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38
七下语文《孙权劝学》原文一、原文《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3.今:当今。
4.当涂:当道,当权。
5.掌事:掌管政事。
6.辞:推托。
7.以:介词,用。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岂:难道。
11.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3.但:只,仅。
14.当:应当。
15.涉猎:粗略地阅读。
16.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7.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19.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0.益:好处。
21.乃:于是,就。
22.始:开始。
23.就学:指从事学习。
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4.及:到了……的时候。
25.过:到。
26.论议:讨论议事。
27.大:非常,十分。
28.惊:惊奇。
29.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1.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32.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3.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
士,读书人。
34.即:就。
35.更:另,另外。
36.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专注教育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
?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双击可编辑删除 1。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孙权劝学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笔记
一、文章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
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进步的必要性。
二、生字注解
1.谓 - 告诉、讲给
2.涉猎 - 粗略地阅读、浏览
3.孰 - 谁
4.遂 - 于是,就
5.邪 -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6.岂 - 难道
7.宁 - 宁愿
8.吕蒙 - 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9.辞 - 推辞、拒绝
10.治经 - 研究经书
三、重点句子解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孙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吕蒙他
现在身居要职,必须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鲁肃对吕蒙的进步
感到惊讶,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叹和惊讶。
四、主题思想
《孙权劝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孙权的劝学和吕蒙的进步,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课后问题解答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孙权认为吕蒙现在身居要职,必须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的进步如何?
•吕蒙开始学习后,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导语】本⽂选⾃《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的是想让后⼈通过历的⼀些的失吸取教训从⽽更好的治理国家。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导⼊。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再了解⼀下。
⼆、感知课⽂ 1.学习⽂⾔⽂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师读⼀下,同学们要听准字⾳、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屏幕,看看这⼏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谁愿意给⼤家展⽰⼀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让我们来了解⼀下⽂章⾥的⼈物! 孙权(182-252)即吴⼤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败曹操于⾚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南⼈,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破曹操于⾚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敬,临淮东城⼈。
出⾝⼠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破曹军于⾚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物关系,下⾯我们来疏通⽂意。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有问题尽量在⼩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本课,看⼤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的⼈. ⽬相看): ⽤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孙权劝学》是宋朝司马光的诗作。
全文如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赏析
《孙权劝学》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通过对孙权劝学、吕蒙学习的故事,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孙权的善劝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他不仅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非常聪明地采用了劝学的方式,使吕蒙无法推辞。
孙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来激励吕蒙,告诉他读书并不会妨碍他的军事才能,反而会有所帮助。
这种劝学的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既体现了孙权的亲近、关心和期望,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其次,吕蒙的学习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他最初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学习,但孙权的劝说使他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不仅开始了学习,而且进步非常快,让鲁肃都感到非常惊讶。
这说明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此外,文章的语言也非常简练生动,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性格,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孙权、吕蒙两人的形象。
作者在描述中运用了许多精炼的词语和短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综上所述,《孙权劝学》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⑪别: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