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躯体-中枢-内脏编组网络及其数学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43.49 KB
- 文档页数:2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8月第31卷第4期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2019Vol.31No.4针灸戒毒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吴生兵V王埜3吴欣彳王斌2朱国旗2宋小鸽I周美启"(1.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8;3.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合肥230038,4.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亳州236800)摘要:近年来有关戒毒的观察研究屡见报道,其中运用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毒品成瘾领域显示出较大优越性。
研究表明,针灸戒毒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系统效应作用有关。
笔者查阅涉及针灸戒毒的作用机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针灸治疗毒晶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针灸;毒品成瘾;中枢;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Neurochemic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Underlying Improvement of Drug AddictionWU Sheng-bing12,WANG Kun3,WU Xin3,WANG Bin2,ZHU Guo-qi2,SONG Xiao-ge1,ZHOU Mei-qi141.Research Institute of A cupuncture and Meridian,,Anhui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8,China;2.Key Laboratory of Xin9an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8,China;3.Graduate School of A 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8,China;4.Bozhou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f A nhui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9Bozhou236800,China.Abstract: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drug addi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frequently,and acupuncture as a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has shown great superiority in the treatment of drug addiction.A few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basic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s effectiveness in the treatment of drug addiction maybe related to the the nervous,endocrine and immune system.The author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and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 the neurobiology of drug addiction.Key words:Acupuncture;Drug Addiction;Neurochemical;Mechanism毒品成瘾,是一种因长期反复应用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等阿片类物质,产生躯体及精神依赖的病理状态。
治疗血气分,其余类推也㊂气分㊁血分同病者,气血同调,再分主次㊂此外,根据疾病的层次传变规律,还可采取治未病的方法,即病在气分者可先顾护血分,其他类推也㊂此与近代名家姜春华之 截断扭转 与 先证而治 的急性病临床辨治思想相似[15]㊂由此能较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势和发展轨迹,可阻断病情的发展,已病防传,先发制病,提高疗效㊂6㊀小㊀结现代内科疑难疾病有其自身内在规律性,利用气㊁血㊁精㊁神层次辨治的新思维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贴切地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能更准确地把握病机,对内科疑难疾病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㊂参考文献:[1]田代华.中医辨证要素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22(2):87-91.[2]陈宪海.六淫病因层次论[J].吉林中医药,2006,26(7): 1-2.[3]杨卫红,廖华君,杨亚平.论‘黄帝内经“气血与脉象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1,31(5):387-388.[4]吴小明. 精血同源 的发生学认识[J].吉林中医药, 2005,25(1):3-4.[5]吴秀芹,梅晓云.气血失调引起血管性痴呆的病机探析[J].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22-1023. [6]郭大礼,刘明莲.冠心病从气血精神理论辨治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7):5-6.[7]郑洪新.周学海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精华[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2):92-94.[8]任继学,范国梁.略论气㊁血㊁精㊁神[J].江苏中医杂志, 1983,15(2):7-8.[9]李今庸.精㊁神㊁气㊁血㊁津液的内在联系[J].中医药通报,2018,17(4):7-10,22.[10]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宋福印.气血精神辨证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1,3 (3):69-72.[12]张磊.从气血精神层次探析张琪辨治慢性肾炎的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6):24-26. [13]张磊,颜新.国医大师颜德馨治疗心系疾病气血精神层次用药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625-627.[14]翟双庆,黎敬波.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5]贝润浦.论姜春华 截断扭转 与 先证而治 的辨证思想[J].北京中医药,2010,29(8):586-589.通信作者:张磊,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 200437,see-eye@∗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9YFC1711604);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7 124号)收稿日期:2020-08-20;修回日期:2020-12-24(编辑㊀陶㊀珠)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4-0006-04㊃学术探讨㊃基于中西医维度对脑肠轴的探讨∗徐春悦1,李宝玲2(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㊀随着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卒中后抑郁及其脑肠轴机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㊂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中医学㊁西医学的角度对国内外涉及的脑肠轴基本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卒中后抑郁脑肠轴相关机制,并对脑肠轴的现代应用进行了分析㊂接着介绍了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具体认识,综合性地汇总了中医大家们对脑肠轴中医维度的理解㊂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主要包含脾主运化㊁肝主疏泄㊁脾肾相关3个方面,重点从脾㊁肝㊁肾3个方面阐述了 脑 与 肠 互动的机制;西医学主要阐述了脑肠轴㊁肠脑互动等相关概念,以及脑肠的信号传导与相互作用,分别从肠屏障和血脑屏障㊁微生物群进行了详细说明㊂通过中西医维度具体阐述脑肠轴,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脑肠轴的研究现状,为随后的研究奠定基础㊂通过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分析,引出了认识和治疗卒中后抑郁脑-肠-微生物轴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㊂关键词:脑;肠;脑肠互动;脑肠轴;中西医维度中图分类号:R255.2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4.03㊀㊀卒中又称 中风 脑血管意外 ,是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㊂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疾病之一,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以情绪低落㊁兴趣减退㊁神疲乏力㊁思维迟缓㊁食欲减退㊁悲观欲绝,甚则出现自杀倾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动能康复[1]㊂现有研究[2]表明:卒中后抑郁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㊂卒中后抑郁是在卒中的基础上发生的情感和躯体障碍,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性和神经性损伤,是一种器质性情感障碍,属于继发性抑郁的范畴㊂当前研究[3]表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脑肠轴密切关联㊂现从中西医维度出发,探讨卒中后抑郁脑肠轴机制[4]㊂1㊀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脑肠轴的概念,但现代研究已经证实脑肠轴与 脾主运化㊁肝主疏泄㊁肾通于脑 [5-7]密切相关㊂中医学脑肠轴中对 脑 的调节可以理解为调节脑血管相关疾病及情志障碍;对 肠 的调节可以理解为调节与消化动能相关的脏腑功能㊂中医学对脑肠轴的理解不仅指单纯解剖意义上脑与肠的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心脑与脾(胃㊁肠)的关系,心脑与肝的关系,脾肾脑相关㊂临床上通过对脑肠轴的调节可以治疗和改善不寐㊁痴呆等心系病证,胃痛和便秘等脾胃系病证,中风㊁头痛等肝胆系病证,郁证㊁消渴等气血津液病证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五脏,受神统领㊂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元神一分为五,各自调控着五脏的生理活动㊂1.1㊀心脑与脾(胃㊁肠)经络系统是中医学脑肠轴的重要桥梁㊂‘灵枢㊃经筋“曰: 手阳明之筋 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㊂ ‘灵枢㊃经脉“曰: 足阳明之别 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㊂ ‘灵枢㊃经别“曰: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㊂ [8] 脑 与 肠 生成冲养,神明共统㊂‘类经㊃脏象类“曰: 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思动于心则脾应㊂ 人的思虑发于心,应于脾㊂思虑过度气结,则会影响脾的运化;脾作为情志调节枢纽,同样会反作用于心,如‘儒门事亲“讲到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 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 ㊂脑神不足,过度用脑,精神紧张或抑郁,则易致脾虚,思虑不断,不思饮食,纳食减少;反之,思虑过甚,则伤脾伤神,则令人迟寐㊁不寐,继而损及五脏㊂卢殿强等[9]指出,中焦之气正常的升降出入是情志活动正常的基本保障㊂脾生血,血养心;脾失健运,心神失养,心思不应于脾则产生情志障碍㊂‘素问㊃灵兰秘典论篇“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㊂小肠者,受盛之官㊂ 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通过脾运化功能产生,在肠腑被吸收㊂‘灵枢㊃五癃津液别“曰: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㊂ 吸收的水谷精微最终充养脑髓㊂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㊂脑为元神之腑,主宰一身的精神意识㊁感觉运动㊂五志由元神所主,情动于外而神舍于内,故脑之神气足则可驭志,使五志顺和㊂五志顺,则五脏安和;五志伤,则元神受损,五脏失衡㊂脑可以主五脏之神,并统领五志,五脏受损同样也可以导致元神受损㊂1.2㊀心脑与肝中医学理解的 肝 对 脑肠轴 的调节主要与肝主疏泄相关[10]㊂五脏以肝为贵,肝气升发,畅达全身气机,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㊁胆汁的分泌排泄㊁脾胃运化㊁男女生殖功能正常发挥和情志的舒畅等㊂肝失疏泄可直接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㊂中医学认为:脾胃乃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而肝气的疏泄对该枢纽起着关键的作用,肝气条达疏泄,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㊂反之,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失于疏泄则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调;或忧思多虑伤脾,脾运化不利,则会影响肠腑,甚至会影响脑髓的充养㊂1.3㊀脾肾脑相关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为用,共同滋养脑髓[11]㊂‘灵枢㊃经脉“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㊂ ‘黄帝内经“中 肾藏精,精生髓 的理论均表明了脑髓来源于先天之肾精,脑通于肾㊂脾肾脑相通,膀胱经为使㊂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联系肾与脑的纽带㊂脑与肾在经络上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相连㊂‘灵枢㊃经脉“曰: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络肾属膀胱㊂ ‘难经㊃二十八难“曰: 督脉者,起于下极肾中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㊂ 督脉沟通肾经,上达风府部入脑㊂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滋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㊂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㊂范明明等[12]提出在 脑肠轴-脾肾脑相关 的理论指导下可以研究防治功能性胃肠病,也可通过强健脾胃之法,使脾胃化生气血精微滋养百骸㊁充养肾精,致使五脏安和,身体平健㊂2㊀西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2.1㊀脑肠轴及其相关概念脑肠轴由脑㊁肠及肠道微生物所构成,控制脑和肠道功能的双向交通系统,包括肠神经系统(ENS)㊁自主神经系统(ANS)㊁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CNS),以及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系统(HPA)[6]㊂脑与肠之间的双向调节称为脑肠互动[13],中枢系统受到刺激时,可以通过传出神经影响胃肠道;内脏感觉通过肠神经系统也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脑肠互动是通过脑肠肽实现的㊂脑-肠肽是存在于ENS和CNS的神经递质或肽类物质,主要通过体液途径或胃肠激素直接影响胃肠功能和情绪[6]㊂近年来,脑肠轴成了抑郁症的研究重点,并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了两者间的密切关系[14]㊂2.2㊀脑肠互动的作用机制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双向沟通渠道,涉及神经㊁内分泌和炎症机制㊂脑肠轴双向应答机制可以概括为神经内分泌通路㊁内分泌通路㊁免疫调节通路㊁代谢系统调节通路㊂每一通路均需微生物菌群的参与,而脑与微生物菌群的信号传导通过肠屏障和血脑屏障渗透性的变化来调节㊂2.2.1㊀肠道屏障肠道屏障是由紧密连接的上皮细胞的基底单层和包含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抗菌肽的动态黏液层组成[15]㊂针对特定的微生物产物,胃肠道黏膜中的相应识别受体可以激活抗菌防御㊁肠道炎症和免疫耐受㊂在内环境稳态的条件下,肠上皮屏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和大分子能够通过微褶细胞进入肠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㊂黏液层外层是共生微生物,代表一个动态屏障,维持一个富含糖蛋白的生物膜[16]㊂这种保护性生物膜可以在低膳食纤维时期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增加病原体的易感性㊂肠屏障的通透性可能会受到炎症介质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17]㊂2.2.2㊀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代表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之间的扩散屏障,由紧密连接的大脑内皮细胞组成㊂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调节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来影响这种屏障的通透性㊂研究[18]表明:短链脂肪酸可能是一种关键的信号代谢物,通过遗传修饰来影响血脑屏障㊂脂多糖也可在血脑屏障中发挥作用,虽然作用很小,但是可以破坏血脑屏障[19]㊂2.2.3㊀微生物到大脑的信号传导脑肠轴内的信号传导通过肠屏障和血脑屏障渗透性的变化来调节,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流主要通过微生物的衍生中间体进行,包括短链脂肪酸㊁总胆汁酸和色氨酸代谢产物等[20]㊂其中一部分中间体可以直接与肠内分泌细胞㊁肠嗜铬细胞和黏膜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传播自下而上的信号;一部分中间体能够穿过肠屏障进入全身循环,甚至可能越过血脑屏障㊂2.3㊀脑 肠 微生物轴的临床意义脑 肠 微生物轴的靶标有可能成为脑肠疾病新药开发的靶标㊂肠道微生物的相关假说[21]认为:抑郁症与个体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及脑肠轴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病理基础㊂肠道微生物异常或许是抑郁症的直接诱因,调节肠道微生物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㊂根据微生物群假说,脑肠轴可能是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缺失的环节[22]㊂脑肠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肠道细菌含量,称为微生物群[23]㊂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成熟[24],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25],血脑屏障的形成和维持,神经发生[26]和髓鞘的形成[27]㊂肠道菌群或许可以直接影响哺乳动物大脑的发育和健康功能[28]㊂微生物群假说可能成为单胺假说的替代㊂3㊀小㊀结脑肠轴是人们认识㊁突破精神疾病难题的重要转折,人们对卒中后抑郁症的关注从心理到大脑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再到脑肠轴,最后转向菌 肠 脑轴㊂现代研究[29]表明:肠道菌群异常可能是抑郁症的直接诱因,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菌 肠 脑轴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菌 肠 脑轴功能失调或许是抑郁症的真正病理基础㊂中医学受脑肠轴的影响,治疗卒中后抑郁时已提出了或许脾虚是抑郁的病机关键的观点㊂参考文献:[1]范鹏,赵铎.中西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与诊治[J].中医研究,2019,32(3):7-9.[2]沈路遥,朱东亚.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的研究进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2):287-292.[3]李钰婷,甘海宁,赵自明,等.柴芍安神解郁颗粒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中成药,2020,42(9):2451-2454.[4]关东升,李迎霞,孟毅,等.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29(6):73-76. [5]冯文林,伍海涛.从 魄门亦为五脏使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0): 1314-1316.[6]汪龙德,杜晓娟,刘俊宏,等.基于脑肠互动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思路[J].中医研究, 2019,32(4):1-3.[7]蔺晓源,蔡光先,谭元生.从脑肠轴研究 脾肾相关 理论的思路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10-2211.[8]史彩霞,姜毅,马聪明,等.基于脑-肠轴理论谈 胃不和则卧不安 [J].中医研究,2018,31(1):55-57. [9]卢殿强,孙志广.基于脑肠轴探讨 心脾相关 在临床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9,41(8):1257-1260. [10]李晓红,陈家旭.肝主疏泄与脑-肠轴的相关性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10):872-874. [11]郑嘉怡,潘华峰,赖新生,等.浅谈脾胃病中 脾胃 脑相关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4):1691-1693.[12]范明明,张湘龙,刘佳鑫,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4(11):1300-1305.[13]冷金成,张微,李思宇,等.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双向调节作用与脑肠互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5): 1142-1145.[14]ALPER EVRENSEL,BARLSÖNENÜNSALVER,MEH-MET EMIN CEYLAN.Neuroinflammation,Gut-Brain Axis and depression[J].Psychiatry Investing,2020,17(1):2-8.[15]JOHN R KELLY,PAUL J KENNEDY,JOHN F CRYAN,et al.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the gut microbiome,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stress-related psychiatric disorders[J].Front Cell Neurosci,2015,9:392.[16]IVAYLO I IVANOV,KOJI ATARASHI,NICOLAS MANEL, et al.Induction of intestinal Th17cells by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J].Cell,2009,139(3):485-498. [17]RANA M AL-SADI,THOMAS Y MA.IL-1beta causes an in-crease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tight junction permeability[J]. Immunol,2007,178(7):4641-4649.[18]WILLIAM A CARLEZON JR,STEPHEN D MAGUE,AIMEE M PAROW,et al.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uridine and omega-3fatty acides are potentiated by combined treatment in rats[J].Biol Psychiatry,2005,57(4):343-350. [19]ARAVINTHAN VARATHARAJ,IAN GALEA.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 systemic inflammation[J].Brain Behav Im-mun,2017,60:1-12.[20]JESSICA M YANO,KRISTIE YU,GREGORY P DONALD-SON,et al.Indigenous bacteria from the gut microbiota reg-ulate host serotonin biosynthesis[J].Cell,2015,161(2): 264-276.[21]康健,周策,陈明生,等.肠道微生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预防治疗展望[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 (5):384-387.[22]ALPER EVRENSEL,MEHMET EMIN CEYLAN.The Gut-Brian Axis:the missing link in depression[J].Clini Psychopharmacol Neurosci,2015,13(3):239-244. [23]CATALIN CHIMEREL,EDWARD EMERY,DAVID K SUMMERS,et al.Bacterial metabolite indole modulates in-cretin secretion from intestinal enteroendocrine L cells[J]. Cell Rep,2014,9(4):1202-1208.[24]KENYAHONDA,DAN RLITTMAN.The microbiota in adaptive immune homeostasis and disease[J].Nature,2016, 535(7610):75-84.[25]NOBUYUKI SUDO.Microbiome,HPA axis and production of endocrine hormones in the gut[J].Adv Exp Med Biol, 2014,817:177-194.[26]EBERE S OGBONNAYA,GERARD CLARKE,FERGUS SHANAHAN,et al.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s regula-ted by the microbiome[J].Biol Psychiatry,2015,78(4):e7-9.[27]A EHOBAN,R MSTILLING,F JRYAN,et al.Regulation of prefrontal cortex myelination by the microbiota[J].Transla-tional psychiatry,2016,6:e774.[28]ALPER EVRENSEL,BARISÖNENÜNSALVER,MEH-MET EMIN CEYLAN.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he microbi-ome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Med Sci(Basel),2019,7(2):21.[29]黄小群,廖小平.肠道菌群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112-116.通信作者:李宝玲,教授,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院,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西街46号,030012,159****8836@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03D31189)收稿日期:2020-08-10;修回日期:2020-10-15(编辑㊀马㊀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4-0009-04㊃临床研究㊃清热利胆汤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6例∗张兆宏,刘㊀翔,王兆阳,黄晶晶,张㊀楠(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腔镜微创外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㊀目的:观察清热利胆汤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腔镜微创外科急性梗阻性。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
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
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
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
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
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
当然,异议者也不少。
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
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
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
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
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
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
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
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
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
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
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吴玲君1,孙建华2(1.南京中医药大学;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近年来,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以及其治疗的局限性,针灸对于胃肠动力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文献报道针刺对于胃肠动力异常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针灸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
对此,笔者就针刺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对近年的文献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针刺;胃肠动力;治疗特点;作用机制针刺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根据杜元灏等统计的消化系统针灸病谱显示,涉及到针灸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达56种,其中膈肌痉挛、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30种疾病为针灸的优势病种[1]。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对其调节胃肠动力的机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针灸对胃肠动力的影响1.1针刺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整体性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灸对胃肠动力具有良好的全面调整作用,它对食道、胃、肠的运动均有影响,同时对胃肠分泌、胃肠电节律以及胃肠免疫也有良性调整作用。
如电针“足三里”穴能显著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动力,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的结肠转运时间(CTT)[2],并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3]。
针刺还具有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4 6],针刺足三里还能有效提高胃黏膜血流,减少生长抑素的生成,抑制胃黏膜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强度,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损伤黏膜的修复,明显降低溃疡模型动物的胃溃疡指数(UI)。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对外周血中的多种胃肠激素均有调节作用。
周惠芬等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和照海穴对慢传输便秘模型大鼠的结肠肌电频率与振幅的改变具有双向调整的作用[7]。
针刺足三里、天枢穴还能够提高或促进黏连性肠梗阻大鼠sIgA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有效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对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8]。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马菲1,张建宾2,马永利3,王晓宇3,李华南4**(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科教科,天津30012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20;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4.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300193)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多种因素刺激引起的持续性躯体和精神双重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作为临床常见病,该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CFS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加深,其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特别是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不足。
目前,已知的CFS发生与人体多系统功能异常相关,特别是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及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CFS机制研究相关文章,拟为学界了解目前研究进展提供便利。
同时,对今后学者研究给予一定的建议,希望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以飨学者。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疗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5-0073-04CFS是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倦怠感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抑郁、焦虑、体重下降等症状的疾病,影响患者正常工作[1]。
流行病学显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CFS患病率是0.1% 5%,其中多以20岁 40岁女性为主[2]。
近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其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病若得不到积极和及时的治疗,易引发免疫、心血管、神经及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现代医学对C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医学界普遍认为,CFS的发生与慢性应激、心理、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