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嗣同 发酵工程第九章: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概论(精品课程)6-5
- 格式:ppt
- 大小:10.19 MB
- 文档页数:4
以发酵过程多尺度为核心内容的发酵罐设计与操作条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国强生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1、发酵过程多尺度理论及过程优化与放大为了实现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往往从各自研究的技术背景出发,以单一尺度去理解和分析过程特点,长期来把注意力放在菌种的筛选或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上,忽视工程问题所引起的优化问题。
此外,由于发酵过程特征数据采集的困难和过程酶学研究的困难,发酵工艺开发研究时只能采用最佳工艺控制点为依据的静态操作方法,缺乏代谢流变化的实时分析。
所依据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或化学工程的宏观动力学的调控方法,这对活体细胞的发酵调控来说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长期来有关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国内外都没有很好解决。
以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为首的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提出了以活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大规模培养的生物反应过程,可以分为基因分子尺度、细胞尺度与生物反应器尺度的网络结构,是不同尺度的网络状态关系。
认为跨尺度观察与控制是微生物过程优化的关键,由此形成了一套形成了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多水平问题研究的优化技术和发酵过程多参数调整的放大技术。
随着过程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计了一种用于生物过程多尺度研究的新概念发酵装置,利用该装置技术在实验室规模实现各发酵产品的过程优化研究,其优化结果一般可由几十升发酵罐直接放大到上百M3的工业生产发酵罐。
采用该项目技术原理和装置对各种发酵产品开展研究,发现了红霉素发酵生产过程中黄豆饼粉与葡萄糖作为碳源竞争性利用时对次级代谢的影响机制,使发酵水平由5000u/ml提高到8400u/ml,打破了二十多年来我国红霉素发酵水平停止不前的局面,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金霉素发酵在实验室发酵罐取得成功后,实现了1500公里外由上海至内蒙的远程发酵过程诊断,直接放大到120M3发酵罐,达到提高发酵水平30%以上的国内领先水平;广东星湖公司的鸟苷发酵,发现了代谢流迁移,经深入研究,使发酵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17g/L提高到34g/L,在与国外产品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成功;WHO项目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构建完成的Pichia酵母表达系统的基因工程疟疾疫苗高密度高表达由70mg/L提高到2600mg/L,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基因工程白蛋白由700mg/L提高到7g/L。
《发酵工程笔记》笔者:赵可目录第一章绪论(p1) (1)1.1概念 (1)1.2发酵工程的研究内容 (1)1.3发酵过程的特点 (2)1.4发酵过程的问题 (2)1.5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 (2)1.6发酵工程工程的任务 (2)1.7发展方向 (3)第二章生物发酵的基本过程(p36) (3)2.1发酵的基本过程 (3)2.2发酵过程的一般过程和操作方式 (3)2.3微生物的发酵类型 (4)2.3.1液体发酵 (4)2.3.2固体发酵 (4)2.3.3好氧发酵 (5)2.3.4厌氧发酵 (5)第三章种子扩大配培养(p44) (5)3.1概念 (5)3.2种子扩大培养工艺 (6)3.2.1制备流程 (6)3.2.2优良种子具备的条件 (6)3.2.3影响种子的质量因素 (6)3.2.4种子质量控制措施 (6)第四章发酵培养基(p48) (6)4.1一般特点 (6)4.2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与制备 (6)4.2.1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6)4.2.2发酵培养基的制备要点 (7)4.3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和优化 (8)4.3.1设计发酵培养基要考虑的因素: (8)4.3.2摇瓶实验: (8)4.3.3正交实验:多因素多水平 (8)第五章发酵过程产物分析(p53) (8)5.1分析项目按性质分可分三类: (8)5.2发酵终点的判断 (8)第六章发酵动力学(p59) (8)6.1发酵动力学概念 (8)6.2研究发酵动力学的目的 (9)6.3动力学 (9)6.3.1课程重点 (9)6.4生物反应类型 (9)6.5发酵的目的 (9)6.6发酵研究的关键问题 (9)6.7优化发酵过程达到高产目标的方法 (10)6.8发酵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0)6.9分批发酵动力学 (10)6.9.1菌龄 (10)6.9.2分类 (10)6.9.3细胞生长动力学 (10)6.9.4分批发酵基质消耗动力学 (11)6.9.5分批发酵产物形成动力学 (11)6.9.6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12)6.9.7重要截图(来自中国MOOC余龙江教授) (12)6.10讨论与问题 (13)第七章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和高密度发酵(p81) (14)7.1分批发酵 (14)7.1.1分批发酵的操作工艺 (15)7.1.2菌体生长规律 (15)7.1.3代谢变化 (15)7.2补料分批发酵 (16)7.2.1适用范围: (16)7.2.2物料流加方式 (16)7.2.3补料分批动力学 (16)7.3高密度发酵 (16)7.3.1影响高密度发酵生产的因素 (16)7.3.2高密度发酵存在的问题 (17)7.4讨论与问题 (17)7.4.1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17)7.4.2分批发酵的流程 (17)7.4.3分批发酵包括哪些时期 (17)7.5课堂问题 (17)第八章连续发酵(p105) (19)8.1基本概念 (19)8.2连续发酵的优缺点 (19)8.3连续发酵的类型 (19)8.4连续发酵操作方式 (20)8.4.1开放式连续发酵 (20)8.4.2封闭式连续发酵 (20)8.5膜连续发酵 (21)8.6连续发酵的控制方式 (21)8.7连续发酵的实际应用 (22)8.7.1连续发酵 (22)8.7.2分批发酵 (22)8.7.3补料分批发酵 (22)8.7.4连续发酵在工业上的应用 (23)第九章微生物的现代固态发酵(p121) (23)9.1固态发酵 (23)9.1.1固态发酵的特点 (23)9.1.2固体培养的优点 (23)9.1.3固液发酵的比较 (23)9.1.4传统固态发酵与现代固态发酵 (24)9.1.5固态发酵分类 (25)9.1.6适合固态发酵的微生物 (25)9.1.7固态发酵的界面作用 (25)9.2固态发酵反应器 (25)9.2.1静态固态发酵反应器 (25)9.2.2动态固态发酵反应器 (26)9.2.3固态发酵反应器 (26)9.3固态发酵的应用 (26)第十章基因工程菌株发酵(p154) (27)10.1工业化生产的基因工程菌应具备的条件 (27)10.2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27)10.2.1培养操作和发酵设备 (27)10.3讨论与问题 (27)10.3.1基因工程菌的不稳定性 (27)10.3.2改善措施: (27)10.3.3生产过程: (27)第十一章发酵过程中氧的溶解、传递、测定及其影响因素(p167) (28)第十二章发酵控制工程(p183) (28)12.1讨论与问题 (28)第十三章空气除菌(p250) (29)13.1几个基本概念 (29)13.2染菌的危害 (29)13.3树立无菌概念,强调无菌操作 (29)13.4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 (30)13.5发酵工程的灭菌工程(p228) (30)13.5.1化学物质灭菌 (30)13.5.2干热灭菌法 (30)13.5.3湿热灭菌法 (31)13.5.4射线灭菌 (31)13.5.5过滤介质除菌 (31)13.5.6静电除菌 (31)13.5.7臭氧灭菌 (31)13.6名词概念 (32)13.7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 (32)13.7.1温度和时间对培养基的影响 (32)13.7.2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其他因素 (33)13.7.3培养基分批灭菌 (33)13.7.4发酵设备的灭菌 (34)13.8空气除菌 (34)13.8.1发酵用无菌空气的概念和质量标准 (34)第十四章发酵工程设备(p265) (35)14.1通气发酵罐 (35)14.1.1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 (35)14.1.2自吸式发酵罐 (35)14.2嫌气发酵罐 (36)14.2.1基本要求 (36)《发酵工程》1-14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p1)1.1概念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或动植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以及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发酵技术;它是渗透有工程学的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