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学第12章 土地资源生态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545.50 KB
- 文档页数:30
目录第一章土地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一、土地定义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三、土地的功能四、土地的特性五、土地、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性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三、土地资源管理的任务四、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第三节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方法案例与思考第二章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土地资源的发生学理论一、土地构成要素的作用分析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三、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土地经济理论一、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二、报酬递减规律三、地租理论四、地价理论39第三节土地利用和区域开发的理论一、地域分工理论二、生产布局理论三、区域经济理论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四节土地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理论二、景观生态学原理三、土地健康与土地资源安全案例与思考第三章土地权籍管理第一节土地权籍管理概述一、土地权籍管理的基本概念二、土地权籍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三、土地权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四、土地权籍管理的原则第二节土地调查一、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三、地籍调查四、土地价格调查第三节土地登记一、土地登记的目的二、土地登记的原则三、土地登记类型四、我国土地登记的特点五、初始土地登记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六、变更土地登记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第四节土地统计一、土地统计的含义二、土地统计的特点三、土地统计的任务和意义四、我国现行的土地统计制度五、我国现行的土地统计报表制度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一、地籍档案管理的概念和任务二、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三、地籍档案的分类和编目四、地籍档案的鉴定和统计五、地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案例与思考第四章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管理概述一、土地利用二、土地利用管理第二节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土地资源评价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一、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和重点二、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三、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对策第五节土地开发和保护一、土地开发二、土地保护案例与思考第五章土地资产管理第一节土地资产管理概述一、土地资产管理的概念二、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三、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目标第二节土地资产交易和市场管理一、我国城市地产市场的层次结构二、我国土地资产交易的条件和政策规定三、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土地资产价格及其价格管理一、我国的土地价格体系二、土地资产价格的评估三、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土地资产的价格管理第四节土地金融和土地税收管理一、土地金融和土地税收的概念和特点二、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和社会经济条件三、我国的现行土地税收体系和税收管理第五节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管理对策一、加强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维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先行,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三、消除城市土地闲置现象,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四、适时更新基准地价,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地交易价格标准五、扩大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来源,通过城市土地资产经营水平的提高减少投资风险六、进行土地资产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成效案例与思考第六章土地行政管理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概述一、土地行政管理的含义二、土地行政管理的职能与管理方式三、我国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组织及其目标一、我国土地行政管理组织二、我国土地行政组织目标三、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节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一、土地权属争议的概念及特点二、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形式三、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原则四、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管辖五、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程序第四节土地利用的计划与审批一、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二、建设用地的供给与审批第五节土地交易的合同管理一、土地出让合同和转让合同的概念二、出让合同和转让合同的分类三、出让合同和转让合同的内容第六节土地执法监察一、土地执法监察的概念二、土地执法监察的原则三、土地执法监察的内容四、土地执法监察的方式案例与思考第七章土地信息管理第一节土地信息管理概述一、土地信息的概念二、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三、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四、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第二节土地信息与数据表达一、土地信息标准化的意义二、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三、土地信息的空间表示第三节土地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一、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原则二、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三、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的总体设计四、土地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案例与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土地资源学要点精编一、名词解释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土地资源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影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的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的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程度。
土宜: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这种特有的适宜性称为土宜。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其管理涉及到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监测等各个方面。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面临日益增加的压力。
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良好规划和有效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 1.综合管理原则:土地资源管理应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土地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科学规划原则:土地资源管理要依托科学技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多功能利用。
3.市场导向原则:土地资源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市场的有效运作,调节土地供需关系,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生态优先原则:土地资源管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公平公正原则:土地资源管理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 1.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机统一。
2.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包括土地使用权的确权和登记,土地开发许可管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和监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等。
3.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包括对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及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和重建。
4.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包括城市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和生态空间整治等。
四、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 1.土地利用冲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冲突日益增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024年《土地管理学》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1.依据土地的特性,下列不属于土地特性的是()A、用途的多样性B、土地位置的固定性C、土地资源的配置D、土地的永久性参考答案:C解析:p3土地的基本特性:①土地是自然的产物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的永久性④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⑤土地用途的多样性2.下列不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的是()?A、转包B、出租C、转让D、抵押参考答案:D解析:第十三章254页3.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为()A、70年B、50年C、40年D、100年参考答案:B解析:第十一章219页4.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A、所有权B、承包权C、L经营权D、受益权参考答案:C解析:p38。
三权分置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
5.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的行为称为()。
A、土地征收B、土地征用C、土地变更D、土地消灭参考答案:A6.下列不属于宅基地使用制度内容的是()?A、一户一宅,户有所居B、放活土地经营权C、宅基地审批权限为乡级人民政府D、宅基地建设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参考答案:B解析:第十三章256页7.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以前,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情形被称为()。
A、征收B、征用C、没收D、征购参考答案:B解析: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关于土地征用的规定,以及依据这一规定制定的《土地管理法》,没有区分土地征收和征用不同情形,统称征用”。
2004年《宪法》的修正案第二十条规定:《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8.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A、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B、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C、国家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D、集体十地所有权和国有十地使用权参考答案:B解析:p37第二段9.下列哪项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目标?A、有效率B、公平性C、可持续性D、特殊性参考答案:D解析:P144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目标包括(1)有效率(2)公平性和可接受性(3)可持续性10.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方式不包括()?A、协商B、发生冲突C、政府处理D、诉讼参考答案:B11.土地资源的特性之中不包括()A、资源利用的多宜性B、资源系统的全球性C、资源分布的地域性D、资源持续的再生性参考答案:D解析:p3312.下列关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特征中哪项错误?A、取得的有偿性B、出让的计划性C、年期的无限性D、权利相对完整性参考答案:C解析:P217-218(1)地方政府代表国家作为出让主体(2)取得的有偿性(3)出让的计划性(4)年限的有限性(5)权利相对完整性(6)受让主体的相对广泛性13.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应经村民会议()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教师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土地资源管理授课学时:48授课班级:2014120301 2014120302 2014120303 ********教师职称:讲师教师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5学时教学内容: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属性;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深入了解各类土地的不同性质、功能和属性,较为全面的熟悉和把握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重点理解和把握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特征、国内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比较。
解决办法:采取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深入了解各类土地的不同性质、功能和属性,较为全面的熟悉和把握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要借助形象比喻和课件进行反复甄别和辨析。
三、教学设计参见PPT四、作业1、辨析土地、土地资源、国土、土壤的涵义2、思考土地或土地资源的属性3、怎样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这门课程或学科?五、参考资料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4、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六、教学后记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学生们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求知欲和兴趣。
avia—ee14,inins,nkurLiaens—m ILIL man|>tevlage土地资源管理学1.1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1.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二者关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4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1.3土地功能:负载(生物和非生物负载);养育(使各种生物生存、繁殖);仓储(矿产、能源资源);提供景观(自然景观.);储蓄和增值(价格上身趋势)。
1.4土地特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1.5土地管理概念: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2)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于地、地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
1.6土地管理学基本任务: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求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内容:原理;内容和方法;案例分析;操作实务内容:1)包括地籍管理(管理)、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土地市场;2)四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2.1土地管理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1)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2)公有制土地的存在;3)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土地利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不通过影响价格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一经济主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现象);4)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公有土地资源和公有产品的存在;土地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地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