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区地下水硬度升高原因和机理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409.00 KB
- 文档页数:5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牧区地区较多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情况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
一、地质结构变化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受青藏高原抬升作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势高低不平。
在牧区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赖于地表降水和地表径流水的渗入。
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导致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巨大,地下水的补给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稳定变化。
二、气候变化青海省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且降水总量相对偏少。
2000年以来,青海地区的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出现一定的变化,这种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地下水位的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了地表径流水的减少,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减少,从而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三、人类活动农村牧区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活动也对地下水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农业生产和畜牧业需要大量的水源,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不仅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也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农业化肥和畜禽粪便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地下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进而影响了地下水位的变化。
四、植被变化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植被的变化。
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垦,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植被的破坏,地表水循环系统受阻,地下水的补给受到了限制,地下水位也因此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结语: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到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植被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干扰。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节水措施,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强土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从而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研究与探讨Y1572019年9月·下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才培多杰(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青海 玉树 815399)摘 要 地下水位变化一般是指地下水位埋深深度发生变化,它会引发区域产生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隐患,例如区域围墙墙体开裂甚至变形到他等等,为小区区域给排水与供暖管网开挖过程带来较大隐患,甚至可能还会出现管网基槽大面积塌方无法施工的情况出现。
关键词 地下水位变化;农牧区;地质水文条件;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农牧区出现地下水位变化对当地农牧产业发展及农业人口生活会带来一定影响,例如引发牧民用水吃水难、排污难以及供热难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应该思考其地下水位变化的引发原因,并希望提出相关处理措施。
1 杂多县农牧区地质水文条件变化概述及基本状况分析1.1 杂多县农牧区地质水文条件变化概述杂多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南部,面积约为3.5万km 2,这里海拔高、气候冷,主要聚居大量藏族原住民,拥有大量丰富的草原资源,其中就包括了最为著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昂赛原始森林等等。
不过总体看来,当地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再加之当地当地农牧民长期的放牧掠夺式开发,加重了草原发展负担,直接引发了当地农牧区草原质量及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虫鼠害问题,整体看来农牧区区域内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恶化。
具体来讲,杂多县农牧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变化明显,其中最显著特征即为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地下水与岩土之间相互作用逐渐加强,直接导致农牧区地基岩土承载力与抗剪性能被削弱,像砂土液化、土壤盐渍沼泽化、岩土承载力下降、冻胀等等不良岩土情况出现。
就以当地农牧区的排水与供暖管网为例,由于地下水位发生变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出现,比如围墙墙体开裂、变形倒塌、居民住宅房屋出现严重变形等等。
而供水及供暖管网基槽由于出现了大面积塌方也导致小区牧民吃水、供热、污水处理困难等不利情况发生。
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浅析摘要地下水硬度升高是当今地下水环境问题中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它的产生及恶化对人类利用地下水有严重的影响,而其原因又是复杂多样的,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地下水硬度升高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以探究地下水硬度升高的机理。
地下水硬度升高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三废污染物和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
关键词地下水硬度;过量开采;污染一、机理分析地下水是现今很多地方的主要供水源,广泛用于市政、工业、农业,其已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硬度——这一地下水水质的重要指标在很多区域已随人类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加大而不断升高,其变化必将对地下水的使用造成严重后果。
对不同地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污染而导致的硬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下水水动力场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硬度变化[1~2]。
1.污染。
工业和生活污水渗漏进入地下水,某些含较高Ca2+、Mg2+的污水直接导致地下水的硬度升高。
这种现象在国内出现的很普遍,比如河南新乡市[3]。
2.地下水过量开采。
随着人类对淡水需求量的增大,地下水开采量急剧攀升,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的现象,由此引起地下水水位降低,地下水漏斗形成并向外扩大。
进而引起地下水的水动力场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污染载体与包气带和含水围岩之间发生一系列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促使土壤及其下层沉积物的钙镁易溶盐,难溶盐及交换性钙镁由固相向水中转移,从而使地下水硬度增高。
这其中包括的作用主要有酸性溶滤作用、碳酸溶滤作用、盐效应及阳(阴)离子交替吸附等,现就各种作用分别讨论如下:2.1酸性溶滤作用。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性地下水漏斗形成,特别是在我国华北平原的沧州、石家庄等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地下水水位下降,区域性降落漏斗形成,使得原来为饱水带的地带形成包气带氧化环境,而人为排放的硫化物进入地下后在此被充分氧化,污染溶液的PH 值降低,从而使溶滤作用加强,使大量的Ca、Mg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导致地下水永久硬度增高。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也是我国重点的畜牧业和生态保护区。
该省的牧区地区地下水资源一直处于挑战的状态,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地下水位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
1.降雨量的影响青海省属于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很少,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
这在加上主要山脉的保护作用,导致大部分的降雨量都在山区集中,牧区显得非常干旱。
由于牧区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生产生活都需要大量的水,而地下水是他们唯一可供利用的水源。
当牧区地区降雨量减少时,牧区居民依赖的唯一水源地下水也会被严重影响。
长时间的低降雨量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这也是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表构造的影响青海省农村牧区的地表构造主要是高原、山地和平原。
这三种地表构造的地下水位变化也存在着不同的原因。
由于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区,是我国的天然气田,而同时也是我国的主要牧区。
高原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与地质构造有关。
青海省地势复杂,地貌谨慎,其地下水系统也受到大气循环、山体、地表水和地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这些因素变化时,将直接影响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
山地地区的地下水位变化主要是由于山峰之间水流的变化引起的。
当降雨量大幅增加时,山地中的小河流会增加水的流量,但由于山体的隔离作用,进入山地的水量有限。
这将导致部分的水被存储在地下,地下水位开始上升。
相反,当降雨量减少时,山地中小河流的水量也将减少,地下水储层的水分也将下降。
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在平原地区部分农民为了提高地上输水效率,会将地下水提升出来,这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由于平原地区的地形、地貌比较平坦,直接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总结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不同的地表构造,降雨量也对地下水位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
1. 气候变化: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干旱,年雨量少,有时候会出现连续多年不降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牧区地下水位下降。
2. 水文地质条件: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其中,一些区域地层松散,地下水的补给和补偿能力较弱,因此很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3. 农业用水:青海省以畜牧业发达而闻名,在牧区的农村地区,农民一般都依赖地下水进行灌溉和饮水,由此就会使地下水位产生变化。
由于牧区的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因此地下水的开采还比较不受到约束,会不断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4. 工业生产用水:青海省牧区一些地方发展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企业为生产和生活所需也会从地下水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水,这样就会使地下水位下降。
5. 人类活动:青海省牧区的农民和牧民也会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例如洗衣、洗澡、马匹饮水等。
虽然这些影响较小,但随着人们的居住密度增加,这些影响也逐渐增大。
总之,由于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干旱、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牧区地下水位的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好青海省的水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由高原、山地、盆地和戈壁沙漠等地貌构成。
农村牧区是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其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原因的影响。
青海省属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水稀少。
这种气候条件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来自降水。
由于降水量有限,不能满足农业、畜牧业等需水量,人们不得不借助地下水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变化受到降水量的直接影响。
青海省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
在高原地区,寒冷的气候会导致地表水结冰,从而限制了地表水渗入地下水系统的能力。
在高海拔地区,地下水的蓄水量有限,补给能力较差。
由于地下水补给不足,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就会降低。
人类活动也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农牧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也大幅度增加。
农村地区的农田灌溉、畜牧业用水等需求,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都需要地下水作为补充。
大量的工矿企业和城市人口也对地下水有着较大的需求。
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
农村牧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还受到地下水回灌和自然补给的影响。
地下水回灌是指地下水通过井水灌溉后,部分渗透到土壤中被吸收,剩余的地下水再次回灌到地下水系统中。
而自然补给是指地下水系统从降水中补充水分。
这两种因素将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从而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干燥、地势较高、人类活动以及地下水回灌和自然补给等方面。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灌溉和用水的效率,控制地下水过度开采,并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科学研究。
应积极推广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上涨治理情况汇报近年来,地下水上涨治理工作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我将就地下水上涨治理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地下水上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地表水排水不畅、地下水开采过度等因素导致。
因此,我们加强了地下水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针对地下水上涨的治理措施,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
一方面,加强了地下水的监管和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遏制过度开采现象。
另一方面,加大了地表水的排水力度,改善排水系统,减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地下水补给措施,通过人工补给和水资源调度等方式,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维持地下水的平衡。
在治理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地下水上涨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这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积累。
另一方面,地下水上涨治理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资金来源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下水上涨治理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地下水监测和调查工作,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共同参与地下水治理工作。
此外,我们还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确保地下水上涨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地下水上涨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治理措施,努力实现地下水上涨治理工作的良好效果。
希望广大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地下水上涨治理工作,共同为地下水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西宁周边河水硬度的测定-配位滴定法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邓成萍8108000摘要:试验测定西宁周边河水的硬度来了解各个地区水的硬度是否超标,通过EDTA 法测定,取水样于锥形瓶中加入1-2滴1:1的盐酸溶液摇匀,加入PH=10的氨性K-B指示剂2-3滴,用已知准确浓度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有酒红色变为亮绿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2-3次,计算水的硬度。
试验结果表明城东区水的硬度最大。
其他地方的水样硬度基本符合国家标准(GB3838-88)。
关键词:水样,EDTA钙硬镁硬前言:一般含有钙镁盐类的水叫硬水,硬度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之分,暂时硬度指水中含有钙和镁的酸式碳酸盐,遇热即成碳酸盐沉淀而失去其硬度永久硬度指含有钙和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在加热时亦不沉淀。
暂硬和永硬的总和称为总硬,水的硬度时表示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工业用关系很大,水硬度是形成锅垢和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水的硬度为确定用水和进行水的处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德国度法来表示水的硬度一个德国度等于10mg/L。
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在水样中加入1:1盐酸,Ph =10d的氨性缓冲溶液,2-3滴K-B 指示剂,用已知准确浓度的EDTA滴定至溶液由酒红色变为亮绿色即为终点。
1.2仪器和试剂:1.2.1仪器:量筒,50ML酸式滴定管一支,容量瓶一只,锥形瓶一个,分析天平,移液管。
试剂:EDTA,氨性缓冲溶液,K-B指示剂,2操作步骤:2.1采样:取西宁周边地区包括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等22个地点的水样,放于聚乙烯瓶中。
2.2水样的测定:用移液管吸取50mL试样于250mL锥形瓶中,加4mL缓冲溶液和3滴铬黑T指示剂溶液,此时溶液应呈紫红或紫色,其PH值应该为10.0。
为防止沉淀,应立即在不断搅拌下,自滴管加入EDTA二钠溶液,开始滴定时速度宜稍快,接近终点时应稍慢,并充分摇匀最好每滴间隔2-3秒,溶液的颜色由紫红色变为亮绿色,在最后一点紫色消失,刚出现天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2-3次,记录消耗EDTA二钠溶液消耗的体积的毫升数。
浅谈地下水硬度偏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为地下水,受地质结构、土质特点等原因的影响,水中总硬度普遍偏高,经相关检测数据显示,好多地区地下水硬度呈明显上升趋势。
标签:地下水;硬度;处理方法1水的硬度水的硬度(也叫矿化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钙盐与镁盐含量的多少。
含量多的硬度大,反之則小。
1升水中含有lOmmgCaO (或者相当于lOmmgCaO)称为1度。
软水就是硬度小于8的水,如雨水,雪水,纯净水等;硬度大于8的水为硬水,如矿泉水,自来水,以及自然界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
硬水乂分为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
暂时硬水的硬度是山碳酸氢钙与碳酸氢镁引起的,经煮沸后可被去掉,这种硬度乂叫碳酸盐硬度。
永久硬水的硬度是山硫酸钙和硫酸镁等盐类物质引起的,经煮沸后不能去除。
以上两种硬度合称为总硬度。
2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原因通过近儿年的水质检测数据可知,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硬度都有上升趋势,总结原因去下:2」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随着一些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有限等多种原因,大部分污水均通过排水沟就近排入河道或就地入渗。
因此地表污水中很多酸碱盐类等物质被带进土壤层,经过化合分解、离子交换与离子效应等化学作用,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溶解或置换出来,造成地下水硬度高。
同时山于这些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打破原来地下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促使碳酸钙的溶解,也会使地下水硬度升高。
2.2污水灌溉山于水资源缺乏,有些地区长期用污水灌溉,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钠氯等离子, 这些富含可溶盐的污水,渗经富含钙镁胶体的土层时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地下水硬度升高。
2.3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过量开釆引起水动力场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促使土壤及其下层沉积物中的钙镁易溶盐、难溶盐及交换性钙镁山固相向水中转移从而使地下水。
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原因总结硬度是以水中钙离子、镁离子、钡离子等非碱土金属以外的金属离子的总和来度量的。
但是,除钙镁离子外,其他金属离子在水中的含量都很微,因此,硬度一般以水中的钙和镁来度量,其计算方法是钙和镁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很多地区地下水硬度近年来都有所上升,总结其原因如下:1 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北京的大兴区的调查资料知,在2000年全区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542.8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92.6万立方米,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的仅占33.3%,其余均通过排水沟就近排入河道或就地入渗。
因此,地表污水中很多酸、碱、盐类等物质被带进土壤层,经过化合分解、离子交换与离子效应等化学作用,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溶解或置换出来,造成地下水硬度升高。
同时由于这些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会产生较多二氧化碳,打破原来地下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促使碳酸钙的溶解,也会使地下水的硬度升高。
2 污水灌溉由于水资源的缺乏,有些地区长期用污水灌溉,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钠氯等离子,这些富含可溶盐的污水,渗经富含饱和钙镁胶体的土层时就能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地下水硬度升高。
3 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水动力场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改变,污染载体与包气带和含水围岩之间发生一系列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促使土壤及其下层沉积物中的钙镁易溶盐、难溶盐及交换性钙镁由固相向水中转移,从而使地下水硬度升高。
这些作用主要有酸性溶滤作用、碳酸溶滤作用、盐效应及盐污染。
其中盐效应的作用机理为: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含水层变薄,使其对盐分的稀释能力逐渐减弱,从而使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增加,从而水中离子总量增加,离子强度显著增强,在强电解质作用下水中碳酸钙、碳酸镁的溶解度增加,使更多的钙镁离子进入地下水中,引起硬度升高。
5 酸雨北方和重庆等地的酸雨也会导致地下水含盐量增加,从而使硬度变大。
4 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每年产生几千万吨的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而这些固体废物被随意堆放,它们在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分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氧化,把土壤中的钙镁物质置换出来,这些钙镁物质又随雨水、灌溉水和污水、废水渗入地下,从而引起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
浅谈青海地下水勘查成因分析青海地下水勘查是指对青海省地下水资源进行勘探单位或者某些单位,对青海省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研究和勘探,从而为青海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下面我们具体来浅谈一下青海地下水勘查成因分析。
一、概述青海位于中国的西部,是中国的西北省份。
地处青藏高原,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多样,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草原。
整个地区原始的地质背景,造就了当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青海的地下水属于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青海省的地下水资源极度稀缺。
二、形成原因青海省的地下水是由降雨、融雪或者冰川融水进入地下土层,经过自然地下过滤后,溢出成为地下水资源。
1.水文地质条件青海省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貌多种多样,拥有大量岩溶地貌,剖面露天的裸露岩层较多,加上青海省的岩石多以脆性岩为主,便于水分的渗透,是一个较容易产生地下水的地区。
这里地下水的渗透很深,水源来自于雪水、融雪水和降雨等等。
这些水源渗透至岩层之中,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2.气候因素青海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属于典型的高寒草地气候。
因为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地和盐湖。
所以,青海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到了大气的影响,降雨在这里是形成地下水最重要的因素。
而长时间的盐水侵蚀,也是青海地下水水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三、勘察内容在进行地下水的勘探和开发的时候,必须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和取样分析,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下水勘查结果。
1.水文地质勘查青海省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要进行地下水的勘察和开发,必须研究各区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情况,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储量分布,为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数据基础。
2.水化学勘查青海地区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到下面因素的影响:a.含水层地质成分地下水中将会含有大量的岩石和矿物质成分,因此,地层的地质成因是决定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主要因素。
西宁周边河水硬度的测定-配位滴定法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邓成萍8108000摘要:试验测定西宁周边河水的硬度来了解各个地区水的硬度是否超标,通过EDTA 法测定,取水样于锥形瓶中加入1-2滴1:1的盐酸溶液摇匀,加入PH=10的氨性K-B指示剂2-3滴,用已知准确浓度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有酒红色变为亮绿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2-3次,计算水的硬度。
试验结果表明城东区水的硬度最大。
其他地方的水样硬度基本符合国家标准(GB3838-88)。
关键词:水样,EDTA钙硬镁硬前言:一般含有钙镁盐类的水叫硬水,硬度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之分,暂时硬度指水中含有钙和镁的酸式碳酸盐,遇热即成碳酸盐沉淀而失去其硬度永久硬度指含有钙和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在加热时亦不沉淀。
暂硬和永硬的总和称为总硬,水的硬度时表示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工业用关系很大,水硬度是形成锅垢和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水的硬度为确定用水和进行水的处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德国度法来表示水的硬度一个德国度等于10mg/L。
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在水样中加入1:1盐酸,Ph =10d的氨性缓冲溶液,2-3滴K-B 指示剂,用已知准确浓度的EDTA滴定至溶液由酒红色变为亮绿色即为终点。
1.2仪器和试剂:1.2.1仪器:量筒,50ML酸式滴定管一支,容量瓶一只,锥形瓶一个,分析天平,移液管。
试剂:EDTA,氨性缓冲溶液,K-B指示剂,2操作步骤:2.1采样:取西宁周边地区包括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等22个地点的水样,放于聚乙烯瓶中。
2.2水样的测定:用移液管吸取50mL试样于250mL锥形瓶中,加4mL缓冲溶液和3滴铬黑T指示剂溶液,此时溶液应呈紫红或紫色,其PH值应该为10.0。
为防止沉淀,应立即在不断搅拌下,自滴管加入EDTA二钠溶液,开始滴定时速度宜稍快,接近终点时应稍慢,并充分摇匀最好每滴间隔2-3秒,溶液的颜色由紫红色变为亮绿色,在最后一点紫色消失,刚出现天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2-3次,记录消耗EDTA二钠溶液消耗的体积的毫升数。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是中国重要的土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青海省的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影响。
1. 气候变化:青海省农村牧区的气候主要是典型的高原气候,气温低、雨量少、蒸发强烈。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致使农村牧区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出现下降。
2. 过度开发: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一直以来被广泛利用,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和供应居民生活用水等。
由于地下水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且开发利用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 缺乏水资源管理:在农村牧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缺乏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够重视。
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也导致地下水位变化。
4. 人口增长和农业需求:青海省农村牧区人口在不断增长,农业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农民普遍采取过度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5. 自然地质条件: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层分布不均匀。
地质构造和岩溶地貌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位变化较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为了解决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
采取合理的开发利用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2. 提高节水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提倡科学灌溉和节水农业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
3. 发展水资源替代方案:通过开发和利用其他水资源替代地下水,如引水、集雨和水库蓄水等,缓解地下水位变化问题。
4. 加强水资源调度和配置:科学合理地调度和配置水资源,优化农田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科研力度,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1. 气候变化:青海省农村牧区地处高原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不均匀,降水量减少,影响地下水补给,进而引起地下水位降低。
2. 人类活动:农村牧区地下水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开采。
在农村牧区,地下水常被用于农业灌溉、家庭生活和牲畜饮水等方面,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导致水源补给不足,地下水位自然下降。
3. 地质条件:青海省农村牧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层分布不均匀。
某些地区存在地下水补给较少的现象,地下水位较低。
地质构造的作用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
断裂带等地质构造的存在会导致地下水流动性较差,进而影响地下水位变化。
4. 水资源管理不当:在农村牧区,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用水管理措施,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地下水位衰减。
5. 河流水位变化:农村牧区通常涉及到河流的灌溉和供水,而河流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下水位的波动。
当河流水位降低时,地下水位可能会下降,反之亦然。
6. 自然地形地势变化:青海省农村牧区地形多样,地势变化较大。
新构造运动、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地貌地势变化,地下水位也受到影响。
针对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研究,明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补给状况。
加强对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用水管理措施,防止过度开采和滥用地下水资源。
还需要加强对河流水位和地下水位的监测,及时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控。
还应加强对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地形地势变化等因素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
西宁地区地下水中硝酸根离子测量的方法探讨文章介绍了西宁地区大致的地下水质情况,以及正确选择测量方法,正确的测试结果对于生产生活和工程勘察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几种测量硝酸根离子方法对于西宁地区水质特点的优劣性比较,从而得出最方便最准确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测试工作中。
标签:硝酸根离子;西宁地区;测量方法地下水中氮的存在形式有多种,不可避免的含有含氮化合物,一般来说硝酸盐氮是其主要部分,氮可能由于非正常事件的发生,使得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或有机氮含量过高,水中硝酸盐是在有氧环境下,各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氮化合物,亦是含氮有机物经无机化作用最终阶段的分解产物。
亚硝酸盐可经氧化而生产硝酸盐,硝酸盐在无氧环境中,亦可受微生物的作用而还原为亚硝酸盐。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腐蚀性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地下水化学成分含量过高,地下水便会腐蚀混凝土、管道、可溶性石材、钢铁构件等等。
地下水或者土壤中的盐类会加快混凝土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缩短。
地下水腐蚀的主要因素有pH值及起到主要腐蚀作用的阴离子,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硝酸根离子等。
生活中,如果摄入硝酸盐含量过高,可使血液中变性血红蛋白增加,经肠道中微生物作用可转变成亚硝酸盐而出现毒性作用。
文献报道,水中硝酸盐氮含量达数十毫克/升时,可致婴儿中毒,在天然环境中,硝酸盐较为稳定。
但由于近些年西宁市城市建设飞速的发展,导致排放的废水增多,污染物的种类也更加多元化,部分水质被污染,硝酸根含量也随之变的不稳定,所以正确选择测量方法,对工程勘察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来一一介绍硝酸根离子含量的检测原理、干扰消除以及检测限,并得出结论。
1 酚二磺酸光度法硝酸盐在无水情况下与酚二磺酸反应,生成硝基二磺酸酚,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黄色化合物,进行定量测定。
水中含氯化物、亚硝酸盐、铵盐、有机物和碳酸盐时,可产生干扰。
本法适用于测定饮用水、地下水和清洁地面水中的硝酸盐氮,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L,测定上限为2.0mg/L。
西宁市地下水环境现状与水源地保护建议郭新华1,丁建青2,王春男3 (1.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西宁 810008;2.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西宁 810001,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西宁810012)【摘要】目前西宁市城市供水全部取自湟水流域,近年来,湟水流域受到了多家化工厂和造纸厂的污染。
本文依据动态监测资料,在阐述西宁地区地下水环境现状的同时,提出了5条保护水源地建议。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30)003【总页数】5【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现状;保护;西宁市西宁市河谷潜水水质优良、水量丰富和便于集中开采等特点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赖以生存的水源。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城市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市提位战略的实施和人口的增加,使西宁市需水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源地又面临着被污染和开采区水位大幅度下降、资源枯竭等地下水环境问题,并将制约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因此,要保证城市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必须在开源节流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地下水环境资源,这对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1.1 地下水资源量青海省年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65.82×108m3[1],年均可开采资源量为98.29×108m3。
目前西宁市城市供水全部取自湟水流域西川及湟水流域支沟各川卵石层孔隙潜水,各川中、上游地下水资源量最丰富的地段,是西宁市地下水水源地的主要开采区。
据勘探资料,西宁地区富水区段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41.1×104m3/d(占全省天然资源量的1.9%),可开采资源量为78.5× 104m3/d(占全省天然资源量的2.9%)。
其中北川地下水资源量最为丰富,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与可开采资源量分别占西宁地区的60.8%和60.1%。
青海省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原因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由于农村牧区地下水资源储量较少,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人们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合理,包括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2. 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赋存条件:青海省农村牧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导致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
有些地区地下水层时深时浅,水位变化较大,容易受到地下水压力、地下水赋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气候因素:青海省农村牧区属西北干旱气候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湿润条件差。
气候变化引发的降水不均衡、干旱等天气现象,使地下水补给不足,进一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4. 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由于过度的农业耕作、畜牧放牧等人类活动,使得土地逐渐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退化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降低,水分很难被土壤吸收和储存,都会直接流失,也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5. 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周边的城市和工业区对地下水的需求也增加,大量地下水被用于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也加速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为了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地下水抽取量,合理调节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等活动,确保农村牧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如滴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改善农业灌溉效率,减少地下水的消耗。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地下水的流失和消耗。
4. 科学合理地利用其他水资源:发展集雨水和水源涵养、水库蓄水等水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村牧区的其他水资源补给。
5.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农村牧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牧区地下水位变化的问题,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