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资源储量与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305.50 KB
- 文档页数:10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小资料)中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
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瓦/平方米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的时数约为7000~8000小时,大于或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4000小时。
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瓦/平方米,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5000小时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000小时以上。
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的风能资源也较好,有效风能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5000小时,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000小时。
青藏高原北部有效风能密度在150~200瓦/平方米之间,全年风速大于和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4000—5000小时,全年风速大于和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000小时;但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小,所以有效风能密度也较低。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南部、河南、湖南西部、福建、广东、广西的山区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为风能资源贫乏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在50瓦/平方米以下,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3米/秒的时数在2000小时以下,全年中风速大于和等于6米/秒的时数在150小时以下,风能潜力很低风能分布中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
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或等于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有效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 m/s的时数约为7000~8000h,大于或等于6m/s的时数为4000h。
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 0W/m2,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时数为5000h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 m/s的时数为3000h以上。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核心提示:风电场建在迎风坡或地势较高的地区,沙尘暴对土地的刮蚀,会对塔基的牢固程度造成影响,在背风坡或地势低洼的地区,其沙埋作用又可使塔架的高度发生变化,影响风能吸收和转换。
1.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我国属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分别受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影响,南方地区主要受低纬度的东北信风带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最南端纬度约为北纬18度,最北端纬度约为北纬53度,南北陆地跨35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
我国独特的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特点。
我国在宏观地理位置上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非常大,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相互影响,季风现象明显。
北方具体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按照陆地与海洋的距离划分,我国可分为南部沿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内陆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在东北信风带和夏季热低气压的影响下,主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由于夏季低气压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风力不大,风能较小。
东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地区形成独特的狭管效应,而该地区又正处于东北信风带,主风向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因此风力在该地区明显加速,风力增大,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价值。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小,同时,该地区又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风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风能资源开发潜力一般。
中部内陆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到达这里,夏季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势地形复杂和地面粗糙度变化较大,不利于气流的加速,因而风能资源比较贫乏。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朱瑞兆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冬季(12-2月)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
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
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新疆,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
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
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6~10级(10.8~24.4m/s)大风。
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及分布情况内容摘要: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青海、河北、西藏以及新疆等地的风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W/m2以上,该地带近200km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约2亿kW,约占全国可利用储量79%。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
全国900多个气象站对陆地上离地10m高度的资料估算得出: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约为100W/m2,风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幵发利用陆上风能约2.53亿kW,近海可开发利用风能约7.5亿kW。
陆上风电年上网电量若按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计算,每年可提供电量50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年上网电量若按等效满负荷2500小时计算,每年可提供电量1.8万亿千瓦时,共2.3万亿千瓦时电量。
>《2012-2016年中国风能设备市场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我国风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必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1) “三北”地区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青海、河北、西藏以及新疆等地的风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W/m2以上,该地带近200km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约2亿kW,约占全国可利用储量79%。
该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无破坏性风速,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有利于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
但,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低温以及沙尘暴的影响。
(2)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受台湾海峡影响,由于狭管效应,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台湾海峡风速便会增大。
冬春季冷空气以及夏秋台风都会影响沿海及其岛均,带来丰富风能资源。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km,岛均多达6000多个,风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该地区风能丰富带,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W/ni2以上,沿海岛11|弓风功率密度在500W/m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等,可利用小时数平均在7000-8000小时。
东南沿海地区,海岸向内陆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距海岸不到50km。
影响中国风能资源的因素及分布影响中国风能资源的因素(1)大气环流对中国风能分布的影响东南沿海及东南、南海诸岛,因受台风的影响,最大年平均风速在5m/s以上。
东南沿海有效风能密度≥200W/㎡,有效风能出现时间百分率可达80%~90%。
风速≥3m/s的风全年出现累积小时数为7000~8000h;风速≥6m/s的风有4000h。
岛屿上的有效风能密度为200~500W/㎡,风能可以集中利用。
福建的台山、东山,台湾的澎湖湾等,有效风能密度都在500W/㎡左右,风速≥3m/s的风累积为8000h,换言之,平均每天可以有21h以上的风速≥3m/s。
但在一些大岛,如台湾和海南,又具有独特的风能分布特点。
台湾风能南北两端大,中间小;海南西部大于东部。
中国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
内蒙和甘肃北部地区,高空终年在西风带的控制下。
冬半年地面在蒙古高原东南缘,冷空气南下,因此,总有5~6级以上的风速出现在春夏和夏秋之交。
气旋活动频繁,当每一气旋过境时,风速也较大。
这一地区年平均风速在4m/s以上。
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W/㎡,风速≥3m/s的风全年累积小时数在5000h以上,是中国风能连成一片的最大地区。
云南、贵州、四川、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和湘西风能较小。
这一地区因受西藏高原的影响,冬半年高空在西风带的死水区,冷空气沿东亚大槽南下很少影响这里。
夏半年海上来的天气系统也很难到这里,所以风速较弱,年平均风速约在2.0m/s以下,有效风能密度在50W/㎡以下,有效风力出现时间仅为20%左右。
风速≥3m/s的风全年出现累积小时数在2000h以下,风速≥6m/s的风在150h以下。
在四川盆地和西双版纳最小,年平均风速<1m/s。
这里全年静风频率在60%以上,有效风能密度仅30W/㎡左右。
风速≥3m/s的风全年出现累积小时数仅3000h以上,风速≥6m/s的风仅20多小时。
换句话说,这里平均每18天以上才有一次10min的风速≥6m/s的风,风能是没有利用价值的。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及分布区域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将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进行估算,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共计约10亿kW。
如果陆上风电年上网电量按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5000亿千瓦时电量,海上风电年上网电量按等效满负荷25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1.8万亿千瓦时电量,合计2.3万亿千瓦时电量。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区域分布来看,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这一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大于、等于8 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大于、等于6m/s的风速也有4000h左右。
但从这一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大冷空气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km时风速便减少到68%。
所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在不到100km 的地带,风能密度降至50W/m2以下,反为全国风能最小区。
但在福建的台山、平潭和浙江的南麂、大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大。
其中台山风能密度为534.4W/m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90%,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出现7905h。
换言之,平均每天大于、等于3m/s的风速有21.3h,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2、内蒙古和甘肃北部,为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风能密度为200~300W/m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70%左右,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全年有5000h以上,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在2000h以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但不象东南沿海梯度那么大。