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学讲义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336
国际商事仲裁法仲裁属于替代性争议解决方法(ADR)之一。
广义的观点(通说)认为ADR是指包括仲裁在内的各种非诉讼解决争议的方法。
狭义的观点认为,ADR是指除仲裁外的各种非诉讼解决争议的方法的总称。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仲裁(又称“公断”,arbitration)是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即由双方当事人将他们之间发生的争议交付第三者居中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该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约束力。
例1我国G公司与荷兰H公司正就签订一项商务合同进行谈判。
针对该合同可能产生的争议,H公司提出,如发生争议应尽量协商调解解决,不成再提请仲裁或进行诉讼。
在决定如何回应此方案之前,G公司向其律师请教。
该律师关于涉外民商事纠纷调解的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调解是有第三人介入的争议解决方式B.当事人双方在调解人的斡旋下达成的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C.在涉外仲裁程序中进行的调解,仲裁庭无须先行确定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的一致同意即可直接主持调解D.在涉外诉讼中,法官也可以对有关纠纷进行调解二、国际商事仲裁法的法律渊源国内立法:如中国仲裁法。
国际立法:如1958年《纽约公约》(全称: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中国于1986年加入该公约。
我国加入《纽约公约》时,提出了商事保留和互惠保留。
商事保留:我国仅对依中国法律认定为属于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适用该公约。
“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是指,由于合同、侵权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货物买卖、财产租赁、工程承包、加工承揽、技术转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勘探开发自然资源、保险、信贷、劳务、代理、咨询服务和海上、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的客货运输以及产品责任、环境污染、海上事故和所有权等,但不包括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
”三、国际商事仲裁的类别和国际商事常设仲裁机构(一)国际商事仲裁的类别1.以仲裁机构的组成形式为标准,可以把仲裁分为临时仲裁和机构仲裁。
一、仲裁范围仲裁与仲裁法概述编讲:戴鹏1、可以仲裁的纠纷:财产纠纷(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2、不能仲裁的纠纷:(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 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注意: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可以仲裁,但是不是《仲裁法》意义上的仲 裁,由法律另行规定。
二、仲裁的原则与基本制度(一)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二)基本制度:1、协议仲裁制度:仲裁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有效的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就没有仲裁2、或裁或审制度:有效的仲裁协议排斥除法院对案件的司法管辖权。
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 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司法管辖权予以审理。
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为终局裁决。
(且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 力)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设立地区(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市,其他有需要的设区的市)设立程序、登记机关、设立条件,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担任仲裁员的条件: 公道正派与业务上的要求:(一)从事仲裁工作满 8 年的;(二)从事律师工作满 8 年的;(三) 曾任审判员满 8 年的;(四)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五)具有法律知 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三、仲裁协议(一)形式:书面形式,(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其他书面形式文) (二)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明确具体) a、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的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 仲裁机构。
b、仲裁协议仅约定纠纷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视为未约定仲裁机构,但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 或者按照约定的仲裁规则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除外。
仲裁与仲裁法概述编讲: 编讲:戴鹏 一、仲裁范围 1、可以仲裁的纠纷:财产纠纷(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2、不能仲裁的纠纷: (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 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注意: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可以仲裁,但是不是《仲裁法》意义上的仲 裁,由法律另行规定。
二、仲裁的原则与基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二)基本制度: 1、协议仲裁制度:仲裁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有效的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就没有仲裁 2、或裁或审制度:有效的仲裁协议排斥除法院对案件的司法管辖权。
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 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司法管辖权予以审理。
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为终局裁决。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 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设立地区(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市,其他有需要的设区的市) 设立程序、登记机关、设立条件,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担任仲裁员的条件: 公道正派与业务上的要求: (一) 从事仲裁工作满 8 年的; (二) 从事律师工作满 8 年的; (三) 曾任审判员满 8 年的; (四)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 (五)具有法律知 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四、仲裁协议 (一)形式:书面形式, (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其他书面形式文) (二)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明确具体)a、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的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
b、仲裁协议仅约定纠纷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视为未约定仲裁机构,但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或者按照约定的 仲裁规则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除外。
《仲裁法学》课程讲义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仲裁制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对仲裁制度产生与发展,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仲裁机构与仲裁协会,仲裁协议,仲裁参加人,仲裁的申请和受理、审理、裁决、撤消、执行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仲裁法学是一门应用法学,学习《仲裁法》可以为学员构建完整的争议解决的知识体系,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仲裁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内容仲裁法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编总论第一章仲裁制度概述( P9)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仲裁与仲裁法的概念、仲裁法的适用范围,掌握仲裁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一)仲裁的概念与性质( P9 )1、仲裁具有的特征:( P10-11 )2、仲裁制度的性质:( P11-15 )(二)仲裁的分类( P15 )1、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概念与特征(P15-16)2、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概念(P16-17)3、合法仲裁与衡平仲裁-----概念(P17)4、民间仲裁与行政仲裁-----概念与特征(P17-18)5、传统仲裁与网上仲裁-----概念(P18)(三)仲裁法( P19 )1、仲裁法的概念:( P19 )2、《仲裁法》的颁布与实施的意义:( P20 )3、仲裁法的适用范围:(P21-23)第二章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一)外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25-28)(二)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28-33)第三章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掌握自愿原则、公平合理仲裁原则遵守国际惯例原则,符合法律规定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掌握协议仲裁制度,或裁或审制度,一裁终局制度,公平合理仲裁制度,回避制度,不公开审理制度。
仲裁基础知识与仲裁案件的收案审查讲座一、仲裁基础知识1. 仲裁的定义仲裁是指当事人将纠纷提交由一名或多名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并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
2. 仲裁的主要特点- 仲裁是一种独立、中立的争议解决机制,仲裁庭的裁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 仲裁程序相对灵活,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仲裁庭成员、程序和语言。
- 仲裁裁决一般不公开,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
- 仲裁裁决不受国家法院的过度干预,具有一定的国际执行力。
3. 仲裁的优点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有以下明显优点:- 专业性强:仲裁庭成员通常具有丰富的法律和行业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纠纷当事人的诉求。
- 高效性:相比于传统的诉讼程序,仲裁通常能够更迅速地解决纠纷。
- 灵活性: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仲裁庭成员、程序和语言,更适应商业需要。
二、仲裁案件的收案审查1. 收案审查的重要性收案审查是指仲裁机构对提交的仲裁案件进行审查和初步确认的程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仲裁程序的公正、公平和高效进行。
- 确保仲裁庭成员的独立、中立和适格性。
- 确保仲裁庭对纠纷事实和法律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和审理能力。
2. 收案审查的程序和标准- 确认仲裁协议的存在和有效性,包括仲裁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并适用于纠纷事项。
- 评估仲裁请求的合法性和合适性,包括仲裁请求是否在诉讼时效内提出、是否涉及可仲裁的事项等。
- 确认仲裁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身份和实质权利,判断双方是否有能力作为当事人参与仲裁程序。
- 确认仲裁庭的适格性,包括仲裁庭成员的独立、中立性和专业性。
3. 仲裁案件收案审查的挑战- 如何在保障仲裁程序公正和高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收案审查对仲裁程序的耽搁和影响。
- 如何在评估仲裁请求合法性和合适性的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程序公正。
三、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仲裁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争议解决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
三校名师杨军仲裁法讲义(二)仲裁程序仲裁程序第一节申请和受理第二十六条【法院的应诉管辖】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关联考点重点掌握仲裁与诉讼的关系:1、有仲裁协议不得法院起诉(《民诉》第124条)第一百一十一条(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2、仲裁协议无效可以起诉(《意见》第145条、第146条)145、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但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
146、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
3、应诉答辩的,视为该法院有管辖权。
(《意见》第148条)148、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对方当事人又应诉答辩的,视为该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4、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法院应当驳回起诉。
(《仲裁法》第26条)第二节仲裁庭的组成第三十条【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员或者一名仲裁员组成。
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第三十一条【仲裁员的选定或指定】当事人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
当事人约定由一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亮点解析第三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条文解析】着重调解,这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比较有特色的法律原则。
调解在我国有渊源流长的历史,被称为“东方一枝花”,并被西方所借鉴和发扬,形成了目前流行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条文解析】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有以下几种:一是协商和解,二是调解,三是仲裁,四是诉讼。
在这四种解决机制中,协商、调解不是必经程序,仲裁是必经程序,即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必须事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经过劳动仲裁后,当事人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换言之,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不可以跳过劳动仲裁而直接去法院起诉。
“除本法另有规定”是指本法第47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不服的,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需要通过向当地的中级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后才可以向法院起诉。
而劳动者不受限制,劳动者不服仲裁裁决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这一规定也是为保护劳动者权益而设计的。
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条文解析】举证责任是纠纷解决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所谓“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
但为了确保举证责任分配的公平,对于特定事项法律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再次明确和扩大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减轻了劳动者的举证责任。
第九条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仲裁法学》教学讲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仲裁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选修的专业课程。
作为法律人才,不仅要懂得实体法,也应该了解程序法,因此,仲裁法是法律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该课程3学分,选用教材为:《仲裁法学》,常英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仲裁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需要学员首先了解和掌握诸如民法、经济法的基本知识,更需要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否则,学习仲裁法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授课时也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学员在学完上述法律课程后再学该门课程比较适合。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2.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内容。
3.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理论分析案例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理论真正应用于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推确、全面地介绍仲裁法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2.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的结合案例,向学员介绍,使学员充分掌握、准确理解,学以致用。
3.在学习中可安排一到三次的作业,让学员加深认识。
4.答疑应该将重点放在难点、疑点及作业的讲解方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了解的层次:应大体知道某些概念和原则,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进行考核。
2.掌握的层次:应比较清楚的理解某些概念和原则,通常也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进行考核。
3.重点掌握的层次:要求准确理解和清晰认识某些概念和原则,并可以用来理论联系实际。
该层次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题、简答、问答、案例形式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仲裁制度概述教学内容:一、仲裁的概念与性质二、仲裁的分类三、仲裁法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仲裁与仲裁法的概念,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2.掌握:仲裁的特征。
3.了解:仲裁制度的性质和分类。
第二章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学内容:一、外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制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外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学内容: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概述二、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三、仲裁法的基本制度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协议仲裁制度,一裁终局制度,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相结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