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剪接点的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5.31 KB
- 文档页数:1
视频剪接点的选择以及各自的功能特色一、剪接点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点。
依据不同的剪辑依据~我们大致可以将剪接点归为以下几类:,一,、叙事剪接点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者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在电视剪辑中~镜头转换不仅是电视节目叙事构成或者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时也是观众观赏的需要。
每一次的镜头转换意味着观众注意力的转移~从一个视觉形象转移到另一个视觉形象上~镜头的长度决定着视觉形象刺激观众注意的强度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一个能给大家带来未曾预料的事实或更多信息量的镜头~相对于人们熟识的镜头~显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通常~镜头连接虽然没有连续的动作~但是~可以通过主体将其统一于一体。
因此~以镜头长度满足叙事要求~以镜头连接表现主题~是电视节目编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
对于初学者而言~把握好镜头“低限长度”是正确控制剪接点的第一步。
,二,、动作剪接点- 1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规律的发展来连接镜头~目的是使内容和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它是构成电视片外部结构连贯的重要因素。
动作剪辑固然也是为清楚叙事服务~不过它更着眼于镜头外部动作的连贯~在镜头连接的剪接点选择上~除了镜头内部运动体的动作、动势外~摄像机的运动方式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运动镜头的速度、方向、起幅落幅同样会影响到镜头连接的视觉连贯性。
正确处理好动作剪接点~使镜头组合能够产生行云流水按自然连贯的视觉效果的基础。
,三,、情绪剪接点情绪剪接点是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起伏为依据~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目的是激发情绪表现。
在影片或节目的剪辑中~有时候如果完全按照画面上的外部动作来剪辑~并不一定能准确地表现应有的情绪节奏或叙事上的跌宕高潮。
这时~在剪接点的处理和剪辑方式上~必须考虑节目的总体节奏和这一段落或动作的情绪形态~一举人物情绪或时间发展内在情绪要求~利用镜头在表现情绪上的造型作用~来判断剪接点~而不必依靠任何形体动作或声音语言。
声音剪辑点的分类:语言剪辑点、音响剪辑点、音乐剪辑点语言剪辑点:是以镜头中的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之间的间隔、语速、说话的方式等)作为依据来确定剪辑点。
它包括解说词与对话两大类。
解说词:是对画面解释、补充说明或者说是对画面内容的评判。
对解说词的处理:(源于画面,不重复于画面)(1)解说词滞后于相关的画面(2)声画对立,即画面(背景音乐)与解说词在内容情绪或者节奏风格上正好相反相成对话的场景分切原则:1.对话的一般场景。
(2人至3人)如动作不强,镜头的分切适宜多而短2.对花话少的场景。
如人多,动作性较强,镜头的分切应少,镜头应长短结合3.对话多人多的场景。
场面调度要灵活,人物调度和镜头的调度要紧密结合,可多采用运动镜头,镜头的分切适宜长。
对话剪辑点的选择:两种表现形式:(1)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即平剪(也称同位法)1.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谁说话镜头给谁)(2)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即串剪(也称串位法)平行剪辑:第一种:都留空间即上下镜头之间是有间隔的,即:第二种:下个镜头留有空间即上个镜头话音一落镜头马上切换,然后切到第二个人的时候,第二个人可能要反映一下,而这个空间的多少是和说话的镜头有关系的(和前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关系),前一个人如果说的也是那种不是什么要紧事情,可能反映的时间就比较短。
如果前一个人说的内容会对第二个人会造成很大的刺激(或是这个提问让对方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就会留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作用:突出听话者的反应。
(有的时候听话者的反应可能比这个说话的内容更重要。
)第三种:都不留空间,即交错剪辑:分为拖声法和捅声法。
拖声法:上个镜头的声音延续到下一个镜头。
(声音可以是语言、音乐、音响)捅声法:下一个镜头的声音提前进入上一个镜头。
(声音可以是语言、音乐、音响)在对话做交错剪辑时,剪辑点要选在对话的停顿点上。
音乐剪辑点:是以音乐的情绪色彩为基础,以旋律节奏为依据,结合考虑画面造型因素,准确地选择剪辑点。
1、结合案例分别阐述画面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的特征和要领。
画面剪接点是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由于情节需要或者为了提高观影效果而进行场景的切换或画面的变化,包括镜头的切换、镜头角度的变化、镜头运动的改变等。
画面剪接点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空间关系:画面剪接点要求新画面与前一画面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合理的空间关系,以便观众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动机。
例如,一个人在室内画面中开门走出,下一个画面为室外,观众可以通过这个画面剪接点推测出人物的行为是离开室内走到室外。
2.时间流逝:画面剪接点可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映射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一个镜头中的人物进行了一系列动作,下一个镜头可以切换到他离开现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画面,这样观众可以了解到经过了多长时间之后的情节发展。
3.观点切换:画面剪接点可以通过改变观点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镜头可以从一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切换到另一个主要人物的视角,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人物的想法和感受。
4.镜头运动:画面剪接点可以通过改变镜头的运动来表达一种情绪或者加强观影效果。
例如,从一个静止的镜头突然切换到一个快速运动的镜头,可以使观众感到紧张和激动。
声音剪接点是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由于情节需要或者为了提高观影效果而进行音频的切换或音效的变化。
声音剪接点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音频切换:声音剪接点可以通过改变音频的来源来表达一种情绪或者引起观众的注意。
例如,从一个场景中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伴随着背景音乐的改变,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2.音效变化:声音剪接点可以通过改变音效来增强观影效果。
例如,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通过改变背景音效或者增加音效的强度,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3.对白切换:声音剪接点可以通过改变对白的内容和发声方式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例如,一段对白中的角色发生争吵,通过切换到另一段对白中角色冷静讲话的声音,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
1、电视是传送图像的一种广播、通信方式。
就是利用电子技术对图像进行光电转换和电信号传输,使静止或活动的图像能在远距离即时再现的手段。
是指对客观图像、声音的记录方式、处理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的综合;是摄像机、录像机、信号发射、无线与有线传输、电视接收机等设备的总和。
2、电视在信息传递方面表现出的突出功能有广泛性、及时性和具像性。
3、电视的种子节目是指“新闻节目”和“文艺节目”。
4、按照节目的制作方式,电视节目可以分为直播类节目和录播类节目;按照节目内容,可以分为新闻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和服务类节目;按照节目受众群,可以分为儿童节目、青年节目、老年人节目等;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军事类节目、经济类节目、农业类节目、教育类节目。
5、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分为电子新闻采集、电子现场制作及数字演播室制作方式。
6、电视节目的基本生产流程包括稿本阶段、拍摄阶段、编辑阶段、审定工作。
7、电视节目制作稿本阶段主要完成的三项工作是选题、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
8、电视节目制作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价值性和可行性。
9、电视作品选题的价值性主要包括选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新闻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等。
10、电视作品的配音工作主要包括配解说词、配台词、配音乐和效果声等几个方面。
11、电视作品的审定工作主要要对节目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12、电视镜头组接的基本句型一般包括前进式、后退式、环形式和跳跃式四种句型结构。
13、长镜头可以分为声音长镜头、氛围长镜头、细节长镜头、积累长镜头、过程长镜头等类型。
14、普多夫金认为,“将若干片段构成场面,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部片子的方法,就叫做蒙太奇。
”15、表现式蒙太奇主要可以分为并列、交叉、对比、象征和重复等几种。
16、声画关系在电视作品中呈现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三种状态。
17、画面剪接点可分为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和节奏剪接点。
18、声音剪接点又可以分为对话剪接点、音乐剪接点、音响剪接点。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复习资料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了《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宣告了电影的诞生。
2、1927年10月第一部有声影片——美国的《爵士歌王》。
3、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名利场》在美国问世。
4、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成为中国第一部影片。
5、1948年,戏曲片《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6、1925年10月2日,英国人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4、影视有三种基本时间是:事件时间;叙述时间;感受时间;1、当美国导演鲍特和格里菲斯运用分镜头进行拍摄之后,就产生了专门的剪辑工作。
2、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影剪接已经和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手工操作;第二个是机器操作;第三个是电脑操作(数码剪辑)。
3、1913年,《难夫难妻》标志着中国电影剪辑专业的诞生,张英是我国最早的电影剪接人员。
1、电影电视的三大艺术要素是:形象、动作、结构。
2、银幕屏幕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
3、视觉形象又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所构成。
4、听觉形象则分为音乐形象和音响形象。
5、主体动作包括内部动作、外部动作和语言动作。
8、影视艺术的动作,分为作画面主体动和摄影摄像镜头动作两大类。
2、1900年,威廉逊在影片《中国教会被袭记》中使追逐和救援的场面交替出现——这视为蒙太奇的第一次使用。
3、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使蒙太奇真正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方法。
9、长镜头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他提出的“照相本体论”是长镜头学派的理论基础。
10、长镜头特点: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景物的清晰度,来保证、复原、再现生活的真实性。
11、长镜头以美国人罗伯特•费拉哈迪1916《北方的纳努克》为代表作品。
2、1956年,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拍摄了影片《疲惫》(我国译为《筋疲力尽》),是使用跳切的代表作。
1、剪接点的选择分两大方面:一、画面剪接点;二、声音剪接点。
2、画面剪接点:动作,情绪,节奏剪接点。
剪辑新人必需明白的-------剪辑点影视剪辑就节目内容上讲可分为游戏类剪辑、电视剧类剪辑、综艺类剪辑、谈话类剪辑和专题类剪辑等等……但不管那一类剪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技术。
依照剪辑点来区分,要紧有画面剪辑和声音剪辑两大类。
剪辑点,视频剪辑中常常显现的一个名词,也确实是在何时进行镜头的切换。
我不能归纳这么大的问题,但或许以下的文字能够对你的实际剪辑中会有帮忙。
一样来讲,剪辑点分为画面剪辑点和声音剪辑点等!大伙儿在剪辑的时候常常会碰到,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动作的情形,因为如此会让镜头语言更多样一些。
可是流畅的画面组接在剪辑的时候是有技术的。
视频剪辑中最常碰到的莫过于:起坐;起卧;拥抱;握手;脱帽;穿衣;抽烟;开关门窗;走路;跑步等等。
影片中各个画面,通过合理组接,组成一个个完整的影片。
对影视制作者而言,单个画面就像是文章的一个字符,而画面的组接技术那么是语法和修辞。
只有把握了这些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因此,影视制作必需要把握好画面剪辑技术,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
因此关于影视制作者来讲影片的剪辑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剪辑的进程中剪辑点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影片的风格、故情形节、观众情绪的带动!下面哈尔滨完美动力小编简单和大伙儿分享一下,剪辑点的选择及分类!一、画面剪辑点:在影视制作种画面剪辑点的选择相当重要。
剪辑点选择适当,能够使全片人物动作持续,镜头转换自然流畅,画面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观众的视觉欣赏适应。
剪辑点选择不妥,可能会使片中人物动道别扭,或演出重复,节拍拖沓,乃至使画面内容违抗生活的逻辑,让观众感到费解。
二、情绪剪辑点:情绪剪辑利用"情绪剪辑点"最能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注重对人物情绪的夸张、渲染。
例如:有一个访谈类的节目:以为老工人为了研究新兴的概念汽车,把全数的精力都放在研制中,妻子不睬解而离开了他,但他以常人所想象不到的艰巨,终于研制成功,被人誉为"世界最快的汽车"。
《影视剪辑艺术与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创作,掌握电视编辑的技术、技巧,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技术与艺术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影视节目制作方面的知识和对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的了解,为进一步学好电视摄像、影视录音、节目制作,以及非线性编辑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适应新时代的特点,能够制作出优秀的影视节目,培养一批既熟悉艺术创作又懂得技术制作的人才。
3.素质目标:具备影视艺术审美素养,拥有从事影视专业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广泛的人文素质,以及职业行为中心理素质。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影视节目制作概况【目的要求】1、掌握影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2、熟悉影视剪辑软件与相关流程3、了解现实条件下影视作品的段落构成【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影视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影视作品片段的播放,了解影视作品剪辑的特点以及影视作品的节奏。
【讲授内容】1.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1)影视制作技术;(2)影视节目制作流程;(3)工作效率;(4)影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2.影视节目制作手段(1)实况直播;(2)影片制作;(3)录像制作。
3.影视节目制作方式(1)ENG方式;(2)EFP方式;(3)ESP方式。
【自学内容】1、观看电影《神话》并叙述影片的剪辑特点2、根据要求对影片《神话》中东南亚国家探险片段的镜头及场景情况加以分析第二章蒙太奇【目的要求】1、了解什么是蒙太奇2、熟悉蒙太奇语言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3、能够运用蒙太奇修辞进行拍摄剪辑【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蒙太奇知识的讲解,通过对部分影视作品蒙太奇语言的解读,使学生了解蒙太奇。
因此本章讲解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通过学生自主拍摄完成蒙太奇修辞的使用。
【讲授内容】1、蒙太奇的含义广义蒙太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蒙太奇是影视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它指导导演、摄影及编辑人员对形象体系的建立。
剪辑技巧轴线关系:轴线,又称之为关系线、运动线、180度线,是拍摄中为保证空间统一感而形成的一条无形的假象线,直接影响着镜头的调度。
所谓轴线规律,是指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的时候,摄像机镜头的总方向须先知在同一侧。
轴线一般被分为三种:1、运动轴线2、关系轴线3、方向轴线1、动作轴线动作轴线也叫做运动轴线,是指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路线或轨迹2、关系轴线关系轴线是指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假设连接线。
关系轴线的核心是视线。
3、方向轴线方向轴线是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人物视线与能看到物体之间构成的轴线剪辑点:在镜头组接中,两个镜头画面相连接的那一点就是剪辑点。
剪辑师也就是通过这一个个剪辑点,构成段落,最后架构出整部影片的结构。
所以剪辑点的挑选和组接,对于剪辑师来说,至关重要,他是影片具有精致的叙事架构和巧妙地视觉转换的前提。
一个个准确的剪辑点,有的悄无声息地将剪辑的痕迹从观众眼前抹去,让银幕上移动的影像流畅连贯,有的则有意地通过两个镜头并置引发强烈视觉跳跃或情感冲突,使观众内心发生相应的反应,将故事和情绪推向高潮。
将剪辑痕迹抹去不让观众看到,专注于镜头流畅性的剪辑点是看不见的剪辑点。
而有意识通过镜头并置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又不会带他们出故事的这种剪辑点,是让观众能感觉到的镜头切换,所以是可见的剪辑点。
一般来说,对于剪辑师,不可见的剪辑点较可见的剪辑点容易把握,这类剪辑点是针对物理时空和动作的连接而言的,主要强调的是流畅性,能顺利地推进叙事,这些点本身有着一定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动作连接上,通常是根据景别变化和视觉感觉在上下镜头中将动作进行分解,组合,或是将一个动作平均分成两半,进行上下镜头间不同景别的组接,或是上下镜头成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分解组合,只要熟练掌握构图,光影,运动,景别,轴线,遵循一定的匹配原则,动作分解匹配,轴线匹配,相似性匹配等等,一般都能完成的不错。
剪辑极为流畅,丝毫不觉得跳,这得益于其剪辑点遵循了无缝剪辑原则,引导了观众视觉思维的连贯性。
有几种不同的剪接模式见6最常见的模式是外在音频剪接领域,有许多不同的剪接模式可供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
的剪接模式:
1. 外剪接(Cut):外剪接是最基本和常见的剪接模式之一、它指的
是将一段音频直接从原始录音中剪切下来,并将其与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
这种剪接方式适用于需要简单粗暴地切换音频段落的情况。
2. 叠加剪接(Overlap):叠加剪接是指将一段音频叠加在另一段音
频上,从而实现平滑过渡。
这种剪接方式可以创建出更自然、连贯的过渡
效果,适用于音频的淡入淡出、交叉淡化等效果。
3. 混音剪接(Crossfade):混音剪接是一种将两段音频交叉混合在
一起的剪接方式。
它通过逐渐减小一段音频的音量同时增加另一段音频的
音量,实现平滑的过渡效果。
混音剪接常用于音频的过渡、转场等情况。
4. 延迟剪接(Delay):延迟剪接是将一段音频推迟一段时间后再插
入到其他音频中的剪接方式。
它可以用来创造出一种回声、重复效果,或
者在音乐中实现一些特殊的节奏效果。
5. 倒放剪接(Reverse):倒放剪接是指将一段音频反向播放,然后
插入到其他音频中。
这种剪接方式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音频效果,用于创
造出一些反转、悬浮等效果。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剪接模式,实际上剪接可以根据需求和创意
进行无限创造和组合。
对于不同的音频项目,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剪接模式
来实现所需的效果。
影视剪辑:对影视片结构.语言.节奏等等进行蒙太奇形象在塑造的定型工作。
分解动作:即把生活中运动着的人与物的动作分解成影视中各个单位的独立的画面,这就是电影分解的起源。
组合动作:则是把那些单独.零散的分解动作的画面,重新组合为连续的活动整体。
1.影视艺术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视听结合,声画合一构成银幕形象,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2.影视艺术的三种基本时间是什么?(1)事件时间(2)叙述时间(3)感受时间3.影视艺术的运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影视是通过连续运动,不断变化的镜头画面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
(2)影视又是通过镜头画面内部的运动来表现现实世界人和物的情状形态,以取得艺术效果.(3)影视是通过摄影机,摄像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来摄取和表现现实生活,以达到多变的影像和审美的效果。
4.影视艺术的三度创作是什么?(1)影视艺术的第一度创作,是编剧和责任编辑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创作阶段)(2)影视艺术的第二度再创作是导演,摄影,摄像的任务,他们进行着将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觉形象的在创作(拍摄阶段)(3)影视艺术的第三度再创作——剪辑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蒙太奇形象的在塑造。
影视艺术因素与剪辑因素银幕屏幕时空:银幕屏幕时空是指展现或关联在银幕屏幕上的时空。
镜头组接时空:是指镜头组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时空形态和时空因素。
1、影视艺术中动作的作用是什么?动作可以展示主体的风貌和动态,体现人物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和情感,展现人物之间、景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渲染人物情绪与环境气氛,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推动剧情、转换场景、协调节奏的重要作用。
1、论述推、拉、摇、移、跟五种镜头的动作含义及作用。
答:第三章蒙太奇与影视剪辑编辑叙述的蒙太奇:叙述的蒙太奇,即连续的蒙太奇,是指将镜头按照时间顺序、生活逻辑和因果关系来分切、排列、组合,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和演绎故事。
一、对白编辑点对话编辑点是以画面中人物语言的内容为依据,结合语言的起始、语调、语速来确定编辑点。
同期声语言的编辑就是根据对话编辑点来编辑的。
对话编辑点可以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五种处理方法,具体是:(一)平行编辑也称同位法,是指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特点是平稳、严肃、庄重。
根据在一个镜头中声音出现前后留出的时间长短,编辑点的选择有三种方式。
1.上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而下一个镜头切入时,画面与声音也留有一定的时空,如图6-11所示。
上下两个镜头都要根据人物对话的情绪选择编辑点。
这种编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最为常见。
2.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而下一个镜头的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
这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个镜头声音一完即切,下个镜头声音则应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结合剧情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编辑点,如图6-12所示。
这种编辑方法在任务对话中最为常见。
3.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入,如图6-13所示。
这种编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不常用,只有在两人吵架,争得面红耳赤,或两个针锋相对地进行辩论等情况下才适合,用来形成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
(二)交错编辑也称串位法,是指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切换,而是交错切出。
1.上一个镜头的人物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人物画面上,如图6-14所示。
编辑点 编辑点 编辑点 声音编辑点 画面编辑点图6-11 同位法对白编辑点一图6-12 同位法对白编辑点二图6-13 同位法对白编辑点三2.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提前到上个镜头中来,如图6-15所示。
画面编辑点声音编辑点图6-15 串位法对白编辑点二这两种编辑方法既能产生人物情绪上的呼应和交流,又能使对话流畅、活泼,具有一定的戏剧效果,在人物对话中较为常见。
在选择编辑点时,应从剧情出发,结合人物的表情及人物对话的内涵和画面造型因素的匹配,恰当地选择编辑点。
剪接体名词解释剪接体是一种可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的剪辑手法。
它指的是在电影或者视频剪辑中,通过对不同画面或者不同音频的剪辑处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以达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
剪接体可以分为视觉剪接体和声音剪接体两种。
视觉剪接体主要通过对不同镜头的剪辑处理来展现故事情节或情感表达。
它可以通过剪切、褪色、过度等手法将不同的画面镜头进行融合,创造出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
视觉剪接体能够通过画面的变化、切换、衔接等手法,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声音剪接体主要通过对不同音频的剪辑处理来表达情感或者传递信息。
它可以通过音频的剪切、混音、过渡等手法,将不同的音频素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恰当的音响效果。
声音剪接体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通过音效的处理、音频的调整来创造出恰当的氛围,加强情绪的表达,增强影片的观赏效果。
剪接体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不同画面或者音频的剪辑处理,从整体上提升了作品的品质和观赏性。
剪接体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它能够通过剪辑的处理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
剪接体在影视作品中还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它能够通过不同的剪辑手法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总之,剪接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剪辑手法,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不同画面或者音频的剪辑处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表达出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和信息。
剪接体能够引导观众的观影体验,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它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音剪接点的分类
【定义】以声音因素为基础,根据画面中声音的出现与终止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来选择的剪接点。
电视摄像机同步录制的工作方式为电视片声音剪接点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分类】声音剪接点分为对话剪接点、音乐剪接点和音响剪接点。
对话剪接点
【定义】以画面中人物语言的内容为依据,结合语言的起始、语调、速度来确定剪接点。
【分类】对话剪接点可分为平行剪辑、交错剪辑两种表现形式。
平行剪辑(也称同位法),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
人物对话的平行剪辑有以下三种剪辑方法:
1、上下镜头切出切入时,画面与声音都留有一定的时空。
上下两个镜头都要根据人物对话的情绪选择剪接点。
这种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最为常见。
它表明,上一个镜头人物对话一结束,就表现下一个镜头中人物的反应。
2、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个镜头声音一完即切,下个镜头声音则应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结合剧情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剪接点。
这种剪接方法在人物对话中也较为常见。
它表明,上一个镜头人物对话一结束,就表现下一个镜头中人物反应。
3、两个点的选择应是上一个镜头的声音一完即切出,下一个镜头一开始声音与画面即切入。
这种剪辑方法在人物对话中并不常用,只有在剧情需要时(两人吵架,争得面红耳赤,或两个针锋相对的进行辩论等),用这种剪辑方法才合适,因为它有吵架或辩论的气氛和较强的节奏感。
交错剪辑(也称串位法),声音与人物画面不同时的切换,而是交错切出、切入。
人物对话的交错剪辑有两种剪辑方法:
1、上个镜头的人物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人物画面上。
2、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接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
音乐剪接点
1、歌曲、戏曲、器乐曲等音乐类节目的剪接点,以音乐节奏、乐句、乐段的出现、起伏与终止为主要依据来选择。
如电视片表现交响乐演奏,哪个乐器开始独奏,就将镜头切至哪个乐器,一般用近景、特写表现,合奏时切至全景,一般用全景表现。
2、是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置的画外音乐,要注意将音乐的节奏、乐句、乐段与画面内容的情绪及长度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段落画面已自然结束,而音乐尚未结束,这会给观众一种嘎然而止的不和谐感,所以表现了画外音乐对电视画面的依附性和重要性。
音响剪接点
【定义】指以画面内容为基础,在某一段效果音响的首尾选择的剪接点。
e.g.一个人坐在那深思,画面运用钟摆的滴答声来比喻人物此时此刻复杂、烦乱的心情,音响效果的剪接点就必须与画面内钟摆动作相匹配、相一致。
又如:一些描写环境气氛的自然音响效果,如海水冲撞焦石所发出的巨响,潮落的水声,音响效果也必须与画面的海水的起幅、落幅动作一致。
一般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已经同步录制了同期声效果音响。
而有一些画面或是由于拍摄距离太远,或是由于拍摄师忘记了打开话筒开关,没有录下同期声效果音响。
这就需要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根据画面内容的需要,去选用音响资料,选择好音响剪接点,在音响方面做一些填补工作。
音响剪接点选择准确,可以使屏幕视听效果更加真实,选择不当则会产生虚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