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53.05 KB
- 文档页数:8
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电解原理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电解的过程,并知道电解的相关知识。
2.使学生熟悉电解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电解酸、电解池等。
3.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电解设备,从而预防电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危险和耗费的成本。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形式:介绍电解原理及其应用:采用精讲结合实例的方式,由教师先介绍电解的基础概念,然后分析及解释电解中的各种现象,最后介绍电解的实际应用及相关技术。
2.教学工具: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网上案例等。
3.教学监测手段:定期开展抽测考试、答疑研讨等。
三、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了解电解原理和其原理,进行初步思考及课堂活动准备。
一课:由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电解的原理,探讨电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再以实物模型为例讲解电解的实际应用。
二课: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解的过程,以及专家们如何运用电解的知识进行操作及分析。
三课: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电解过程的模拟,从而加深学生对电解相关原理及技术的理解。
四课:举行抽测考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精炼学生掌握的知识,并追溯其学习趋势。
五课:激发学生浅显领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搜索实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讨论电解过程中的各项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力。
六课:开展总结及答疑,让学生反馈学习体会及感悟,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并掌握电解原理和相关技术,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技能提升。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精选3篇)教案一: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电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学习目标:1. 了解电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3. 了解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电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电解槽、电池、导线、电极等。
3. 实验药品:NaCl溶液、CuSO4溶液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电解槽和电极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电解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电解的好奇心。
Step 2:讲解电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 什么是电解反应?电解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外加电压,使金属离子得以向阴极还原,非金属离子得以向阳极氧化的过程。
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其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和离子的迁移速度有关。
Step 3:讨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及其影响因素(20分钟)1. 为什么纯水不导电?纯水中几乎没有带电离子,所以不具备导电性。
2. 为什么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于弱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中大部分离子已经离解,能够自由移动,故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
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和离子的迁移速度有关。
Step 4:介绍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例子(10分钟)1. 化学电镀: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将金属镀在电镀物体的表面。
2. 电解水制氢:通过电解水,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3. 盐的电解法制取氯气:通过盐水电解,将氯气从盐水中分离出来。
Step 5: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电解实验,例如电解CuSO4溶液,观察电极上的变化,通过实验充实学生对电解反应的理解。
Step 6:小结(5分钟)总结电解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案本资料由查字典化学网为您整理提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 ,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 ,能电离出阴阳离子 ,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 ,相互对立统一 ,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共分为三局部: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 ,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 ,而弱电解质在水中局部电离 ,溶液中既有离子 ,又有分子。
同时 ,教材中配合图画 ,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根底上 ,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局部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根底 ,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是本节的难点 ,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 ,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 ,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 ,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根底 ,而且通过讨论 ,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 ,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 ,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 ,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 ,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 ,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 化学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三化学: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As far as human civilization is concerned, Siegbo once said, "The ladder of chemical human progress, and many magical phenomena are related to chemical reactions.高三化学: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针对性测试题一、选择题:1.如下图所示,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番茄里,锌片是()。
A.阳极 B.正极 C.阴极 D.负极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原电池跟电解池连接后,电子从电池负极流向电解池阳极C.电镀时,电镀池里的阳极材料发生氧化作用D.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气3.电解硫酸铜溶液时,若要求达到以下几点:⑴阳极质量减少,⑵阴极质量增加,⑶电解液中[Cu²+]不变,则可选用的电极是()。
A.纯铜作阳极,含锌、银的铜合金作阴极B.含锌、银的铜合金作阳极,纯铜作阴极C.用纯铁作阳极,用纯铜作阴极D.用石墨作阳极,用惰性电极作阴极4.下列叙述能说明金属甲比金属乙活泼的实际事实是()。
A.同价态的阳离子,甲的氧化性比乙强B.将甲、乙作电极与稀硫酸酸溶液组成原电池,甲是负极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D.常温下,甲能和 NaOH溶液反应,而乙不能5.在25ºC时,将两根铂电极插入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中进行电解,当电路中有a mol电子转移时,溶液中析出mg Na₂SO4 ·10 H₂ O晶体。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案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原理,掌握电解、电解池的概念(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对比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电解质溶液的电解,结合电解原理分析,通过教师的设疑、释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猜测并分析推理实验现象,通过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电解装置的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NaCl溶液为例分析电解产物。
2.难点: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二、教学设计:知识线:从电解水的现象入手,引出电解原理,电解池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能力线: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发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最后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引入】大多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并不会让你在离开电源的情况下超过两天。
我们不仅每天要为手机充电,同时还要为移动电源充电,而普通的移动电源也不能让我们尽情的使用手机。
不过现在,一款名叫Brunton Hydrogen Reactor的氢燃料移动电源终于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虽然之前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航天、交通、军事、生产等诸多领域已经有了不少应用,但是出现在电子科技产品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这是一款专门为野外求生玩家准备的产品,套件中的电池可给手机充电五六次,每次充电时间1小时左右,它有望成为露营、地震期间、紧急救援的新利器。
大家是否也需要这样一款移动电源呢?我们知道,氢氧燃料电池是将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为用电器使用,同时生成水,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水再分解,原料就可以循环利用了,如何将水分解呢?生:电解。
【问】那么电解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原理是什么呢?又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探讨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
电解原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设计一堂关于电解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课程。
通过此课程,学生将了解电解原理、电化学方程以及电解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2.掌握电解过程中的电化学方程式。
3.了解电解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3.1 电解的基本概念1.电解的定义;2.电解的基本原理;3.电解过程中的正负极性。
3.2 电化学方程式1.电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电解过程中的离子化反应;3.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3 电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电镀的原理和应用;2.电解制氢的原理和应用;3.蓄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3.4 实验设计与实施1.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电解原理的基础知识,例如电解的定义、基本原理等。
务必使用简单易懂的例子和图示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讨论电解方程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实验教学: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并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口头提问:随堂进行小组或个体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实验结果的理解。
2.实验报告: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分析,并附上自己对实验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资源1.电解原理的教学PPT;2.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化学品;3.实验指导书;4.相关教科书和参考书。
七、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划在教学周期内进行,大致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电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第二课时:讲解电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方法;3.第三课时:探讨电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第四课时:设计并进行电解实验,分析实验结果;5.第五课时:进行教学评估和总结。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福清一中吴国海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对应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转化中电解的原理及应用》中的一节内容。
该内容是高中化学中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习好该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电解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知识平台。
本节课安排四个活动,一是[交流与讨论]电解熔融态氯化钠;二是[活动与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三是[交流和讨论]电解饱和食盐水;四是[观察与思考]电镀银的工作原理。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电能转化化学能的条件和方法。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求知欲望较强,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但理论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对于一些相似原理,概念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消除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感和乏味感。
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掌握负极、正极的概念及其电极反应的书写,自然引出电解池的内容,但学生学到电解池后和原电池比较容易搞混,所以应注意强调:原电池的电极为正极、负极。
电子流出的电极为负极,电子流入为正极;而电解池的电极称为阴极、阳极。
无论电解池、原电池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负极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而正极和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应提醒学生注意辨析。
3.设计思想中学化学课教学设计规范指导意见指出:“课堂教学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实验或数据等化学事实”。
本节主要使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明确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得新知。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解的概念,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电解的应用领域,认识电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电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解的定义及分类2. 电解原理及电解过程中的物质变化3. 电解的应用领域4. 电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电解原理的微观解释2. 电解过程中的物质变化3. 电解应用领域的拓展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电解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对电解过程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电解水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解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电解原理:详细解释电解的微观过程,阐述电解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 电解应用领域:介绍电解在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电镀、水的电解等方面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电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电解水制氢、电解食盐制氯气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解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电解原理的深入探讨1. 电解质的定义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解释电解质的离子化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对导电性的影响。
2. 电解极性的确定介绍阴极和阳极的概念,解释电极电位的差异如何决定电解过程中的反应。
3. 电解电流与电极反应探讨电流的方向与电极反应的关系,以及电流强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七、电解实验设计与安全1. 电解实验的基本setup介绍进行电解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包括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等。
2. 电解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安全规则,如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防止电气火灾等。
3.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解实验指导学生设计一个从氯化铜溶液中提取铜的电解实验。
八、电解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1. 金属的冶炼与精炼解释电解在提取金属,如铜、铝、锌等过程中的作用。
教案:电解原理及其应用〔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熔融氯化钠电解体系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电解、电解池概念,清晰的建立起电极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正确的判断阴阳极②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电解的原理,分析电冶金以及电解饱和食盐水、电镀、电解精炼等复杂体系中所发生的反应,体会电解的实用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电解原理和一般规律;难点是判断电极产物和电极反应和电解总反应式的书写三、教学流程惰性电极不变,离子导体更换为硫酸钠溶液 其它不变,阴阳极均改位铁 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探究分析归纳 电解熔融氯化钠电解、电解池、阴阳极和电极反应概念,电极反应式书写。
构成电解池的条件分析初步了解离子放电能力的强弱,了解氯碱工业原理活动探究4、给钥匙镀铜活动探究5、电解精炼铜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全面提升 回扣初中所学电解水知识,把旧知识纳入新体系,了解离子放电顺序得出实质 是电解水发现新知, 完善体系归纳总结出完整的不同电极条件下的离子放电规律学以致用,体会 学习快乐归纳总结出构成电镀池的基本条件,了解电镀工业体会电解电镀原理在电解精炼上的神奇应用,感受化学之美综合分析,实现 能力升华画龙点睛,固化能力形成本单元核心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能 力不 断 提 升知 识 循 序 渐 进活动探究1、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惰性电极不变,离子导体有单一体系变成复杂体系 活动探究2、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钠溶液活动探究3、铁电极作阴阳极电解硫酸钠溶液 认知迁移,阳极改为铜电极 小结四、教学过程[总结]一、电极反应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阴极:2Na ++2e-=2Na〔氧化反应〕总反应:2Na ++2Cl-电解Cl2↑+2Na2NaCl 电解Cl2↑+2Na[讲解]讲解1807年戴维电解获得金属钾的史实,说明不可能不是绝对的,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本不可能的事情,很可能就变成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