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26.78 KB
- 文档页数:16
B超检查操作规程标题:B超检查操作规程引言概述:B超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无创伤、安全、准确等优点。
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患者信息: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确保与医嘱单一致。
1.2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如需要空腹或者饮水等。
1.3 设备准备:检查前检查B超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准备好必要的消毒液和消毒布。
二、操作步骤2.1 仪器设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频率,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2.2 仪器校准:进行仪器的校准,确保图像清晰度和准确性。
2.3 检查部位:根据医嘱选择要检查的部位,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操作技巧3.1 探头放置:将适当的凝胶涂抹在探头上,轻柔地放置在患者皮肤上,避免造成不适。
3.2 扫描操作:根据所检查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扫描方式和角度,确保获取清晰的图像。
3.3 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手部稳定,避免晃动或压迫患者,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四、结果记录4.1 图像保存:在检查过程中随时保存重要的图像,以备后续分析和病例记录。
4.2 结果解读: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解读,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4.3 报告撰写:根据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诊断意见,撰写详细的B超检查报告,确保准确传达检查结果。
五、清洁消毒5.1 设备清洁:检查结束后及时清洁和消毒B超设备,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5.2 仪器维护:定期对B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5.3 个人卫生:操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佩戴手套等,避免交叉感染。
结语:B超检查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手段,正确的操作规程可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健康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腹部诊断学操作方法
超声腹部诊断学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将患者安放在检查床上,解开衣服和腰带,使其腹部裸露。
2. 选择探头:选择适当的探头,通常选择线性或凸面探头。
3. 准备探头:将探头插入探头插座,涂上适当的凝胶,以保证信号传输畅通。
4. 开始检查:将探头放在腹部区域,通过调节位置和角度,获得尽可能清晰的图像。
5. 搜索结构:搜索肝,胆囊,胰腺,脾脏和肾脏等腹部器官,注意观察形态和内部结构。
6. 观察分析:观察分析图像,注意是否有异常结构或异常回声,诊断是否有异常情况。
7. 记录结果: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包括图像、观察所见和诊断结论。
8. 结束检查:完成检查后,停止超声波输出,拔出探头,擦去凝胶,让患者穿着衣服离开。
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时要遵守相应安全规范,保证安全、无创以及快速完成检查。
陆良县人民医院功能科B超室超声检查规范及操作标准(概论)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地位与作用现代医学是由经验医学发展而来,逐步走向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实验医学,但这一过程尚未完成。
包括超声检查仪在内的各种检查仪器和检查手段都只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某些方面的诊断参考信息。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复杂。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不可能单纯依据某种方法的检查结构,对所有病人都能做出精确的临床诊断。
超声检查属于影像学范围,利用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形成的间接图像,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并非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声学原理决定了超声图像可能存在某些伪差与假象。
包括医师、病人及仪器条件在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超声检查结果与真实病变之间的差异。
超声检查医师责任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所发现的图像与病变之间不完全存在互相对应的关系,不能机械地“按图索骥”。
因为经常有“同图异病”、“同病异图”现象。
目前,根据我国超声诊断医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医院所装备的超声仪器设备条件,对超声诊断的一般要求可定为:①对于某些常见病,检查方法与分析手段已较为成熟,可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例如心血管疾病、胆囊结石、早孕等。
②对于多数病变,主要对超声检查的发现做出描述性的报告,其中器官与组织异常的区域,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判断,例如实质性、含液性、含气性等。
至于病因性诊断,则仅为分析性或推断性意见。
③对于比较复杂或疑难诊断的病变,以现象描述为主,仅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参考。
第二节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超声仪器和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
设备性能存在差异。
超声诊断工作者业务素质有待于整顿规范。
临床医师对超声诊断应用的适应症亦需统一。
仪器调节、操作手法、观察记录及报告随访等方面,应规范化并进行具体质量控制。
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比,进行超声普查是较为特殊的问题,更须规范并行严格控制。
超声质量控制的范围1.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腹腔超声测量标准腹腔超声测量标准如下所示:一.肝脏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
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二.胆囊与胆道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胆囊壁厚:2~3mm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 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三.脾脏1.脾脏厚度:不超过4cm2.脾脏长度:范围8~12cm3.脾的宽度:范围5~7cm四.胰腺胰头前后径:小于3cm、胰体前后径:小于2.5cm、胰尾前后径:小于2cm、胰管内径:小于2mm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五.肾脏1.肾脏长径:约10~12cm ,宽径:约4~5cm ,厚径:约3~5cm。
2.肾实质厚度:约1~2cm ,通常约1.5cm ,肾皮质厚度:约8~10mm。
3.肾静脉内径:约1cm ,立位或坐位增宽,肾动脉内径:约5~6mm 。
六.输尿管与膀胱1.输尿管内径:约2~4mm2.膀胱容量:约350~500ml3.排尿后残余尿:小于50ml4.膀胱壁厚度:约1~3mm七.前列腺与精囊1.前列腺长径:3cm、宽径:4cm、厚径:2cm2.内腺宽/ 全腺宽<0.43.厚径/ 宽径= 0.54.假定圆面积比(PCAR ):为0.65八.阴囊与睾丸1.阴囊壁厚:2~8mm2.睾丸长径:约4cm、宽径:约3cm 、前后径:约2cm3.附睾头厚:约0.8~1.2cm4.精索静脉内径:小于2mm5.睾丸动脉和睾丸内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分别约:8~28 cm/s和4~19cm/s九.肾上腺与腹膜后肾上腺1.肾上腺直径:<30mm 、前后径:<10mm。
B超检查操作规程一、引言B型超声检查(简称B超)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腹部、妇科、产科、泌尿科等领域。
为了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本文制定了B超检查操作规程,以指导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
二、检查前准备确定检查目的:在进行B超检查前,应明确检查的目的,以便选择合适的超声仪器和探头。
患者准备:要求患者在进行检查前2-3小时禁食,避免胃肠道内的气体干扰检查结果。
对于需要进行泌尿系统检查的患者,应提前做好排尿准备。
仪器准备:检查前应确保超声仪器处于良好状态,探头干净、无破损。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探头,并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三、检查步骤体位及探头放置: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并确保探头与检查部位充分接触。
对于腹部检查,通常采用平卧位;妇科或产科检查可采用仰卧位或膀胱截石位。
涂耦合剂:在探头表面均匀涂上耦合剂,以确保超声波能顺利传递到患者体表。
扫描及观察:启动超声仪器,按照预设的参数进行扫描。
观察并记录检查结果,注意观察脏器形态、大小、位置及毗邻关系等。
图像存储:对于有诊断价值的图像,应及时存储以便后续分析。
检查后处理:检查结束后,清洁探头并关闭超声仪器。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后续注意事项等。
四、注意事项操作人员资质:进行B超检查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患者隐私保护: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确保图像和信息的保密性。
耦合剂使用:应选择合适的耦合剂,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过敏反应。
图像识别与分析:操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能准确判断检查结果的意义。
检查异常情况处理: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患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结论B超检查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等优点。
遵循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有助于提高B超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超声科室图像质量控制与报告准备制度腹部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腹部疾病。
然而,为了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室需要建立图像质量控制与报告准备制度。
本文将以腹部超声科室为例,介绍图像质量控制与报告准备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图像质量控制1. 质量控制目标:腹部超声波检查的图像质量对于医生的诊断结果至关重要。
因此,科室需建立明确的图像质量控制目标,如保证图像清晰度、解剖结构的清晰可见性、无伪影等。
2. 设备维护与校准:定期对超声设备进行维护与校准,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包括保持设备清洁、定期检查探头的连接线缆是否完好、检查超声设备是否能够良好地接收和显示图像等。
3. 操作标准:制定操作标准是保证图像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正确的超声波检查方法和仪器操作,以确保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图像评估: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评估和质量控制是必要的。
医生、技术人员或专门的评估人员可以根据一定的评估指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评判,例如图像的清晰度、解剖结构的展示情况等。
5. 反馈和改进:及时收集并汇总图像质量控制的结果和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进而对不达标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二、报告准备制度1. 报告规范:建立腹部超声波检查报告的规范格式和内容要求,使报告能够清晰、简明地表达出检查结果,避免冗长和模糊的描述。
2. 报告书写:医生应该准确记录超声检查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和目的、检查方法和设备参数、主要观察指标的评估结果等内容。
报告的书写要准确、简洁、无歧义,确保医生和患者能够准确理解。
3. 报告复核:检查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经过医生的复核。
复核人员应对报告进行评估和判断,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报告进行反馈和修正。
4. 报告储存和管理:建立科室的检查报告储存和管理系统,确保报告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可以采用电子报告系统,方便查询和管理。
超声科检查规范及操作规程一、一般超声检查操作规程1、腹部超声检查【适应证】1.肝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占位性病变、弥漫性损害及外伤。
2.胆道系统结石、炎症、蛔虫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3.胰腺的炎症、肿瘤、囊性病变、外伤和周围组织病变的鉴别。
4.脾脏的弥漫性肿大、外伤及占位性病变。
5.肾脏的发育异常、占位、结石、积水、创伤、肾动脉狭窄及移植肾的并发症。
6.胃肠道占位、幽门狭窄、炎症、溃疡、肠间隙及阑尾脓肿、梗阻及胃肠腔扩张和异常充盈。
7、腹膜后间隙液性或实性占位病变,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疾病。
【检查方法】l.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或8~12MHz。
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
肝硬化、腹部气体较多者可在饮水500~800ml后检查。
2.受检者常取平卧位,根据需要变换体位。
平静均匀呼吸。
3.检测脏器大小、位置,显示内部组织结果及血流。
4.对脏器内异常病灶,声束需从三个方位确认,以排除伪像干扰。
5.检测脏器与毗邻器官、周围组织的关系。
6.胆系检查时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必要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宜适当加压,或排气后复查。
7.对于较胖体型者,胰腺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 后在坐位和右侧卧位下检查。
8.饮水并充盈膀胱,有助于同时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9.胃肠超声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查前4h内禁水,检查前排净大便。
准备好胃肠道充盈剂。
经腹壁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检查应使膀胱良好充盈。
需灌肠再行超声检查者,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睡前服轻泻剂.晨起排便,清洗灌肠。
10.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受检者应空腹,即检查前禁食8~12h。
检查中可适量饮水以充盈胃腔。
对位于下腹腔的病变,必要时充盈膀胱后再检查。
【检查内容】1.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轮廓、边缘、被膜光整及连续性,相邻器官关系。
2.观察实质脏器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强或降低。
B超操作规程引言概述:B超(超声波)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为了确保B超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一套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B超操作规程的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准备工作、设备操作、图像采集和操作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1 环境准备:- 确保检查室的温度适宜,通风良好,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对患者产生不适。
- 检查室内应保持整洁,避免杂物堆积,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1.2 患者准备:- 在进行B超检查前,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同意。
- 患者应空腹检查,避免进食过多或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 根据具体检查部位的要求,患者可能需要饮水或者憋尿,以便更好地显示相关器官的结构。
1.3 设备准备:- 确保B超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电源连接、探头连接和设备校准等。
- 检查前应检查探头是否完好无损,避免使用损坏的探头进行检查。
- 根据具体检查部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探头和频率,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二、设备操作:2.1 操作步骤:- 打开B超设备,进入操作界面。
- 根据具体检查部位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检查模式,如腹部、盆腔、心脏等。
- 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增益等参数,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 根据需要,可以通过调整探头的角度和位置,优化图像质量。
2.2 操作技巧:- 操作时要保持手部稳定,避免晃动或用力过猛,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 对于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掌握相应的探头操作技巧,如腹部扫描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心脏扫描的多普勒技术等。
-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探头与患者皮肤的摩擦,以减少不适感。
2.3 数据记录:- 在进行B超检查时,应及时记录关键信息,如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部位、图像特点等。
- 检查结果应与患者的病历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三、图像采集:3.1 扫描范围:- 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范围,确保覆盖目标器官的全部结构。
产科一、颈后透明带(NT)厚度测量标准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必买呢胎头过度仰伸或屈曲时。
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2/3〜3/4。
胎儿面向探头时应显示胎儿颜面部及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包括胎儿鼻骨、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等。
声束应垂直于颈背部皮肤,使颈后部显示皮下组织、皮肤、羊膜形成的三条强回声带。
测量方法:选择十字叉型光标,置于胎儿颈部或上胸部皮肤层内缘及皮下组织层外缘,测量其间无回声带的最宽处。
注意光标的放置。
二、中孕系统彩超标准切面1、双顶径/头围标准切面:颅脑横断面,左右结构基本对称,显示脑中线、透明隔腔及远场侧脑室后角,不应显示小脑及幕下结构。
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3~1∕2以上。
测量方法:双顶径及头围可在上述同一切面进行测量,测量双顶径时为近场颅骨骨板外缘至远场内缘间垂直于脑中线的最大距离;测量头围时用椭圆功能键沿胎儿颅骨外缘直接测出头围周长,不应包括颅骨外软组织。
2、腹围标准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显示胎儿胃泡,门脉左、右支及脊柱的横切面,尽量使胎儿腹部横切面呈圆形。
探头勿过度用力压迫孕妇腹壁,避免胎儿腹部受压变形或腹壁边界显示不清。
放大至胎儿腹部占屏幕的1∕3~1∕2°测量方法:以椭圆功能键测量胎儿腹壁皮肤外缘的周长。
3、股骨长标准切面:显示股骨全场及两端低回声代骨端,股骨长轴与声束夹角应大于60°。
放大至股骨占屏幕的1∕3~1∕2以上。
显示并评估胎儿主要解剖结构:正常胎儿肠管中孕筛查应于20〜24周直接进行,应显示如下切面及结构:1.颅骨光环:自颅顶至颅底的连续横切面,显示完整的颅骨光环。
2、透明隔腔:丘脑水平胎头横切面,显示前部脑中线及方形的透明隔腔,正常透明隔腔左右径小于IOmmo3、侧脑室切面:侧脑室水平胎头横切面,显示侧脑室体部、侧脑室后角以及脉络丛结构,无明显异常时显示远场的侧脑室即可。
侧脑室体部宽度测量方法:垂直于侧脑室体部内、外侧壁进行测量,注意取样点放置于线样强回声壁和侧脑室内无回声区的交界处,正常中晚孕期测值不大于IOmm,近场侧脑室由于超声伪像的干扰常常无法显示标准切面及进行宽度测量,应等待其转动至远场时再进行测量。
超声规范检查标准最新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超声规范检查标准:一、检查前准备1. 患者应穿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检查部位的暴露。
2. 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可能需要空腹或充盈膀胱。
3. 对于腹部超声,建议患者检查前2-4小时饮用500-1000毫升清水。
4. 患者应告知医生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超声凝胶的过敏。
二、设备与操作标准1. 使用的超声设备应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2. 超声探头应保持清洁,使用一次性探头套,避免交叉感染。
3.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4. 超声检查过程中,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三、检查流程1. 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超声模式,如B模式、M模式、多普勒模式等。
2. 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仔细观察图像,记录关键信息。
3. 对于动态结构,如心脏、血管等,应记录动态图像。
4. 检查结束后,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图像质量控制1. 图像应清晰,分辨率高,无明显噪声和伪影。
2. 图像应包含足够的解剖信息,便于诊断。
3. 对于关键部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4. 应记录并保存图像,以备后续分析和对比。
五、报告撰写与记录1. 超声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生撰写。
2. 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日期、检查部位和目的。
3. 报告中应详细描述超声所见,包括正常和异常发现。
4. 报告应提供诊断意见或建议,并注明医生的签名和日期。
六、隐私保护1. 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查结果应严格保密。
2. 检查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 所有记录和图像应妥善保存,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七、后续跟进1.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沟通和安排。
2. 对于异常发现,应与主治医生进行讨论,制定后续治疗计划。
腹部超声检查操作评分标准1. 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腹部超声检查操作评分标准,以标准化腹部超声检查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评分标准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仪器操作、图像采集、数据分析和诊断准确性。
2. 评分标准2.1 仪器操作- 检查前的仪器校准和准备工作- 合理选择适当的探头和参数设置- 熟练操作探头,准确定位腹部区域- 保持良好的握持和手眼协调能力2.2 图像采集- 以正确的穿刺角度获取清晰的腹部器官图像- 确保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的合理调整- 能够在不同腹部区域获取完整的图像覆盖范围- 能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截面图像用于诊断2.3 数据分析- 能够对图像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标注- 能够识别和描述腹部器官的结构和异常表现- 能够建立逻辑清晰的检查报告- 能够正确应用超声特征和指标进行分析2.4 诊断准确性- 能够根据腹部超声图像和数据做出准确的诊断- 能够判断病变的性质、大小和位置- 能够提供可行的治疗建议和随访方案- 能够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相协调,达到一致性3. 评分等级3.1 优秀- 所有评分项目均达到满分- 操作流程规范,技术熟练- 数据分析准确,诊断一致性高3.2 良好- 大部分评分项目达到满分- 操作流程基本规范,技术熟练度较高- 数据分析准确度一般,诊断一致性较高3.3 及格- 部分评分项目达到满分- 操作流程一般规范,技术掌握程度一般- 数据分析准确度较低,诊断一致性一般3.4 不及格- 多个评分项目未达到满分- 操作流程不规范,技术掌握程度差- 数据分析准确度低,诊断一致性不高4.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套腹部超声检查操作评分标准,旨在提高超声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质量,进一步提高腹部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诊断效果。
评分标准将有助于评估超声医生的表现,并为相关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厦门市超声医学腹部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5版)第一章总论一、超声设备的维护与调节1、保护与探头相连的电缆线:使用电缆线支架或将电缆线绕经检查者肩部。
2、检查结束后,用柔软的纸巾或毛巾将探头擦拭干净。
3、定期清洁仪器:包括仪器表面的清洁及防尘板的清洗。
二、存储图像的要求:1、每张图像均应有体标或扫查切面、脏器的文字标识。
2、双侧均有的脏器必须有体标或标明左右。
3、异常病灶应存留至少两个切面的图像,应分别存储含测量/文字标识及不含测量/文字标识的图像。
鉴于超声科每日高负荷的工作量,且腹部占比大,正常肝脏存储图像时可不加体标,但异常病灶必须有体标。
三、测量的要求:1、测量单位统一以cm计。
2、病灶大小至少测量两个径线,其中一个为最大径。
3、脏器增大或缩小时应报告测量数据。
第二章肝脏一、检查要求:一般从左肝开始扫查,原则是要扫查到肝内每一部分。
肝脏左外叶、右后叶下段边缘部分及右肝膈顶部为超声检查的盲区,检查时应通过呼吸、体位配合、采取适当的扫查方式进行充分观察,避免漏诊。
肝脏左外叶在剑突下扫查时应进行最大限度的侧动扫查,扫查范围要超出肝脏。
右后叶下段边缘部分可通过低位肋缘下斜切,探头尽量上翘扫查,再加上右肋间横切尽量观察充分。
右肝膈顶部可嘱受检者深吸气,让肝下移,经右肋缘下斜切,探头尽量上翘扫查。
二、存储图像:剑突下切面:1、经腹主动脉左叶矢状切面(图1)2、横切面显示左叶和门脉矢状部(图2)3、经第二肝门显示三支肝静脉(图3)右肋间斜切面:2、经肝右叶和右肾长轴(图5)右肋缘下斜切面:1、经胆总管上段长轴切面(图6)2、经肝右静脉右肝最大斜切面(图7)三、测量规范:1、肝右叶最大斜径:扫查时嘱受检者深吸气后屏气,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下,平行于肝下缘,使声束朝向右膈顶。
(1)测量标准切面: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最大斜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厦门市超声医学腹部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5版)第一章总论一、超声设备的维护与调节1、保护与探头相连的电缆线:使用电缆线支架或将电缆线绕经检查者肩部。
2、检查结束后,用柔软的纸巾或毛巾将探头擦拭干净。
3、定期清洁仪器:包括仪器表面的清洁及防尘板的清洗。
二、存储图像的要求:1、每张图像均应有体标或扫查切面、脏器的文字标识。
2、双侧均有的脏器必须有体标或标明左右。
3、异常病灶应存留至少两个切面的图像,应分别存储含测量/文字标识及不含测量/文字标识的图像。
鉴于超声科每日高负荷的工作量,且腹部占比大,正常肝脏存储图像时可不加体标,但异常病灶必须有体标。
三、测量的要求:1、测量单位统一以cm计。
2、病灶大小至少测量两个径线,其中一个为最大径。
3、脏器增大或缩小时应报告测量数据。
第二章肝脏一、检查要求:一般从左肝开始扫查,原则是要扫查到肝内每一部分。
肝脏左外叶、右后叶下段边缘部分及右肝膈顶部为超声检查的盲区,检查时应通过呼吸、体位配合、采取适当的扫查方式进行充分观察,避免漏诊。
肝脏左外叶在剑突下扫查时应进行最大限度的侧动扫查,扫查范围要超出肝脏。
右后叶下段边缘部分可通过低位肋缘下斜切,探头尽量上翘扫查,再加上右肋间横切尽量观察充分。
右肝膈顶部可嘱受检者深吸气,让肝下移,经右肋缘下斜切,探头尽量上翘扫查。
二、存储图像:剑突下切面:1、经腹主动脉左叶矢状切面(图1)2、横切面显示左叶和门脉矢状部(图2)3、经第二肝门显示三支肝静脉(图3)右肋间斜切面:1、经门脉主干和右支彩色血流图(图4)2、经肝右叶和右肾长轴(图5)右肋缘下斜切面:1、经胆总管上段长轴切面(图6)2、经肝右静脉右肝最大斜切面(图7)三、测量规范:1、肝右叶最大斜径:扫查时嘱受检者深吸气后屏气,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下,平行于肝下缘,使声束朝向右膈顶。
(1)测量标准切面: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最大斜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内容】
1.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外的血流分布、血管内有无栓子。
5.肝脏的活动度,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
6.肝门部及腹腔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腹水。
【检查方法】
(1)先从右锁骨中线第5~6肋间或第4~5肋间开始探测,并确定肝上界的位置,然后沿肋间逐一向下探测,观察每一肋间切面声像图的改变,注意门静脉、肝静脉、肝内外胆管以及胆囊的变化。
(2)右肋缘下纵切观察肝在锁骨中线肋缘下的厚度和长度,并沿肋缘下肝下缘处斜切,观察第一、第二肝门及肝静脉的一系列图像,对通过第二肝门显示肝右静脉长轴斜切面图,记录右肝最大斜径。
(3)剑突下观察肝左叶各个纵切面的图像,应尽可能显示左叶肝的上缘,并通过深吸气后进行比较观察,通过腹主动脉矢状面记录左肝长度和厚度,通过下腔静脉矢状面记录尾叶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