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
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1、引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进食糖尿病饮食。
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在管理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对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干预内容(1)能量摄入控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代谢状态、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合理控制能量摄入量。
(2)碳水化合物摄入控制:限制膳食中高糖食物的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时间。
(3)脂肪摄入控制:控制膳食中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适量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
(4)膳食纤维摄入增加:推荐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来实现。
(5)饮食均衡:推荐患者根据个人需求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素,从而保持饮食的均衡。
(6)饮食时间和频率控制:推荐患者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饥饿或暴饮暴食。
(7)饮食行为改变: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减少糖分饮料和零食的摄入,避免过量饮酒等。
(1)控制血糖水平: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能够通过合理的能量控制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控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研究显示,经过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2)改善血脂水平: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中的脂肪摄入控制和膳食纤维摄入增加对改善血脂水平有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经过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升。
(3)控制体重和腰围: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能够通过能量摄入控制和饮食行为改变,有效控制体重和腰围。
研究显示,经过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和腰围显著降低。
(4)提高生活质量: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
综合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指导,进一步稳定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作息,提升生活质量。
方法: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了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分组以盲抽的方式选择患者,综合护理指导(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
对比治疗成果。
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上,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指导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稳定血糖,值得在继承借鉴中发展。
关键词:综合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护理效果;血糖指标;生活质量糖尿病属于常见的疾病,特点在于具有终身性质,且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家族遗传有关,多见于中老年群体[1]。
随着病情的进展,往往有不同傀儡戏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患者不仅要受到疾病的困扰,在生活质量、情绪状态上均表现得焦虑、烦躁,医嘱用药依从性也会随之下降,难以实现稳定血糖水平的目标。
综合护理干预已经是常见的护理手段,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推进护理工作,在稳定病情的过程中提升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理解治疗方案,保持健康生活[2]。
在护理要点中,要结合患者个人差异,加强血糖检测、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积极地参与到并发症预防中。
鉴于此,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了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对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了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分组以盲抽的方式选择患者。
观察组所纳入的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抽取介于53~84岁之间,平均测验值经求取为(62.45±3.96)岁;对照组所纳入的100例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抽取介于55~83岁之间,平均测验值经求取为(62.39±3.81)岁。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2021年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
分析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以及血糖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结果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模式,有显著提升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能够改善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理;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血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利用不足引起。
而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帮助身体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以供能量和其他生理功能。
当胰岛素的作用受到影响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会升高,导致糖尿病的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和疲劳等。
糖尿病分为多种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
本次研究将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并观察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2019年-2021年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将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
对照组中,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71.25±12.58)岁;男:女(38:26)例;病程3-7年,平均病程(5.45±1.58)年。
观察组中,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1.85±12.48)岁;男:女(37:27)例;病程2-6年,平均病程(5.05±1.28)年。
护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本文将社区191例出院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遵医率、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比例、并发症和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空腹血糖值各组护理后均显著优于护理前(P均<0.01),护理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可见护理干预对于提高社区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糖尿病是危害社区居民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但是,许多社区糖尿病病人对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无法保证系统治疗疾病[1]。
通过在该人群中开展护理干预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保障得到完整、连续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所致伤残和病死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和生存质量。
作者通过社区调查所得191糖尿病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表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作者以社区调查所获得的191例糖尿病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107例,女患84例;年龄介于34~76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49岁;患病时间介于1~13年之间,平均3.5年。
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9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患病时间、空腹血糖以及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在对照组基础上,主要给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①健康资料档案的建立。
评估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程度,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具体评估信息为与患者及其共同生活人员制订个性化护理干预计划并给予适当辅导,始终保持与包括患者在内的相关人员的密切联系,定期讲解、评估和教育相关糖尿病知识,贯彻执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干预理念,应用心理护理措施使之主动配合并参与护理干预,建立朋友式的的护患关系[3]。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8
260
・临床监护・
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雷平英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双溪中心卫生院,湖北 咸宁 437014)
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方法选取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与护理组(4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使药物疗效得到明显提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综合护理;2型糖尿病;高血压;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8.227
0 引言
目前,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会引发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是较为常见合并症[1-2]。
高血压、糖尿病病理基础均为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与护理组(40)。
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肿瘤合并症,继发性糖尿病患者排除。
其中30例女,40例男,年龄为55 ̄82岁,平均为(62.32±2.64)岁;病程为2 ̄19年,平均为(9.02±1.32)年。
对比两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含药物治疗、血压监测、血糖监测等。
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①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心理情况,消除其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介绍疾病有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②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餐后肌肉放松运动,但需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适当运动能缓解患者情绪,保证睡眠,控制血压、血糖。
③饮食护理。
制定饮食方案,以低脂、低盐饮食为主,钠盐摄入量每天<5g;降低胆固醇、脂肪摄入,控制饮食,少食多餐。
④用药指导。
患者要遵医嘱严格用药,不能自行更换或者停止药物,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压与降糖药物,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⑤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患者掌握监测记录血压、血糖方法,并对患者采取保健知识、治疗原则以及并发症知识健康教育。
1.3 生活质量评价。
对患者行6个月随访,应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评价生活质量,包含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 软件,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组(n=40)时间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护理组干预前50.33±7.2253.32±7.3252.46±6.7752.46±7.36干预后66.32±7.32*69.24±6.33*67.87±6.56*68.30±7.47*对照组干预前51.46±7.4652.45±7.6851.36±6.3653.60±7.47干预后53.45±7.0253.46±6.3552.79±6.4853.87±7.49注:与对照组比较,t=5.675、7.871、7.314、6.100,P<0.05。
3 讨论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高血压危险因素,二者合并血糖控制复杂,预后差,会加快并发症与心血管疾病进展,增加病死率。
所以,要想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情,仅靠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主要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调整饮食,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锻炼,提升药物依从性,进而控制血压、血糖,改善生活质量。
唐传芬[4]研究发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护理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与预后,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符合唐传芬研究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学红.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
学杂志,2011,09(15):12-14.
[2] 张在美,王禹.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J].齐鲁护理杂志,2012,07(25):45-48.
[3] 沈莉华,周敏.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
疗养医学,2010,10(04):98-100.
[4] 唐传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
业),2011,07(19):76-79.
[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05):432-433.
[3] 史风梅,李小红.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
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01):211-212.
[4] 郭宝玲,李光华,李进玲,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术后并发急
性肾功能不全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01):167-168.
[5] 高秀梅,胡焕琴.急救护理流程在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
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7):36-37.
[6] 李晓利,李福荣.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11):26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