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47.00 KB
- 文档页数:45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试题1.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网游正在世界各地唱响“中国好声音”。
对网游企业而言,应该深入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把中国元素用更加丰富的技术表达出来,让中国文化借着这个新载体传播得更远。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科技进步使文化民族性加强②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发展③科技进步引领文化发展走向④科技进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强调,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故②④符合题意。
科技进步并不一定会使文化的民族性加强,故①表述有误;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但不能引领文化发展走向,③说法错误。
【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从罗素的评价可以看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②相比其他文化,中华文化更具优越性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从罗素的评价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项相比其他文化,中华文化更具优越性的观点错误;④项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本身正确,但与题意的指向性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文化交流借鉴的意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说纷纭的高考英语改革随着高考英语降分这一改革消息的传出,立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论。
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支持“削弱英语比重”的观点认为,重视学习英语原本只是一种手段,却长期以来本末倒置地当作了唯一目的,还是改了好,不考就更好;不少反对者对此表示遗憾,因为自己学英语好多年,耗时耗力,就想着在高考中多拉开点差距,这样一来可能就行不通了;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此次改革也是社会对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否成功还要以观后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案命题人: 姚彩美审核人:李涛使用时间:9.24 班级学号姓名面批:二次批改时间:【高考考点】考点考纲要求考查角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结合传统文化的影响综合考查,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高考的焦点之一。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重点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前复习案】【知识梳理】要求:通读教材,规范、准确、简洁标注基础知识,写出关键词;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提出你的疑问;记住基本概念、原理。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含义:(2)特点:①历史继承性:表现有?各自的地位、作用?②相对稳定性:含义?③鲜明民族性:(3)影响(作用的双重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2)要求?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是什么?【体系构建】【疑惑点】【预习自测】A层1.(2011•山东)“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
关于“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以齐鲁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以贺年活动为主题、以“会”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0年高考)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高中政治知识点之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高中政治知识点之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二、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与剔除。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基础复习:专题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备考)选择题2017年3月9日,“中国少数民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14个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蒙古族长调民歌等文献300余种,以及相关音像视频,供广大观众参观、欣赏、阅读。
举办此次展览有利于()①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创新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③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推动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该展览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为体现文化创新,①排除;该展位设计文化交流,也不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排除。
所以答案是:C。
选择题自古以来,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由福建流传至台湾,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人文变迁,形成了日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
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
台湾八成民众祖籍福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
这一事实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统一中发挥着决定作用②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两岸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材料描述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影响着两岸同胞,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文化根源,因此这体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打断骨头连看筋的同胞兄弟,④正确;材料描述了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正确;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①观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两岸文化同源,并没有体现共促中华民族复兴,③不符合题意。
(二十一)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
以前,农民每逢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
这说明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2.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学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传承下来,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深厚的根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具有了新的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表明①仁学观念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②仁学观念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传统思想③仁学观念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蓿深刻的影响④仁学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010年8月16日,首届“中华伉俪节”新闻发布会暨全国首站——伊春爱之旅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举办此次活动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婚姻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
据此回答3-4。
3.举办“中华伉俪节”属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4.之所以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A.传统文化都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B.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面继承5.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文化发展是一种束缚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D.薪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只有继承没有发展6.“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旬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