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之礼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课件(1)《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课件一、引言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礼制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核心。
礼治秩序作为礼制文化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本次课件将从礼治秩序的概念、历史沿革、作用以及保障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礼治秩序的概念礼治秩序, 是指以礼制为主导方式的治理方式, 它体现在人们的行为、道德、习俗、风气能够自觉地按照规范运作,以形成符合道德规范、安定以及繁荣发展的秩序状态。
三、历史沿革礼制文化和礼治秩序的构建要追溯到周朝,由在中华文明历史中作为政治制度之柱的礼仪之典演变而来。
此后,礼制文化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历史都有过着重的影响。
1990年代起,人们发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礼治秩序的作用已受到较多的关注,由此促成了相关研究的显著进展。
四、礼治秩序的作用礼治秩序作为乡土文化的锚点,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1. 礼治秩序为地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2. 礼制规范使千姿百态的文化表达可以得到统一且秩序井然的展示;3. 礼治秩序保持了社会风气的传承,因而文化传统不至于断裂。
五、礼治秩序如何保障建立良好的礼治秩序是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健全的法律制度,形成对习俗、道德丧失、侵害公共权益等现象的法律规制;2. 积极引入相关专业知识,造就专为服务于礼制文化的从业人员;3. 强化公民道德素养教育,让人类原始文化和文明发展融为一体。
六、结束语礼治秩序的建立是每个人的责任,必须通过持续的努力,以维护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底线,与时间和社会的变迁保持同步,以形成乡土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完美竞合。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笔记
乡土中国的礼制是以家族、宗族和地方社会为基础的,强调尊重长辈、重视亲情和信仰,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礼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礼制在乡土中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维护秩序和稳定的作用,通过约束个体行为、强化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3. 礼制的演变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的礼制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一方面,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一些传统的礼制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保持和传承传统礼制也是维护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
4. 礼制的现代化转型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礼制也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传统的文化特色、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5. 礼制与文化认同
礼制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文化认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的礼制,加强文化认同,有助于提升个体和社会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 1 -。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制和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标题: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制与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制的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基本单位,而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法制则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法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依法而治:在乡土中国,尊重和遵循传统法制一直被视为最基本的行为原则。
这种法制秩序的存在,始终以礼为核心,确保了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2. 礼乐思想: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法制是建立在礼乐思想之上的。
这种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诚信、尊重和感恩的价值观。
3. 礼仪规范: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制以礼仪规范为基本准则,并将其内化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规范性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相互沟通和相互协作的基础,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在乡土中国,礼治是一种解决争端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内化礼乐思想和遵守礼仪规范,来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以下是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1. 充分沟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制倡导人们通过充分沟通来解决争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信通过诚信与尊重的沟通,人们能够化解分歧,找到共同点。
2. 尊重传统: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中,传统观念和规范至关重要。
通过尊重传统和遵守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和争端。
3. 培养和谐关系: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乡土中国,人们通过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来维护社会和谐。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法制与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尊重传统、沟通和培养和谐关系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总结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法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在于依法而治、礼乐思想和礼仪规范。
而礼治的解决争端的方法则是通过充分沟通、尊重传统和培养和谐关系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精读提纲一、概念定义:1.礼治:与法治相对,强调通过礼的教化作用来维护社会秩序。
2.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传统习俗、道德规范和乡约村规等礼制来维系社会秩序的状态。
二、礼治秩序的特点:1.人治:礼治秩序强调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而不是依赖法律等外部强制力。
2.重视传统:礼治秩序强调传统习俗和历史经验的权威性,认为传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3.教化为主:在礼治秩序中,人们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而不是依赖法律惩罚。
4.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更为显著,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信任,通过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等方式传承礼制。
三、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1.传统习俗的维系:乡土社会中的居民通过遵循传统习俗来维护社会秩序,这些习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
2.乡约村规的作用:在乡土社会中,乡约村规是维系礼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些规章制度通常是由村民自发制定,旨在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3.教化为先的理念:在乡土社会中,教育以道德教化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村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人们学会尊重传统、遵守礼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口耳相传与示范模仿:在乡土社会中,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示范模仿。
居民们通过互相交流和观察彼此的行为,来学习传统的礼治秩序,从而将其传承下去。
四、礼治秩序的意义与局限:1.意义:礼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社区内部的互信与合作。
同时,通过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使得乡土社会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2.局限:礼治秩序过于依赖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容易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礼治秩序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体系。
乡土中国的重要特征是以家族和地方社群为核心,以礼治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对乡土中国的概念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其内涵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对礼治秩序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乡土中国社会如何以礼为核心构建秩序。
最后,我们将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通过研究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了解礼治秩序的构建方式和特征,对于我们思考当代社会的秩序构建、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知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撰写: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目的和结构进行说明。
然后,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乡土中国与礼治秩序的概念。
第一部分将介绍乡土中国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内涵和特点。
第二部分将探讨礼治秩序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乡土中国中的应用与表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强调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时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讨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
首先,读者将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从而为后续讨论礼治秩序打下基础。
接下来,读者将深入了解礼治秩序的起源与发展,并探讨其在乡土中国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社会发展中挑战的相关对策。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设计,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概念,并且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专章研读引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是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和价值观念所建立的社会秩序。
在乡土中国文化中,礼治秩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研读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意义和影响。
一、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礼制观念的核心: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核心是礼制观念。
礼制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尊重和和谐。
人们通过遵守礼制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2. 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在乡土中国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团结。
3. 注重传统价值观念: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孝道、忠诚、仁爱、诚信等,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4. 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强调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集体的期望。
这种思想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有序。
二、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意义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1. 维护社会稳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人们遵守礼制,尊重他人,减少冲突和矛盾,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2. 培养优秀品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注重培养和传承优秀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通过遵守礼制,人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3. 传承中华文化: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研读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影响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 培养良好的社会关系: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使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礼治秩序:礼治并非文质彬彬
本章从法治和人治入手,讲了乡土社会中维持秩序的礼治。
●先讲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法治并非只依靠法律就可以治理国家,法律也必须由人来使用才可以完成治理。
而人治也并不是由某人根据他的喜恶来完成治理。
所以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并不在法和人两字上面,而在于完成治理力量来源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国家力量和政治力量,人治力量来源于礼(所以这里可以用礼治来代替人治以免引起歧义)。
法治的规范是法律条文,人治的礼来源于传统和文化。
乡土社会很少变化所以传统一直有效,用礼可以治理,当社会飞速变化时礼就不适用,转而发展出法律治理。
原文摘录: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
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
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乡土中国礼治社会的概念
所谓礼治社会,是指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社会秩序、规定人与人的关系,靠的是礼。
礼是什么?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乎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
礼治的第一个特点:依赖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在一个人出生之前,一套社会规范就已经在那里,他所需要做的是“学而时习之”。
这一过程,在社会学中,称之为社会化或文化而化。
礼治的第二个特点:主动服礼。
和法律有国家机器做保障不同,你并不是靠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主动服从于礼的规范。
礼治的第三个特点:无治而治。
所谓无治而治,即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个人内化的礼俗标准,守着一种自动的秩序,彼此相安无事,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维持礼治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力量是教化。
所谓教化,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使被教化者的行为符合礼治标准。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笔记(一)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读书前言“礼”与“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概念,本章介绍了乡土中国中以礼治秩序的方式维持社会稳定的情况。
礼治秩序的概念•礼: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及传统习俗等•法:指官方规定的法律法规•礼治秩序:古代中国较为重视礼的规范,通过礼制来维持社会秩序礼治秩序的实践农民社会自我管理•农民之间通过习俗、习惯、传统和约定来维持秩序•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村落自我管理•村规民约:村民之间达成的共识和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村祠:村落中重要的社会组织,扮演着维护村落社会秩序的角色家族自我管理•以家族为单位,遵从家族规范,保护家族荣誉、利益•家族会馆:家族内部的社会组织,用于管理家族事务礼治秩序的现实意义•乡土社会中维持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纷争和矛盾•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一些启示总结礼治秩序是古代中国通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及传统习俗等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在乡土社会中,农民、村落和家族通过自我管理,达成共识和遵守规范,以此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仍有其实际意义。
个人理解•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秩序很重要,而社会规范的制定需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和历史传统。
•社会治理不应该仅仅依靠法律制度和行政手段,应该注重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社会治理需要降低对于权力的依赖和信任,而让民间组织、社区和个人自主参与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
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本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概念和实践,以及它们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我认为,只有在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建立起具有社会公正和稳定性的社会秩序。
同时,只有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群众智慧,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观点句摘要:一、引言二、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1.礼治定义与特点2.礼治与法治的区别3.礼治秩序的维持力量三、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实践1.传统经验的尊重2.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的应用四、现代社会中的礼治与法治1.现代社会法治的演变2.礼治与法治的融合与冲突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著作。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观点,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礼治与法治的区别、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实践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礼治与法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1.礼治定义与特点礼治是乡土社会的一种秩序维持方式,它指的是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礼制来维持的。
礼制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礼治的特点在于它主要依靠传统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而非法律。
2.礼治与法治的区别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秩序维持方式。
法治是指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来支持的。
而礼治则是指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礼制来维持的,礼制是靠无形的传统来支持的。
在乡土社会中,礼治是主要的秩序维持方式。
3.礼治秩序的维持力量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主要靠传统的力量来维持。
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人们尊重传统,遵循传统,并认为按照传统行事可以获得生活的保障。
因此,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的维持力量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遵循。
三、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实践1.传统经验的尊重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传统经验。
他们认为,传统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是可靠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遵循传统经验,按照传统经验行事。
这种对传统经验的尊重,使得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得以有效维持。
2.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的应用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人们会遵循礼制来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会遵循礼制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解决纷争时,人们也会遵循礼制来寻求解决方案。
《乡土中国》之(8):礼治秩序-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
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
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
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所谓任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
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乡土中国之礼治
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
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
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
依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这与依仗国家权力管理民众的法治有所不同,更与现代的法理社会有不同的实质。
虽然在实施礼治的实践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礼的情况,但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以礼仪之邦的标榜,来表现中华民族有别于外邦异域的社会理想,此种文化形态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将‘礼”定义为‘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认为‘礼”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内被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而对于‘礼治”,费先生将其定义为‘对传统规
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
‘以礼治国”强调教化人心,让人民将外在的规则转化为内在的习惯,即使在没有律法约束的时候,也能凭‘良心”,而不是出于惧怕权力而遵守规矩,这样,在社会上就可以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人民不依靠外部的监督而遵守一定的秩序。
这就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礼治秩序”,其与‘法家之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觉”,在于和谐。
而这种‘自觉”的形成是靠日熏月染的道德教化。
‘礼”对人是一种软约束,它的推行似乎只依靠主体的自觉自愿,与他人无关,只能由自我的良心来监督,但它并非完全排斥外部约束。
‘礼”提供给人们这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当这种自觉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因为礼的约束,由他律进为自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良性循环,自然而然地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这种良性循环也正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
伦理纲常因为附有罚则而变成了法律,它对于人心的要求因此外在化为强制性的制度。
‘法”只是作为一种保证‘礼治”的维护和推行的辅助手段而存在的。
不同的是,‘礼”是‘禁于将然之前”,而法则是‘禁于已然之后”。
相比之下,‘礼治”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社会调控手段,而且是作用于人的内心的。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而乡土社会之所以能够不靠外在强制力量而维持秩序,是因为‘礼”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主动地服礼。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中国为什么安于‘长老统治”,而维持‘礼治秩序”。
用他自己的话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这种传统源于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每个人自出生就学习先辈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接受,成为自己的思想,历代之后,也就成了‘礼”。
这‘礼”既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道德,甚至跟宗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法律是以外在力量强制个人作为和不作为,一旦违反,即会遭到外在的制裁,内心却并不见得服气;道德则外化为社会舆论,做了不道德的事,虽不至受经济或人身制裁,却要遭人唾弃,心中自是有一分顾忌;至于‘礼”,就更直指人心,没有任何外力强制和监督,仍然使人坚守着习惯、礼数,自我约束行为,因为这习惯、礼数已经由教化深入人心,形成自觉了。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家国同构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复杂的等级关系,而且离不开亲情、血缘这样的关系。
‘为国以礼”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礼治”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法律制度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对这些规范的约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心,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使人民自觉主动地维护社会秩序,‘防患于未然”,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种和谐社会的要求。
‘礼治”具有不能代替的独特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社会秩序。
这样一种社会调控机制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永恒价值
和普适价值,值得认真借鉴与吸取。
‘礼治”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所一直坚持的社会调控手段,经常被等同于‘人治”加以批判。
传统的‘礼治”思想是可以进行现代转换的,其合理因素同现代社会的‘以法治国”不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促进和互相保障。
我们在加强现代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礼治”方法,通过教化人心,来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如果一味像秦王朝那样的排斥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政治实践,反而可能导致严刑峻法的恶性循环,难以维持长治久安。
当然,并不是说要坚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繁缛仪节,我们要赋予‘礼治”时代的新内容。
对于那些要靠人们自觉自律自勉而又难以纳入法律的行为规范,可以约之以‘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礼”应该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