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和阮籍》读后感500字 - 读后感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21.14 KB
- 文档页数:1
嵇康读后感(共5篇)第1篇:嵇康嵇康,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人。
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的精神领袖。
嵇康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人物生平广陵散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
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
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
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
嵇康擅长音乐,作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
又通绘画、书法。
唐张怀在《书法会要》中目之为草书第二。
嵇康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
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
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曾推荐他做官,他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为官。
司马昱谓叔夜“俊伤其道”。
吕安之妻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
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
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
嵇康义愤,遂出面为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
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劝说司马昭,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 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 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比较阮籍和嵇康人生经历有感诸葛孔明一对,对出三国鼎立,政局稳定,群雄辈出,固有建安七子积极入世,每个人都有着奉献、追求、成功的机会:司马仲达一出,三家归晋,战乱频仍,人才零落,使得竹林七贤消极避世,以自我为关照对象,抒发个人情感。
而也正是这时中国文坛出现了阮籍和嵇康这对“瑜亮”,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党锢之争”将阮籍和嵇康这对弱弱书生卷入政治旋窝中,但对待政治嵇康和阮籍却体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曹魏争取覆灭之后,司马氏掌权,阮籍和嵇康无法逆时代之潮流,也只能低下头颅响应司马氏集团的征召,告别竹林到京城来,给司马氏装潢门面。
虽然满肚子的不情愿,但也只好应承,既勉为其难,亦无可奈何。
但在司马氏的昏暗统治下,两人走向了不同的反抗道路。
嵇康,鄙视权贵,面对钟会的笼络,不改其狂放本性,依旧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令其悻悻而回,钟会便怀恨在心,加之嵇康向来反对司马氏篡权,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在一曲《广陵散》的哀声中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阮籍,抱着匡扶济世的之志,志在从戎,但是正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加之在政治上的举棋不定让他没能得到专权者的太多赏识,于是便托病辞官归里。
政局险恶,世事不可为,此刻的阮籍只能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与世无争,宠辱不惊,放浪佯狂,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一个在沉默中爆发,一个在沉默中溺没:一个轰轰烈烈的死,一个平平淡淡的生。
没必要争论孰优孰劣,政治介入也好,回避也罢,都需要周旋一番,而周旋是需要才能和智慧的,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智慧与才能,一刚一柔。
《竹林七贤》读后感哎呀,说到《竹林七贤》,那可真是一出古代文人雅士的“大戏”啊!这可不是我在这儿瞎掰,这七位老兄,魏晋时期的顶尖儿人物,那故事,那风采,简直了,让人一听就忍不住想多聊几句。
首先得说说这七位大佬都是谁: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听着就一股子仙气儿,对吧?他们就像是从古代竹林里走出来的七位仙人,不问世事,只追求内心的那份逍遥自在。
嵇康啊,那可是个音乐才子,弹琴的时候,那手指头在琴弦上跳跃,就跟跳舞似的,弹出的曲子能直接把人的魂儿给勾走。
不过,他这人也是真性情,对世俗的那些规矩啊、礼教啊,那是一点都不买账,活得那叫一个洒脱。
可惜啊,最后因为一些破事儿,被小人给害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阮籍呢,也是个妙人儿。
他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驾车出去乱逛,走到没路了,就大哭一场,说是为这世道哭。
你说这哥们儿是不是有点儿“作”?可人家这“作”里头,藏着的是对时代深深的无奈和悲哀啊。
他那种超脱世俗的情怀,真是让人又敬又怜。
山涛呢,就比较务实了。
他是这七人中的老大哥,总是默默地照顾着大家。
他虽然也追求自由,但更懂得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几位,也都是各有千秋。
向秀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棒,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刘伶是个酒鬼,但人家喝得有格调,有境界;王戎呢,是个精明人,做生意是一把好手;阮咸呢,则是个音乐天才,弹起琵琶来,那简直是天籁之音。
这七个人啊,就像是竹林里的七颗璀璨的星星,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对自由、对真我的执着追求。
他们聚在一起,喝酒、弹琴、谈天说地,那种氛围,简直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
读他们的故事啊,我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绝伦的古装大戏。
有时候我会被他们的才华所折服;有时候我又会被他们的遭遇所感动;有时候我还会忍不住想: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多好啊!说不定还能跟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呢!不过话说回来啊,《竹林七贤》这本书啊,真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嵇康和阮籍》读后感范文450字
嵇康和阮籍,两个魏晋文人,同样是厌恶司马昭,为何二人的命运有所不同?一个被夺了首级,一个清享晚年。
原因就在于两人不同的性格,一个直爽,一个慎言。
在文中,作者是欣赏后者的,而我却相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都知道,天下最终会成为司马家的,但魏毕竟对他们有恩,因此,他们都对司马昭不感兴趣。
因为性格迥异,两人走了截然不同的路。
嵇康很高傲,睥睨众生,骄视当朝执政,骄视司马昭,刚正不阿;而阮籍则不同,我行我素,装醉佯狂。
本来司马昭无心杀嵇康,甚至还想拉拢他,便让山涛动员他,但嵇康断然拒绝,并写信给山涛称要与其绝交,这不仅得罪了山涛,还得罪了司马昭,司马氏就算计着要将嵇康除掉。
而阮籍就不同了,他以装醉来蒙蔽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决定放他一条生路。
在比较二人的观点后,我认为,嵇康显然要比阮籍更高一层境界。
嵇康就好比寒雪中傲放的梅花,不容俗人沾污,冰清玉洁,坚贞刚正;而阮籍就似勃勃的小草,任人随意如何。
嵇康认为自己是不俗之人,是不会屈膝于权力之下的,想方设法要逃避现实,挣脱束缚他的锁链,哪怕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种游戏是极为危险的,那需要以
自己的生命为赌,有极强的勇气与司马昭为敌的,纵然结果必定是死路一条,“士可杀不可辱”,即使你司马昭夺了我的性命,你也战胜不了我!这便是嵇康的心声。
生命如一曲华美的乐章,曲尽,嵇康这个名字就永远流芳。
嵇康读后感在阅读嵇康的作品后,我被他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所折服。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关于生命的短暂和人世间的无常。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对人生的冷静态度和对时代的批判观点。
嵇康的作品《琴赋》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之一。
这篇赋以琴为主题,描绘了琴的音色和演奏的过程。
他用美丽的词语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琴的神秘和琴音的魔力。
他通过追溯琴的起源,表达了对美的讴歌和渴望。
嵇康的写作风格简练而有力,使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在《琴赋》中,嵇康还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提到了各种政治问题,如官员的贪污和虚伪。
他批评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和对百姓的残酷。
他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并对社会的不公和不义表示关切。
《琴赋》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嵇康的诗中,他经常提到生命的短暂和人的必死命运。
他在诗中描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些描写,他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短暂,唤醒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
嵇康的另一篇作品《竹枝词》,也是我深受启发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首富有音乐性的诗歌,配以曲调,被广泛传唱。
嵇康在诗中表达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思考。
他认为婚姻是一种束缚,爱情是一种追求自由的力量。
他通过描写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竹枝词》还反映了嵇康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他提到了社会上存在的贪官污吏和世俗之风。
他批评了统治者的昏庸和百姓的盲从。
他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摆脱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与其他文人相比,嵇康的作品更为深刻和悲壮。
他的诗歌和文章充满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嵇康的思想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嵇康之后,许多文人都受到他的启发,继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诗歌被广为传唱,他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阅读嵇康的作品,我被他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所震撼。
《嵇康集》读后感读完《嵇康集》,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之旅。
嵇康,这位三国时期魏国的才子,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才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教育观念。
《嵇康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我们看到了嵇康对友情的执着与坚守,他不愿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伍,这种对友情的真挚态度令人动容。
而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则阐述了自己对音乐与情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音乐本身并无哀乐之分,而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色彩。
这种对音乐与情感的深刻剖析,无疑是对传统音乐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创新。
在《养生论》和《难自然好学论》中,嵇康则分别从养生和教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而不是刻意追求长寿。
这种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而在教育方面,嵇康则主张个性解放,反对被扭曲的儒家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但放在今天来看,却与现代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除了这些具体的篇章之外,《嵇康集》还收录了许多其他作品,如《家诫》、《太师箴》等。
这些作品虽然主题各异,但都体现了嵇康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
他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阅读《嵇康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嵇康的智慧和才华所吸引。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和魅力,更让我对人生、友情、音乐、养生和教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嵇康集》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智慧之书。
最后,我想说的是,《嵇康集》虽然是一部古代作品集,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却是永恒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嵇康集》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继续照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广陵绝响嵇康读后感
嵇康啊,那可真是个传奇又酷到没朋友的人物。
读他的故事,就感觉像是在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不过这个超级英雄有点特别,他不拯救世界,而是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看他那风度,竹林七贤之首呢。
他往那竹林里一坐,弹着琴,喝着酒,简直就是魏晋风度的代言人。
那时候的风气好像就是大家都在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嵇康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而且啊,嵇康这人朋友也很有意思。
吕安被诬陷的时候,嵇康挺身而出。
他这朋友做得够义气,可也正是因为这股子义气,得罪了那些小人,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但他肯定不后悔,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坚守正义的人。
读完他的故事,我就想,现在这个社会里,像嵇康这样纯粹的人可太少了。
我们总是被各种东西牵绊着,名利啊,社交关系啊,很难做到像他那样只为自己的内心而活。
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世俗。
同时,他也像一束光,告诉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还是要坚守一些东西的,哪怕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他的广陵绝响虽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原则的人。
竹林七贤读后感读完竹林七贤的故事,我就像被一阵来自魏晋时期的怪风给吹得晕头转向,但又觉得特别过瘾。
这七个人啊,就像是从正常世界里叛逃出来的一群怪人。
嵇康那可是个超级大帅哥,不仅人长得帅,才华还像瀑布一样,“哗哗”地往外流。
他打铁的样子我都能想象出来,光着膀子,拿着大铁锤,在那叮当叮当的,就像在跟那个黑暗的世道较劲儿呢。
可是他太有性格了,不愿意跟那些权贵同流合污,结果被砍了脑袋。
我就想啊,这时候的他肯定心里想:“哼,要我的命可以,让我低头,没门儿!”阮籍也好玩儿,整天醉醺醺的。
他驾着车到处跑,也不管跑到哪儿,没路了就大哭一场。
我就寻思,这人是咋想的呢?后来才明白,他这是心里苦啊,对这世道不满,又不知道该咋办,只能借着酒劲儿撒撒疯。
他看人的眼神还特别怪,青白眼翻得可溜了,喜欢的人就青眼相看,不喜欢的人就白眼一翻,这比现在的人直接拉黑还厉害呢。
还有刘伶,那简直就是个酒腻子。
整天抱着酒罐子,还让仆人扛着锄头跟着他,说啥“死便埋我”。
这是多潇洒又多荒诞的想法啊。
感觉他就像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个世界里只有酒和他自己的那点小自由。
别人笑他太疯癫,他肯定觉得别人看不穿呢。
王戎就比较有趣了,这小子小时候就聪明得不得了,“道旁苦李”的故事一听就知道他是个机灵鬼。
可长大了在官场里混,也染上了一些世故的毛病。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在那种环境下,要想活下去,多少得有点心眼儿。
阮咸就更洒脱了,他和猪一起喝酒的事儿我真是笑了好久。
在他眼里,可能人和猪没什么区别,都是这世间的生灵,只要能一起享受美酒,管他呢。
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境界啊。
这竹林七贤啊,就像是一群在黑暗中寻找光亮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着那个压抑的社会。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人在困境中也可以活得很有个性,虽然有时候这种个性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他们就像七颗璀璨的星星,在魏晋那个乌漆嘛黑的天空中闪烁着,虽然光亮有限,但足以让后人仰望,并且感叹:“哇,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
嵇康家书读后感嵇康啊,那可是魏晋时期超酷的人物。
读他的家书,就像是跟一个超级有个性的古人在唠家常,不过这家常唠得还挺有深度。
一开头读的时候,感觉嵇康就像一个有点严厉又满心是爱的老大哥。
他在家书里给自家孩子叮嘱这叮嘱那的,没有那种文绉绉的假大空,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道理。
我就想啊,这嵇康虽然在外面是那种蔑视权贵、不拘礼法的洒脱模样,在家里还是很操心孩子成长的普通老爸呢。
他跟孩子说要注意修身养性,这可不是简单说说。
在那个乱糟糟的魏晋时代,到处都是阴谋诡计、权力争斗,嵇康自己就深陷其中,所以他特别希望孩子能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保持内心的纯净。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家长总是叮嘱孩子在复杂的社会里不要学坏一样,虽然时代不同,但父母的那颗心是相通的。
还有啊,他谈到交友的部分特别有趣。
他大概是吃过交友不慎的亏吧,所以就告诉孩子要慎重交友。
他说那些表面上对你好,实际上心怀鬼胎的人可不能交。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很热情,但其实背后不知道打什么算盘的人。
嵇康就像是一个看透世事的智者,在家书里苦口婆心地给孩子传授着这种人生经验。
读着嵇康的家书,有时候会忍不住笑出来。
你看他,自己那么狂放不羁,却在家书里像个老学究一样,各种叮嘱,好像生怕孩子走错一步路。
不过这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这种反差感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名人。
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无奈。
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可能没办法一直陪伴孩子长大,所以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都赶紧塞进这封家书里。
就好像在说:“孩子啊,老爸我可能不能一直在你身边罩着你,这些道理你可得好好记住啊。
”读完这封家书,我对嵇康的认识又多了几分。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在竹林里打铁、和朋友高谈阔论的潇洒名士,更是一个牵挂孩子、忧心家族的普通父亲和家族长辈。
这封家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透过它看到了嵇康内心柔软的一面,也让我明白了不管在哪个时代,家的意义和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永恒不变的。
竹林七贤读后感竹林七贤啊,那可真是一群超有个性的家伙,就像夜空中最闪亮又最奇特的星星。
阮籍呢,这人也很有趣。
他心里有想法,但是又不能直白地说出来,毕竟当时的局势就像一团乱麻,一不小心就会被扯进去丢了小命。
所以他就成天喝酒,喝醉了就瞎逛,有时候跑到人家家里去,人家还以为他是来挑事的,结果他倒好,醉眼朦胧地在人家家睡一觉就走了。
他的穷途之哭也很有名,走到没路的地方就大哭,我感觉他这哭啊,哭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死路,更是他心中对于这个世界的迷茫和无奈吧。
山涛呢,感觉他像是竹林七贤里比较务实的那一个。
他虽然也和嵇康他们玩得好,但是后来又去给司马氏当官了。
这在嵇康看来可能就是一种背叛,嵇康还写了封信和他绝交呢。
不过山涛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也许觉得在那个乱世里,自己能够在官场里周旋,说不定还能做点好事呢。
刘伶那就纯粹是个酒鬼了,整天抱着酒坛子,还让仆人扛着锄头跟着他,说要是他醉死了,就直接就地掩埋。
他的这种洒脱,其实也有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在里面吧。
在那个充满阴谋和算计的时代,喝醉了就不用想那么多烦心事了,大不了一醉方休,爱谁谁。
王戎呢,小时候就很聪明,“道旁苦李”的故事就很能体现他的机灵。
可是长大了之后,感觉他变得有点世故了。
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变得很吝啬。
也许是在那个复杂的环境里待久了,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但是总感觉他失去了竹林时期的那种纯真和洒脱。
阮咸就像是个音乐狂人,他弹琵琶那可是一绝。
而且他这个人很随性,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
他和猪一起喝酒的故事就特别搞笑,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被人说不讲卫生。
但在他那个时候,他就是这么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追求自己的快乐。
竹林七贤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故事里有才华、有个性、有无奈、有坚守,也有逃避。
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乱世中人们不同的生存方式。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和他们一起在竹林里喝酒、谈天说地、弹琴唱歌,那该多酷啊。
嵇康家诫读后感
嵇康啊,那可是魏晋时期超酷的人物,竹林七贤之一呢。
原本以为他这种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人,写出来的家诫得是那种特别潇洒、充满出世思想的东西,结果一读,还挺让我意外的。
首先呢,这篇家诫就像是一个特别操心的老父亲在苦口婆心地跟孩子唠叨。
嵇康虽然自己对世俗有诸多不屑,可对孩子的教导却是满满的入世法则。
他告诉孩子这也得注意,那也得小心,比如说交友要慎重,不要轻易跟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混在一起。
这就像我们现在家长嘱咐孩子别跟那些坏孩子玩一样,特别接地气。
我就想啊,嵇康你自己在竹林里和兄弟们喝酒纵歌,潇洒得很,怎么对孩子这么“严”呢?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他对孩子深沉的爱。
他知道这世界复杂,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他还叮嘱孩子为人处事要有分寸。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稍有不慎就可能惹来大祸。
这让我感觉嵇康其实是个很矛盾的人。
他自己在理想中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可面对孩子的未来,他又不得不把那些现实世界里保命和立足的方法传授下去。
这就好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向残酷的现实低头,不过这个低头是为了孩子,又显得那么伟大。
读着这篇家诫,我还觉得嵇康特别细心。
他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想到了,然后告诉孩子应对的办法。
就像是给孩子准备了一个生活和为人处事的万能手册。
从这里面我看到了嵇康性格里细腻的一面,和他在竹林中狂放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品中国文人嵇康读后感
嵇康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独立、文采飞扬,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嵇康的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他以犀利的文字讽刺和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他对于官僚主义、权力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逐一点破,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面。
嵇康的文章没有被权势所束缚,他敢于说真话,这份勇气令人敬佩。
嵇康的文章充满了对理想、真理和美的追求。
他不满于现实,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深感无奈。
他通过笔端表达了对于自由、公正和道德的渴望。
嵇康笔下的境界给人以启迪,让人思考生活的本质和价值。
嵇康的文章富有文采,他的诗词妙不可言。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用简练而精确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嵇康的文章不仅仅是文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变革和个人追求的思考,让我明白了艺术和文学的力量。
嵇康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不容忽视,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阮籍的故事》读后感读完关于阮籍的那些故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又充满矛盾的一生。
阮籍,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魏晋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礼教的束缚与人性的解放相互交织,而阮籍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徘徊、呐喊。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的“青白眼”。
对他喜欢的人,他就用青眼相待;对他不喜欢的人,就给个白眼。
这看似简单粗暴的举动,却让我看到了他的真性情。
他不愿意伪装自己的情感,不愿意为了迎合世俗而违背内心的想法。
这种率真和直接,在如今这个充满圆滑和世故的社会中,显得多么珍贵啊!还有他醉酒避亲的事儿。
司马昭想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求娶阮籍的女儿,阮籍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又不能直接拒绝,于是就天天喝酒,一喝就是大醉,连着醉了六十天。
司马昭派去的人每次都看到他醉得不省人事,根本没法谈这门亲事,最后只能作罢。
这可太有意思了!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既保住了自己和家人,又没有公然得罪司马昭。
这其中的智慧和无奈,让人不禁感叹他的生存之道。
阮籍驾车出游,不循道路,车到穷途就痛哭而返。
这一幕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苦闷和迷茫啊!他知道前方没有路可走,却又不甘心停下脚步,那种绝望和无助,仿佛能穿透时光,直直地刺痛我的心。
他在母亲去世时,尽管内心悲痛欲绝,却依旧在人前饮酒吃肉。
但当宾客散去,他却吐血数升。
这让我看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爱,那种爱被压抑在礼教的束缚之下,只能在无人之时,以最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阮籍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坚守自我的灵魂。
他不随波逐流,不屈从于权贵,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对抗。
然而,他的抗争又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孤独。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在黑暗的舞台上独自跳跃,无人喝彩。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战乱和动荡,但又何尝不是充满了各种无奈和束缚呢?我们总是被各种规则、教条所约束,有时候甚至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阮籍的故事》读后感读完关于阮籍的那些故事,心里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阮籍,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故事,不像是一本正经的史书论述,倒更像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情感波澜的人生大戏。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阮籍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在世俗的舞台上跳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舞步。
他的不拘礼法,他的狂放不羁,起初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怎么能有人如此肆意地去挑战社会的规则和传统的束缚呢?但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极致追求。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那青白眼的典故。
对自己喜欢的人,就用青眼相待;对不喜欢的人,则投以白眼。
这看似简单的行为,却透露出他毫不掩饰的真性情。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少时候为了所谓的面子和人情世故,不得不戴上虚假的面具,对那些不喜欢的人和事笑脸相迎。
而阮籍,他就是那么直接,那么坦率,爱憎分明得让人既佩服又有些羡慕。
还有他穷途之哭的经历,更是让我感慨万千。
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走,直到路的尽头,便放声大哭。
这哭声里,包含了多少的无奈、悲愤和对人生的迷茫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境,有时候觉得前方没有了路,心里憋屈得很,却只能默默地忍着,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阮籍的这一哭,仿佛是替我们把所有压抑的情绪都释放了出来。
阮籍的故事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他用自己的方式,向那个时代,也向我们后人,展示了什么叫做不随波逐流,什么叫做坚守内心的真实。
他的饮酒作乐,也并非是单纯的放纵。
在那一杯杯酒中,或许藏着他对世事的无奈,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我们现在也常常会在疲惫的时候,想要找个方式放松一下,可能是约上朋友小酌几杯,可能是独自听听音乐发发呆。
但阮籍的饮酒,却多了一份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我的慰藉。
再想想我们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很少有时间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阮籍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忘记了最初的梦想。
《阮籍的故事》读后感读了阮籍的故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充满风云变幻、才情激荡的时代,见到了一个鲜活而独特的阮籍。
阮籍,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也充满了不羁与洒脱。
他身处乱世,却不肯随波逐流;他心怀壮志,却又无处施展。
他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阮籍最为人所知的,或许是他的“穷途之哭”。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他驾着车,漫无目的地前行,直到路的尽头,面对着那无法再前进的困境,放声痛哭。
这哭声里,饱含了多少无奈与悲愤啊!他哭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穷途,更是那个时代的黑暗,是自己理想的破灭。
我们现在出门,到处都是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想去哪儿几乎都能到达。
可阮籍呢?他走在那有限的、崎岖的道路上,前方没有了希望,身后也满是沧桑。
那种绝望,那种对命运的无力感,真的让人感到心疼。
还有他那看似放浪形骸的行为,在母亲去世时,他照样饮酒吃肉。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指指点点,说他不孝。
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呢?他用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来掩盖内心深处那无法言说的伤痛。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心里难过极了,却还要在别人面前强装笑脸,那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阮籍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世界的虚伪和礼教的束缚。
阮籍的眼睛里,似乎总是透着一种深深的忧郁。
他看这个世界,看得太清楚,也太透彻。
他知道那些所谓的权贵们的勾心斗角,知道那些表面的繁华背后的腐朽。
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却又无法改变这一切,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和酒中。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至少我们还能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通过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阮籍呢,他的才华在那个时代被压抑,他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不过,阮籍也有让人佩服的一面。
他虽然身处困境,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由的向往。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读着阮籍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
嵇康家诫读后感嵇康这人啊,在历史上那可是出了名的狂放不羁,“竹林七贤”之首嘛,喝酒、弹琴、打铁,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看起来自由散漫到骨子里的人,写起给儿子的家诫来,却满是细致入微的叮嘱。
这就好比一个摇滚巨星突然坐下来,耐心地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这种反差感还挺有趣的。
在这篇家诫里,我看到了嵇康的另一面。
他对儿子的关爱是藏在那些条条框框里的。
比如说他告诉儿子不要强劝人喝酒,这一点就很有意思。
我仿佛能看到嵇康皱着眉头,对儿子说:“小子啊,喝酒这事儿得看人家乐意不乐意,别像那些没眼力见儿的,硬灌人家酒。
”这看似是个小细节,可背后反映出的是他对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意愿的重视。
还有他提到交友要慎重,这简直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嵇康大概是吃过交友不慎的亏吧,毕竟他最后被卷入政治风波,和他那些朋友也脱不了干系。
他就像个老江湖一样,拉着儿子的手说:“儿啊,交朋友可得擦亮眼睛,那些不靠谱的人离远点,别到时候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不过呢,读着读着我也有点想笑。
嵇康你自己那么叛逆,整天跟司马氏政权对着干,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却在这儿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要规规矩矩做人。
这就像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当个乖宝宝。
但仔细想想,这也是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啊。
他不希望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想让儿子在那个复杂的世道里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从这篇家诫里,我也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那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样自由地追求心中所想,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因为太过随性而遭受磨难。
嵇康在写这篇家诫的时候,心里肯定也是百感交集的。
《嵇康和阮籍》读后感500字-读后感大全
嵇康和阮籍,两个魏晋文人,同样是厌恶司马昭,为何二人的命运有所不同?一个被夺了首级,一个清享晚年。
原因就在于两人不同的性格,一个直爽,一个慎言。
在文中,作者是欣赏后者的,而我却相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都知道,天下最终会成为司马家的,但魏毕竟对他们有恩,因此,他们都对司马昭不感兴趣。
因为性格迥异,两人走了截然不同的路。
嵇康很高傲,睥睨众生,骄视当朝执政,骄视司马昭,刚正不阿;而阮籍则不同,我行我素,装醉佯狂。
本来司马昭无心杀嵇康,甚至还想拉拢他,便让山涛动员他,但嵇康断然拒绝,并写信给山涛称要与其绝交,这不仅得罪了山涛,还得罪了司马昭,司马氏就算计着要将嵇康除掉。
而阮籍就不同了,他以装醉来蒙蔽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决定放他一条生路。
在比较二人的观点后,我认为,嵇康显然要比阮籍更高一层境界。
嵇康就好比寒雪中傲放的梅花,不容俗人沾污,冰清玉洁,坚贞刚正;而阮籍就似勃勃的小草,任人随意如何。
嵇康认为自己是不俗之人,是不会屈膝于权力之下的,想方设法要逃避现实,挣脱束缚他的锁链,哪怕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种游戏是极为危险的,那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有极强的勇气与司马昭为敌的,纵然结果必定是死路一条,“士可杀不可辱”,即使你司马昭夺了我的性命,你也战胜不了我!这便是嵇康的心声。
生命如一曲华美的乐章,曲尽,嵇康这个名字就永远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