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礼治的基本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344.00 KB
- 文档页数:24
礼的内在精神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从在分析“礼”的内涵的基础上,又探讨了“礼”的内在精神“分”“和”“仁”“敬”“信”。
这些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指导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礼内在精神和谐社会启示一、礼的内涵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礼的涵义的相关论述。
《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
”“恭近于礼。
”《礼记·曲礼上》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孟子·公孙丑上》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荀子·富国》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
”《荀子·礼论》:“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记·哀公问》亦言:“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
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君子以此为尊敬然。
”《春秋繁露》曰:“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
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
”可见,在古代中国,礼是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其主要功能是区别等级,强调差异,确定名分和地位,以体现出贱者对贵者、幼者对长者的敬意。
当然,上对下、长对幼的关爱也是“礼”中应有之义。
《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失其履,必颠蹶陷溺。
”古时称鞋为履,引申为踩踏。
礼如同人所行走的道路,前人所踏,后人所从,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因而礼也多种多样。
小到个人的言行视听,大到国家的祭祀、军事、政治活动等等,都有体现尊卑、长幼之别的礼。
[1]18中国古代之礼有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三层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千家万户。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思想、信念以及这些思想和信念产生的文化行为和习俗。
它反映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儒家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首先,注重仁义礼智信。
“仁”即以感化而非力量驱使他人的美德;“义”即把人与人之间的义务表现出来;“礼”即礼貌待人;“智”专指容忍、宽厚、正直正义;“信”即信守承诺。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最重要的核心,人们将它作为他们表达亲情、友情、尊卑有序的行为准则,以此为家长及朋友仁爱相助。
其次,表重节俭自强。
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观念,意味着教化自己不浪费,不追求奢侈,而是尊重节约,并以节约的活动为自己的行为定位;自强则意味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勇于接受新的挑战,通过勤奋、务实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
再次,重视民主社会。
民主社会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它重视民意、平等对待、合作共赢,强调团结一致是达成目标的前提,聚焦利益共同体,促进公平正义,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和效力。
最后,敦厚友善文明之风。
“敦厚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里最受尊重的特质,表现在日常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人本分、待人真诚;而文明之风指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对一切有利国家发展的新事物的包容,及量力改善社会秩序,把社会的发展进行得更加有序、更加文明。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塑造了中国人脉络紧密、互关心爱、尊重多样性的人际关系模式,而且在今天仍然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是文化精神的桥梁。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更有利于社会走向进步、持续发展。
“礼治”思想及其启示——从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出发[摘要]先秦儒家以周“礼”思想为源泉提出了“礼治”思想。
“礼治”思想主要概括为“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孝忠”思想和“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等,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礼治”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关键词]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礼治”;启示《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是起源于部落中的祭祀活动。
人类伊始,对大自然的威力和自身的无助使得人们祈祷天地鬼神的保护,确保自身、家人乃至整个部落的四季平安,祭祀成为先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而祭祀须有仪式程序,于是就有了礼。
在向国家过渡的漫长进程中它规范着本部落成员言行,确立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成为一种习惯,它对每一个成员都有约束力,其执行靠每一个成员的信仰,部落首领的威望,而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执行。
祭祀的内容除了敬神外,还具有敬祖的内容。
《史记·礼志》沿用荀子之说,总结道:“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敬祖的目的在于维系血缘的亲情,团结氏族成员。
这表明了“礼”不仅仅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而且它是人与鬼(祖先)沟通的媒介,所以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礼”与亲属制度关系密切。
正如考究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历史学者所言,“礼制起源于原始宗教,在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祖先崇拜并不只存在于中国上古时代,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均存在过祖先崇拜,但只有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也最为发达,这种发达的祖先崇拜才使中国先民对血缘关系异常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繁复的亲属制度”。
[1]由此可见,“礼”正是因为源于敬神和敬祖的祭祀活动,并且不断扩大它的调整范围,逐步发展成一套规范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礼仪制度,可以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礼治思想的概念礼治思想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礼”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方法和理念。
礼治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并通过个人道德的修养来实现社会的良好发展。
礼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的治理相对混乱,尤其呈现出封建制度瓦解、战国割据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恢复社会秩序、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
礼治思想便应运而生,提出了一种以“礼”为核心的理念。
在礼治思想中,人们将“礼”看作一种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礼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规范和文化传统,而狭义的礼则是指特定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儒家儒学将狭义的礼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人际关系的调节工具,认为通过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礼治思想认为,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实现正确的行为和品德修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礼治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儒家礼治思想中,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以及社会秩序和谐的构建。
礼治思想主张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修炼。
通过遵循礼仪的规范和要求,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礼治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自我教育和修养,通过遵循礼仪的要求,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品质。
此外,礼治思想还强调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维护。
儒家认为,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秩序,这些规范和秩序可以通过礼来实现。
正因如此,礼治思想在儒家治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礼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和影响非常深远。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礼治思想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各个层级的人们都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和制度来保持社会的秩序。
礼治思想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礼治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对于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性的认知不足。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
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
“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
2000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孔子强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在人际相处上,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的外在强制逐渐减弱而内在规范却日益增强和完善;提倡礼治的儒家通过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使人们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从而确立一种精神信仰;在这种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合而为一的内在精神信念支持下,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的内在和谐得以实现;传统的中国社会,从政治学的方面看,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从社会学的方面看,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传统的礼,这样的秩序自然要强调修身、提倡克己和注重教化;一、礼治的历史渊源与内涵“礼”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西周时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礼”和“刑”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法律体系的基础;“礼”发挥积极主动的教化功能,“刑”则发挥消极被动的制裁功能;“礼”对于社会成员的举止言行提出正面的指导性要求,明确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刑”则对社会成员背离‘礼”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治与处罚;儒家一贯主张礼是为政的重要基础,礼与治国密不可分;“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国之治乱,全系于礼之兴废”;在周代,道德就其形式来说,表现为大规模的、系统化的礼;但三代之礼不下庶人,在春秋时已然崩坏,无恢复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思想家们开始对道德规范加以理论的解释和宣传,并使道德规范明确化、系统化;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想通过重建礼乐教化的努力,彻底转化现实政治的权力结构,让互信互赖的道德意识取代强制性的统治模式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正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孔子提出“为政先礼”,认为礼是国之所以昌、人之所以立的根本;孔子把他的拥护礼的主张集中成为他所谓“正名”的理论,明确提出为政之道以“正名”为先,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首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正名”,是正礼治秩序之名,就是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通过“正名”建立的“礼”,仅仅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制度,孔子认为,“礼”不仅应该是人们自觉地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应该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在外部的恰当表现;二、礼治通过以仁释礼确立一种精神信仰为了使礼反映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孑L子提出“仁”的概念,以仁释礼,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在孑L子那里,“仁”是道德的核心,是理想人格,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最高准则;按照孑L子的解释,“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悌;孑L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并指出,“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把在家孝父从兄与在外尊君事公卿联系起来;孑L子说“孝慈则忠”,孝亲与忠君的关系是同体异用,君臣如父子,对父能孝,对君就能忠,对君主的忠是对父孝的自然延伸,国家君臣关系是家庭父子关系的放大;孑L子认为,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他人身上,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政者应致力于孝悌这个根本的基础;二是爱人;孑L子认为:“仁者爱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孑L子主张从“亲亲”出发,由亲近爱敬自己的父母亲人,推而广之,到爱众人,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实行起来有两个方面效果:在消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我不愿意别人怎样对我,我也不怎样对别人,这就是孑L子所谓“恕”;在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我愿意别人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别人,这就是孑L子所谓“忠”,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为仁之方”;从“仁”的内容可以看出,孑L子突出了“仁”作为个体生命的主体性特征,强调“仁”是完全内在于生命,与生命同在的;由于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是彼此互动成长的,需要礼来规范和调整,而这种规范又是以个体生命的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孑L子认为,仁和礼的关系是统一的,仁是礼的基本精神,是内在的道德,礼是仁的现实体现,是道德的标准,仁以礼为客观的社会标准,礼以仁为实际内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质,是不能贯彻礼乐的,礼的种种规定,也就徒具形式,失去了意义;孑L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就算有了仁德;仁与不仁,要看视听言行是否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违礼,也就是违仁;孑L子通过把礼纳入克己的自我修养中,以礼作为克己的客观尺度,使这种克己不再是单纯的主观性活动,礼也由此成为仁社会化的一个中介,是个人从本能生活中超越出来,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人的重要中介;孑L子用仁来解释礼,从而给礼以新的思想内涵,注入新的生命力,礼因此获得了生机,同时也奠定了儒家以礼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的基础;转孑L子通过以仁释礼,重新挖掘和弘扬了礼的真精神,使之建基于Et常生活情理,把礼的血缘实质规定为孝悌,又把孝悌建筑在日常亲子之爱上,这就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合一,使个体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成为孑L子德治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为了立身治国,而立身治国的基础或前提是修己,通过“修己以敬”,达到“安人”、进而“以安百姓”的目的,这就是孑L子的德治模式;这一思想后来又被儒家经典大学进一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秦汉已有“三礼”着述作为政统教育,儒家明确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步骤,并以此步骤归纳、阐发道德规范,使道德规范系统化、理论化,至宋明时期进一步强化为封建“道统”;“礼”经过历代精英阐述而形成的“道”,构造了中国礼治社会的意识形态;三、传统礼治构成社会内在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和”,来源于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阴阳调和,和谐就能生长万物,相同就难以持久;用别的事物去协调另外的事物,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厚增长并吸引万物;“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为贵”是孑L子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蕴涵着深刻的理性价值;因此,“和”由原来阴阳调和之意,引申为指人际关系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睦、和谐、融洽;在孑L子那里,“和”即“中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孑L子解决社会问题的着眼点旨在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种思维模式与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和整体主义的伦理价值模式是合光相配的;这种力求人际和谐社会稳定的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学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关键;礼治解决社会问题方法论的逻辑起点是个体修养,逻辑终点最后的目标和归宿是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在个体修养问题上,强调的是自我对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遵从;孔子以君子的道德人格为和谐的典范,以“智”、“勇”、“信”、“义”、“忠”等作为君子的基本人格要求;个人要恪守礼法,自我控制,不得妄为,与社会的发展形成有机的协调;在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与人要互相爱护,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这就要求人们社会生活中做到上下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爱、兄弟有悌、朋友有信,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把别人也当作与自己同类的人看待,以人为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样由内而外、由点及面,家庭和顺,国家有序,天下就会进入和谐状态;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避免因礼义失范导致的精神萎靡与价值虚无,重新恢复生活、家庭、社会、文化、体制应有的人性化、人文化特征,乃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以礼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礼治观对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具有重大价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主张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3.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比如《尚书·舜典》中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的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境界。
能本着“仁义”行事,墨家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宋明道学家们在修养的“功夫”上更加用力,强调“自省”、“存养”“克治”、“知耻”、“慎独”和躬行的重要。
此外,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还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1.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文献资料。
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大家需要学习什么礼仪知识,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现代礼仪的基本理念(1) 礼仪礼仪是一个复合词,由“礼”和“仪”两部分组成。
“礼”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伦理概念。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即“礼”的本意是敬神。
《辞海》对“礼”的注释有三:①本谓敬神,引伸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后人把“礼”引伸为礼貌、礼节,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沟通手段,它包含有人与人之间要互尊、互敬、互爱的意思。
按《辞源》解释,“仪”有两层含意。
一是指容止仪表,如《诗经·大雅》所言:“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二是指法度、标准,正如《国语·周》中所说:“度之于轨仪。
”《淮南子修务》中说:“设仪立度,可以不法则”。
据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的记载:“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载,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毂,佩之不迷。
”佩迷毂可以使人不迷,所以有佩迷毂的服饰礼仪。
服之有佩,是新石器时期出现的,佩物多为玉、骨等物,佩物多呈动物形态,如玉鸟、玉鱼、玉蝉等,带有浓厚的修饰性质。
礼仪后来演绎为一种手段和制度,并且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如礼部等。
《礼记》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公争辨识,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礼”与道德修养、导民治国、社会交往的关系。
英语中“礼仪”一词“Etiquette”是由法语演变而来的。
法语原意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证”,用来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上面写有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事项,作为人入庭后的行为准则。
后来,各种其他场合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由繁而简,形成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成为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
礼治政治制度礼治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管理体系,它以礼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规矩、制度和仪式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礼治政治制度具有多个特点和原则,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进行详细论述。
第一,礼治政治制度追求公平和正义。
礼治政治制度注重公正和公平的原则,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和公共仪式来确立规范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古代中国,礼治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崇五伦道德观念,使人们遵循礼仪规范,保持公平和正义。
第二,礼治政治制度鼓励道德修养。
在礼治政治制度下,道德价值观念被视为核心,通过各种仪式和规矩来推崇和弘扬。
例如,在古代日本,礼治政治制度以和魂派人文主义为特点,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礼治政治制度追求和谐与稳定。
礼治政治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礼仪规范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
例如,在古代罗马,礼治政治制度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令和规定来确保社会和平与安定。
第四,礼治政治制度强调人民参与和社会合作。
礼治政治制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发展。
例如,在古代希腊,礼治政治制度以城邦制度为特色,通过全体公民的参与来共同治理城市事务。
第五,礼治政治制度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礼治政治制度注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鼓励个人自由发展和独立思考。
例如,在古代英国,礼治政治制度以君主立宪制为基础,通过宪法和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总而言之,礼治政治制度是一种注重道德和公正的政治管理体系,通过各种规范、制度和仪式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它追求公平和正义,鼓励道德修养,追求和谐与稳定,强调人民参与和社会合作,同时也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制度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同时也满足个人的需求和追求。
在当今世界,礼治政治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礼治[春秋时期儒家主张的思想学说]礼治春秋时期儒家主张的思想学说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
“礼治”与“法治”相对应。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基本信息中文名礼治外文名Reiji发源地春秋战国简介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张根据“礼”的原则治理国家的一种统治方式。
“礼”在殷商即已出现,甲骨文等形,象征豆盘盛玉祭祀祖先、上帝,以示敬意。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治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一词在道德修身文化中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两大系统,德礼型之于内,仪礼行之于外。
礼治的内外合治,在礼治的早期发挥过良好的治理作用。
礼治的内外合治,在礼治的早期发挥过良好的治理作用。
[1]内治之礼的重要特征是将心火礼德的能量型之于内,对心内进行再造性治理。
通过礼德内证,而明心见性。
外治之礼,是将仪礼行之于身口意等六根前识,进行礼仪的学习,仪礼的训练。
内外合治之礼,则是内修心光礼德,外行礼仪规范。
[1]西周礼治“礼”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
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
“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夏、商、西周虽然是相继建立的三个王朝,但是由三个不同显贵家族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分别建立起来的,各自保留了大量父系家长制传统。
孔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黎千驹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4
【摘要】《论语》中蕴涵着孔子的礼治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礼是发展变化的、以礼治国、以礼修身等三方面.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当借鉴孔子的礼治思想,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结合时代的特征来探寻符合公民特点的礼治教育途径.譬如:可以通过礼的秩序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敬上尊老爱幼的品德,通过礼的礼貌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的君子风范和君子人格,通过礼的礼仪教育来培养公民的文明素质,通过礼的自律精神教育来培养公民自律的品德,从而使广大公民养成学礼、知礼和守礼的道德风尚,重塑我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黎千驹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99四川崇州“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J], 陈德述
2.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J], 冀君姣
3.一部孔子儒家思想研究的力作
——评黎千驹《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J], 冯辉梅
4.一部孔子儒家思想研究的力作——评黎千驹《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冯辉梅
5.孔子儒家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评《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J], 邱敏蓉;姚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