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773.00 KB
- 文档页数:2
将人性化教育贯穿于医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在强调专业“科学化”的基础上,要将“人性化”教育充实进去,将这个科学性很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满人情味,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尊重和爱的温馨。
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把传统的专业“技术第一”的实验教学方法,变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1]。
通过人性化教育体现出真情实感,培养关爱心灵,把学生培养成“仁术”精神的现代传人。
1.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意义1.1 是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良性接轨的需要。
人性化医疗已经成为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
现代医疗模式是以“人为本”去解决“疾病”,患者在要求获得高质量治疗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人性尊重和人文关爱。
为使医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高等医学院校则应承担起“仁学”教育的重任。
无爱者不能行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实验室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场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育,使学生人性化意识得到培养,为其进入临床工作自觉运用人文知识、实施人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1.2 是高等医学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实施人性化教育不但十分必要,而且极其具有现实意义。
医学教育已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使原本竞争激烈的招生增添了催化剂,学校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学校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教育和人性化服务将成为学生就读的选择标准。
在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学校如果再给社会输送“人性淡漠”的“产品”,学校不仅严重阻碍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它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主动权。
1.3 是实验教学坚持“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需要。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都是遵循以教师为中心,以示教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示范进行操作,或简单模仿;课堂气氛呆板,缺乏趣味性,导致不少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操作马虎,态度散漫,甚至逃课;医学实验又多是以模型和动物为实验对象,如不倡导“人性化”教育,就会出现破坏模型、虐待动物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会缺失、理性会缺乏、人性会麻木,就难以承担“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责任。
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概念,涉及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人性的深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以及人的固有特点和潜在的优点与缺点。
本文将就人性的多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人性。
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这受到了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得人们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和观点。
人性的这种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的独特之处。
此外,人性还与情感密切相关。
情感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它们涵盖着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体验。
人们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往往暗示了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人性中的情感成为了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理解他人的桥梁,通过情感的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进而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行为。
人们的行为是人性的体现,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和动机。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
外界环境可以通过激励和约束来引导人的行为,而内在因素则体现出个体的意愿和选择。
对人性进行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为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指导和启示。
人性中的固有特点和潜在的优点与缺点也是深度思考的重要内容。
人性的固有特点如同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一样,这些因素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平等和偏见的存在。
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反思,认识到这些固有特点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人性中的优点与缺点也同样值得探讨。
人性中的善良、宽容、勇敢等优秀品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自私、冷漠和暴力等负面特质。
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优点与缺点的存在,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品质,并努力培养和强调积极的品质。
最后,对人性的深度思考还需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人性问题的再思考作者:孙燕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6期摘要:人性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人性的内在矛盾是教育存在的必要前提,人性的可塑性、生成性决定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长期性。
而教育过程是以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要素為基础而展开,忽视生命的教师、脱离生活的教育内容和物质生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过程中人性阙失的主要方面。
尊重教师的生命性,培育富有人性的教师;凸显教育的人性目标,弱化教育内容的功利性取向;改进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是教育中人性回归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教育;人性;教育过程对于人性的认识和理解,贯穿于所有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实践活动中,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也是人,对人性的看法直接影响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也直接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
本文从探讨人性、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基本问题入手,基于教育过程要素的角度反思现代教育过程中人性的阙失,并对教育中人性回归的策略进行思考。
一、教育与人性及其关系的再思考1、教育的内涵古今中外,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几乎每一个教育家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和立场给“教育”定义。
最初对教育一词的理解是将其分开的,“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识教育,育则相当于德育,教育则可以理解为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但无论从辞源上或中外教育家,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解释,其基本蕴意为,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递,促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从一个出生时软弱无知的个体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这意味着,教育需要关注“育人”和“成人”。
首先需清楚人是什么样子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问题,即为人性论的基本问题,因此人性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仁爱哲学:人性、道德、社会、政治与教育的全面思考孔子的仁爱哲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洞见。
以下是孔子仁爱哲学的主要内容:一、仁爱定义与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和本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道德要求。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仁的本质在于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及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利益。
这种爱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表达,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
二、仁爱与社会关系在孔子看来,仁爱不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他认为,仁爱能够使家庭和睦、国家安宁、社会和谐。
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关爱和包容,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三、仁爱与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仁爱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
他提倡“克己复礼”,即通过自我约束和反省来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忠”、“诚”、“信”等品德的培养,这些都是实现仁爱的重要基础。
四、仁爱与政治理念在政治理念方面,孔子认为仁爱是实现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基础。
他主张“为政以德”,即以道德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同时,孔子也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认为这种制度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五、仁爱与教育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认为仁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品质。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即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明理、知耻、向善,进而实现仁爱的目标。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爱哲学是一种关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和教育的全面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哲学对人性观的思考及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学说,是人生哲学建立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史中争论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问题之一。
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争论到近现代,由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对人的本质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因而在教育上也就有着不同的主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几乎没有不谈人性的问题的。
从各种不同的主张中,就其大者而言,人致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无善无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三品说等。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着主导地位,而孔孟的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因而性善说便成为人性问题中的主导思想教育哲学关于学校育人目标离不开对人性观的思考。
根据教育目的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基础上而确定的育人目标。
通俗地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培养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因此,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
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要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任何一所学校都由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其教育环境都有地域上的差异。
因此,在育人目标问题上,任何一所学校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个性特色。
许多校长都喜欢讲:“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不带校徽和不穿校服时,由于他们良好的行为举止,能够使公众马上就想到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学生。
”这就是希望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育人目标的个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总之,在育人目标这个问题上要考虑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促进人性发展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意义。
而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性。
教育的意义就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其核心是对于人性发展的意义。
没有人性发展的人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而不能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必然沦为非人的教育。
关于教育与人性的思考摘要:在人的一生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教育对华夏民族的崛起腾飞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然而经过千年的教化驯牧,华夏的知识层充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柔弱可欺的良民,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这条路走的太极端了,后来敦厚的羊群一旦遇上了凶悍的“草原狼”,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却是如此之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该是人性的复兴,是教育的复兴。
关键词:教育;羊性;人性;家畜性现在人们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努力奋斗,也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教育形式,而教育思想也各遵循各的原则和理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复兴到汉唐时代的华夏文明,而那时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在文化上也是高峰林立,群星灿烂。
为什么那段时期的华夏民族就那么厉害?具有气吞山河的阳刚雄健进取的民族性格?因为那时期华夏民族的血管里:“狼血”成分较浓,“羊血”倒不太多,人类脱胎与野兽,远古时期人类狼性兽性极强,是人类在几十万年残酷竞争中赖以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凶猛的性格人类早就被凶残的自然环境淘汰了。
但狼性兽性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性较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群像狼群一样,那么人类就会在相互厮杀中同归于尽,甚至彻底毁灭,而人类的文明就在不断的驾驭人类自身的兽性和狼性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是古今中外的圣贤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之一,但是如果完全或大部分消灭了人性中的兽性和狼性,甚至用温和的羊性和家畜性来代替它,那么,人类也就又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人类文明也无从说起。
在人性的转变中教育是引起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之一。
比较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家与西方教育家的差别:《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这里的教是教育的略称,其意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源自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为“引出”,指教育是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而“Education”也是由拉丁语而来。
1 人性教育的思考
清镇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李文萍
一个站在讲台上十七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感觉自己更应该审视自己当前的教育现状了。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分数重要还是人性重要?这两者是否可以有机地统一呢?
我先来说说班上的这位小淘气吧:这是一个被长辈惯得一败涂地的“小皇子”,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早餐是父母一口一口地喂,书包从来都不会自己背,就连自己的名字到现在都还写不好。
每次和家长交流都是无功而返,真有点欲哭无泪。
我只有苦口婆心地说教:“你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要学会尊重别人,懂得担当……”,同时也利用身边榜样的力量尽量去影响他、教育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看到了希望,每每到他的值日,他就会表现得尤为出色,争着抢着擦黑板、拖地。
中餐时间,只要哪位小朋友的饭盒打不开了,他就会主动地帮忙。
学习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懒惰了,简单的作业也能独立完成了,上课时还会主动举手回答简单的问题,最值得庆幸的是自己能背书包了,遇到老师主动问好,也不像以前无拘无束,无视老师的存在。
孩子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虽然他考试成绩还是不及其他小朋友,但他身上却藏着许多的优点,这不就是老师应该唤醒的人性教育吗?当孩子们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
2 尊重别人,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学会了独立生活时,那么学习知识不就是手到擒来的事吗?也许有的孩子天生就不善于学习,可在做人方面却表现得非常出色,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他们走出学校,踏入社会时,是考试的分数重要还是学会做人重要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我们也随之功利化,无形中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学校用分数衡量着老师是不是优秀,是不是尽职?我们也总是用分数去衡量我们的学生是否优秀,是否乖巧?其实我们都很清楚,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等等因素,我们的孩子不可能人人优秀。
可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却在各种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力求他们达到“既定的目标”,忽视了人性的本真、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美好。
从这一刻起,我们得还孩子们一个幸福的、快乐的童年,不再做分数的奴隶,转变自己的观念,帮助他们建构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