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2
- 格式:ppt
- 大小:560.50 KB
- 文档页数:10
《马说》教案2课时《马说》教案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马的基本知识,包括马的形态特征、习性、食性等。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马的形态特征2.马的习性3.马的食性4.马的保护三、教学准备1.课件:马的形态特征、习性、食性的图片和介绍。
2.板书工具:彩色粉笔、黑板擦。
3.实物:马的模型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的形态特征和习性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有关马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激发学生对马的知识的兴趣的同时,也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马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颜色、体毛等。
然后,教师介绍马的习性,包括喜欢群居、喜欢奔跑等。
3. 观察互动(20分钟)教师将实物马的模型或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马的形态特征,并尝试描绘出来。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让学生彼此观察对方手中的马的模型或图片,交流他们对马的形态特征和习性的观察和感受。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马的形态特征和习性进行总结归纳,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全班,并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马的食性和保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动物的食物链”概念,提问学生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保护马。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马的食性,包括马吃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食物为主食。
然后,教师讲解马的保护意义,包括保护马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3. 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主题,例如马在保护动物方面的意义、马对农业的贡献等,并描述他们对该主题的见解和理解。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板书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整理出关键词或句子,并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重难点突破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相信同学们对刘翔应该不陌生,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而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彼时,与冠军共享盛誉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刘翔的启蒙教练——孙海平。
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那孙海平教练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
然而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有幸遇到伯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它遭遇了什么呢?二、忆海寻珍取精华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疏通了文意,熟读并试着背诵了课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课下有没有努力。
(指名2同学背诵课文)师及时评价并总结背诵情况。
让同学们拿出学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第一部分,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纠错(进行展示的小组分工明确,如有错误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双倍计分)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三、目标导学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生读目标。
师:带着目标,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四、集思广益探主旨师:古代文学大家们表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肯定不单是为了谈论马,那么他还有哪些深层的意思想要表达?让我们到课文中探寻答案吧!(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师明确要求:先组内交流解决,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课题:《马说》一、教材分析大凡“物不平则鸣”,作者韩愈正是深切体会到统治者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才写了本文。
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不能展现自身才能,来比喻知识分子不遇贤明的统治者,不能有所作为,表达出内心的愤懑之情。
学习本文,我们要充分体会封建社会中统治集团对人才的压抑以及人才不得志的无奈忧愤之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师生互动,分析讨论研究。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进入初二下半学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积累,对于文言文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是在知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上还有欠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寄托于文中的感情。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境生趣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二、资料助读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
凤州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成员:雷晓梅、杨动力、柳红桔主备:邢长安审核:【课题】《马说》第二课时【内容步骤】一、答疑解惑(5分钟)学生问题集锦:二、合作探究(20分钟)(团结就是力量!以同桌对学和小备课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大家完成下面问题,并进行展示交流,补充、质疑、争辩。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4、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5、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7、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8、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试着总结一下,能总结出二条即可。
三、拓展训练(10分钟)1、中考试题链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浙江)(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拓展阅读马价十倍《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内容?三、作业布置(1分钟):《练习册》本课相应试题。
五、学生课堂小结:【存在问题】(2分钟)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在下面。
【课堂小结】(2分钟)你感觉你这节课学习的如何?请你用一句话把你这节课的表现总结一番。
【学科长评价】【教学后记】。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马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目标: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剖析理解文章,归纳中心的能力。
4.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法、合作、研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刻道理,认识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迫残害人才的气愤之情。
2.谈论对人才的见解,建立价值观看法,争做“千里马”。
学情剖析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单爱读,并且易于成诵,教师要认真而认真地指导学生朗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粗心为准。
课时安排2 课时第1课时教课目的:认识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要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课要点:通译全文,掌握要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构造。
教课难点:通译全文,掌握要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构造。
教课方法:朗诵法、谈论法教课手段:录音机教课资源:收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深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路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全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费劲地爬行仍是拉不上去,伯乐遇到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开端来长鸣,嘶喊声直抵云霄。
2.作者介绍从古到今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有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此刻河南南阳县 ) 人,唐朝有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身世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祖先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 ) 的大族,因此他经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贬职,很受压迫。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表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发布谈论,也能够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马说》核心素养教案第2课时一、知人论世,因马而思1.回顾遭遇,体会境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深切体会其凄凉境况:无千里之名,被低估,不受重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无应有待遇,被虐待,才美难现无用武之地,被无视,无人理解2.追本溯源,体会寓意。
(1)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韩愈《马说》真的仅仅是在谈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和“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吗?“阅读提示”中说:“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己动手查阅有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了解韩愈年轻时的人生际遇,理解韩愈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形成了阅读期待,有了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疑惑时,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追溯作者的创作本源、人生际遇,再结合独特的表现手法及文章体式,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深刻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预设:《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阁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不被重用,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贤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2)再识文体,由此及彼。
教师明确本文的文体是“说”,补充以下资料:“说”: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中言:“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即事即理而为之说。
”“说”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教师提醒学生回顾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并与《马说》比较异同。
学生思考交流。
预设:《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寓意,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