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慢性腰腿疼痛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
2020年5月临床医学腰椎管狭窄症(LSS )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中老年人残疾、失能的重要原因。
对于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 )被认为是治疗LSS 的有效手段。
然而,PLIF 对椎旁肌肉进行广泛剥离,肌肉发生缺血性坏死、萎缩和失神经支配,成为术后慢性腰痛的重要原因[1]。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日趋成熟,其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2-3]。
本研究探讨经皮椎间孔镜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3例单节段LSS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A 组(22例)与B 组(21例)。
A 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48.8±8.7)岁;病程0.8~3.0年,平均(2.1±1.3)年;病变节段:L 4/515例,L 5/S 17例。
B 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41~68岁,平均(50.1±6.5)岁;病程0.9~2.8年,平均(2.3±1.1)年;病变节段:L 4/513例,L 5/S 18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有明确腰腿痛史,伴单侧下肢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②影像学检查(CT 或MRI )及神经根封闭试验证实为单节段LSS ;③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④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
排除标准:①腰椎滑脱、腰椎不稳等其他腰腿痛疾病者;②有腰椎手术史;③双侧神经根症状者。
1.2方法A 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局麻、C 臂X 线机透视定位。
以棘突旁开10~14cm 为穿刺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14006基金项目:玉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No.玉市科20170804)。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痛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症状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
然而,术后残余痛仍是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
小针刀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我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术后出现残余痛症状的患者共计100例。
2.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治疗。
小针刀治疗包括定位、消毒、麻醉、刀刺等步骤,由专业医师操作。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恢复时间等指标。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
三、结果1. 疼痛程度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持续优于对照组。
2. 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在SF-36量表各项指标上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3. 恢复时间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痛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小针刀通过松解局部粘连、减轻神经根压迫、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小针刀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然而,小针刀治疗的最佳时机、疗程及操作技巧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DOI:10.16662/ki.1674-0742.2021.04.080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各类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杨海青,周兆文,黄杰平,孙启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骨科,云南昆明650011[摘要]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各类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采取随机原则在2017年5月—2019年4月随机选取于该院接受单侧、双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各67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单侧入路)、对照组(双侧入路),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术后康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即刻VAS评分[(2.48±0.86)分、(2.50±0.90)分]、术后2d VAS评分[(2.10±0.65)分、(2.12±0.62)分]、术后1个月VAS 评分[(1.02±0.13)分、(1.05±0.15)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0.59±0.11)分、(0.60±0.10)分]均低于术前VAS评分[(4.65±1.15)分、(4.69±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即刻ODI评分[(53.12±6.46)分、(54.65±6.62)分]、术后2d ODI评分[(49.86±4.33)分、(50.42±4.86)分]、术后1个月ODI评分[(32.42±4.25)分、(33.27±4.14)分]、术后3个月ODI评分[(26.55±5.28)分、(25.95±6.10)分]均低于术前ODI评分[(67.61±6.10)分、(68.11±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曲靖市麒麟区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祝国华刘文炜赵采花念吉文李自文何春良2015年9月22日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巧与体会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一、1975年Hijikata 等率先采用经皮穿刺经安全三角区进椎间盘内髓核切除,非直视下间接神经根减压(盘内减压技术)。
二、1997年yeung 等研制出了脊柱内镜手术系统,形成了YESS 技术,真正实现了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l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 )。
此技术入路经由安全三角区进入椎间盘,因不经硬膜外腔,所以、操作相对安全、简单,自椎间盘内向外切除椎间盘组织(inside –out 由内向外技术)。
此技术由于受上关节突关节遮挡,不能对受压神经根进行直接减压。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三、2003年德国Hoogland 教授等针对YESS 技术的不足,并在YESS 技术基础上发明THESSYS 系统/技术(Thomas Hoogland Endoscopic Spinal System ,TESS 技术),通过切除部分关节突关节进入硬膜外腔,自硬膜外腔向椎间盘内依次切除椎间盘组织(outside –in 由外向内技术)。
此技术切除关节突后不受关节突关节遮挡,可对受压的神经根直接进行减压,因此、更适于巨大突出、脱出、游离者,疗效也更加确切。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姚本礼疗效:国外文献报告术后31个月随访,优良率81.4%。
10・交通医学2021年第35卷第1期MedJ of Communications,2021,Vol.35,No.1[文章编号暂1006-2440(2021)01-0010-04[引文格式]朱小建,徐冠华,曹建华,等.侧后入路椎间孔镜行腰椎间孔成形术相关解剖数据测量[J].交通医学,2021,35(1):10-12,16.侧后入路椎间孔镜行腰椎间孔成形术相关解剖数据测量*朱小建1**,徐冠华2,曹建华\秦晓东1渊1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江苏226001;2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摘要]目的:测量侧后入路椎间孔镜下行腰4/5、腰5/骶1节段椎间孔成形术的相关数据,为镜下成形术及器械改良提供依据。
方法:解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脊柱标本,测量腰5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4岀口根的距离,腰5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4腰5椎体后缘连线的距离,骶1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5岀口根的距离以及骶1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5骶1椎体后缘连线的距离。
结果:腰5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4岀口根的距离为11.05士2.52mm,腰5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4腰5椎体后缘连线的距离为10.34±3.21mm,骶1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5岀口根的距离为13.27±4.22mm,骶1上关节突前1/4点至腰5骶1椎体后缘连线的距离为11.25±3.13mm。
结论:测量侧后入路椎间孔镜下行腰4/5、腰5/骶1节段椎间孔成形术的相关数据,可为改良镜外环锯的直径大小设计提供依据。
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关节突成形时,在腰4/5、腰5/骶1节段环锯直径可以达到8mm、8.5mm或9mm,能安全有效行关节突成形。
[关键词]椎间孔镜;尸体解剖;腰椎间盘;关节突成形[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A[DOI]10.19767/ki.32-1412.2021.01.003Analysis of Correlation foraminoplasty measurement data for percutaneous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ZHU Xiaojian1,XU Guanhua2,CAO Jianhua1,QIN Xiaodong1(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tong,Jiangsu226001;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tong)[Abstract]Objective:Measure the anatomical data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of L4/5and L5/S1,which provides basis for form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mprovement under spinal endoscopy.Methods:Adult cadaveric spine specimens were dissected.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L5and the exit root of the L4,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L5and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of L4/5were measured.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S1and the exit root of the L5,and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S1and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of L5/S1were measured.Results: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L5and the exit root of the L4was11.05±2.52mm.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L5and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of L4/5was10.34±3.21mm.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S1and the exit root of the L5was13.27±4.22mm.The distance between the1/4point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of S1and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of L5/S1 was11.25±3.13mm.Conclusion:In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in order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facet forming at the L4/5or L5/S1trephine diameter can reach8mm,8.5mm and9mm.[Key words]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utopsy;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facet forming*[基金项目]南通市科技局指令性课题(MS22016005、MS32016022);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资助项目。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林健泽;余铮;郭伟壮【摘要】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1月,抽取在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术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开窗髓核摘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腰腿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和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疼痛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腿疼痛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优良率达到9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达到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更低,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32.5%)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明显更低,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07)007【总页数】4页(P184-186,203)【关键词】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手术【作者】林健泽;余铮;郭伟壮【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35;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 518035;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 518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也是导致中老年患者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
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术治疗。
比较两组V AS、JOA、ODI评分。
结果: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V AS、OD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JOA评分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Method:72 LDH patients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took conservativ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PTED. The V AS score,JOA score and ODI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 for 1 month and 3 months,the V AS,ODI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JOA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TED for treating LDH patients can relieve patients’pain degree and promot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Key words]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Conservative treatment;Lumbar disc herniation;Joint function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退行性腰椎病变,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1]。
- 145 -起到保护神经组织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13]。
综上所述,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脑出血疾病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在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提高预后效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1]侯新宇.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0,15(9):101-103,107.[2]任俊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8):974-975.[3]申宝芹.尼莫地平联合纳美芬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55-3756.[4]李莉,董海青,贺建辉,等.尼莫地平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IF-1α、NSE 水平的影响[J].医学综述,2020,26(12):2452-2457.[5]赵艳淑.吡拉西坦与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出血水肿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8):74-76.[6]赵黎阳,刘扬,白倩,等.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疗效的Meta 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22(2):1-5.[7]刘毅,黄安奇,周汉辉,等.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6):93-95,99.[8]于广亮,高卫丰,万意.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2):178-181.[9]彭小江.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1):31-33.[10]刘玉娟,房卫,孙建忠.吡拉西坦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出血伴脑水肿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9,30(7):839-842.[11]李军,安彦平.观察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9):113,115.[12]马亨曼.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8):140-143.[13]林霞.吡拉西坦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122-124.(收稿日期:2020-11-16) (本文编辑:何玉勤)①重钢总医院 重庆 400000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田中① 宋奇志① 裴建祥①【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效果。
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综合护理配合效果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10-31T08:59:20.01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8期作者:刘琢为[导读]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配合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刘琢为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13000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配合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2022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观察对象,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及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2组患者的V 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降幅更大(P<0.05)。
结论: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患者综合护理配合,能保证手术更为顺利,促进患者恢复,减轻疼痛,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综合护理配合1引言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术式,其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伤害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率高,接受度好。
而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则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纳入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重症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时间为2022年1月—6月,采取抽签的方式随机将其分为2组。
参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8岁~73岁,平均年龄(59.11±3.75)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3.12±0.73)年。
研究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7岁~74岁,平均年龄(58.93±3.79)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3.19±0.71)年。
术中不再更换体位,并弥补所产生的缺陷,开始在手术过程中应用截石位联合斜仰卧位,在同一体位先逆行插管再实施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截石位联合斜仰卧位与传统手术体位比较,在体位摆放时间上,体位摆放所耗时间要显著短于传统体位时间,从而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长,减轻了医护人员的任务量。
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截石位联合斜仰卧位更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以及监测管理麻醉,并且还能同时治疗合并存在同侧或对侧的输尿管结石,尤其是中下段结石;不用在术中再次变换体位,明显降低了器械污染的几率,与传统体位比较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5]。
同时采取斜仰卧位手术时,更有利于双J管的放置,保证放置位置准确。
斜卧截石位是按照现有的手术经验针对特殊类型患者的一种治疗体位,比如对并发心肺功能不佳、肥胖与小儿患者的肾结石、孤立肾并结石梗阻、肾结石并输尿管肾盂连接部狭窄、移植肾并结石梗阻、马蹄肾并结石梗阻以及无积水肾或无萎缩肾感染性肾结石的治疗,更能有效清理该类患者的输尿管残石,显著提高一期碎石成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体位安置时间、手术时长以及一期碎石成功率均要显著优于联合组(P<0.05)。
结果表明,在实施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选择截石位联合斜仰卧位进行手术,更有助于术者操作,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长,提高一期碎石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1] 汤晓芬,张丽青,郑冬华,等.斜仰卧位联合改良截石位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18):54-56. [2] 徐燕娇,罗慧,杨春,等.改良斜卧截石位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1):119-120.[3] 赵延春,陈敏,向芹,等.改良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2012,40(6):631-632.[4] 王建平,王海坤,肖耀军,等.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双J管滞留12例观察[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8(5):509-511.[5] 章锋,赖德辉,陈美玲,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7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39-41.·经验交流·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慢性腰腿疼痛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体会高宇,刘自强,黄小燕(湖北省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摘要:目的探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慢性腰腿疼痛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4例慢性腰腿疼痛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
依据疼痛视觉评分法(V AS)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对术前、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判。
结果 44例慢性腰腿疼痛患者采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后腰腿疼痛感觉即可消失或减轻,术前、术后1日疼痛视觉评分(V AS)分别为(7.988±0.913)分、(1.563±0.924)分;术前、术后6个月ODI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83.108±5.345)%、(12.097±6.916)%,术前、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 AS)和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P<0.05。
结论采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创治慢性腰腿疼痛治疗效果明确,损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Target Wang椎间孔镜;侧后入路;慢性腰腿疼痛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4.2710 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很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和刺激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疼痛的临床疾患[1]。
常见于中老年人也是慢性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
以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多种治疗方法,如牵引、按摩、理疗等,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肯定。
为探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慢性腰腿疼痛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4例慢性腰腿疼痛患者,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4例慢性腰腿疼痛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36.7±2.5)岁,病程为0.5~8年,平均病程(3.7±10.3)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及不适感。
1.2 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术前告知患者具体手术过程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适当的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减缓病人紧张焦虑情绪,获得病人信任。
所以患者均俯卧与脊椎手术专用拱形床上[2]。
1.2.2 术中处理。
手术开始前,用“C”型臂X线机对腰椎病变间隙进行定位,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于腰椎病变间隙的椎突旁做一纵形切口,长约0.8~1.5cm,使用专用套管穿刺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使穿刺针针尖位置偏向中线及尾端,定位针从纵形切口处插入,逐级深入使穿刺针直达腰椎病变间隙处椎板的下缘,固定定位针的位置,逐级套入椎旁肌扩张管扩张通道,之后自由臂固定工作通道,同时安装Target Wang椎间孔镜系统[3]。
椎间盘突患者在椎间盘造影和疼痛诱发试验后,确认位置无误后,在Target Wang椎间孔镜下进行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可扩大神经根管内口,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后,再行神经根封闭;神经根囊肿患者,在Target Wang椎间孔镜下对囊肿进行刺破,对囊液进行引流,对囊壁部分组织进行切除。
结束操作后,用生理盐水对创面清洗,退出工作通道,缝合切口,覆盖无菌纱布。
1.2.3 术后处理。
常规抗感染3天,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患者疼痛难忍,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术后鼓励患者早下床,早(下转第328页)司,药品物流公司按照约定条款负责开展药品收货、保管、养护、出库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还需面向医院相关工作部门配送,上述工作中药品物流公司不得向医院索取任何费用。
同时,药品物流公司仓库所存放各类药品的所有权归属于医院药剂科,在药品配送至医院时才产生物权转移,药库零库存。
药品物流公司仓库所存放各类药品应当根据委托方的不同进行有效隔离,并做显著标志予以区分,遵循药库管理体系流程进行科学管理。
在该合租模式下,仅将有毒性、精神病性、以及麻醉类特殊药品交由药剂科药库管理。
门诊、社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病区等各个部门所需药品应当生成请领单,并由药剂科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发送至合作药品物流公司,由该公司根据请领单拣选相应药品,并在约定时间、地点下进行药品的配送工作。
第二,构建药库外置的代管信息平台。
由药品物流公司与医院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医院药剂科根据物流数据交换接口说明提供商品信息目录,目录中应当涵盖商品名称、生产厂商、产品规格、以及批准文号等相关信息,并由药品流通公司导入物流信息系统内。
通过对3至5年的药品使用的数据分析,药房的药品只需存有一定量的使用基数,当基数低于用量下限时,系统会自动向供应商发送补药申请。
第三,需要完善有关各类药品的收货验收管理流程。
药品物流公司应当在受到药物后的2h内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入库处理,并及时将入库指令的执行情况反馈给医院药剂科室。
药品物流公司收货人员则严格依据采购订单完成验收以及入库工作。
针对入库发现外包装出现挤压或破损等质量问题的商品,在与医院药剂科负责人进行协商沟通后方可进行处理。
同时药品物流公司收货人员应当遵循相关法规以及合作条约对原封装整件式药品进行验收,药房配送商应当根据院方要求随货物附带提供检验报告文件。
第四,对药库外置下的储存养护以及出库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药品物流公司负责人应当以各类药品的上架标签为依据,及时将院方药品送入相应储位,同时需根据各类药品的储存要求严格展开对药品的存储与养护工作。
药品物流公司应当采取每日动态盘点与每月总体盘点相结合的方式,经由物流信息系统将盘点数据反馈至医院。
医院药剂科不定期对药品物流公司库存药品进行实体盘点,出库时相关人员应以请领单为依据进行配送,协助院方药剂科负责人完成对各类药品的上架工作。
3 结论药品库是医院药品供应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医院物资管理系统中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在全新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药品库应当以国家相关药品管理法规为基本前提,最大限度的面向患者、临床医疗、以及药房提供服务,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与模式创新工作,使医院药品储存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并促进药品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1] 傅全威,孟威宏,马凝,等.基于医保标准化药品库的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4,(4):53-55.[2] 华育晖,王刚.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医院药库药品供应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1):39-40.[3] 董占军,赫立恩,张黎媛,等.对加强医院药品分库管理和冷链管理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13):989-991.[4] 林芸竹,许群芬,曹幼红,等.实施零库存理念管理模式,优化医院药库工作流程[J].中国药房,2008,19(25):1958-1959.[5] 庞成森,董海燕,董亚琳,等.基于互联网的药品供应链协同平台在我院药库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4,(4):682-683.(上接第294页)活动。
术后第二天可在护士或家属陪同下做些简单的肢体锻炼,嘱患者3个月内不可进行激烈运动、重体力劳动[4]。
2 结果44例患者手术手术时间40~96min,平均手术时间67min;所有患者均术后未出血、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根损伤等情况,术后腰腿疼痛感觉即可消失或减轻,术前、术后1日疼痛视觉评分(VAS)分别为(7.988±0.913)分、(1.563±0.924)分;术前、术后6个月ODI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83.108±5.345)%、(12.097±6.916)%,术前、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AS)和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P<0.05,提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3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部反复疼痛,并逐渐向一侧下肢放射,严重者不能长久站立、坐下,转侧翻身困难,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均会加重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
以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多种治疗方法,如牵引、按摩、理疗等,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肯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