弟弟,也是位风流雅士,后来在淝水之战是前线主帅。
孙绰, 文坛领袖,朝中重臣名士墓志碑文,均出其手。
那时朝里王公大臣谁能得到孙绰写的文字,那可是一件荣耀的事。
那天,他和其弟东阳县令孙统一起参加兰亭盛会。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那天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也都赶来参加盛会。
王献之年龄最小,当时只有7岁。
大家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羽觞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要当场赋诗,否则,就要罚酒三杯。
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日参加兰亭盛会有四十一人,二十六人写诗三十七首,有十五人因为不能赋诗,被罚酒。
王献之因为年龄小不能当场赋诗而被罚酒三杯。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因年龄小不能当场赋诗而被罚酒的孩子,几十年后,竟只手中国书坛,风流为一时之冠。
这三十七首诗被编成一个集子,大家给它起个名字叫《兰亭集》,推举东道主王羲之写序,提议孙绰写跋。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汇总三国-两晋-南北朝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东晋著名画家,多才艺,工诗赋,尤精于绘画,擅长于佛道、人物、肖像、禽兽、山水,尤善传神。
曾在建康瓦棺寺作维摩诘壁画,为世所称。
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等。
萧绎——(505——554年),字世诚,博学善画,尤以肖像画最擅。
代表作品《职贡图卷》。
隋唐画家展子虔(约531——604年前后),隋朝山水画家,渤海(今山东阳信)人,他的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尤长人物山水。
代表作品《游春图卷》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
阎立本(?——673年)唐代初年,人物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外,人物、车马、山水、台阁等无所不能。
但他最擅长、成就也最突出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
代表作品《步辇图》等。
李昭道——初唐时期,青绿山水画家,画风精巧细密。
代表作品《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他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张萱——唐代陕西长安人,最擅长画妇女和婴儿,他的人物画创作多半是描写宫廷妇女的闲散娱乐生活,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能确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况。
代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梁令瓒——或称蜀人,活动于开元年间,画风严谨、精细,在天文学上有一定贡献,代表作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周昉——唐代长安人,擅长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亦以仕女画为突出,以当时的关中贵妇为形象依据,具有以“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
代表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
李真——中唐时人,师法周昉,代表作品《不空金刚像》。
韩滉——唐代长安人,他画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之心,此外,他特别喜欢画牛。
南社名单录自柳亚子《南社纪略》。
所附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入社书之先后。
其未填入社书者,则别以汉文数字,表示其绍介之先后云。
二画丁三在,一名三厄,字善之,号不识,浙江杭县人。
500丁上左,字竹孙,号白丁,浙江杭县人。
三在兄。
519丁以布,字宣之,一字仙芝,号展庵,浙江杭县人。
三在弟。
501丁立中,字和甫,号禾庐,浙江杭县人。
三在叔。
884丁逢甲,字堃生,号壮者,江苏吴江人。
18丁湘田,字湘田,广东人。
女士。
667丁义明,字子峻,号更生,浙江定海人。
121丁润身,字润身,云雨曲靖人。
714丁绣章,字锦文,江苏高邮人。
812卜世藩,字芸庵,号韵荃,湖南醴陵人。
584三画于定,字秋墨,江苏金坛人。
407于觉,字小川,江苏丹徒人。
614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陕西三原人。
65于均生,字均生,山东潍县人。
016于佩铨,字衡甫,广东南海人。
l071于洪起,字觉范,号范亭,山东栖霞人。
105四画仇亮,字韫存,号冥鸿,湖南湘阴人。
258公羊寿,字石年,江苏常熟人。
392公孙长子,字长子,四川人。
(六十)卞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孔昭绶,字攘夷,号竞存,湖南浏阳人。
334孔仪姞,字茝湘,广东香山人。
女士。
915孔庆莱,字蔼如,浙江萧山人。
73尤翔,原名志庠,字墨君,号黑子,江苏吴县人。
205尹爟,字笛云,广东顺德人。
己故。
695文斌,字壮军,湖南醴陵人。
353文斐,更名灰,字延年,号牧希,别号幻盦,湖南醴陵人。
296文诏云,字诏云。
(四三)文启纛,字湘芷,湖南醴陵人。
651方畲,字伟农、号其汀,浙江镇海人。
己故。
578方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方廷楷,字瘦坡,安徽太平人。
己故。
365方宗辀,字鹤卿,号蟹山,湖南湘潭人。
637方培良,字秋士,安徽寿县人。
609方楚白,字楚白,广东开平人。
887方荣杲,字旭芝,号艮崖,湖南湘潭人。
宗辀子。
295方声涛,字韵松,福建闽侯人。
325方赞修,字述斋,浙江淳安人。
吴修生卒年、世家及师承考述
雷毅洲;邱忠堂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1)4
【摘要】吴修是清代乾嘉学派重要成员,是中国画论史上重要的理论家、鉴藏家。
现有关于吴修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生卒年、世家和师承三个方面。
关于吴修生卒年的三种说法均有误,吴修确切的生卒年为1765—1828年。
依据史料,笔者梳理出吴修生平和自其七世祖的家族谱系,揭示出吴修有吴东发、钱载、朱休度、钱世锡和钱大昕五位老师的师承史实。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雷毅洲;邱忠堂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K825.72;K249.3
【相关文献】
1.有关寂护姓名、身份、生卒年等疑问的考述
2.明朝丁奉生卒年新证及有关考述
3.清陈廷桂生卒年及《历阳典录》版本考述\r——兼及志书评价
4.子思生卒及师承考述
5.状元张建勋生卒年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元明清诗人一、先秦至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
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人。
卫人称为庆卿,燕人称为荆卿、荆叔。
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击败。
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即汉高祖。
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王朝建立者。
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
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
李延年(?—约前90),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
汉音乐家,善歌,又善创新声。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官至丞相,封魏王。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
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
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
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
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
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西晋文学家。
相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
《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吴隐之(?—414),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属河南)人。
中国历代状元榜(二)我国古代科举究竟产生了多少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沿用唐制,计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计32人;明朝有状元89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共产生状元114人。
总计由唐初至清末,共有状元503人。
另外,辽金时期以榜首进士为状元,计有33人。
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
这样合计算来,我国历史上的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共有551人。
三、五代十国崔邈崔邈,出生地不详。
生卒年不详。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状元。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梁开平二年状元崔邈……。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三十六页中记载:“开平二年,进士十八人:崔邈,状元,见《玉芝堂谈荟》。
知贡举:中书舍人封舜卿。
”《旧五代史》第四卷、《梁书》第四卷太祖纪中记载:“开平二年正月癸酉,诸道贡举一百五十七人,见于崇元门”。
据此可知崔邈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状元。
陈逖陈逖,泉州(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
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1)状元。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梁,贞明中状元陈逖。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三页中记载:“贞明四年,进士十二人:陈逖。
《玉芝堂谈荟》载贞明某年状元陈逖,未知其年,附此俟考。
”宋朝徐铉撰《稽神录》第五卷中“登第皂荚”一文中记载:“泉州文宣王庙宇严峻……。
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即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二。
荚有半,莫喻其意。
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隶学究及第。
仁隶耻之,复应进士第。
至同光中……复生全荚。
”可知陈逖为后梁泉州贞明年间状元。
崔光表崔光表,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生卒年不详。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八页中记载:“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二年,进士十四人:崔光表,宋韩魏公《安阳集》《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立行状》:‘曾祖光表……。
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宗羲《胡玉吕传》原文及翻译黄宗羲原文:距余居数里,有双瀑之胜。
荒山穷谷,鲜游人之迹。
余幼时见有《游双瀑诗》题于古庙者,其姓氏“胡廷试”,初不知为何许人也。
长而习场屋之文①,累见先生《易义》,始知其为名士。
丙午岁,陆冰修泛论里中人物,言张元岵有老友胡玉吕者,奇士也,殁时曾以其集授之元岵。
因诵其集中一、二奇崛语。
问其名,则先生也。
丙辰,过海昌,元岵之孙张讱来见,余问先生之集,乱中失去。
别出数卷,则自张天生传写之者。
讱因请为其传。
先生名廷试,字玉吕,别号敬所。
世家余姚,迁而之武林。
父贞,字云龙,以《易》名家。
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
经其指授者,制义即有师法,往往登第去。
而先生九入贡院,犹为诸生。
一日,学使者第其文,置二等。
故事:一等至二等,赏格有差。
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
使者大怒,郡之士大夫为解之,乃已。
弇洲②闻其名,聘之为子师。
弇洲宾客隐赈③,然每夕必手一卷,与先生对饮。
已,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
胡龙山者,天下之大贾也,入其门者莫不出为富人。
先生自束修④以外,不取纤介。
同邑许光祚,以字名,尝求先生书法,先生曰:“吾书甚拙,君焉用之?”光祚曰:“字以人重,工拙其次也。
”先生曰:“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
”光祚一笑而去。
其倔强自好,大抵类此。
临卒,令家人放炮,终夜不彻,始瞑。
阳刚之气为重阴所锢,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故为雷电,为怒涛,而炮其小小者也。
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
苟非炮以泄之,则死必啸于梁、触于人,而为物怪。
虽然,先生不过场屋之块磊⑤,亦其小小者尔。
昔刘元城死时,风雷轰于正寝,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节选自《南雷集》)[注]①场屋之文:指八股文,与后文“制义”意同。
②弇洲:明代文人王世贞,号“弇洲山人”。
③隐赈:众多。
④束修:指任教的酬金。
⑤块磊:比喻心中郁结不平。
译文:距离我住处几里的地方,有一处双瀑美景。
《王梦楼先生尺牍》王文治书法赝品2011-10-09 17:34:43|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前些年,一位老人送我一幅字画,卷轴上贴着一个标签,“清王梦楼太守粉笺真迹”。
王梦楼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书法更是一纸难求。
我竟然能拥有一幅,简直是不可思议。
王梦楼,名文治,字禹卿,梦楼是他的别号。
王梦楼是乾隆年间的探花,科举考试全国第三,最高官至知府,无疑是个饱学之士。
知府辖数县,大约相当如今的地区专员。
他的书法当年就很出名,也当时的宰相刘墉齐名,人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因为他的字比较淡雅。
王文治还曾出使日本,据说因此他的字在日本很受欢迎。
这是一幅行书条幅,写的是一首诗:夜寒如水浸匡床,忽觉梅花扑鼻香。
晓起开帘凭栏立,始知碎玉满空廊。
署款文治,印两枚,为“王氏禹卿”和“王文治印”。
这幅字总体一看还行,看着挺舒服,跟王探花的其他书法作品比较,这幅字大体上章法和字体结构是王探花的。
但是仔细观察之下,有几个字写的不太好,“夜”、“香”两个字明显写坏了。
想一下,书法名家探花爷,把字写成这样的几率有多大,肯定是接近于零。
就算是真的写坏了,会怎么处理呢,把纸一揉,丢掉重写一张就是了,怎么会让它流传出来。
一看到这两个字令人疑窦顿生,基本可以相信这是一幅赝品。
再仔细点看,还有破绽,这幅字的笔画过于花巧做作,加入了书写者自己的习惯。
例如“鼻”“碎”“廊”三个字的长竖,三竖雷同,并在收笔时弄出一个小钩子。
从书法的角度算是败笔,这在见过的王探花其他的作品中是没有的,何况一下子出现三处。
当然这些都还算不得是过硬的证据,没准儿探花爷写字的时候喝醉了;或者是虽然写坏了,却被别人从废纸篓子里拣走了。
世事无奇不有,谁说得准呢。
更有趣的是,我上网一搜,竟然找到了一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字。
有一幅相同的字出现,虽然对断定真假没什么帮助,至少说明极有可能王探花真的写过这么一幅字,即便是赝品也是临摹,而不是作假者无中生有自己瞎写的。
明代历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洪武四年辛亥科(1371):吴伯宗。
郭翀。
吴公达/会元:俞友仁-三甲二十六名。
本科举行后,洪武五年明太祖下旨停止科举,历十二年,至洪武十七年重新恢复。
18年乙丑科(1385):丁显。
练子宁。
黄子澄*[名字后标有*者为当科/会元,下同]21年戊辰科(1388):任亨泰。
唐震。
卢原质/会元:施显-二甲九名24年辛未科(1391):许观*①。
张显宗。
吴言信。
①父赘许氏,从许姓,后复姓黄。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
27年甲戌科(1394):张信。
景清(本耿姓,讹景)。
戴德彝/会元:彭德-二甲三十一名30年丁丑科(1397):春榜:陈䢿。
尹昌隆。
刘仕鄂/会元:宋(一作朱)琮夏榜:韩克忠。
王恕。
焦胜/会元:任(一作伏)伯安。
本科于三月殿试时,中进士的都是南方的试子。
明太祖将试官治罪,自阅试卷,取中了六十一人,完全是北方人,于六月廷试,取韩克忠为状元。
因此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
建文二年庚辰科(1400):胡靖(复名:胡广;改名:胡赓)。
王艮。
李贯/会元:吴溥-二甲一名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曾棨。
周述。
周孟简/会元:杨相-二甲一名4年丙戌科(1406):林环。
陈全。
刘素/会元:朱缙-二甲一名9年辛卯科(1411):萧时中。
苗衷。
黄旸/会元:陈璲(suì)本科于永乐七年(己丑)/会试后,因明成祖去北京巡狩,至辛卯三月才回京举行廷试。
因此本科也称为己丑科。
10年壬辰科(1412):马铎。
林誌(即:志)*。
王钰13年乙未科(1415):陈循。
李贞。
陈景著/会元:洪英-二甲十一名明初/会试原在南京,自本科始,改在北京举行。
16年戊戌科(1418):李骐(初名李马)。
刘江。
邓珍/会元:董璘-二甲二名19年辛丑科(1421):曾鹤龄。
刘矩。
裴纶/会元:陈中-二甲五十一名22年甲辰科(1424):邢宽。
梁禋(yīn)。
孙曰恭/会元:叶恩宣德二年丁未科(1427):马愉。
杜宁。
第36卷第2期2019年4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Vol.36 No.2April,2019王修植生卒年及其别号考石一民(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浙江舟山 316022)[摘要]王修植是晚清学者、教育家和报人,是当时极少数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精英知识分子之一,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然其生卒年问题向有歧说,其别号“待盦”亦鲜为人知。
通过对其会试朱卷与其同时代人的日记、书信、笔谈等史料的梳理和分析,认为王修植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冬间,享年四十四岁,并考定在《夏曾佑日记》中频频出现的“待盦”即为王修植的别号。
[关键词]王修植;生卒年;别号;待盦;考证[中图分类号] K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19)02-0052-08王修植,字菀生,浙江定海(今舟山)人,晚清学者、教育家和报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未几改官直隶,任津海关候补道。
二十年(1894)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二十三年(1897)至二十八年(1902)任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总办,总理全校事务。
二十三年(1897)与严复、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主张“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1]与上海《时务报》遥相呼应,成为维新派在北方的重要宣传阵地。
王修植学贯中西,通时务、经济和西方科学,著有《行军工程测绘》一书,被近代启蒙思想家宋恕称为“大通人”,[2]684是晚清极少数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精英知识分子之一,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英年早逝,撰述不多,学界迄今对他的研究甚少。
为促进今后进一步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有关王修植生平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其生卒年和别号。
本文通过勾稽、梳理其会试朱卷和与其同时代人的日记、书信、笔谈等史料,对王修植的生卒年及别号试作考订。
一、王修植生年考早期出版的一些著述,如199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郑天挺、荣孟源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和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舟山市志》,在“王修植”条中都没有考出王修植的生卒年,前者未记生卒年,[3]后者仅括注“1890年前后在世”。
[4]794有王修植生卒年记载的著述有多种,但各家说法歧异。
如1994年版《定海县志》[5]、方长生主编《白泉镇志》[6]及李义丹、王杰著《文化记忆》[7]等均作“约1858-1903”;胡连荣主编《舟山历史名人谱》[8]、洪可尧主编《四明书画家传》[9]、周川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10]等均作“1858-1903”。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各家小传》 [11]、单锦珩主编《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12]、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13]45、周家珍编著《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14]等均作“1860-1900”。
欧七斤《从教育幕僚看盛宣怀的办学之道》作1860-1903,[15]朱仁天《从书信解读夏曾佑及其人际交往》作1858-1902。
[16]另外,杨琥编《夏曾佑集》定其卒年为1902年,[17]491未明言其生年;孙应祥著《严复年谱》定其生年为1860年,[18]未明言其卒年。
由上可见,关于王修植的生年,主要有约1858年、1858年和1860年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不详何据,然生年前既冠以“约”字,则显属推测之论。
1858年说可能是依据日人内藤湖南《燕山楚水》一书的记载,书中记王修植“年齿四十一”,[19]时为1899年。
若四十一岁为实岁,据此逆推,则其生年恰好为1858年,但内藤湖南所记是否实岁值得商榷。
[收稿日期] 2019-01-09[作者简介]石一民(1963-),男,浙江舟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史、古代文献。
石一民:王修植生卒年及其别号考第2期53 1860年说的依据是王修植光绪十六年会试朱卷履历表,其中有他出生年月日时的详细记载:“王修植,谱名宗根,字菀生,行三,自号俨盦居士,咸丰庚申年五月二十七日吉时生。
”[20]295咸丰庚申即咸丰十年(1860)。
会试朱卷履历表所记王修植出生月、日、时当属可信,[21]但所载生年因为存在官年现象,未必可靠。
张剑《清代科举文人官年现象及其规律》[22]一文曾对清代历朝1013人次朱卷生年(官年)与实年(来自其他可靠原始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数据最为集中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占全部统计人次的92.10%),官年与实年相异者536例,相同者397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7.45%和42.55%。
这四朝参加会试的人次共371例,相异者与相同者的百分比分别为58.76%和41.24%。
这说明清代后期,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已非常突出,其比例高出官年与实年一致者10%以上。
而这其中主要是官年减岁,其比例高达98%以上,绝大多数减岁在1-4岁之间。
清人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亦云:“旧时所刻乡会试朱卷……盖循俗例应试时少填一岁耳。
”[23]可见朱卷官年未必与实年一致,应试时少填岁数可谓是清人当时通行的俗例。
[24] 1899年9月15日,日本记者、汉学家内藤湖南曾在天津对王修植进行了访谈,其会晤经过和笔谈内容详细记录于《燕山楚水》一书中。
内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称王修植“年齿四十一”,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是王氏亲口对内藤湖南所说,还是内藤湖南听他人所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内藤湖南所记年龄应为虚岁,因为他在书中记是年严复(字又陵)四十七岁、文廷式(字芸阁)四十四岁、张元济(字菊生)三十三岁,均与三人年谱所载虚岁年龄相合。
①据此按虚岁逆推,王修植生年为咸丰九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所记严复、文廷式、张元济三人的年龄均与他们的年谱所载吻合,但他记蒋智由三十三岁,②却不能无疑。
若依此所记,蒋智由当生于1867年。
然据《暨阳紫岩浒山蒋氏宗谱》记载,蒋智由“生于同治乙丑年十一月初八日申时”,③同治乙丑年即同治四年(1865),较内藤湖南所记早了二年。
此谱编修于清宣统元年(1909),蒋智由尚在世,其所记蒋氏出生时间当确凿可信。
而内藤湖南书中所记可能来自他人转述,也可能是蒋氏本人向他提供了不准确的官年。
由此看来,内藤湖南记王修植年龄亦未必可靠。
以目前所见史料,王修植的实年还难于考实。
故此,王修植会试朱卷履历表中所记生年虽然不一定准确,这一点上文已有详述,但履历表系王氏本人亲自填写,而且与内藤湖南所记仅相差一岁,故在未找到有关王修植生年的可靠史料之前,本文仍依朱卷履历表所载,定王修植的出生时间为咸丰十年(1860)五月二十七日。
二、王修植卒年考关于王修植的卒年,如上所述,主要有1900年、1902年和1903年三种说法。
1900年说的依据当来自《民国定海县志·王修植传》的记载:“庚子,义和拳起事,裕禄承西太后旨,与各国开衅,修植力谏不从。
及战,修植继母以惊死,由是悲愤成疾,赍志以殁。
”[25]如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王修植”条即称其“八国联军入侵后悲愤而卒”,[13]故定其卒年为1900年。
然而,曰“悲愤成疾,赍志以殁”,揆其意未必卒于庚子年(1900)当年;更据现有史料可以断定,王修植1902年尚在人世(详后),故此说明显有误。
1903年说在学界颇为流行,其立论依据可能是1992年版《舟山市志·王修植传》等资料所载,王修植曾于“(光绪)二十八年协办定海厅立中学堂和申义蒙学堂”。
[4]这表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王修植尚在人世。
又,上海《申报》曾于1907年8月6日至9月4日连续多日刊登定海乡绅丁中立撰写的10余篇《舟山乡民事变记》,其中述及定海厅立中学堂开办于光绪二十八年二月间,“创始者为前翰林院编修、直隶候补道王绅修植,贡生韩绅诚明、周绅镐及中立等合词禀办,嗣因锦、周二绅先后物故,中立亦以别事辞退,堂事遂独归王绅一手经理。
逾年七月间,王绅修植因公北上,吕厅主耀弼举牛立接办堂事,中立再三推辞不获,遂肩此任”。
[26]据以上丁中立回忆,王修植曾于中学堂开办的次年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间“因公北上”,则王修植迟至1903年阴历七月尚在世。
以上记载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从王修植1902年阴历二月尚在世,甚或迟至1903年阴历七月尚在世,只能确定其卒在此之后,而不能直接得出他卒于1903年的结论。
由此看来,1903年说不为无据,但却缺少直接而可靠的史料依据。
王修植因公北上时间当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他路过上海时,还曾与夏曾佑等相聚,夏曾佑日记中有记载(详后),“逾年”云云当系丁氏记错。
第36卷54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1902年说的依据是:《夏曾佑日记》中有夏曾佑1902年从北京赴天津“吊待公之丧”的记载。
一般来说,日记的记载作为第一手资料,可信度较高,但因夏曾佑在《日记》中所记的吊丧对象写的是“待公”而非“菀生”(王修植),故此说尚需要对待公其人做深入考析。
我们通过对王修植友人的日记、书信等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确实可以断定《夏曾佑日记》中的“待盦”“待公”即为王修植其人(详见后文“王修植别号考”一节)。
这样一来,王修植的卒年问题也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了。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别士、碎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近代学者、诗人、史学家和思想家。
光绪十六年(1890)与王修植同中进士,两人的交往和友情大约就是从这之后开始的。
二十三年(1897)夏曾佑在天津与王修植、严复一起创办《国闻报》,期间三人往来频繁。
夏曾佑是王修植关系最为密切的朋友之一,两人的友情一直维系到王修植生命的最后。
杨琥编《夏曾佑集》载有夏曾佑光绪年间写的《日记》,记事自光绪七年(1881)二月十九日起,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三十日止,时间跨度长达24年。
日记主要记载夏曾佑上学、生活、工作和交游等事,内容较为简略,且有不少日子缺记,但因日记对夏氏人际交往记载较多,因此对研究夏曾佑的交游情形和有关友人的生平事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夏曾佑自1899年冬赴安徽祁门任知县以后,与王修植等在津友人就离多聚少。
然而直至1902年,夏氏日记中仍然有与王修植相晤的记录。
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夏曾佑祁门知县任满,五月下旬至上海,九月下旬离开上海入京引见。
夏氏在上海逗留期间,曾4次见到待公(即王修植)。
七月二十五日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