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课文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5
秦陵兵马俑课文一、背景介绍秦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伟大的考古发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陵附近,是秦始皇陵的守护军队。
这些兵马俑是秦朝时期的陶制品,在秦始皇死后被埋藏于地下二千多年后重新被发现,并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
二、兵马俑的发现与保护1974年,当地农民在进行井挖掘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
随后,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和其他陶器残骸。
这些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被誉为“第八大奇迹”。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陕西省政府以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修建了一个巨大的陶俑工厂,专门用来制作新的陶制品,以替代原始的兵马俑进行展示。
这样一来,原始的兵马俑得到保护,而新的陶制品可以用来进行研究和展览。
此外,专门的博物馆也被建立起来,用来展示这些宝贵的文物。
这些博物馆采取先进的保护措施,保持室温、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在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游客参观兵马俑时也要遵守一系列规定,以确保兵马俑的完整和安全。
三、兵马俑的制作工艺与形象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是古代中国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
制作兵马俑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制作者要准备好粘土并进行初步雕塑,然后按照比例制作兵马俑的各个部件,如头部、身体和武器等。
接下来,这些部件被烘干并进行细致的修整。
最后,陶瓷器皿要进行烧制,以确保其坚固和耐久。
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兵马俑的形象基本上是按照真实人物的形象制作的。
他们的服饰、面部特征以及装备等细节都是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进行的完美再现。
四、兵马俑的文化意义秦陵兵马俑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通过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时期的军事装备和战争技术水平。
兵马俑还反映了秦朝时期的军事力量和民族精神,以及秦始皇强大的统治力和辉煌的历史。
兵马俑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秦兵马俑的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节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第二段:第2节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三段:第3至10节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第四段:第11节兵马俑是绝无仅有的雕塑.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
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
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第二课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教学要求:1、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
2、感受秦陵兵马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3、了解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
了解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4、体会秦陵兵马俑气吞山河、庄严凝重的艺术震撼力。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
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
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
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秦始皇陵的修建(1)目的:为死后能让自己的灵魂继续享受生前的尊严和荣华富贵(2)原则(理念):“事死如生”,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
“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
违者就是非礼、不孝。
《吕氏春秋·安死》云:“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
”这就是说国君陵园的设计是模仿都城的建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德无量,为千古至尊。
这种思想反映在陵园建设的规模和内涵上,就是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效果。
(3)结构(布局):陵园建筑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以地宫(核心)、寝殿、内城、外城、陪葬墓等为组成。
1、陵墓位于陵园中偏南处,周围环绕三道围墙,分内城和外城。
陵墓由寝殿、地宫和陪葬墓等为组成,其中地宫是整个陵墓建筑群的核心。
2、陵园以陵墓为中心,北部为礼仪性的建筑和陪葬墓,东侧有兵马俑坑、马厩坑和陪葬墓区,西侧为烧造砖瓦、加工陵材的地方以及修陵人的墓地。
(4)地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秦始皇兵马俑》课文详解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及建造秦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构造、象征意义等内容。
它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历史故事,更是人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窗口。
下面将为您详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并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历史文化名篇。
一、文本阅读《秦始皇兵马俑》这篇文章的主旨明确,结构清晰,是一篇容易领悟的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通读全文,感受文章节奏与语气通读全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语气和氛围。
教师可以边读边解释关键字和语句。
同时可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关键字和句子,以便进一步分析讨论。
2. 重点阅读重点阅读,让学生聚焦于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文章结构。
教师可提问文章中的关键句:文中介绍了我国第一位帝王是谁?什么原因导致了兵马俑的建造?兵马俑的建造技术有哪些?兵马俑的建造有什么象征意义?3. 阅读完整文章阅读完整文章,重点强调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讨论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对后代的影响和启示。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述自己对该文章的理解和独特见解。
二、文本细读1. 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秦朝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帝国这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秦始皇兵马俑》课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变革、开创新局面、宣扬“均田制”、“法家”思想等等。
2. 兵马俑是如何诞生的教师可以提问:什么原因导致了兵马俑的建造?答案是:秦始皇帝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威和尊贵,另一方面则是认为生者需要在死后有侍奉人马的服务,他又问了很多名匠士,如何能够使侍奉的陶俑、木冶、青铜器具再生,仿似有魂魄,他自然是不可理喻的。
这种想法是建立于秦朝时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建造。
《秦始皇陵》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
册)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灞桥区。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耗时38年建成。
陵墓是防范盗墓偷宝的严密,埋葬宝物和秦始皇的尸体。
陵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6平方千米。
陵墓外围设置了严密的防护工事,包括有数道城墙和各种陷阱和暗道。
在陵墓内部,有三大坑,分别是车马坑、仪仗坑和墓室。
车马坑是埋葬了秦始皇的车马的地方,车马坑中埋葬了上千辆车马。
仪仗坑是埋葬了秦始皇的各种仪仗的地方,仪仗坑中埋葬了大量精美的仪仗器物。
墓室是秦始皇的真正墓室,墓室内埋葬了秦始皇的尸体和大量宝物。
秦始皇陵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陵墓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我们应该加大对秦始皇陵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