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线粒体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三章遗传病的诊断遗传疾病的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几乎涉及各个临床学科。
它既有与其他疾病相同的诊断方法,也有其特殊的诊断方法。
遗传疾病诊断除了一般临床诊断方法外,还需要用一些遗传学特殊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症状与体征、家系分析、染色体检查、生化检查、基因诊断等。
遗传学诊断方法既可对已出现症状的患者进行诊断,也可对症状前和出生前的患者的进行诊断。
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遗传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并对现症患者的诊断技术、症状前的诊断技术、产前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基因诊断学的发展、策略、常用技术、应用、问题和展望等问题。
一、基本纲要1.了解遗传病诊断的常规临床诊断方法。
2.了解系谱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
3.了解遗传病生化学诊断的基本方法。
4.掌握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5.掌握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6.掌握现症患者诊断、症状前诊断、产前诊断的基本方法。
7.了解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
二、习题(一)选择题(A 型选择题)1.家系调查的最主要目的是。
A.了解发病人数 B.了解疾病的遗传方式 C.了解医治效果D.收集病例 E.便于与病人联系2.不能进行染色体检查的材料有。
A.外周血 B.排泄物 C.绒毛膜 D.肿瘤 E.皮肤3.生化检查主要是指针对的检查。
A.病原体 B.DNA C.RNA D.微量元素 E.蛋白质和酶4.症状前诊断的最佳方法是。
A.基因检查 B.生化检查 C.体征检查 D.影像检查 E.家系调查5.羊膜穿刺的最佳时间在孕期周时。
A.2 B.4 C.10 D.16 E.306.绒毛取样法的缺点是。
A.取材困难 B.需孕期时间长 C.流产风险高D.绒毛不能培养 E.周期长7.基因诊断与其他诊断比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
A.费用低 B.周期短 C.取材方便D.针对基因结构 E.针对病变细胞8.当时,可考虑进行基因连锁检测方法进行基因诊断A.基因片断缺失 B.基因片断插入 C.基因结构变化未知D.表达异常 E.点突变9.核酸杂交的基本原理是。
线粒体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临床特征:出现不明原因的多系统病变,且临床表现复杂,如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轻度活动即感疲乏、常伴肌肉酸痛及压痛、肌萎缩少见等。
2. 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水平升高,电镜检查发现线粒体膜,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测定异常以及基因检测发现线粒体DNA或和核基因突变。
3. 影像学检查:不同类型的线粒体病诊断依据不同,主要也是依据肌肉活检、基因检测等进行明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疾病类型、患者状况和医生经验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如果有关于线粒体病或其他任何健康问题的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广义的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
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类疾病表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
目前发现还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 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
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第一节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线粒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敏感,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造成线粒体功能的异常。
例如在有害物质渗入(中毒)、病毒入侵(感染)等情况下,线粒体亦可发生肿胀甚至破裂,肿胀后的体积有的比正常体积大3~4倍。
如人体原发性肝癌细胞癌变过程中,线粒体嵴的数目逐渐下降而最终成为液泡状线粒体;缺血性损伤时的线粒体也会出现结构变异如凝集、肿胀等;坏血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有时也可见2到3个线粒体融合成一个大的线粒体的现象,称为线粒体球;一些细胞病变时,可看到线粒体中累积大量的脂肪或蛋白质,有时可见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这些物质的充塞往往影响线粒体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如线粒体在微波照射下会发生亚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功能上的改变;氰化物、CO等物质可阻断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造成生物氧化中断、细胞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线粒体常作为细胞病变或损伤时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成为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线粒体疾病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线粒体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从临床角度,线粒体疾病主要涉及心、脑等组织器官或系统;从病因和病理机制角度,线粒体疾病有生化分类和遗传分类之别。
一、生化分类根据线粒体所涉及的代谢功能,线粒体疾病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底物转运缺陷、底物利用缺陷、Krebs循环缺陷、电子传导缺陷和氧化磷酸化偶联缺陷(表13-1)。
表13-1 线粒体疾病的生化分类二、遗传分类根据缺陷的遗传原因,线粒体疾病分为核DNA(nDNA)缺陷、mtDNA缺陷以及nDNA和mtDNA联合缺陷3种类型(表13-2)。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十三章休克。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1)、简述题(7)、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9)。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十三章休克第一节病因和分类第二节发生机制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第四节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第五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难点掌握:1.休克的概念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及分类3.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
熟悉:1.休克常见病因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2.临床常见几种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了解:休克的病因学和发病学防治以及器官支持疗法和代谢支持的原则。
一、名词解释(11)1、休克:是指由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失血和失液性休克:是指急性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各种外伤、溃疡病并发血管破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宫外孕破裂导致的大出血以及宫缩乏力、胎盘滞留等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等。
3、脓毒性休克:指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功能代谢异常的脓毒症,表现为在充分液体复苏的情况下仍需要缩血管药物才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mmHg以上,其血清乳酸高于2 mmol/L (18 mg/dL)。
4、过敏性休克: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类毒素)或疫苗等过敏,在受到这些过敏原的刺激时,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反应),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休克。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线粒体DNA突变的主要类型。
2.熟悉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3.了解主要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理。
4.了解核DNA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
二、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狭义的线粒体病是
A.线粒体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B.mtDNA突变所致的疾病
C.线粒体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D.线粒体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E.mtDNA数量变化所致的疾病
2.点突变若发生于mtDNA rRNA基因上,可导致
A.呼吸链中多种酶缺陷B.电子传递链中某种酶缺陷
C.线粒体蛋白输入缺陷D.底物转运蛋白缺陷
E.导肽受体缺陷
3.常见的mtDNA的大片段重组是
A.插入B.重复C.易位D.缺失E.倒位
4.mtDNA大片段的缺失往往涉及
A.多个A TPase8基因B.多个ND基因C.多个tRNA基因
D.多个rRNA基因E.多个多种基因
5.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患者最常见的mtDNA突变类型是
A.G14459A B.G3460A C.T14484C
D.G11778A E.G15257A
6.与增龄有关的mtDNA突变类型主要是
A.点突变B.缺失C.重复D.nDNA突变E.基因组间交流缺陷
7.线粒体脑肌病的特征是
A.肌纤维中呼吸链酶活性正常B.肌纤维中呼吸链酶活性缺陷C.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链酶活性缺陷D.呼吸链酶活性正常的神经细胞与酶活性缺失的神经细胞混合E.呼吸链酶活性正常的肌纤维与酶活性缺失的肌纤维混合
8.mtDNA突变诱导糖尿病的机制可能是
A.β细胞不能感受血糖值B.糖原异生降低C.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失控D.β细胞稳定性增高E.细胞中8-OH-dG含量增多
(二)X型选择题
1.mtDNA突变类型包括
A.缺失B.点突变C.mtDNA数量减少D.插入E.重复2.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是
A.肿瘤B.帕金森病C.Ⅱ型糖尿病D.白化病E.苯丙酮尿症
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特点是
A.线粒体DNA的数量减少B.家系中mtDNA可有多个点突变C.mtDNA突变均为点突变D.以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病变为特征E.细胞中突变mtDNA超过96%
4.线粒体疾病随年龄渐进性加重是因为
A.突变mtDNA积累B.细胞增殖能力减退
C.对能量的需求增加D.异质性漂变
E.mtDNA的修复能力减退
5.线粒体异常导致糖尿病的机制可能是
A.mtDNA tRNA Lys基因点突变B.tRNA Leu(UUR)基因点突变糖原异生降低C.mtDNA缺失D.β细胞增殖失控
E.β细胞不能感受血糖值
6.下面哪些疾病属于线粒体脑肌病
A.MERRF B.NARP C.Leigh综合征
D.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E.帕金森病
7.KSS和CPEO病情严重程度取决于缺失型mtDNA的
A.缺失长度B.缺失部位C.异质性水平
D.转录活性E.组织分布
8.与衰老有关的线粒体异常包括
A.缺失型mtDNA积累B.CoⅢ基因整合于nDNA的c-myc基因内C.氧自由基积累D.rRNA和mRNA合成的比例失常
E.组织中8-OH-dG含量增多
(三)名词解释
1.线粒体病
2.线粒体脑肌病
3.前突变
(四)问答题
1.mt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及其遗传学后果是什么?
2.线粒体疾病可分哪些类型?
三、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B2.A3.D 4.E 5.D 6.B 7.E 8.A
(二)X型选择题
1.ABCDE 2.ABC 3.BCE 4.ABE 5.ABCE 6.ABC 7.CE 8.ACE
(三)名词解释
略。
(四)问答题
1.①点突变:点突变发生于tRNA或rRNA基因,影响mtDNA编码的全部多肽链的翻译过程,导致呼吸链中多种酶合成障碍;点突变发生于mRNA基因,可导致某种多肽链的错义突变,进而影响氧化磷酸化相关酶的结构及活性,使细胞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②大片段重组:包括缺失和重复,大片段的缺失往往涉及多个基因,可导致线粒体OXPHOS功能下降,产生的A TP减少,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③mtDNA数量减少,细胞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
2.线粒体疾病根据其分子发生机制可分:①nDNA缺陷引起的疾病:包括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基因缺陷、导肽或导肽受体缺陷、底物转运蛋白缺陷、线粒体金属离子转运障碍等;
②mtDNA缺陷引起的疾病;③基因组间交流缺陷引起的疾病。
(李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