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景观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8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简单介绍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处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
市临潼区。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王陵墓,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而兵马俑
则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陪葬坑,
里面供奉着数量众多的陶制兵马、战车和士兵等。
秦始皇陵的建造可谓是极为严谨和精细的,它不仅集合了各地工
匠之长,更运用了大量的机械、化学和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
整个陵
墓园区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中主陵长2100米,高76米,
坑道长230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下帝王陵墓之一。
陵墓内还有
大量的精美文物和艺术珍品,如青铜鸟兽、铜锐、锦衣卫、石鼓、铜
马等。
而兵马俑则是秦始皇陵中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它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一处展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和考古学文化
的代表性景观。
兵马俑共有三个巨型坑,其中一号坑已经被发掘出来,展示出的兵马俑达到了6000余件之多,数量之大、规模之宏伟、雕刻
之精细、保护状态之完好,堪称世界罕见。
总的来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展
示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艺术水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
和文化传承。
它的发掘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科技
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建设与发展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建设背景与目标秦始皇帝陵,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精神。
然而,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人为因素导致这一伟大遗迹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展示秦始皇帝陵及其珍贵的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应运而生。
博物院的建设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将秦始皇帝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其目标不仅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欣赏兵马俑的绝佳场所,更是要通过博物院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
二、兵马俑在博物院中的核心展示地位兵马俑作为秦始皇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博物院展示的核心内容。
博物院通过精心策划和布局,将兵马俑的壮观景象呈现给游客。
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历史气息和艺术魅力。
博物院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游客们可以参与虚拟现实体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秦朝,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三、博物院在文物保护与研究方面的成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文物保护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博物院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他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兵马俑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这些珍贵文物能够长久保存下来。
同时,博物院还积极开展文物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博物院在秦代历史、军事制度、艺术风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博物院对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作用与贡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仅是一个展示兵马俑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平台。
博物院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中华文化。
博物院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公众解读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秦始皇帝陵及其文化遗产研究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皇帝,他的陵墓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帝王陵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座重要代表。
对于秦始皇帝陵及其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封建帝王制度和文化,还可以为我国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规模庞大,曾经被世人尊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造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水平。
秦始皇陵的发掘与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让我们对于这座帝国之陵的规模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从公元前1974年发掘的兵马俑出土情况可以看出,秦始皇陵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制作工艺使人震惊。
根据兵马俑的分布情况推测,秦始皇陵所规模所占据的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此外,秦始皇陵的发掘还出土了大量文字、陶器、青铜器等实物,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次,秦始皇陵的文化遗产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秦始皇的思想和政策。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集中权力、标准化的政策,他的继位之初便开始了陵墓的建造,可见他在统一全国后对于永久地保持统治地位的追求。
同时,秦始皇陵的墓主线设计也体现出了他对于死后生活的栩栩如生的幻想,他希望死后可以依旧统治着整个国家。
这一点在陵墓中殿堂瑰丽、形象逼真的兵马俑和动态的石雕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此外,秦始皇帝陵及其文化遗产的研究对于管理和保护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秦始皇陵已经被发掘并展示出来,但是由于其规模和复杂性,目前仍然有很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保护难题。
开展对秦始皇陵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陵墓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保护好秦始皇陵及其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与文化价值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一位君主,他的丰功伟绩成为后世传颂。
而与他的伟业相符的是他所建造的陵墓 - 秦始皇陵。
在这个陵墓内,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场景悄然诞生——兵马俑。
对这些惟妙惟肖的陶俑的发现,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秦始皇及其帝国的新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
兵马俑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发现与挖掘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兵马俑是为了保卫秦始皇陵而生,它们以军事布阵的形式陈列在地宫中,完美地再现了秦军的实力与装备。
兵马俑制作精美,栩栩如生,每个俑都具有独特面貌和服饰,细节之处更是独树一帜。
兵马俑数量庞大,据考古发掘,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8000个俑坑,且数量众多的士兵、战车、战马的造型和姿势相互呼应,构成壮观的军事阵势,向世人展现了秦军的威武形象。
兵马俑的发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秦始皇陵和秦文化的热烈关注。
首先,兵马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带动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播到全球。
其次,兵马俑也给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灵感,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电影,都有创作围绕兵马俑展开。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及文化,更将秦始皇的辉煌事迹传扬开来。
通过兵马俑的发现与展示,人们对于秦始皇的认识也得到了更新和扩展。
秦始皇被视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实行封建制度的君主,而兵马俑则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兵马俑的出土,填补了古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研究秦代社会,尤其是秦朝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也改变了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不再只是一个严酷的君王,而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强大统治力的伟大君主。
兵马俑的发现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马俑艺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陶器制作技艺、绘画风格以及雕塑艺术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材料的研究,人们深入了解了秦代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传统。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分析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奇迹。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约40公里处的咸阳市银盏乡境内。
它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于1974年被中国考古队发现。
兵马俑是兵器、车马、战士等的陶塑,数量达数万件,主要分布在大型坑道内。
整个兵马俑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直观地展现了秦国当时的雄壮武装。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意义。
首先,兵马俑反映了秦时期的武装力量和战争制度。
整个陵墓呈现一个军事阵地的形态,严密有序。
兵马俑分为步兵、骑兵、车马等若干个部分,它们按照武器、服装、队形等方面进行划分,非常有条理。
其中,兵器的种类繁多,有弓箭、长矛、铠甲、盾牌等,非常逼真。
车马部分由车马、辎重等陶塑的组合构成,显示了秦时期的交通情况和军事物资管理方式。
通过对兵马俑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对武装力量的要求和限制,以及秦朝制定的严格的军事制度。
其次,兵马俑反映了秦代手工制作和雕刻技术的高超水平。
兵马俑以其雕刻技艺的精湛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奇妙,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兵马俑在制作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先采用泥条做出各部位的形状,再加厚,最后用雕刻刀具细心刻细部。
在雕刻时,选材用料上则更为讲究,选用黑陶作为材料,采用慢火烧制技艺,制作精细绝妙,造型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种细致入微的制作工艺和高度精巧的刻画技能,是秦代手工制造技术的标志。
最后,兵马俑反映了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意义。
兵马俑所在的陵墓规模庞大,阵容强大,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陵墓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秦始皇陵原计划为三重墓,但发现墓主人逝世太过突然,未来得及完成全部的陵墓建设,只有一重墓被建造出来。
可能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秦始皇选择在自己在位期间要求修建较大规模的陵墓。
这也是中华文化中奉为至宝的原因之一。
总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秦文化,华夏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魅力与科学价值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其艺术魅力和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群是中国古代军事陵墓遗迹中最为壮观、气势磅礴的一处,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在世界上享有巨大声誉。
秦始皇帝之所以让兵马俑成为自己陵墓的守卫,不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更是要警醒后人“威严不可侵犯”的道理。
在中国的文物史上,秦始皇兵马俑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品。
一、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精美绝伦的外形设计和精湛的制陶工艺,成为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一座丰碑。
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肌肉纤细、衣饰华丽,表现了古代中国精湛的陶器雕刻技艺和生动的运用。
在兵马俑中,栩栩如生的士兵、马和武器,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震撼不已。
这些兵马俑的设计形象魅力无比深厚,它不仅是中国陶器艺术的一个高峰,也是古代雕塑艺术和军事文化的重要文物。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兵马俑的科学价值除了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外,它还拥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
对于历史、考古、冶金、制陶等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兵马俑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可以提供学术上的参考数据,更好地了解到秦代的制度、文化和军事思想。
其次,兵马俑的发现和挖掘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冶金、制陶和陶器工艺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的高科技水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最后,兵马俑的使用和保护,能够帮助我们研究文物保存和修复的科学技术,优化文物保存的方法策略,提高文物的保护价值。
三、兵马俑的保护和利用怎样科学的保护兵马俑并让它更好的利用呢?首先,我们需要尊重历史,认真了解和研究兵马俑的背景和历史,更好的保护它们的完整性和纯洁性。
其次,我们应该掌握和研究先进的文物保存和修复技术,保证兵马俑的长期保存和安全。
最后,我们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宣传和利用兵马俑文化,使兵马俑文化在国内外更广泛的传播,发挥出更大的文化价值。
宋才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绪论宋才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绪论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记忆遗产极为珍贵,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它们既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有责任像“珍惜眼珠子”那样,去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依法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
列入本书鉴赏研究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和“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仅限于笔者几十年来实地调查和考察过的部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撰写本书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弘扬国粹,通过鉴赏使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我国的丰厚遗产;二是为了唤起全民珍惜和保护中华民族遗产资源的意识,共同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和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使那些没有时间和条件亲临目睹这些珍贵遗产的人,也能够从本书中一饱眼福。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目前已有18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成员,中国政府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方。
《公约》规定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以及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还规定了各缔约国可以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
《公约》提出自然和文化相互依存、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把保护大自然和保护文化遗产相联系;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予以保护。
《公约》的管理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于1999 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自1987年6月至2010年8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0处。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文化与历史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建造于公元前三世纪秦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一部分,其总共有三个大坑,分别是士兵坑、马坑和将军坑。
士兵坑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涵盖了2000多件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陵最宝贵的珍藏,凝聚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历史文化、战争策略、艺术审美和人文思想,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1. 文化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首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帝国,而秦始皇则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
他用各种手段来实现中国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兵马俑是反映秦朝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人形象的重要文物。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出现过三千年的封建社会、四百年的战国混战,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统一朝代,为中国未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中的珍宝,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2. 历史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秦朝。
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和军队思想的高峰。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军队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的造型和布置,可以了解到秦时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
兵马俑又不同于其他的文物,它的规模和数量之大,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因此,兵马俑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 艺术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抛开它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来说,兵马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兵马俑是秦代士兵、马匹的精准写照,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整个兵马俑的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生动,都令人惊叹。
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从选材、制模、铸造、烧制、上色到组织坑室等很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显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科技文化水平之高。
宋才发:陕西西安古城文化景观探讨陕西西安古城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陕西西安古城古称“长安城”,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性旅游城市。
陕西省简称“陕”、“秦”,位居黄河中游,地处内陆腹地,是大西北的门户及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新亚欧大陆桥”横贯陕西中部。
陕西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7省、自治区相邻,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省境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①。
散布在陕西境内的72座帝王陵墓,成为再现昔日经济、社会文化繁荣的佐证。
西安在历史上一直是西北地区和周围省份的商品流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在区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众多的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又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沉淀,拥有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的周、秦、汉、唐四大遗址。
早在10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就已在这里建立部落种植、狩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在此建都沣京,从此揭开了西安作为千年帝都的辉煌历史。
到10世纪,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兴业,历时1100多年。
漫长的历史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3100多年都市发展史的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②,西安的文物古迹完整、系统,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等级之高均居全国之冠,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③。
现已查明的文物古迹有上万处,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250处。
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有84处,古遗址98处,古陵墓35处。
已出土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许多是世界罕见的奇珍异宝。
长安城最初名叫“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唐王朝夺取天下后定都西安,改“大兴城”为“长安城”,考古界一般称之为“隋唐长安城”。
关于秦始皇陵的审美方法以关于秦始皇陵的审美方法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陵墓的审美特点和魅力。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它由陵园、城墙和陵墓三个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作为一座古代帝王陵墓,秦始皇陵的审美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秦始皇陵注重对称和平衡。
陵园的布局严谨有序,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建筑物、道路和景观划分为左右对称的部分。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在整个陵园中,从大门到陵墓,从神道到墓道,都能感受到这种对称和平衡的审美效果。
秦始皇陵注重高大壮丽的建筑风格。
陵园内建有大量的宫殿、庙宇和祭坛,其中最著名的是陵墓上的兵马俑。
这些建筑物都采用了宏大的规模和庄重的造型,给人以崇高和庄严的感觉。
尤其是兵马俑,以其逼真的雕刻和数量众多的规模,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秦代军事力量的强大,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第三,秦始皇陵注重色彩的运用。
陵园内的建筑物采用了红、黄、绿等鲜艳明亮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愉悦感。
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感,也体现了古代皇家文化中“黄色是皇帝的颜色”的意义。
此外,陵园内的花草树木也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感觉。
第四,秦始皇陵注重细节的雕琢。
陵墓内的壁画、石刻和浮雕都是古代艺术的杰作,它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示了古代文化的辉煌和丰富。
例如,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背景细腻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秦始皇陵注重整体的宏观效果。
整个陵园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造型都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完美。
无论是从远处观望还是近距离欣赏,秦始皇陵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美感。
这种整体的宏观效果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和威严,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秦始皇陵以其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的对称布局、高大壮丽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细致精湛的细节雕琢以及整体的宏观效果,都体现了古代帝王陵墓审美的特点和魅力。
宋才发: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景观探讨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春秋战国时陕西为秦国属地,宋初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为陕西省。
现地域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642万①。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秦亡后项羽三分秦地,所以又称之为“三秦”。
“秦中自古帝王州”,公元前28世纪左右,黄帝、炎帝就曾在陕西活动过。
自周开始,又有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80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个农民起义领袖,在这里建立政权计11年,赫连夏在定边、长安建都24年,可以说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
陕西省会西安古称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都城,它与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罗马、埃及的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因此,西安被誉为我国6大古都之首。
汉唐时期,长安就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城市。
西安1928年设市,现市辖区内人口510万②。
公元前259年嬴政就诞生在这里,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13岁时因其父去世而继承王位。
按照秦国的惯例,国王在22岁举行“加冕礼”以后,才可以亲自执政。
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6国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嬴政执政后称自己为“始皇帝”。
秦始皇为自己营造巨大而豪华的陵墓。
君王之墓最早称之为“陵”的始于春秋战国。
“陵”原来指山陵。
从战国中期起因推崇皇权,把君王的陵墓造得“高大如山”,于是开始称君王的坟墓为“陵”。
譬如,《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起“寿陵”。
即人还健在就开始修造陵墓,这陵墓就是“寿陵”。
据说赵肃侯“陵”,是我国古代君王坟墓称“陵”之始,也是为活着的君主建造“寿陵”的最早记录③。
“秦陵”是秦始皇死后的居住地。
秦始皇自13岁刚即位起,就同历代帝王一样思考为自己修建“寿陵”。
“陵邑制度”是从秦始皇陵开始的。
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就有记载:“园邑之兴,始自强秦。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关于秦始皇十六年(公元215年)“置丽邑”及“徙三万家丽邑”的明确记载。
“丽邑”是专为秦始皇设立的,它位于秦始皇陵园北侧2.5公里的刘家村东,占地面积250平方米。
在陵园建神道、立石刻也同样始于秦始皇陵。
如西汉茂陵霍去病墓前就有石刻,应当说是沿用了秦始皇陵的做法④。
秦始皇陵是历代帝王陵墓中最高的一个。
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246年,由丞相李斯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建,至嬴政50岁驾崩,陵墓仍没有建成,到秦二世时继续修造。
直到秦始皇帝死后的第二年(公元208年),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才草草收工。
其间共修建了38年,筑*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张武冰、晋淑兰主编:《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②张武冰、晋淑兰主编:《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3页。
陵使用壮丁最多时竟达72万人,约占当时全国男劳动力总量的1/8。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地处东经109°、北纬34°,坐落在距西安市约35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①。
秦陵最初高120多米,后来经2000多年的风雨及人为破坏,已经降低了许多,现存土堆尚存47米高。
秦始皇陵园外城周围长6321米,南北长2188米,东西宽578米。
目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共发现“陪葬坑”、“陪葬墓”达600多处②,其中,面积在100—140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就有24座③。
这些陪葬坑、陪葬墓都是严格按照一定规格,即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建造的。
秦始皇的骊山陵寝如同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墓室屋顶有天文星宿图,地面是由各种闪耀生辉的珠宝构成的,下边还有五岳、九州以及由机械驱动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设有让文武百官朝拜秦始皇的大厅。
为防止盗墓,每座墓门上都安有自动发射的弓箭。
整个陵墓就是一座金碧辉煌、固若金汤的地下王宫。
秦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
他连那些为他伴驾并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入陵寝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外泄。
陵墓是整个秦始皇陵园的核心,由封土和地宫两部分组成。
限于科学技术问题,秦始皇的骊山陵墓还没有发掘,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山丘,形状如覆斗形,中腰部有一缓坡状阶梯,顶部为一平台。
经过测量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南北宽10.4米,封土高为47米④。
秦始皇陵园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南北狭长形的城垣,内城中部有道东西向的墙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北半部又有南北向的狭墙把其分为东、西两区。
外城的四周各有一门;内城的南、东、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2门,中部的隔墙上有一门,共有6门。
门上均有门阙建筑,其结构为门、阙组合式。
秦始皇陵园的附属建筑物有园寺吏舍遗址、渔池遗址等,骊邑遗址则是秦始皇陵的陵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它比世界上著名的埃及王国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长8年,参加修建的人数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有文物陈列室、铜车马展览馆以及3个在发掘遗址上建起保护房的遗址展厅,即1号坑、2号坑、3号坑,全面显现了秦始皇陵陪葬坑中的军阵原貌以及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世界。
这一建在公元前3世纪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其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
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000年前东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高峰,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长期缺失的一页。
它严格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手法,无论形体、结构、比例、质感、量度,都以人的准确的解剖构造为依据。
从秦俑的脸部可以看出皮肤肌肉下颧骨、眉骨、颌骨的准确位置,五官的大小、比例、位置一丝不苟,形体的每一凸凹处,无不符合人体解剖构造,甚至可以从马的造型判断其品种。
非但如此,这些艺术大师还注意紧紧抓住人物性格,从人物的面部表情、内心活动、精神状态上追求变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形神俱备,无一雷同的众多艺术造型。
它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能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简称“秦俑馆”。
经过4年多的筹建至1979年9月底,雄伟的1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及部分辅助性建筑竣工落成。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占地近200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木葱茏,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从此这块曾是乱石堆积、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热闹起来了,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秦①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②《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2页。
③《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3页。
俑博物馆开馆以来,每年接待100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
1976年5月14日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在秦始皇兵马俑建设工地参观后说:“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①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②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兵马俑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起正式开馆接待国内外游客。
秦俑馆1号坑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坑”。
“西杨村”本是郦山北麓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庄。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临潼的西杨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枯萎的庄稼,西杨村的村民准备在距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打一口井。
这里地处骊山冲积扇前缘,屡经山洪泥石流淤积,耕地间夹杂布满鹅卵石的灌木丛和废弃的荒地。
打井工程于3月24日下午动工,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窑遗址。
他们继续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阴暗的光线下,终于露出“瓦王爷”凝静的面容③。
村民们正诧异间,恰好公社干部房树民来检查打井进度情况。
他下到井底仔细观察,发现出土的砖块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砖一模一样,急忙告诉大家暂停打井,接着便匆匆赶往县城向县文化馆报告。
被湮没2200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就这样重新回到了人间。
因此,“1974年3月29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经过考古专家的勘探鉴定,秦俑馆内的第1、2、3号坑,被确认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从1974—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1979年10月建成展厅,开始对国内外游客开放;3号坑1989年秋建成展厅,9月27日即世界旅游日对外开放;2号坑的遗址于1994年10月建成展厅,11月开始接待游客④。
从此,3个俑坑全都被保护在建筑物里,不再经受风吹、日晒、雨淋。
在供游人观看、怀古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仍在这里继续发掘整理兵马俑。
经过科学测量,俑坑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⑤。
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
局部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战车的陶马32匹,各种青铜兵器近万件。
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配置有前锋、主体、后卫和翼卫,步骑相间,车马兼具,规模庞大,布局严密。
俑坑的最东端是3排面向东的武士,每排68个,他们是部队的前锋。
后面接着是战车与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站在11个坑道里。
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列面朝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⑥。
每个坑道的底部都是用青砖铺地,坑道内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起支撑木质屋顶的作用,屋顶上覆盖有织成“人”字形的芦席或者竹席,席上填充胶泥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