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基本笔画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47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曹全碑》——结构特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
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下面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图一图二图三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
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图四3.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曹全碑书字的写法一、基本笔画1. 横画:起笔时稍顿,然后向右行笔,收笔时回锋。
根据字形需要,可长可短,可粗可细。
2. 竖画:起笔时多需逆锋,垂直下行,至末端回锋收笔。
也有一些竖画有粗细变化,要根据字形需要安排。
3. 撇画:起笔多需逆锋,行笔角度稍倾斜,末端可回锋或收笔出尖。
根据字形需要,可长可短,可直可斜。
4. 捺画:起笔时或轻或重,向右行笔,末端回锋收笔。
根据字形需要,可长可短,但要注意舒展美观。
5. 钩画:起笔行笔后需转向,然后提笔回锋收笔。
钩的变化比较多,有直钩、斜钩、弯钩、戈钩等,要根据字形需要安排。
二、结构特点曹全碑的字形结构匀适厚重,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空间的分布,做到疏密得当,宽窄适宜。
每个字都要尽量写得扁平些,不能过于伸展。
同时也要注意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
三、用墨技巧在书写曹全碑时,要根据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笔画的变化,做到枯湿有度,浓淡适宜。
同时还要注意蘸墨的次数不要过多,以免影响字形的流畅度。
四、临摹方法1. 选择一本质量较好的字帖,仔细揣摩其笔画细节和结构特点。
2. 先从简单的字开始临摹,逐步增加难度。
要注意对照字帖,逐步调整自己的书写习惯。
3. 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力争笔画到位,结构准确。
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坚持练习。
4. 临摹时要注重原帖的风貌,力求模仿到位。
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不要完全照搬字帖。
5. 临摹完成后,可以与字帖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五、风格把握曹全碑的风格秀丽典雅,书写时要注意体现其风格特点。
笔画要轻细匀适,字形要扁平宽大,布局要疏密得当。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笔画之间更加协调美观。
六、勤加练习曹全碑的书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其笔画特点和结构规律,达到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的境界。
建议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左右,逐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七、与其他碑刻的比较与其他碑刻相比,曹全碑的笔画更加细腻精致,结构更加匀适宽广。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实用版)目录1.隶书的起源和发展2.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3.隶书的基本笔法4.曹全碑的笔法特点5.学习隶书笔法的意义和方法正文隶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书法,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
作为汉字书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隶书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曹全碑,全名《曹全碑铭》,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隶书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隶书常识和曹全碑笔法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隶书起源于秦朝,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
到了汉朝,隶书逐渐取代篆书成为官方及民间通行的书写方式。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形态优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隶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其中曹全碑是隶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曹全碑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隶书碑刻,为纪念东汉名将曹全而立。
曹全碑的碑文由著名文学家蔡邕撰写,书法家赵袭书丹。
此碑书法技艺精湛,被誉为“隶书之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
曹全碑对于后世隶书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
隶书的基本笔法包括横、竖、撇、捺、折、点等。
这些基本笔画在隶书中具有特定的形态和书写方法。
在隶书中,横画要求平直、稳重;竖画要求挺拔、有力;撇捺要求舒展、飘逸;折画要求圆润、自然。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笔法,可以书写出形态优美、富有韵味的隶书作品。
曹全碑的笔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笔画圆润、流畅,富有动感;二是结体端庄、规整,具有较强的秩序感;三是章法布局合理、匀称,给人以和谐之美。
曹全碑的笔法特点对于后世隶书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学习隶书笔法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隶书笔法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技艺,还能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习隶书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仔细观察、分析曹全碑等经典隶书作品,掌握其笔法特点;二是多进行隶书创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艺;三是向有经验的书法家请教,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讲解示范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
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
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
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撇|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入门基础讲解
隶书曹全碑是中国古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书法家曹全所创。
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构成了隶书的基础,对于学习隶书和书法的初学者来说,掌握曹全碑的基本笔画是非常重要的。
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折、提、钩等几种。
首先是横,它是由左向右的一股力道,表示平行于地面的直线。
竖则是由上向下的一股力道,表示垂直于地面的直线。
横和竖是隶书曹全碑中最基本的两种笔画,其他的笔画都是由横和竖组合而成的。
撇是由左上向右下的一股力道,表示向右边斜向下的线条。
捺则是由右上向左下的一股力道,表示向左边斜向下的线条。
撇和捺是对称的笔画,它们在书写中经常出现在一起。
点是表示一个小圆点,常用来表示字的结尾或者字的一部分。
折是由上向下再向右的一股力道,表示向右上方的斜线。
提则是由下向上再向右的一股力道,表示向右下方的斜线。
折和提是一对相互对称的笔画,它们在书写中也经常一起使用。
钩是表示一个小曲线,可以是向上弯曲的形状,也可以是向下弯曲的形状。
钩常常用来结束一个字的写法或者表示一些特殊的笔画。
掌握了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初学者就可以开始练习隶书的书写了。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者可以逐渐掌握隶书的气势和感觉,提高书法水平。
同时,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风格的书法中,为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是学习隶书和书法的入门基础。
通过掌握横、竖、撇、捺、点、折、提、钩等几种基本笔画,学习者可以逐渐掌握隶书的技巧和风格,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简介《曹全碑》以及《曹全碑》的笔法和隶法举例分析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16——《曹全碑》一《曹全碑》简介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送鱼给人,不如教人怎样捕鱼。
汉碑数量不少,全部讲解不可能,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上一课讲读帖方法,今天再以《曹全碑》为例来读帖。
一,《曹全碑》简介,先大致了解这碑的基本情况。
我们读《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是汉室衰微,外戚专权,光和七年(184)黄巾事件爆发,各处州郡同时并动,于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登上历史舞台,这故事大家很熟悉。
当时西北也有一个人受命平定乱局,这人就是合阳令曹全。
合阳「合阳」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合阳县,在黄河边上,从省会西安到合阳大约是一百五十公里。
古合阳县治,在今天合阳县东南约四十里处,曹全在此政绩很好,于是部属和乡绅出资为他立碑,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捐钱人名单刻在碑阴。
立碑时曹全出任合阳令仅一年,我觉得太快了一点,清代王澍认为,这是曹全下属「王敞、王毕等为谀词以媚官长」,就是拍曹全马屁。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埋入地下,到明万历初在合阳旧城出土。
这碑的石材很好,出土时碑面字迹清晰如新,无额。
西安碑林的曹全碑出土后搬入县城内孔庙,移动时右下角撞坏了一个「因」字。
在城内,有一次大风毁树,树倒下来把碑压断了,成了两截,请注意碑面上这条线。
这一来拓本分为三种,城外本最早,城内未断本其次,断裂后的拓本是较后的。
但拓本的好坏,跟拓工水平有关,并非只看早晚。
曹全碑现况1956年,曹全碑移入西安碑林,现有铁架和玻璃柜加以保护。
我到碑林看曹全碑,前前后后看得很仔细,拍了好多照片,有铁架和玻璃柜当然是好事,但这铁架子实在很粗糙,对于这样的国宝,应该有好一点的设计。
去年碑林方面消息说要造新的展览馆,条件会好很多,但网民一片声说不要移动,恐怕再出事。
这确实是两难问题,出一点事都无法交代,最终碑林管理当局放弃了移动计划,一动不如一静吧。
《曹全碑》的风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秀丽」。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教案内容: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提高书法技能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掌握《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如笔画粗细、结构紧凑、起笔收笔等。
3. 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3. 书法创作技巧和步骤。
四、教学难点1. 对《曹全碑》结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2. 书法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毛笔、墨汁、纸张、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材料:《曹全碑》全文及其解析,书法练习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隶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向学生介绍《曹全碑》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二、讲解《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0分钟)1. 讲解《曹全碑》的笔画特点,如粗细、曲直等。
2. 讲解《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如紧凑、平衡等。
3. 讲解《曹全碑》的起笔收笔特点,如顿挫、回锋等。
三、示范和练习(10分钟)1. 教师示范《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逐一纠正错误。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的《曹全碑》结构特点,自行创作隶书作品。
2. 教师逐一评价学生的作品,给出建议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并创作一幅隶书作品,下周带来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了解了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示范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书法技巧。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书法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六、深入分析《曹全碑》的笔画特征1. 讲解《曹全碑》的笔画特点,如藏锋、露锋、转折等。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入门15讲一、介绍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被誉为“书法之帝”。
曹全碑是隶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并将其分为15个讲解,为初学者提供入门指导。
二、基本概念在学习曹全碑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1. 隶书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起初用于秦朝的官方文书,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遒劲有力,线条丰满,结构严谨。
2. 曹全碑曹全碑,是隶书中的经典之作,由东汉末年曹全所书,其字体工整漂亮,被誉为楷书之祖。
三、基本笔画1. 横画横画是曹全碑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用于书写字体的横线部分。
横画应该笔直平稳,长度与字体的宽度相等。
2. 竖画竖画用于书写字体的竖线部分,也是非常基础的一种笔画。
竖画应该笔直陡峭,长度与字体的高度相等。
3. 点画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点状的笔画。
点画用于书写字体的点部分,大小一般比横画和竖画细小。
4. 撇画撇画用于书写字体的向左上方斜线部分,形状像撇一般,但斜度稍微小一些。
撇画要力度适中,不能过于陡峭,也不能过于平缓。
5. 捺画捺画用于书写字体的向右上方斜线部分,形状像捺一般,但斜度稍微小一些。
捺画要力度适中,不能过于陡峭,也不能过于平缓。
6. 捺弯画捺弯画是指向右下方弯曲的笔画,用于书写字体中的弯曲部分。
捺弯画需要掌握一定的弧度和曲线感。
7. 钩画钩画用于书写字体中的钩状部分,可以是向左或向右的弯曲线条,用于书写一些特定的字形。
8. 章画章画是一个闭合的图形,用于书写字体的末尾或者笔画的相交处。
章画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
四、曹全碑基本笔画入门讲解1. 第一讲:横、竖•横画:力度适中、笔直平稳•竖画:力度适中、笔直陡峭2. 第二讲:点、撇、捺•点画:细小、简洁明快•撇画:力度适中、斜度适当•捺画:力度适中、斜度适当3. 第三讲:捺弯、钩•捺弯画:掌握合适的弧度和曲线感•钩画:向左或向右的弯曲线条4. 第四讲:章•章画:闭合的图形,可以是圆形、方形等…五、进阶学习本文主要介绍了隶书曹全碑的基本笔画和入门讲解,为想要学习隶书的初学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
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
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难得好教程,务必收藏好,或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
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 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
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
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
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
起笔如竖,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
曹全碑入门宝典基本笔画讲解曹全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碑文书法风格,被誉为古今碑刻艺术的奇葩。
它的字形刚劲有力、架构严谨,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曹全碑入门宝典是学习曹全碑书法的基本教程,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曹全碑入门宝典中的基本笔画。
曹全碑的基本笔画主要包括横、竖、撇、捺、点、提、纽、竹节和破碑等九种。
这些基本笔画十分简单,但是它们的组合和运用却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字体。
首先是横,横画时要力度均匀,长度适中,稍微向右斜。
横画是曹全碑中最常用的一个笔画,它可以作为字的横撇、横捺、横折等的组成部分。
接着是竖,竖画时要垂直于纸面,长度较短。
竖画被广泛用于字的竖折、竖提等的构成。
然后是撇,撇画时要稍微向右上方斜,力度要有所收敛。
撇画在曹全碑中的运用频率很高,它可以构成字的点提、斜撇等。
捺画是一个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与横画形成了鲜明对比。
捺画是曹全碑中的重要笔画之一,它可以作为字的竖捺、横捺等的组成部分。
点画是一个极小的圆形,通常用于补充构图,点画的位置可以在字的空隙之中,也可以位于字的边缘。
提画是一个向上的弯曲线条,它在曹全碑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作为字的提、正提等的构成元素。
纽画是一个向左上方弯曲的线条,通常用于连接其他笔画,起到衔接作用。
竹节是一个向左下方弯曲的线条,与竖形成鲜明对比。
竹节是曹全碑中的特色之一,它可以作为字的竖提、竖股等的组成部分。
最后是破碑,破碑是以打破规范为特点的一个笔画,它的形状不规则,可以用于强调字的笔势和气势。
以上就是曹全碑入门宝典中的基本笔画讲解,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笔画,我们可以初步掌握曹全碑的基本字形和构图方式。
当然,要想进一步提高书法水平,还需要不断地刻苦练习和领悟曹全碑的精髓,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
《曹全碑》技法讲座《曹全碑》笔画特点(三)(五)折的写法折画是由横画和竖画两个基本笔画相搭配而组成的笔画,是从隶书才开始有的。
隶书的折与楷书的折写法不一样,折笔时不像楷书那样顿笔,而是直接折锋向下,或是另起一笔分开来写。
折画分为横折和竖折。
1.横折:横折是折笔由横画与竖画首尾相连而成。
(1)方折:横画与竖画接笔处呈方形。
在书写时,横画行至笔端,调整笔锋,转笔向下。
如:“商”、“早”。
(2)断折:折笔横画与竖画断开,不相连。
在书写这种折画时,写完横画后,另起一笔,要笔断意连。
如:“国”、“曰”。
(3)圆转:横画与竖画接笔处呈圆形。
在书写时,横画行笔至末端圆转下行,转笔时不断调整笔锋,使之中锋行笔,一笔完成。
如:“蜀”、“右”。
(4)竖折:竖折由竖画与横画首尾相连而成。
在书写时,先写竖画,竖后连横,笔势不断。
另外要注意竖画与横画接笔处的变化,有断开分两笔书写的,也有直接调整笔锋向右行笔的。
如:“龀”、“世”(六)钩的写法隶书的钩画很有特点,较含蓄,不如楷书明显,并且形态变化比较少,常常被忽略或以其他笔画代替。
竖钩、弯钩似撇,斜钩、心钩似捺,横钩似折。
1.竖钩:隶书中的钩画相对比较含蓄,基本上是与竖画相搭配而生成,我们也称之为“竖钩”。
在写完竖画时,调整笔锋向左弯曲,笔锋向左平直推出,收笔时注意其形态变化,有的较厚重,有的则比较灵动,顿笔回锋。
如:“于”、“振”。
2.竖弯钩:竖画行笔至中部及末端,调整笔锋,中锋行笔向右圆转行笔,然后出钩。
钩画为圆转收笔时应回锋,与撇画笔法相似。
如:“巴”、“北”。
3.戈钩:戈钩分为横戈和纵戈。
(1)纵戈:逆锋入纸,调整笔锋,向右下方行笔。
钩画书写至末尾时,压笔铺毫,然后逐渐提笔,顺势出锋。
书写时注意戈画的弧度,以及戈画的粗细变化。
行笔时,注意调整笔锋,中锋行笔至末端。
如:“武”、“载”。
(2)横戈:逆锋入纸,调整笔锋,出锋行笔。
此类戈画,以“心字底”最为典型。
书写时同样要注意戈画的弧度和长度。
曹全碑解析(⼀):点画技法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名《曹景完碑》。
东汉中平⼆年(185年)⼗⽉⽴,竖⽅形,⾼273厘⽶,宽95厘⽶,共20⾏,每⾏45字。
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1956年⼊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平。
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是秀美⼀派的典型。
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汉⾪⼗分完美的境地。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是⽬前我国汉代⽯碑中保存⽐较完整、字体⽐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
⾪书也叫“⾪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的字体。
⼈们把⼩篆加以简化,⼜把⼩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正的笔画,以⽅便书写。
这种字体是在监狱⾥创造出来的字体,它分“秦⾪”(也叫“古⾪”)和“汉⾪”(也叫“今⾪”),⾪书的出现,是古代⽂字与书法的⼀次重⼤变⾰。
汉字七体甲⾻⽂、⾦⽂、⼩篆、⾪书、草书、楷书、⾏书演变经历了6000年历程,⽽汉⾪则扮演了重要⾓⾊,⾄今还在⼴泛使⽤,草书、楷书、⾏书笔画也多见⾪书影⼦。
它书写略微宽扁,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个重要转折点,它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书结体扁平、⼯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尤其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划改曲直,“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曹全碑就是汉⾪中的代表作品。
从⼴义上讲,所有汉代的⾪书都是汉⾪,包括汉初的古⾪、汉⾪(狭义的汉⾪)和⼋分书。
狭义的汉⾪是指西汉使⽤最⼴泛的⾪书体,汉⾪较古⾪规范,⼜不像⼋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汉末的通⽤书体。
曹全碑释⽂【繁体】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也。
其先蓋周之冑。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于曹國,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