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病例分析-1.
- 格式:pdf
- 大小:541.56 KB
- 文档页数:13
颅裂病例分析题及答案解析1.解释逆行遗忘(近事遗忘)和脑震荡后综合征。
逆行性遗忘:外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持续数秒、数分钟、十数分钟或更久,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清醒后不能回亿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股时间内的情况,这种记忆缺失称为逆行性遗忘。
脑震荡后综合症:有些伤者被诊断为“脑震荡”。
从此便长期自述头痛、头昏、失眠、记亿力减退、思想不能集中等一系列症状,有时症状可以一度消失后又复发,甚至还可增添许多新的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系统特殊检查均属正常。
此类病例的症状与一般的神经官能症无异,故又称为“脑震荡后神经官能症”。
2.简述脑震荡的损伤机制和病理。
脑震荡的主要症状是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
证明广泛的大脑皮质损伤,间脑和脑干某些特定部位的损伤均可引起意识障碍,但据动物实验观察,说明脑干网状结构损伤,能更好地解释脑震荡时的这一现象。
因为正常时,脑干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它对丘脑内侧、下丘脑和大脑皮质的激动作用,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或兴奋状态的,当此系统遭受损伤时,则转为睡眠和昏迷状态。
病理:脑部无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某些神经组织形态异常。
也可没有病理改变。
3.何谓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及单纯型硬脑膜下血肿?简述其临床特点。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
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
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4.结合本病例简述脑挫裂伤的形成机制与好发部位。
通常脑表面的挫裂伤多在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的部位,尤其是后者,本病例即为对冲部位损伤。
总是较为严重并常以额、颞前端和底部为多,这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滑动及碰撞所引起的。
外伤病例分析概述:外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所导致的身体损伤。
外伤病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医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特定外伤病例的详细病史收集、体征观察和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探讨外伤的发病机制、损伤程度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一例外伤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外伤对人体的影响,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价值。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35岁男性,工作时不慎从3米高的脚手架上跌落,摔倒后头部着地。
事发时患者清醒,在场的同事立即将其送往急诊科。
入院时患者自诉头痛、恶心呕吐,伴有左侧肢体无力。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头颅外伤明显,伤口长度约3厘米,有血迹渗出。
患者神志清楚,但言语表达困难。
分析与讨论:1. 头部外伤患者的头部外伤表现为清晰的头皮伤口,伤口渗血。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伤口观察,初步判断为开放性头皮外伤。
在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的同时,可能造成颅骨骨折或脑组织损伤。
进一步的头颅CT扫描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以及确定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2. 颅脑损伤患者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颅脑损伤。
头痛常见于颅脑受损后,可能是由于脑膜刺激或颅内压增高导致。
恶心、呕吐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与颅脑损伤相关。
患者同时出现的左侧肢体无力也需引起重视,表明可能存在脑干损伤或脑组织损伤累及运动功能区域。
对于颅脑损伤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手术或药物治疗,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3. 多系统受损在外伤事件中,不仅头部受到损伤,其他部位可能也会受到同样或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该患者的病史中,虽未明确描述其他伤情,但需对全身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其他系统受损。
特别是胸腹部受损、脊柱损伤或骨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结论:外伤病例分析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分析了一例头部外伤的病例,通过病史收集和初步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存在头部和颅脑损伤。
为明确诊断和制定适当治疗方案,进一步的相关检查,如头颅CT扫描和全身影像检查,是必要的。
病历分析1、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病例摘要]男性,23岁,因骑车进行中被汽车撞倒,右颞部着地半小时,到急诊就诊患者摔倒后曾有约5分钟的昏迷,清醒后,自觉头痛,恶心。
体检:BP 139-80mmHg,P80次/分,一般情况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头颅平片提示:右额颞线形骨折。
遂将患者急诊留观。
在随后2小时中,患者头疼逐渐加重,伴呕吐,烦燥不安,进而出现意识障碍。
体检:T 38℃,BP 160/100mmHg,P60次/分,R18次/分,浅昏迷,左侧瞳孔3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瞳孔4mm,对光反应迟钝。
左鼻唇沟浅,左侧Babinski's Sign阳性。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二)诊断依据有明确的外伤史 2.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3.头部受力点处有线形骨折4.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脑疝二、鉴别诊断(5分)1.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同有外伤史;血肿多出现于对冲部位;意识障碍持续加重;明确诊断靠CT三、进一步检查(4分) 头颅CT平扫四、治疗原则(3分) 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右髋关节后脱位[病例摘要]男性,40岁,右髋外伤后疼痛,不能活动四小时四小时前患者乘公共汽车,左下肢搭于右下肢上,突然急刹车,右膝顶撞于前座椅背上,即感右髋部剧痛,不能活动。
遂来院诊治。
患者身体素健。
无特殊疾病,无特殊嗜好。
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骨科情况:仰卧位,右下肢短缩,右髋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各项活动均受限。
右大粗隆上移。
右膝踝及足部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可,右下肢感觉正常。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右髋关节后脱位(二)诊断依据1.典型的受伤机制2.大粗隆上移3.典型的右下肢畸形表现4.右下肢其它关节功能正常,感觉正常,说明未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二、鉴别诊断(5分)1.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骨折机制走路滑倒时,身体扭转倒地所致患肢短缩,患髋呈屈曲内收外旋畸形)三、进一步检查(4分)右髋正侧位X线片可证实脱位,并了解脱位情况及有无合并骨折四、治疗原则(3分)1.无骨折或只有小片骨折的单纯性后脱位,应手法复位,皮索引固定2.如髋臼后缘有大块骨折或粉碎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属复杂性后脱位,目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开腹位与内固定3右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摘要]女性,6岁。
头痛有关病例分析报告近期,我们接诊了一位患有头痛症状的患者。
以下是对该患者病情的病例分析报告。
该患者是一名40岁的女性,主诉头痛已持续两周。
头痛的程度在轻重之间变化,但始终存在。
她描述头痛为一种紧束感,常伴有轻微的眩晕和恶心。
头痛的疼痛特点是双侧性的,没有明显的搏动感。
患者表示头痛会在她进行一些体力活动或长时间工作后加重。
她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嗅觉或听觉异常。
在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病史采集后,我们初步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其特点是头部周围紧束感和压迫感。
这种头痛通常由压力、焦虑和紧张等因素引起,可以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为了进一步确认诊断,我们要求患者进行一些辅助检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神经系统的检查,排除了其他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
然后,我们进行了头部CT扫描,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颅内肿瘤或出血。
最后,我们对患者的血液和尿液进行了常规检查,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最终确诊该患者患有紧张性头痛。
为了减轻头痛症状,我们建议患者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工作,适当锻炼身体,规律饮食,避免过度使用药物。
在随访期间,患者报告头痛症状有所减轻,并且她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我们进一步强调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诊以监测病情。
总结而言,紧张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通常由压力和焦虑等因素引起。
在诊断过程中,详细的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和辅助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头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失血性休克(一)-病例分析
某女,29岁,因车祸头部及肢体多处创伤,并伴有大量出血(估计1200ml),经清创手术及输血(500ml)、输液(生理盐水1000ml)处理后血压一直不能恢复,处于半昏迷状态,采用人工呼吸、心电监护,同时用2mg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缓慢滴注,最高浓度达8mg。
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问:1、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
2、你认为该患者处理措施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属失血性休克。
2、处理措施不合理。
原因:虽然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血管收缩有助于提高血压,但是浓度过高会加重微循环的缺血缺氧,加重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六、颅脑外科病例分析(一):男性,23岁,因骑车进行中被汽车撞倒,右颠部着地半小时,到急诊就诊患者摔倒后曾有约5分钟的昏迷,清醒后,自觉头痛,恶心。
体检:BP139-80mmHg,P80次/分,一般情况可,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头颅平片提示:右额颍线形骨折。
遂将患者急诊留观。
在随后2小时中,患者头疼逐渐加重,伴呕吐,烦燥不安,进而出现意识隙碍。
体检:T38°C,BP160/IoOmmHg,P60次/分,R18次/分,浅昏迷,左侧瞳孔3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瞳孔4mm,对光反应迟钝。
左鼻唇沟浅,左侧Babinski,sSign阳性。
(一)初步诊断考虑为?(二)诊断依据为?病例分析(二):女性,22岁。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1小时。
患者1小时前午饭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突然枕顶部剧烈牵拉样疼痛,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呕吐呈喷射性。
家属急送急诊室。
既往体健,无头痛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6.3βC,P86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o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8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神经系统:嗜睡,言语微弱,查体欠配合。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跟腱反射、膝反射正常引出,双侧Babinski征阴性。
颈项强直,双侧Kerning征阳性。
急诊头颅CT检查见:显示环池高密度影。
(-)初步诊断考虑为?病例分析(一)答案:(―)初步诊断:右额颗急性硬膜外血肿(二)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外伤史2.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3.头部受力点处有线形骨折4.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脑疝1分病例分析(二)答案:(―)初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诊断依据:1、症状: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
2、查体:嗜睡,颈项强直,Kerning征阳性。
3、急诊头颅CT检查结果:环池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痛病例分析范文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由于引发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对头痛的分类也各有侧重。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病例,对头痛的原因、分类及处理进行分析。
病例描述:一位40岁女性患者近期出现了频繁的头痛症状。
她描述头痛的特点为双侧发作,呈搏动性痛,持续2-3小时,伴有恶心、呕吐和光过敏。
疼痛通常出现在上午或下午,且与月经周期无关。
首先,根据头痛的特点和伴随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将该病例归为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头痛,疼痛通常位于头部的一侧,呈搏动性痛,持续时间较长。
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光过敏等。
其次,饮食因素也可能是引发头痛的原因之一、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如酪氨酸、亚硝酸盐等,可能引发头痛。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记录日常饮食,并避免摄入可能引发头痛的食物。
此外,适当的饮食调节,如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也有助于缓解头痛。
另外,该患者头痛的发作时间与月经周期无关,因此排除了月经性偏头痛的可能性。
但是,激素变化也可能与头痛有关。
例如,一些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或绝经前后出现了头痛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的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卵巢功能异常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如颈椎病、眼部问题、口腔颌面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头痛症状。
因此,建议患者进行详细的全面体检,包括眼科和口腔科检查,以确定其他潜在原因。
在头痛的处理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首先,针对头痛的发作,可以考虑对疼痛进行缓解,如使用非处方镇痛药物。
然而,使用药物需要注意避免滥用,避免药物过度依赖。
其次,心理干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采用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饮食调节、规律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预防头痛的发作。
总结起来,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特点和伴随症状,以确定头痛的原因和分类。
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等。
局部解剖学课后病例分析详解LT第一章头部病例一:面神经麻痹(面瘫)患者女性, 18 岁, 学生; 夜间开窗, 靠窗而睡,早晨醒来后觉右耳内及耳后疼痛, 右侧面部麻木,发胀。
起床后发现面部歪斜, 变形, 右眼不能闭合, 说话、进食均有困难, 咀嚼时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内, 舌前右侧半味觉障碍, 患者虽无吞咽困难, 但有唾液自右口角流出。
检查见患者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表情动作丧失, 右侧额纹消失, 右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右眉下垂, 右下眼睑松弛下垂。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不能皱额、皱眉, 右眼不能闭合, 鼓腮时右侧唇闭合不紧, 不能吹口哨, 露齿时嘴歪向左侧。
诊断为右侧面神经麻痹。
问题:复习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及分布。
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眼睑不能闭合和下睑松弛下垂?患者为什么咀嚼时食物会滞留于齿颊间隙内, 且病人不能吹口哨?患者为什么露齿时嘴歪向左侧?患者为什么出现味觉障碍?病例分析: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或Bell氏麻痹,后一名称系纪念英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 Charles Bell,是他于1821年首先描述了该病。
此病的确切原因尚未明了。
面神经麻痹多由于颞骨岩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发炎所致。
发炎时, 即使面神经轻度肿胀, 也会使面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性压迫。
一些学者认为突然的面神经损伤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供血的血管收缩缺血所致。
本病例出现的运动障碍显示是右侧面神经支配的面肌的功能丧失。
面肌数量较多,其随意运动可以做出各种表情, 因此, 面肌又称为表情肌。
一侧大面积面肌瘫痪多是面神经干受损所致。
额肌收缩可使额部产生额纹、举眉。
颊肌维持颊部的张力和防止食物进入齿颊之间, 还可防止颊黏膜在咀嚼时被牙咬伤。
颊肌瘫痪后这些功能都会丧失。
口轮匝肌的整体或部分收缩可使唇前突、噘嘴或拉唇贴近牙齿。
许多小的面肌功能障碍也可导致微笑和大笑等表情消失, 这些小面肌包括颧肌、笑肌、鼻肌和提上唇肌等, 它们都止于皮肤。
上述面肌瘫痪后由于对侧面肌功能完好, 患者在微笑时口唇被拉向左上方。
脱发病例分析报告模板脱发病例分析报告模板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过敏史:主诉:病史:就诊时间:就诊医院:二、临床表现1. 头发脱落情况:2. 脱发部位:3. 脱发时间:4. 伴随症状:5. 是否有家族史:三、体格检查1. 头皮检查:- 头皮炎症情况:- 头皮糠疹、红斑、瘢痕等病征:- 头皮剥脱:2. 毛发检查:- 毛发密度:- 毛发直径:- 毛发质地:- 毛囊萎缩或病变情况:3. 其他相关体格检查:四、辅助检查1. 毛发显微镜检查:- 毛发根部或毛囊结构检查:- 存在异常毛发情况:2. 血液检查:- 血常规:- 甲状腺功能检查:- 血清铁蛋白水平:-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3. 图像学检查:- 头部X线摄影:- 头部CT扫描:- 头部MRI扫描:4. 其他辅助检查:(如皮肤组织活检、激素水平检查等)五、诊断1. 支持性临床诊断:2. 鉴别诊断列表:3. 最终诊断:六、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2. 特殊治疗:3. 手术治疗:4. 中医治疗:5. 生活指导:七、预后评估1. 治疗效果预期:2. 随访计划:八、讨论与结论1. 文献综述:2. 患者情况分析:3. 病因与机制讨论:4. 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5. 结论:以上是一个脱发病例分析报告模板,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可以对模板进行相应的修改和适配。
在报告中除了基本信息和临床表现外,还需要详细描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对预后进行预测和评估。
此外,还应进行一定的讨论,包括文献综述和病因与机制的讨论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脱发疾病。
局解病例分析1.帽状腱膜下血肿这名34岁的男性在被钝器击中头顶3小时后恢复知觉。
头皮上有瘀伤,头骨顶部有压痛。
头皮软,范围广,波动明显。
头部X光片未发现骨折。
问题:(1)为什么头皮肿胀有大范围波动感?(2)分析头皮损伤后不同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分析:覆盖于颅部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3层紧密连接,因此,临床上的所谓“头皮”,即此3层的合称。
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帽状腱膜前连额肌肌腹,后连枕肌肌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形如帽子盖于颅部,因此,帽状腱膜下的血肿,范围较大,甚至可延及全头。
颅骨外膜则受颅缝限制,因此颅骨外膜下血肿则比较局限。
2.颞部硬膜外血肿男性,35岁,因体位性晕厥倒地,右颞部撞于硬物受伤后6小时入院。
患者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未引起重视。
于伤后4小时出现恶心、呕吐,并再度陷入昏迷,家人遂将其急送医院。
查体:右侧瞳孔稍散大,头颅侧位x线摄片显示颧弓骨折、颞骨线性骨折。
问题:(1)为什么颞部容易受伤?(2)伤者为什么会先昏迷,后清醒,再昏迷的症状?(3)为什么会影响到瞳孔?(4)出现症状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5)还可以做些什么来做出明确诊断?分析:在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称为翼点。
此处颅骨较为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到打击,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进行性意识障碍是颅内血肿的主要症状,其变化过程与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密切相关。
患者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但随着出血量的增加,颅内压升高,便出现恶心、呕吐,并再度陷入昏迷。
由于动眼神经受压,故出现右侧瞳孔散大。
ct检查可明确诊断。
3.左侧听神经瘤患者为48岁女性,两年前左耳偶发耳鸣,在过去六个月内逐渐恶化。
一个月来,她的听力明显减弱,伴有左脸麻木,但疼痛和体温感仍然存在。
头困病历书写头困病历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头部不适或头痛的病历记录。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颅内疾病等。
头困病历记录着患者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患者X,女,45岁,主诉头部不适已有一周,感觉头部沉重、胀痛,伴有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
患者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规律不佳,饮食习惯不健康。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颅内压试验阴性,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未见异常。
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紧张性头痛。
治疗方案:1.生活规律: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物,保持清淡饮食;3.心理调节:建议患者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心情愉快;4.药物治疗:口服解热镇痛药缓解头痛症状。
随访1周,患者头部不适明显缓解,症状得到控制。
患者Y,男,35岁,主诉反复发作的偏头痛已有半年,每次头痛持续4-72小时,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症状。
患者既往体健,无明显诱因。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颅内压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头部MRI检查示脑结构无异常,诊断为偏头痛。
治疗方案:1.避免诱发因素:建议患者避免过度疲劳、饮酒、熬夜等诱发因素;2.药物治疗:口服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预防偏头痛发作,发作时口服曲普罗林缓解症状;3.生活调理: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4.心理疏导:建议患者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心情愉快。
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
头困病历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通过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和治疗过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患者能够重视头困症状,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